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不可否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時北方戰亂嚴重,江南初安,文武備位,有數十萬軍隊,可直接調動的就有十餘萬。特別是其矛盾還未暴露時,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倉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由於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大失民望,而清軍多次入關肆意搶劫的暴行猶在眼前,在中國最高統治權兩度更迭的歷史關頭,無論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廣大民眾,都把中國的希望轉到了江南。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出現少數民族起兵滅亡中央政權的情況,北方官僚地主階級往往渡過長江,與江南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重建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國的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樑、陳,金元時期的南宋,都相繼在南方建立過政權。

明朝的情況又更為特殊,又或是說更為得天獨厚。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南京仍然保留了各個機構,儼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政權,唯獨缺少的就是一個皇帝。這些條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就成為重建明政權的最佳地方。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不可否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時北方戰亂嚴重,江南初安,文武備位,有數十萬軍隊,可直接調動的就有十餘萬。特別是其矛盾還未暴露時,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倉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由於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大失民望,而清軍多次入關肆意搶劫的暴行猶在眼前,在中國最高統治權兩度更迭的歷史關頭,無論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廣大民眾,都把中國的希望轉到了江南。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出現少數民族起兵滅亡中央政權的情況,北方官僚地主階級往往渡過長江,與江南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重建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國的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樑、陳,金元時期的南宋,都相繼在南方建立過政權。

明朝的情況又更為特殊,又或是說更為得天獨厚。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南京仍然保留了各個機構,儼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政權,唯獨缺少的就是一個皇帝。這些條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就成為重建明政權的最佳地方。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就有一些明朝官員把南京看做是復辟的希望所在,想辦法逃到南京。清軍入北京城後,多爾袞對明朝官員廣為招徠,實行一律錄用的辦法,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阻止明朝官員南下的趨勢。

事實證明,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交替之時,河南、山東以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的原明官員和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驅逐大順勢力後,把安身立命的希望寄託在剛剛建立的弘光政權身上,而非入關的清軍。

在眾多支持南明政權的官宦、地主階級中,河南巡撫陳潛夫的話最具代表性,他親自跑到南京向弘光帝建言:

“中興在進取,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地,尺寸不可棄。其間豪傑結寨自固,大者數萬,小亦千人,莫不引領以待官軍。今四鎮之兵部下數十萬人,而齊、魯、汴、豫尚皆安堵。城分命藩鎮,一軍出潁、壽,一軍出淮、徐,馬首北向,使天下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更頒爵賞鼓舞,計遠近,畫城堡,俾以自守……上之則恢復可望,下之則江、淮永安,此今日至計也。”

陳潛夫這番話說的言真意切,可惜,弘光帝一句也沒聽進去。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不可否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時北方戰亂嚴重,江南初安,文武備位,有數十萬軍隊,可直接調動的就有十餘萬。特別是其矛盾還未暴露時,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倉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由於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大失民望,而清軍多次入關肆意搶劫的暴行猶在眼前,在中國最高統治權兩度更迭的歷史關頭,無論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廣大民眾,都把中國的希望轉到了江南。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出現少數民族起兵滅亡中央政權的情況,北方官僚地主階級往往渡過長江,與江南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重建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國的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樑、陳,金元時期的南宋,都相繼在南方建立過政權。

明朝的情況又更為特殊,又或是說更為得天獨厚。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南京仍然保留了各個機構,儼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政權,唯獨缺少的就是一個皇帝。這些條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就成為重建明政權的最佳地方。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就有一些明朝官員把南京看做是復辟的希望所在,想辦法逃到南京。清軍入北京城後,多爾袞對明朝官員廣為招徠,實行一律錄用的辦法,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阻止明朝官員南下的趨勢。

事實證明,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交替之時,河南、山東以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的原明官員和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驅逐大順勢力後,把安身立命的希望寄託在剛剛建立的弘光政權身上,而非入關的清軍。

在眾多支持南明政權的官宦、地主階級中,河南巡撫陳潛夫的話最具代表性,他親自跑到南京向弘光帝建言:

“中興在進取,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地,尺寸不可棄。其間豪傑結寨自固,大者數萬,小亦千人,莫不引領以待官軍。今四鎮之兵部下數十萬人,而齊、魯、汴、豫尚皆安堵。城分命藩鎮,一軍出潁、壽,一軍出淮、徐,馬首北向,使天下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更頒爵賞鼓舞,計遠近,畫城堡,俾以自守……上之則恢復可望,下之則江、淮永安,此今日至計也。”

