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
"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三國時期,如果要說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那麼蜀漢後主劉禪向魏軍開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的事件一定會被人提起。

當時的情況,鄧艾率少量精兵偷渡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等城,兵臨成都城下。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守軍,此外巴郡和南中也有數萬援軍前來勤王;
  • 而姜維也在劍閣成功阻擋魏軍主力鍾會十餘萬大軍進入益州。

劉禪至少還有死守待援或者逃亡南中或巴郡兩條出路,但他最終卻選擇出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

後來,他被遣送到魏國都城洛陽後,更是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三國時期,如果要說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那麼蜀漢後主劉禪向魏軍開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的事件一定會被人提起。

當時的情況,鄧艾率少量精兵偷渡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等城,兵臨成都城下。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守軍,此外巴郡和南中也有數萬援軍前來勤王;
  • 而姜維也在劍閣成功阻擋魏軍主力鍾會十餘萬大軍進入益州。

劉禪至少還有死守待援或者逃亡南中或巴郡兩條出路,但他最終卻選擇出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

後來,他被遣送到魏國都城洛陽後,更是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在人們的印象裡,即使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教導和輔佐,也無法讓庸碌無能的劉禪變成明君,從而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

因此,劉禪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劉禪如此無能,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為什麼還能在位29年?


“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大智若愚

"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三國時期,如果要說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那麼蜀漢後主劉禪向魏軍開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的事件一定會被人提起。

當時的情況,鄧艾率少量精兵偷渡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等城,兵臨成都城下。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守軍,此外巴郡和南中也有數萬援軍前來勤王;
  • 而姜維也在劍閣成功阻擋魏軍主力鍾會十餘萬大軍進入益州。

劉禪至少還有死守待援或者逃亡南中或巴郡兩條出路,但他最終卻選擇出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

後來,他被遣送到魏國都城洛陽後,更是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在人們的印象裡,即使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教導和輔佐,也無法讓庸碌無能的劉禪變成明君,從而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

因此,劉禪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劉禪如此無能,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為什麼還能在位29年?


“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大智若愚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逝於最後一次北伐的途中;
  • 公元263年冬天,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

在諸葛亮去世後長達29年的時間裡,如果劉禪是昏庸無能之君的話,保持蜀漢政權穩定,國祚延續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劉禪又是怎樣的一位皇帝呢?

首先,劉禪巧妙使用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穩定了蜀漢內部各種政治勢力。

蜀漢內部有三個政治集團;

  • 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政治集團,是蜀漢政權的堅定支持者;
  • 東州派,跟隨劉焉劉璋入蜀的政治集團,後來投降劉備政權,被荊州派拉攏打擊益州派;
  • 益州派,蜀中本地的士族組成的政治集團,受到以上兩大派的打壓。

由於劉備是外來戶,他和諸葛亮都認為,只有荊州派掌握蜀漢的政治主導力量,蜀漢政權才不會從內部被顛覆。

因此,諸葛亮去世前,指定的相位繼承者先後是荊州派的蔣琬和費禕。

在費禕掌權後,荊州派老臣多數已離世,勢力被嚴重削弱,這更加促使荊州派聯合東州派來打壓益州本土派。

費禕掌權時,大力培養了東州派的董允和陳祗。

直到蜀漢滅亡時,益州派也沒有進入到蜀漢政權的核心位置,而劉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親政的。

在劉禪親政的近30年,益州派在地方和中央的勢力逐漸增強,聲音也越來越大,但他還是能夠貫徹諸葛亮的執政思路,重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大臣,相對打擊益州本土派。

諸葛亮死後,擁有相權的重臣先後為蔣琬、費禕、董允和陳祗。

這四人都不是益州派,也都是盡心輔佐劉禪治理益州。

有人說,陳祗是佞臣,但他

  • 先反對益州派領袖譙周的“停止北伐”的論調;
  • 後打壓宦官黃皓的干政,

對蜀漢政權也是頗有功勞。

劉禪一直能夠維持著政權內部的平衡,說明他懂得為君之道和制衡之術,並非無能。

"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三國時期,如果要說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那麼蜀漢後主劉禪向魏軍開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的事件一定會被人提起。

當時的情況,鄧艾率少量精兵偷渡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等城,兵臨成都城下。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守軍,此外巴郡和南中也有數萬援軍前來勤王;
  • 而姜維也在劍閣成功阻擋魏軍主力鍾會十餘萬大軍進入益州。

劉禪至少還有死守待援或者逃亡南中或巴郡兩條出路,但他最終卻選擇出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

後來,他被遣送到魏國都城洛陽後,更是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在人們的印象裡,即使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教導和輔佐,也無法讓庸碌無能的劉禪變成明君,從而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

因此,劉禪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劉禪如此無能,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為什麼還能在位29年?


