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實來歷,被國人誤讀一千年

諸葛亮 項羽 秦瓊 黃河 烏江 水煮百年 2018-11-30

1、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皮”實際上是“裨將”的諧音,裨將在古代是指副將。

這句俗語的原意是指三個副將的智慧合起來能頂一個諸葛亮。

後來,人們把“裨將”說成了“皮匠”。

三個下層的、在第一線上行軍打仗的裨將,有時他們的經驗和智慧集中起來,就比遠在大寨裡指揮、足智多謀的諸葛亮來得有效。

因此,“三個臭裨將,賽過諸葛亮”才是這句諺語的原意和原字。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實來歷,被國人誤讀一千年

2.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原為“嫁乞隨乞,嫁叟隨叟”,出處是《賣油郎獨佔花魁》。

意思是一個女人即使嫁給乞丐或者年齡大的人,也要隨其生活一輩子。

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俗語轉音成“嫁雞隨雞,嫁狗隨狗”了。

3、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這本是一句歇後語,“跳進黃河—洗不清”。

比喻很難擺脫干係、避免嫌疑。

因為黃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渾濁,跳進黃河中,要洗淨身上的汙穢是不可能的。

後來變為“跳到黃河也洗不清”,很有意思,雖然邏輯上不通,不過還是有個意思在。

4、王八蛋

這是一句民間罵人的話,實際上,這句話的原來面目是“忘八端”。

古代“八端”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指的是做人之根本,忘記了“八端”也就是忘了做人根本。

可是後來變成“王八蛋”,整個境界馬上下來了。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實來歷,被國人誤讀一千年

5、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

應該為“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

這句俗語意思是要想打到狼,就要不怕走路、不怕費鞋。

因為獵人想捕狼,往往要翻山越嶺,跑許多山路,所以非常費鞋。

就這樣,“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這句俗語就誕生並流傳開來了。

這句俗語中的“鞋子”一詞後來又怎麼會訛變為“孩子”呢?

原來,在古漢語中是沒有j、q、x這3個音的,所以,在古漢語中“鞋”是讀做“hai”。

後來,“hai”音分化,一部分仍讀做“hai”,另一部分則讀做了“xie”。

在我國四川、湖北、湖南、上海、廣東等地的方言中,“鞋子”一直被讀成“hai zi”。

時間一長,“捨不得鞋子套不著狼”也就被訛傳誤記為“捨不得孩子套不著狼”了。

6、狗屁不通

這個成語最初是“狗皮不通”,狗皮沒有汗腺,酷夏狗藉助舌頭來散熱,這個成語就是以狗的這一身體特點而言。

由於“皮”與“屁”諧音,對於文理不通的詩文或不明事理的人,以屁貶之,意思更為鮮明。

後來人們將錯就錯,約定俗成地將“狗皮不通”變成了“狗屁不通”。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實來歷,被國人誤讀一千年

7、無奸不成商

“無尖不成商”被誤解為“無奸不成商”。

“尖”來源於古代用來度量的鬥。

古代米商在賣米給大家時,除了要將鬥裝滿外,還要再多舀上一些,讓鬥裡的米冒著尖兒,以惠買家。

在那個時代,不能敦厚到這種程度的,就被公認為不夠資格當商人。

後來由於人們道德素質的下降,“無尖不成商”慢慢就變成了“無奸不成商”。

8、無毒不丈夫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麼不通的一句話居然人們還在用。實際上原話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度是度量的意思,這句話說的就是一個君子、丈夫要有度量。

從“度”到“毒”,無非是一些小人的自我安慰用法,結果還流傳的這麼廣,豈不讓人唏噓。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真實來歷,被國人誤讀一千年

9、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好自私的一句話。誤解的關鍵在於對“為”字的理解。

實際上,在這裡“為”應讀作二聲,不是四聲。

四聲的“為”,是為了自己;二聲的“為”,是作為的意思,“為己”即做最真實的自己。

人的生命秉於天地自然,其性本善,最真實的自己,就是那個靈性不昧的自己。

如果不活出人性本善的真實自己,必會與天地自然之道相悖,違背了自然的規律,當然是“天誅地滅”。

10、“打破沙鍋問到底”

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俗語。

這一俗語原本為“打破砂鍋璺到底”,意為砂鍋被打破後其裂紋會一裂到底。

後來被諧音訛傳為“打破砂鍋問到底”,表示遇事刨根問底、窮追不捨。

11、“床第之私”

原為“床笫之私”。要注意,不是“第”而是“笫(zǐ)”。是指墊在床上的竹蓆。“床笫”也就是床鋪。引申為夫妻之間的語言或房事。

12、“不見棺材不落淚”

原是“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

13、“有眼不識金鑲玉”

原是“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荊山玉”,是玉匠在荊山發現的玉,當時很名貴。

14、“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

原句:“刑不尊大夫,禮不卑庶人”,意思是:不會因為大夫之尊,就可以免除刑罰;也不會因為是平民,就將他們排除於文明社會之外。

15、“不到黃河心不死”

原句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西楚霸王項羽自刎的地方。“烏江”訛變成“黃河”,真是讓人無從解釋了。

16、“為朋友兩肋插刀”

其來歷是(隋唐演義)中秦叔寶為救朋友,染面塗須去登州冒充響馬。

路過兩肋莊時,在岔道想起老母妻兒,猶豫片刻,一條路去歷城,一條路去登州,一條路回家門,最終還是為朋友,視死如歸去了登州。

兩肋莊岔道體現出秦瓊的深重義氣就被人們傳為“兩肋岔道,義氣千秋”。

而今卻因誤傳成了在肋上插刀。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