陳潛夫這番話說的言真意切,可惜,弘光帝一句也沒聽進去。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說,北方的明朝官僚地主階級迫於形勢,曾一度投靠大順政權的話,那麼江南的地主階級則以遠離鬥爭旋渦,而從外表上看似乎採取堅決與大順政權為敵的態度。

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明朝官員曾於四月初一誓師勤王,兵至浦口,先後起兵的還有:在籍兵部侍郎徐入龍,主事雷縯祚,浙江臺紹興道傅雲龍,台州知州關繼縉,通判楊體元,知縣宋騰熊等,他們各發檄文,顯示了與農民軍勢不兩立的決心。

再來看看福王朱由崧其人

四月十四日,北京皇宮中的太監逃到南京,證實了崇禎帝確係自殉社稷,在南京的明朝官員驚惶之餘,一致認為另立新君勢在必行。時在北方的明朝藩王潞王、周王、魯王、福王都避難來到淮安。史可法、張煌言等官員聚集在高弘圖家中商議,提出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較其他諸王更為合適,但兩人又都不夠理想。

潞王為明神宗侄兒,血緣關係稍疏,福王朱由崧為明神宗親孫,但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以服天下人心。因此,此次議論無結果,不歡而散。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不可否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時北方戰亂嚴重,江南初安,文武備位,有數十萬軍隊,可直接調動的就有十餘萬。特別是其矛盾還未暴露時,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倉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由於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大失民望,而清軍多次入關肆意搶劫的暴行猶在眼前,在中國最高統治權兩度更迭的歷史關頭,無論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廣大民眾,都把中國的希望轉到了江南。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出現少數民族起兵滅亡中央政權的情況,北方官僚地主階級往往渡過長江,與江南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重建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國的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樑、陳,金元時期的南宋,都相繼在南方建立過政權。

明朝的情況又更為特殊,又或是說更為得天獨厚。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南京仍然保留了各個機構,儼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政權,唯獨缺少的就是一個皇帝。這些條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就成為重建明政權的最佳地方。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就有一些明朝官員把南京看做是復辟的希望所在,想辦法逃到南京。清軍入北京城後,多爾袞對明朝官員廣為招徠,實行一律錄用的辦法,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阻止明朝官員南下的趨勢。

事實證明,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交替之時,河南、山東以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的原明官員和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驅逐大順勢力後,把安身立命的希望寄託在剛剛建立的弘光政權身上,而非入關的清軍。

在眾多支持南明政權的官宦、地主階級中,河南巡撫陳潛夫的話最具代表性,他親自跑到南京向弘光帝建言:

“中興在進取,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地,尺寸不可棄。其間豪傑結寨自固,大者數萬,小亦千人,莫不引領以待官軍。今四鎮之兵部下數十萬人,而齊、魯、汴、豫尚皆安堵。城分命藩鎮,一軍出潁、壽,一軍出淮、徐,馬首北向,使天下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更頒爵賞鼓舞,計遠近,畫城堡,俾以自守……上之則恢復可望,下之則江、淮永安,此今日至計也。”

陳潛夫這番話說的言真意切,可惜,弘光帝一句也沒聽進去。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說,北方的明朝官僚地主階級迫於形勢,曾一度投靠大順政權的話,那麼江南的地主階級則以遠離鬥爭旋渦,而從外表上看似乎採取堅決與大順政權為敵的態度。

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明朝官員曾於四月初一誓師勤王,兵至浦口,先後起兵的還有:在籍兵部侍郎徐入龍,主事雷縯祚,浙江臺紹興道傅雲龍,台州知州關繼縉,通判楊體元,知縣宋騰熊等,他們各發檄文,顯示了與農民軍勢不兩立的決心。

再來看看福王朱由崧其人

四月十四日,北京皇宮中的太監逃到南京,證實了崇禎帝確係自殉社稷,在南京的明朝官員驚惶之餘,一致認為另立新君勢在必行。時在北方的明朝藩王潞王、周王、魯王、福王都避難來到淮安。史可法、張煌言等官員聚集在高弘圖家中商議,提出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較其他諸王更為合適,但兩人又都不夠理想。

潞王為明神宗侄兒,血緣關係稍疏,福王朱由崧為明神宗親孫,但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以服天下人心。因此,此次議論無結果,不歡而散。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不久,史可法赴浦口督師,前侍郎錢謙益、兵部侍郎呂大器等東林黨人因與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交惡,擔心若立朱由崧為帝,將來必受報復,故從其黨派私利出發,反對立福王。