“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大智若愚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逝於最後一次北伐的途中;
  • 公元263年冬天,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

在諸葛亮去世後長達29年的時間裡,如果劉禪是昏庸無能之君的話,保持蜀漢政權穩定,國祚延續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劉禪又是怎樣的一位皇帝呢?

首先,劉禪巧妙使用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穩定了蜀漢內部各種政治勢力。

蜀漢內部有三個政治集團;

  • 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政治集團,是蜀漢政權的堅定支持者;
  • 東州派,跟隨劉焉劉璋入蜀的政治集團,後來投降劉備政權,被荊州派拉攏打擊益州派;
  • 益州派,蜀中本地的士族組成的政治集團,受到以上兩大派的打壓。

由於劉備是外來戶,他和諸葛亮都認為,只有荊州派掌握蜀漢的政治主導力量,蜀漢政權才不會從內部被顛覆。

因此,諸葛亮去世前,指定的相位繼承者先後是荊州派的蔣琬和費禕。

在費禕掌權後,荊州派老臣多數已離世,勢力被嚴重削弱,這更加促使荊州派聯合東州派來打壓益州本土派。

費禕掌權時,大力培養了東州派的董允和陳祗。

直到蜀漢滅亡時,益州派也沒有進入到蜀漢政權的核心位置,而劉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親政的。

在劉禪親政的近30年,益州派在地方和中央的勢力逐漸增強,聲音也越來越大,但他還是能夠貫徹諸葛亮的執政思路,重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大臣,相對打擊益州本土派。

諸葛亮死後,擁有相權的重臣先後為蔣琬、費禕、董允和陳祗。

這四人都不是益州派,也都是盡心輔佐劉禪治理益州。

有人說,陳祗是佞臣,但他

  • 先反對益州派領袖譙周的“停止北伐”的論調;
  • 後打壓宦官黃皓的干政,

對蜀漢政權也是頗有功勞。

劉禪一直能夠維持著政權內部的平衡,說明他懂得為君之道和制衡之術,並非無能。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第二,劉禪頗有“乃父之風”,其實是仁君?

諸葛亮曾在北伐前,評價劉禪: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說明,劉禪從小便是一個聰慧之人,並且繼承了劉備禮賢下士的好品行,並非昏庸、不明事理之人。

相對於南北朝時期那些個昏庸到令人髮指的皇帝,劉禪至少是一箇中等水平以上的皇帝。

即便對比三國時期的亡國之君,劉禪的素質能力也在魏國曹奐和吳國孫皓之上。

  • 魏國曹奐如同東漢獻帝,自登基之時,便是傀儡,後將皇位禪讓於司馬炎;
  • 吳國孫皓乃是歷史著名暴君,製造刑具,亂殺大臣,堪比桀紂,無愧於亡國之君的事實。

有人說,劉禪昏暗,寵信宦官黃皓,禍亂朝政。

但是,直至蜀漢滅亡,黃皓干政的時間也只有五年而已,而劉禪也從未因此而亂殺任何一位大臣。

其實,劉禪寵信黃皓也是有所意圖的。

在陳祗死後,荊州派和東州派的老臣們幾乎都已經離世了,而他們的二代們還未徹底成長起來,擔負起國家重任。

因此,劉禪在重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同時,還扶持了黃皓這個宦官,以此來延續打壓益州本土派,維護蜀漢政權的政治目的。

有人說,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在內有援兵,外有姜維的情況下不戰而降,難道不是昏庸的表現嗎?

