'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他,還很羨慕他,為什麼?子貢不但智慧,還很富有。關於子貢的故事,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也非常廣泛。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中言語科的典型代表,他善於雄辯,利口巧辭,且能力很強,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

"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他,還很羨慕他,為什麼?子貢不但智慧,還很富有。關於子貢的故事,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也非常廣泛。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中言語科的典型代表,他善於雄辯,利口巧辭,且能力很強,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對於如何治國理政,子貢是否關心?他問的問題是否深刻?答案是肯定的。《論語·顏淵》篇,記載了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的話題,師生之間這一問一答,非常的精彩而深刻,以至於北宋著名理學大家程頤認為:“孔門弟子善問,直窮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貢不能問,非聖人不能作答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搞好糧食儲備,搞好軍備,贏得人們的信賴,如此而已。”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這三項中應當先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軍備一項。”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剩下的兩項當中應當再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糧食吧。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麼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國家治理,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夫子對子貢的回答,簡單明晰、直至核心的指出了國家治理、為政者必須要為之努力的三大基本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

"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他,還很羨慕他,為什麼?子貢不但智慧,還很富有。關於子貢的故事,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也非常廣泛。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中言語科的典型代表,他善於雄辯,利口巧辭,且能力很強,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對於如何治國理政,子貢是否關心?他問的問題是否深刻?答案是肯定的。《論語·顏淵》篇,記載了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的話題,師生之間這一問一答,非常的精彩而深刻,以至於北宋著名理學大家程頤認為:“孔門弟子善問,直窮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貢不能問,非聖人不能作答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搞好糧食儲備,搞好軍備,贏得人們的信賴,如此而已。”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這三項中應當先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軍備一項。”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剩下的兩項當中應當再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糧食吧。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麼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國家治理,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夫子對子貢的回答,簡單明晰、直至核心的指出了國家治理、為政者必須要為之努力的三大基本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足食,最好理解,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之基本需求。足兵,在孔子的治國理念中,也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對於認為儒家主張“仁政”、反對戰爭的人來說,會有些疑惑。儒家是主張“仁政”,發對征伐戰爭,但是並不排斥武力的強大,也不能不對百姓進行武力的訓練,即要保有足夠的兵力。《孔子家語·相魯》記載孔子說:“凡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對於這一點,看看近代中國的發展,再細觀今天的世界局勢,如果僅僅是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而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國家能否和平、安寧?沒有足夠的兵力的鎮守,社會能否安定、和諧?就像當今非常流行網絡語言: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治國三大要素,孔子最後留下的,是信。信在中國的文化中,有多重要?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中,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中,有信;孔子教育他的學生,主要有四個方面,《論語·述而》篇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信之於每個人,非常之重要,可以說,“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對此《論語》中有很多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他,還很羨慕他,為什麼?子貢不但智慧,還很富有。關於子貢的故事,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也非常廣泛。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中言語科的典型代表,他善於雄辯,利口巧辭,且能力很強,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對於如何治國理政,子貢是否關心?他問的問題是否深刻?答案是肯定的。《論語·顏淵》篇,記載了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的話題,師生之間這一問一答,非常的精彩而深刻,以至於北宋著名理學大家程頤認為:“孔門弟子善問,直窮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貢不能問,非聖人不能作答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搞好糧食儲備,搞好軍備,贏得人們的信賴,如此而已。”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這三項中應當先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軍備一項。”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剩下的兩項當中應當再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糧食吧。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麼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國家治理,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夫子對子貢的回答,簡單明晰、直至核心的指出了國家治理、為政者必須要為之努力的三大基本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足食,最好理解,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之基本需求。足兵,在孔子的治國理念中,也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對於認為儒家主張“仁政”、反對戰爭的人來說,會有些疑惑。儒家是主張“仁政”,發對征伐戰爭,但是並不排斥武力的強大,也不能不對百姓進行武力的訓練,即要保有足夠的兵力。《孔子家語·相魯》記載孔子說:“凡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對於這一點,看看近代中國的發展,再細觀今天的世界局勢,如果僅僅是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而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國家能否和平、安寧?沒有足夠的兵力的鎮守,社會能否安定、和諧?就像當今非常流行網絡語言: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治國三大要素,孔子最後留下的,是信。信在中國的文化中,有多重要?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中,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中,有信;孔子教育他的學生,主要有四個方面,《論語·述而》篇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信之於每個人,非常之重要,可以說,“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對此《論語》中有很多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但此處孔子所說的信,不僅僅是個人之信,主要是指為政者,要以身作則,要取信於民,國家治理,才可以實現。《論語·學而》篇明確指出: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千乘(sheng)之國:一乘兵車用四匹馬駕駛。春秋時期,戰爭以車戰為主,兵車多少意味這國力的強弱。千乘之國,是個大國。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國,應當恭敬從事,誠信無欺。

不但孔子這樣主張,一定要取信於民,為政者之信,是治國最重要的要素,他的學生也得到了孔子的真傳,堅持、並信奉這樣的主張。《論語·子張》記載: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子夏認為,君子必須得到信任後才能去指揮百姓、讓百姓去幹活,否則百姓會認為你在折磨他們。

子夏的這句話,說的太到位,太露骨了。不要說社會治理,作為一名員工,你的上級,你單位的領導,也是一個單位的為政者的角色,如果他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動不動對下屬就指手畫腳,那下面的員工做事,是不是就有一種被折磨的感覺呢?