但實際情況是,擁立福王的人數佔優。淮安巡撫路振飛說:立賢則亂,立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他的主張頗具代表性。因為自西周以來,漢族統治階級在選擇國君繼承人時,始終堅持以血緣遠近為標準的宗法制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此外,鳳陽總督馬士英認為朱由崧昏庸可利用,他勾結駐紮在江北的明將黃得功、劉澤清、高傑、劉良佐以武力護送福王即位,趁機把持朝政。

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福王確實是合適的人選。雖然弘光政權短命而亡國後,曾一度出現應立潞王的輿論,實際上潞王和福王是半斤對八兩。潞王在杭州時,常命太監為他搜求古玩,指甲長達六七寸,還用竹筒加以保護,其人由此可知。所以大理寺少卿沈因培就此說:假使立潞王,而以錢謙益為相,其結果與福王、馬士英沒什麼區別。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不可否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時北方戰亂嚴重,江南初安,文武備位,有數十萬軍隊,可直接調動的就有十餘萬。特別是其矛盾還未暴露時,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倉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由於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大失民望,而清軍多次入關肆意搶劫的暴行猶在眼前,在中國最高統治權兩度更迭的歷史關頭,無論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廣大民眾,都把中國的希望轉到了江南。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出現少數民族起兵滅亡中央政權的情況,北方官僚地主階級往往渡過長江,與江南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重建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國的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樑、陳,金元時期的南宋,都相繼在南方建立過政權。

明朝的情況又更為特殊,又或是說更為得天獨厚。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南京仍然保留了各個機構,儼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政權,唯獨缺少的就是一個皇帝。這些條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就成為重建明政權的最佳地方。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就有一些明朝官員把南京看做是復辟的希望所在,想辦法逃到南京。清軍入北京城後,多爾袞對明朝官員廣為招徠,實行一律錄用的辦法,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阻止明朝官員南下的趨勢。

事實證明,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交替之時,河南、山東以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的原明官員和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驅逐大順勢力後,把安身立命的希望寄託在剛剛建立的弘光政權身上,而非入關的清軍。

在眾多支持南明政權的官宦、地主階級中,河南巡撫陳潛夫的話最具代表性,他親自跑到南京向弘光帝建言:

“中興在進取,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地,尺寸不可棄。其間豪傑結寨自固,大者數萬,小亦千人,莫不引領以待官軍。今四鎮之兵部下數十萬人,而齊、魯、汴、豫尚皆安堵。城分命藩鎮,一軍出潁、壽,一軍出淮、徐,馬首北向,使天下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更頒爵賞鼓舞,計遠近,畫城堡,俾以自守……上之則恢復可望,下之則江、淮永安,此今日至計也。”

陳潛夫這番話說的言真意切,可惜,弘光帝一句也沒聽進去。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說,北方的明朝官僚地主階級迫於形勢,曾一度投靠大順政權的話,那麼江南的地主階級則以遠離鬥爭旋渦,而從外表上看似乎採取堅決與大順政權為敵的態度。

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明朝官員曾於四月初一誓師勤王,兵至浦口,先後起兵的還有:在籍兵部侍郎徐入龍,主事雷縯祚,浙江臺紹興道傅雲龍,台州知州關繼縉,通判楊體元,知縣宋騰熊等,他們各發檄文,顯示了與農民軍勢不兩立的決心。

再來看看福王朱由崧其人

四月十四日,北京皇宮中的太監逃到南京,證實了崇禎帝確係自殉社稷,在南京的明朝官員驚惶之餘,一致認為另立新君勢在必行。時在北方的明朝藩王潞王、周王、魯王、福王都避難來到淮安。史可法、張煌言等官員聚集在高弘圖家中商議,提出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較其他諸王更為合適,但兩人又都不夠理想。

潞王為明神宗侄兒,血緣關係稍疏,福王朱由崧為明神宗親孫,但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以服天下人心。因此,此次議論無結果,不歡而散。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不久,史可法赴浦口督師,前侍郎錢謙益、兵部侍郎呂大器等東林黨人因與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交惡,擔心若立朱由崧為帝,將來必受報復,故從其黨派私利出發,反對立福王。