其實,在鄧艾偷渡陰平後,益州各地本土派大多充當帶路黨,投降魏軍。

如果江油守將馬邈不投降的話,鄧艾孤軍便有斷糧、全軍覆沒的危險。

在荊州派領袖諸葛瞻戰敗身亡的情況下,朝廷內部政治勢力已經向益州派大大傾斜了。

譙周力主劉禪投降時,劉禪看到了這種形勢變化。

而且他更想到,由於連年北伐作戰,蜀漢百姓已經苦不堪言。

  • 無論他據守成都待援,
  • 還是退到南中或者巴郡,

益州的戰爭將會延續,也會更加慘烈。

“一將功成萬骨枯”

劉禪不願意把更多的戰禍加於百姓身上。

以一人之失敗,終止戰爭,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這是仁君的表現。

有人說,“樂不思蜀”的典故難道不能說明劉禪無情無義,沒心沒肺嗎?

其實,這是劉禪高情商高智商的表現,用以打消司馬昭的疑心,這讓他成為了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亡國之君。

"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三國時期,如果要說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那麼蜀漢後主劉禪向魏軍開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的事件一定會被人提起。

當時的情況,鄧艾率少量精兵偷渡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等城,兵臨成都城下。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守軍,此外巴郡和南中也有數萬援軍前來勤王;
  • 而姜維也在劍閣成功阻擋魏軍主力鍾會十餘萬大軍進入益州。

劉禪至少還有死守待援或者逃亡南中或巴郡兩條出路,但他最終卻選擇出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

後來,他被遣送到魏國都城洛陽後,更是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在人們的印象裡,即使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教導和輔佐,也無法讓庸碌無能的劉禪變成明君,從而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

因此,劉禪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劉禪如此無能,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為什麼還能在位29年?


“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大智若愚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逝於最後一次北伐的途中;
  • 公元263年冬天,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

在諸葛亮去世後長達29年的時間裡,如果劉禪是昏庸無能之君的話,保持蜀漢政權穩定,國祚延續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劉禪又是怎樣的一位皇帝呢?

首先,劉禪巧妙使用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穩定了蜀漢內部各種政治勢力。

蜀漢內部有三個政治集團;

  • 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政治集團,是蜀漢政權的堅定支持者;
  • 東州派,跟隨劉焉劉璋入蜀的政治集團,後來投降劉備政權,被荊州派拉攏打擊益州派;
  • 益州派,蜀中本地的士族組成的政治集團,受到以上兩大派的打壓。

由於劉備是外來戶,他和諸葛亮都認為,只有荊州派掌握蜀漢的政治主導力量,蜀漢政權才不會從內部被顛覆。

因此,諸葛亮去世前,指定的相位繼承者先後是荊州派的蔣琬和費禕。

在費禕掌權後,荊州派老臣多數已離世,勢力被嚴重削弱,這更加促使荊州派聯合東州派來打壓益州本土派。

費禕掌權時,大力培養了東州派的董允和陳祗。

直到蜀漢滅亡時,益州派也沒有進入到蜀漢政權的核心位置,而劉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親政的。

在劉禪親政的近30年,益州派在地方和中央的勢力逐漸增強,聲音也越來越大,但他還是能夠貫徹諸葛亮的執政思路,重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大臣,相對打擊益州本土派。

諸葛亮死後,擁有相權的重臣先後為蔣琬、費禕、董允和陳祗。

這四人都不是益州派,也都是盡心輔佐劉禪治理益州。

有人說,陳祗是佞臣,但他

  • 先反對益州派領袖譙周的“停止北伐”的論調;
  • 後打壓宦官黃皓的干政,

對蜀漢政權也是頗有功勞。

劉禪一直能夠維持著政權內部的平衡,說明他懂得為君之道和制衡之術,並非無能。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第二,劉禪頗有“乃父之風”,其實是仁君?