"

文/孔子研究院:楊富榮

孔子有個學生叫子貢,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他,還很羨慕他,為什麼?子貢不但智慧,還很富有。關於子貢的故事,歷史上有很多的記載,民間流傳的也非常廣泛。

端木賜(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複姓端木,字子貢(古同子贛),以字行。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孔子的得意門生,孔門十哲中言語科的典型代表,他善於雄辯,利口巧辭,且能力很強,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子貢還善於經商之道,曾經經商於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是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中國民間信奉的財神。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對於如何治國理政,子貢是否關心?他問的問題是否深刻?答案是肯定的。《論語·顏淵》篇,記載了一段子貢向孔子請教如何為政的話題,師生之間這一問一答,非常的精彩而深刻,以至於北宋著名理學大家程頤認為:“孔門弟子善問,直窮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貢不能問,非聖人不能作答也。”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子貢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回答說:“搞好糧食儲備,搞好軍備,贏得人們的信賴,如此而已。”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這三項中應當先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軍備一項。”

子貢問:“假如迫不得已必須有所捨棄,剩下的兩項當中應當再捨棄哪一項?”孔子說:“捨棄糧食吧。自古以來,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沒有民眾的信任,那麼國家就站立不住了。”

國家治理,是一個複雜的工程,夫子對子貢的回答,簡單明晰、直至核心的指出了國家治理、為政者必須要為之努力的三大基本要素:足食,足兵,民信之。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足食,最好理解,民以食為天,吃飽穿暖是人之基本需求。足兵,在孔子的治國理念中,也佔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對於認為儒家主張“仁政”、反對戰爭的人來說,會有些疑惑。儒家是主張“仁政”,發對征伐戰爭,但是並不排斥武力的強大,也不能不對百姓進行武力的訓練,即要保有足夠的兵力。《孔子家語·相魯》記載孔子說:“凡有文事者,必有武備。”

對於這一點,看看近代中國的發展,再細觀今天的世界局勢,如果僅僅是經濟發展了,國力增強了,而沒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國家能否和平、安寧?沒有足夠的兵力的鎮守,社會能否安定、和諧?就像當今非常流行網絡語言: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

治國三大要素,孔子最後留下的,是信。信在中國的文化中,有多重要?仁、義、禮、智、信之“五常”中,有信;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之“八德”中,有信;孔子教育他的學生,主要有四個方面,《論語·述而》篇記載: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信之於每個人,非常之重要,可以說,“信”是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對此《論語》中有很多記載: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但此處孔子所說的信,不僅僅是個人之信,主要是指為政者,要以身作則,要取信於民,國家治理,才可以實現。《論語·學而》篇明確指出: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

千乘(sheng)之國:一乘兵車用四匹馬駕駛。春秋時期,戰爭以車戰為主,兵車多少意味這國力的強弱。千乘之國,是個大國。孔子說,治理具有一千輛兵車的大國,應當恭敬從事,誠信無欺。

不但孔子這樣主張,一定要取信於民,為政者之信,是治國最重要的要素,他的學生也得到了孔子的真傳,堅持、並信奉這樣的主張。《論語·子張》記載: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勞其民;未信,則以為厲己也。”

子夏認為,君子必須得到信任後才能去指揮百姓、讓百姓去幹活,否則百姓會認為你在折磨他們。

子夏的這句話,說的太到位,太露骨了。不要說社會治理,作為一名員工,你的上級,你單位的領導,也是一個單位的為政者的角色,如果他是一個不值得信任的人,動不動對下屬就指手畫腳,那下面的員工做事,是不是就有一種被折磨的感覺呢?

孔子的為政治國“三要素”,在子貢實踐下,終於服氣了

文化需要一代代的傳承,信,作為治國理政首要的要素,作為為政者必備的修養,在《論語》的最後一篇,《堯曰》中,也被清晰的記載下來:

“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

一個合格的為政者,如果寬容就能得到百姓的擁護,誠信就會得到百姓的信任,勤敏就會有功績,公正就會使百姓高興。

信,如此之重要!讀史使人明智,我們瞭解聖賢的故事,學習聖賢留下的經典,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從歷史的過往中找尋經驗,看到那個萬變之中的不變,來指導我們過好今天的生活,做好當下的每件事。

對於信,話題還有很多,如何做到信?信對於為人處世而言,真的很重要嗎?這些問題,特別是當下這個時代,值得每個人去思考,來反思,去踐行!


聲明:本文作者楊富榮(孔子研究院)原創首發,禁止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聯刪。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看完文章,記得點贊和關注喲~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