但實際情況是,擁立福王的人數佔優。淮安巡撫路振飛說:立賢則亂,立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他的主張頗具代表性。因為自西周以來,漢族統治階級在選擇國君繼承人時,始終堅持以血緣遠近為標準的宗法制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此外,鳳陽總督馬士英認為朱由崧昏庸可利用,他勾結駐紮在江北的明將黃得功、劉澤清、高傑、劉良佐以武力護送福王即位,趁機把持朝政。

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福王確實是合適的人選。雖然弘光政權短命而亡國後,曾一度出現應立潞王的輿論,實際上潞王和福王是半斤對八兩。潞王在杭州時,常命太監為他搜求古玩,指甲長達六七寸,還用竹筒加以保護,其人由此可知。所以大理寺少卿沈因培就此說:假使立潞王,而以錢謙益為相,其結果與福王、馬士英沒什麼區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五月初三日,福王頒佈了監國詔書,內容寫得很有文采,行文對仗工整。此外,詔書中還列舉了當時“所有應行事宜”30項。同一天,福王還頒佈了哀悼崇禎帝的詔書,要求明朝官員軍民於詔書到日,在本地哭臨三日,以盡哀思。五月十五日,福王再次詔告天下,宣佈即帝位於南京,以明年(1645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弘光政權的建立,使北方地區上自明朝官員,下至普通民眾看到了國家統一的一線曙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弘光帝根本不想恢復中原,而是打定主意偏安江南。他不僅未能利用可乘之機收復唾手可得的山東、河南地區,而且連長江天塹都輕易失守了。不到一年工夫,以他為首的小朝廷就土崩瓦解了。

"

1644年的中國,處於風雲變幻的亂世。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煤山自縊;山海關外地動山搖,清軍從容入關;南方諸省趁著清軍與農民軍大戰之際,建立弘光政權。以當時的局勢而言,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三方勢力中,李自成的農民軍率先被淘汰出局。但對於清軍來說局勢也並不樂觀,雖然他們佔領了北京,但並未統一全國。一些既極端仇視李自成,又反對清朝入主中原的大批原明文官武將及逃避戰亂的人民紛紛雲集江南,他們中一些有勢力的人物,經過反覆醞釀和明爭暗鬥,首先把福王朱由崧扶上了帝位。當年繼續稱崇禎十七年,改明年為弘光元年。

從實力對比來看,弘光政權明顯強於清軍。軍事方面,擁有數十萬帶甲兵士,這個數字是清軍的數倍;經濟方面,南明擁有全國的財賦中心,足可打一場曠日持久的消耗戰;人心方面,江南官宦、士紳、百姓鼎力支持南明朝廷,誓死捍衛中華正統。

可最終的結果我們都知道,南明朝廷不到一年時間便滅亡了,這又是為何呢?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先來看一看當時的情況

不可否認,南明弘光政權的建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那時北方戰亂嚴重,江南初安,文武備位,有數十萬軍隊,可直接調動的就有十餘萬。特別是其矛盾還未暴露時,也是人心所向。

1644年四月三十日,李自成率部倉皇西撤。五月初二日,多爾袞率清軍進入北京。由於李自成在北京城的所作所為大失民望,而清軍多次入關肆意搶劫的暴行猶在眼前,在中國最高統治權兩度更迭的歷史關頭,無論是原明朝的文武官員,還是廣大民眾,都把中國的希望轉到了江南。

在我國曆史上,一旦出現少數民族起兵滅亡中央政權的情況,北方官僚地主階級往往渡過長江,與江南地主階級聯合起來重建政權,形成南北對峙的政治格局。五胡十六國的東晉,南北朝的宋、齊、樑、陳,金元時期的南宋,都相繼在南方建立過政權。

明朝的情況又更為特殊,又或是說更為得天獨厚。明成祖遷都北京時,南京仍然保留了各個機構,儼然就是一個事實上的政權,唯獨缺少的就是一個皇帝。這些條件表明,明朝首都北京失陷和崇禎帝自縊之後,南京就成為重建明政權的最佳地方。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實際上,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後,就有一些明朝官員把南京看做是復辟的希望所在,想辦法逃到南京。清軍入北京城後,多爾袞對明朝官員廣為招徠,實行一律錄用的辦法,但即便是這樣,也不能阻止明朝官員南下的趨勢。

事實證明,大清與大順兩個政權交替之時,河南、山東以及江蘇、安徽江北地區的原明官員和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驅逐大順勢力後,把安身立命的希望寄託在剛剛建立的弘光政權身上,而非入關的清軍。