諸葛亮曾在北伐前,評價劉禪: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說明,劉禪從小便是一個聰慧之人,並且繼承了劉備禮賢下士的好品行,並非昏庸、不明事理之人。

相對於南北朝時期那些個昏庸到令人髮指的皇帝,劉禪至少是一箇中等水平以上的皇帝。

即便對比三國時期的亡國之君,劉禪的素質能力也在魏國曹奐和吳國孫皓之上。

  • 魏國曹奐如同東漢獻帝,自登基之時,便是傀儡,後將皇位禪讓於司馬炎;
  • 吳國孫皓乃是歷史著名暴君,製造刑具,亂殺大臣,堪比桀紂,無愧於亡國之君的事實。

有人說,劉禪昏暗,寵信宦官黃皓,禍亂朝政。

但是,直至蜀漢滅亡,黃皓干政的時間也只有五年而已,而劉禪也從未因此而亂殺任何一位大臣。

其實,劉禪寵信黃皓也是有所意圖的。

在陳祗死後,荊州派和東州派的老臣們幾乎都已經離世了,而他們的二代們還未徹底成長起來,擔負起國家重任。

因此,劉禪在重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同時,還扶持了黃皓這個宦官,以此來延續打壓益州本土派,維護蜀漢政權的政治目的。

有人說,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在內有援兵,外有姜維的情況下不戰而降,難道不是昏庸的表現嗎?

其實,在鄧艾偷渡陰平後,益州各地本土派大多充當帶路黨,投降魏軍。

如果江油守將馬邈不投降的話,鄧艾孤軍便有斷糧、全軍覆沒的危險。

在荊州派領袖諸葛瞻戰敗身亡的情況下,朝廷內部政治勢力已經向益州派大大傾斜了。

譙周力主劉禪投降時,劉禪看到了這種形勢變化。

而且他更想到,由於連年北伐作戰,蜀漢百姓已經苦不堪言。

  • 無論他據守成都待援,
  • 還是退到南中或者巴郡,

益州的戰爭將會延續,也會更加慘烈。

“一將功成萬骨枯”

劉禪不願意把更多的戰禍加於百姓身上。

以一人之失敗,終止戰爭,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這是仁君的表現。

有人說,“樂不思蜀”的典故難道不能說明劉禪無情無義,沒心沒肺嗎?

其實,這是劉禪高情商高智商的表現,用以打消司馬昭的疑心,這讓他成為了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亡國之君。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諸葛亮對劉禪的教導和輔佐並沒有白費,畢竟他不進讓蜀中百姓免於兵禍,也讓自己得以善終。

劉禪其實是大智若愚之人、仁義之君。

"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三國時期,如果要說一件令人扼腕嘆息的事情,那麼蜀漢後主劉禪向魏軍開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的事件一定會被人提起。

當時的情況,鄧艾率少量精兵偷渡陰平小道,連克江油、綿竹等城,兵臨成都城下。

  • 當時成都城內仍有守軍,此外巴郡和南中也有數萬援軍前來勤王;
  • 而姜維也在劍閣成功阻擋魏軍主力鍾會十餘萬大軍進入益州。

劉禪至少還有死守待援或者逃亡南中或巴郡兩條出路,但他最終卻選擇出城投降,導致蜀漢滅亡。

後來,他被遣送到魏國都城洛陽後,更是落下了“樂不思蜀”的千古笑柄。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在人們的印象裡,即使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教導和輔佐,也無法讓庸碌無能的劉禪變成明君,從而挽救蜀漢滅亡的命運。

因此,劉禪被後人稱之為——“扶不起的阿斗”。

然而,人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既然劉禪如此無能,諸葛亮去世以後,他為什麼還能在位29年?


“扶不起的阿斗”其實是大智若愚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 公元234年秋天,諸葛亮病逝於最後一次北伐的途中;
  • 公元263年冬天,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出城投降。

在諸葛亮去世後長達29年的時間裡,如果劉禪是昏庸無能之君的話,保持蜀漢政權穩定,國祚延續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歷史上的劉禪又是怎樣的一位皇帝呢?

