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
"
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在中國五千餘年的歷史上,開國皇帝不止一個。但凡能做開國皇帝的,必定是天命之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都要與普通人不一樣。從而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而這其中,最為奇特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他方面姑且不論,老朱當上皇帝后,不稱朕而稱咱,實為千古第一人。

"朕"字來源

"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史記·李斯列傳》

自秦始皇橫掃寰宇,一統六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彰顯始皇帝尊貴的身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從此,這個字,就成了皇帝專用的詞語,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

"
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在中國五千餘年的歷史上,開國皇帝不止一個。但凡能做開國皇帝的,必定是天命之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都要與普通人不一樣。從而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而這其中,最為奇特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他方面姑且不論,老朱當上皇帝后,不稱朕而稱咱,實為千古第一人。

"朕"字來源

"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史記·李斯列傳》

自秦始皇橫掃寰宇,一統六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彰顯始皇帝尊貴的身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從此,這個字,就成了皇帝專用的詞語,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

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自知者明

前文講到,歷史上開國皇帝眾多,但是真正是泥腿子出身的,屈指可數。漢高祖劉邦可以算一個,但是劉邦在當皇帝前還做過亭長之類的小官。而明太祖朱元璋,那可真是一窮二白的出身,未參軍之前,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全家死的死,散的散。就連父母過世,窮的連買一塊棺材板的錢都沒有,只得用草蓆裹了,草草安葬。正因為經受過苦難,所以在老朱同志當上皇帝后,很多習慣,依然未改變,比如這個稱呼。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以及書籍裡裡都能看到,皇帝對自己的稱呼,官方的用"朕",自稱用"孤"、"寡人"等等,也就是彰顯自己的尊貴,而朱元璋對自己的稱呼,則一直用的是非常口語化、地方化的"咱",老朱是安徽鳳陽人,當地習俗中,對自己的稱呼一般就是用咱,也就是我們平日裡所說的"我"的意思。相傳,朱元璋登基後,大學士宋濂建議朱元璋:陛下,而今已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了,從現在開始應該稱朕,而不能再說咱了!

老朱聽了哈哈一笑:你是怕天下人笑咱土吧?!土就土吧,咱爹咱娘就是農民,說不定天下人知道咱的這身世後,還會更親切呢!不改,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稱呼等比較虛的東西還是很不在意的。朱元璋很清楚自己的身世--放牛、討飯、做和尚、還是討飯,因此他更清楚自己的侷限性,因此開國初期,不斷地向當時有文化的人學習,並讓太子朱標拜宋濂為師,正是想改變自己的不足。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朱元璋這種毫不避諱自己出身的態度,為他籠絡了許多願意跟隨他的文臣武將,也為他打下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在中國五千餘年的歷史上,開國皇帝不止一個。但凡能做開國皇帝的,必定是天命之人,為了凸顯自己的與眾不同,在衣食住行等很多方面都要與普通人不一樣。從而顯示自己是天命所歸。而這其中,最為奇特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其他方面姑且不論,老朱當上皇帝后,不稱朕而稱咱,實為千古第一人。

"朕"字來源

"天子所以貴者,但以聞聲,群臣莫得見其面,故號曰'朕'。--《史記·李斯列傳》

自秦始皇橫掃寰宇,一統六國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為彰顯始皇帝尊貴的身份,丞相李斯建議"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取"天下皆朕、皇權獨尊"之義。從此,這個字,就成了皇帝專用的詞語,除皇帝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

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自知者明

前文講到,歷史上開國皇帝眾多,但是真正是泥腿子出身的,屈指可數。漢高祖劉邦可以算一個,但是劉邦在當皇帝前還做過亭長之類的小官。而明太祖朱元璋,那可真是一窮二白的出身,未參軍之前,朝不保夕,食不果腹。全家死的死,散的散。就連父母過世,窮的連買一塊棺材板的錢都沒有,只得用草蓆裹了,草草安葬。正因為經受過苦難,所以在老朱同志當上皇帝后,很多習慣,依然未改變,比如這個稱呼。

我們在很多電視劇以及書籍裡裡都能看到,皇帝對自己的稱呼,官方的用"朕",自稱用"孤"、"寡人"等等,也就是彰顯自己的尊貴,而朱元璋對自己的稱呼,則一直用的是非常口語化、地方化的"咱",老朱是安徽鳳陽人,當地習俗中,對自己的稱呼一般就是用咱,也就是我們平日裡所說的"我"的意思。相傳,朱元璋登基後,大學士宋濂建議朱元璋:陛下,而今已是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了,從現在開始應該稱朕,而不能再說咱了!

老朱聽了哈哈一笑:你是怕天下人笑咱土吧?!土就土吧,咱爹咱娘就是農民,說不定天下人知道咱的這身世後,還會更親切呢!不改,咱就是朕,朕就是咱!

由此可見,朱元璋對稱呼等比較虛的東西還是很不在意的。朱元璋很清楚自己的身世--放牛、討飯、做和尚、還是討飯,因此他更清楚自己的侷限性,因此開國初期,不斷地向當時有文化的人學習,並讓太子朱標拜宋濂為師,正是想改變自己的不足。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正是朱元璋這種毫不避諱自己出身的態度,為他籠絡了許多願意跟隨他的文臣武將,也為他打下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大明開國皇帝不稱朕而自稱“咱”,聽聽老朱怎麼說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