在眾多支持南明政權的官宦、地主階級中,河南巡撫陳潛夫的話最具代表性,他親自跑到南京向弘光帝建言:

“中興在進取,王業不偏安,山東、河南地,尺寸不可棄。其間豪傑結寨自固,大者數萬,小亦千人,莫不引領以待官軍。今四鎮之兵部下數十萬人,而齊、魯、汴、豫尚皆安堵。城分命藩鎮,一軍出潁、壽,一軍出淮、徐,馬首北向,使天下知朝廷有不忘中原之心,則人心思奮。更頒爵賞鼓舞,計遠近,畫城堡,俾以自守……上之則恢復可望,下之則江、淮永安,此今日至計也。”

陳潛夫這番話說的言真意切,可惜,弘光帝一句也沒聽進去。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如果說,北方的明朝官僚地主階級迫於形勢,曾一度投靠大順政權的話,那麼江南的地主階級則以遠離鬥爭旋渦,而從外表上看似乎採取堅決與大順政權為敵的態度。

以史可法為首的南明明朝官員曾於四月初一誓師勤王,兵至浦口,先後起兵的還有:在籍兵部侍郎徐入龍,主事雷縯祚,浙江臺紹興道傅雲龍,台州知州關繼縉,通判楊體元,知縣宋騰熊等,他們各發檄文,顯示了與農民軍勢不兩立的決心。

再來看看福王朱由崧其人

四月十四日,北京皇宮中的太監逃到南京,證實了崇禎帝確係自殉社稷,在南京的明朝官員驚惶之餘,一致認為另立新君勢在必行。時在北方的明朝藩王潞王、周王、魯王、福王都避難來到淮安。史可法、張煌言等官員聚集在高弘圖家中商議,提出福王朱由崧和潞王朱常淓較其他諸王更為合適,但兩人又都不夠理想。

潞王為明神宗侄兒,血緣關係稍疏,福王朱由崧為明神宗親孫,但在藩不忠不孝,恐難以服天下人心。因此,此次議論無結果,不歡而散。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不久,史可法赴浦口督師,前侍郎錢謙益、兵部侍郎呂大器等東林黨人因與福王朱由崧的父親朱常洵交惡,擔心若立朱由崧為帝,將來必受報復,故從其黨派私利出發,反對立福王。

但實際情況是,擁立福王的人數佔優。淮安巡撫路振飛說:立賢則亂,立親則一,現在惟有福王。他的主張頗具代表性。因為自西周以來,漢族統治階級在選擇國君繼承人時,始終堅持以血緣遠近為標準的宗法制度,即“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

此外,鳳陽總督馬士英認為朱由崧昏庸可利用,他勾結駐紮在江北的明將黃得功、劉澤清、高傑、劉良佐以武力護送福王即位,趁機把持朝政。

但就當時的形勢而言,福王確實是合適的人選。雖然弘光政權短命而亡國後,曾一度出現應立潞王的輿論,實際上潞王和福王是半斤對八兩。潞王在杭州時,常命太監為他搜求古玩,指甲長達六七寸,還用竹筒加以保護,其人由此可知。所以大理寺少卿沈因培就此說:假使立潞王,而以錢謙益為相,其結果與福王、馬士英沒什麼區別。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五月初三日,福王頒佈了監國詔書,內容寫得很有文采,行文對仗工整。此外,詔書中還列舉了當時“所有應行事宜”30項。同一天,福王還頒佈了哀悼崇禎帝的詔書,要求明朝官員軍民於詔書到日,在本地哭臨三日,以盡哀思。五月十五日,福王再次詔告天下,宣佈即帝位於南京,以明年(1645年)為弘光元年,與民更始,大赦天下。

弘光政權的建立,使北方地區上自明朝官員,下至普通民眾看到了國家統一的一線曙光。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弘光帝根本不想恢復中原,而是打定主意偏安江南。他不僅未能利用可乘之機收復唾手可得的山東、河南地區,而且連長江天塹都輕易失守了。不到一年工夫,以他為首的小朝廷就土崩瓦解了。

弘光政權有數十萬軍隊,為何不到一年就土崩瓦解了?

​儘管歷史不能假設,但適當地推測一下也無妨。假如弘光帝是個有為之君,而馬士英、錢謙益等人又都齊心協力,那麼統一全國將清軍趕出關外是大概率事件。無奈,江山社稷所託非人,想讓弘光帝這麼一個不成器的人來力挽狂瀾,顯然是難為他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