首先,劉禪巧妙使用諸葛亮留下的政治遺產,穩定了蜀漢內部各種政治勢力。

蜀漢內部有三個政治集團;

  • 荊州派,跟隨劉備入蜀的政治集團,是蜀漢政權的堅定支持者;
  • 東州派,跟隨劉焉劉璋入蜀的政治集團,後來投降劉備政權,被荊州派拉攏打擊益州派;
  • 益州派,蜀中本地的士族組成的政治集團,受到以上兩大派的打壓。

由於劉備是外來戶,他和諸葛亮都認為,只有荊州派掌握蜀漢的政治主導力量,蜀漢政權才不會從內部被顛覆。

因此,諸葛亮去世前,指定的相位繼承者先後是荊州派的蔣琬和費禕。

在費禕掌權後,荊州派老臣多數已離世,勢力被嚴重削弱,這更加促使荊州派聯合東州派來打壓益州本土派。

費禕掌權時,大力培養了東州派的董允和陳祗。

直到蜀漢滅亡時,益州派也沒有進入到蜀漢政權的核心位置,而劉禪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親政的。

在劉禪親政的近30年,益州派在地方和中央的勢力逐漸增強,聲音也越來越大,但他還是能夠貫徹諸葛亮的執政思路,重用荊州派和東州派的大臣,相對打擊益州本土派。

諸葛亮死後,擁有相權的重臣先後為蔣琬、費禕、董允和陳祗。

這四人都不是益州派,也都是盡心輔佐劉禪治理益州。

有人說,陳祗是佞臣,但他

  • 先反對益州派領袖譙周的“停止北伐”的論調;
  • 後打壓宦官黃皓的干政,

對蜀漢政權也是頗有功勞。

劉禪一直能夠維持著政權內部的平衡,說明他懂得為君之道和制衡之術,並非無能。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第二,劉禪頗有“乃父之風”,其實是仁君?

諸葛亮曾在北伐前,評價劉禪:

“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

這說明,劉禪從小便是一個聰慧之人,並且繼承了劉備禮賢下士的好品行,並非昏庸、不明事理之人。

相對於南北朝時期那些個昏庸到令人髮指的皇帝,劉禪至少是一箇中等水平以上的皇帝。

即便對比三國時期的亡國之君,劉禪的素質能力也在魏國曹奐和吳國孫皓之上。

  • 魏國曹奐如同東漢獻帝,自登基之時,便是傀儡,後將皇位禪讓於司馬炎;
  • 吳國孫皓乃是歷史著名暴君,製造刑具,亂殺大臣,堪比桀紂,無愧於亡國之君的事實。

有人說,劉禪昏暗,寵信宦官黃皓,禍亂朝政。

但是,直至蜀漢滅亡,黃皓干政的時間也只有五年而已,而劉禪也從未因此而亂殺任何一位大臣。

其實,劉禪寵信黃皓也是有所意圖的。

在陳祗死後,荊州派和東州派的老臣們幾乎都已經離世了,而他們的二代們還未徹底成長起來,擔負起國家重任。

因此,劉禪在重用諸葛亮之子諸葛瞻的同時,還扶持了黃皓這個宦官,以此來延續打壓益州本土派,維護蜀漢政權的政治目的。

有人說,鄧艾兵臨成都,劉禪在內有援兵,外有姜維的情況下不戰而降,難道不是昏庸的表現嗎?

其實,在鄧艾偷渡陰平後,益州各地本土派大多充當帶路黨,投降魏軍。

如果江油守將馬邈不投降的話,鄧艾孤軍便有斷糧、全軍覆沒的危險。

在荊州派領袖諸葛瞻戰敗身亡的情況下,朝廷內部政治勢力已經向益州派大大傾斜了。

譙周力主劉禪投降時,劉禪看到了這種形勢變化。

而且他更想到,由於連年北伐作戰,蜀漢百姓已經苦不堪言。

  • 無論他據守成都待援,
  • 還是退到南中或者巴郡,

益州的戰爭將會延續,也會更加慘烈。

“一將功成萬骨枯”

劉禪不願意把更多的戰禍加於百姓身上。

以一人之失敗,終止戰爭,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這是仁君的表現。

有人說,“樂不思蜀”的典故難道不能說明劉禪無情無義,沒心沒肺嗎?

其實,這是劉禪高情商高智商的表現,用以打消司馬昭的疑心,這讓他成為了為數不多能夠善終的亡國之君。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諸葛亮對劉禪的教導和輔佐並沒有白費,畢竟他不進讓蜀中百姓免於兵禍,也讓自己得以善終。

劉禪其實是大智若愚之人、仁義之君。

諸葛亮去世後,“扶不起的阿斗”為什麼還能當30年的皇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