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清都山水郎,梅花醉洛陽

夜靜之時,當你享受著一段難得地閒暇時光時,這時候最適合讀宋詞了,但宋初的詞,酒啊花的,再加上紅燭美女,太膩;宋末的詞,國之將傾,暮雨竹林中,總有著鐵蹄漸近地悲恐,太傷感。所以,掐頭去尾,就數宋中期的詞最愜意了,而其中最具韻味的我覺得當屬朱敦儒的詞了。

朱敦儒可以歸為隱士一類,因為他實在是不屑於為官,可他這隱士是隸屬於“大中小隱”中的哪個階層,則實在是不太好說,他於朝於市於野地優哉,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作為現代快節奏下的忙碌之人最為羨慕的生活狀態。

他的隱,不像宋初之隱的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他沒有那般地寧靜;他的隱,不像宋末之隱的蔣捷,“紅了櫻桃。綠了芭蕉。”他沒有如此地感傷。他是在不同的場合,以理性與感性,言志與抒情,意境與意緒,以詞之特有之柔美,將自己一生的際遇和感受,如長河中掬上一捧和著月色的清光,讓你去細品那讓人心曠神怡地靜謐。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朱敦儒,字希真,號巖壑,自稱伊水老人,洛陽人。被時人稱為“詞俊”,宋代著名詞人,常以梅花自喻,不與群芳爭豔。人到中年後任過一些小官職。後致仕,隱居故鄉,寫了許多描寫洛陽自然山水和名勝風物的詞作,年78歲卒。

他的字為希真,我是不知道這是先輩取的還是他後來自己改的。它出自《莊子·漁父》“法天貴真,不拘於俗”。由此我們能夠感受到他生命世界裡,滲透著道家的釋然、消極、灑脫和淡泊,以空明虛靜之心讓生命主體直接體悟大道。他是要做一個真性情的“世外希真”。

作為南渡文人中作詞最多之人,朱敦儒是兩宋詞史上能夠比較完整地在詞中抒情言志的詞人,這對於當時有著明顯功能區分的詩詞,也就是所謂詞多言情,詩多言志和敘事的常規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進步。而除朱敦儒之外,就只有後來的辛棄疾。辛棄疾《念奴嬌》詞就明確說過是“效朱希真體”。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朱敦儒其詞作語言流暢,清新自然。他的詞風可分為三個階段:早年詞風濃豔麗巧;中年的詞風激昂慷慨;閒居後詞風婉明清暢。

他是陸游的老師,當然,陸游的老師有多位,比如曾幾等人,但不可否認,朱敦儒對陸游的影響是很大的,特別是力主北伐,收復故土的觀念上。不同的是,陸游是以詩為主業來敘事寫人生,而朱敦儒是以詞為主。

在宋朝,這出身是很關鍵,也是起決定作用的,可朱敦儒卻沒有走正常之人的科舉之路,他一直以清高自許,兩次舉薦為學官而不出任。後來有人直接向朝廷推薦朱敦儒,高宗趙構於是下詔任他為右迪功郎,並命地方督促他赴臨安任職。可他仍不肯受命,在眾親朋的勸說下,他方應詔前行,可見他從內心實在是不想當這官的。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可他的聲名太大,這趙構也想為我所用,可這白衣之身也真不是個事兒,於是便違規地賜進士出身,硬是讓他當了官。但沒想到的是,這朱同學是個熱血之人,力主收復失地,還我河山,到處發表主戰言論,與當局之國策是嚴重不合拍,所以被免職。

可以這樣定義一下朱敦儒,他少年時期風流恣意,雖飽讀詩書,卻無意朝堂,醉心山水,不屑名利。人到中年才在眾人的勸說下勉強踏入官場,垂垂老矣時終於實現年少的理想,在山林中終此一生。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與疏狂;

曾批給雨支風券,累上留雲借月章。

詩萬首,酒千觴。幾曾著眼看侯王;

玉樓金闕慵歸去,且插梅花醉洛陽。

朱敦儒的才學那是相當好的,且年少就成名了,是當時所謂的“洛中八俊”之一。不知是什麼原因,他就是不想入仕當官,上面這首《鷓鴣天·西都作》就表明了他的立場,他自比高潔的梅花,一句“幾曾著眼看侯王”,風流不羈,向世人宣告自己不屑名利,鄙夷權貴的清高立場。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這也太輕狂了哈,李白那“天子呼來不上船”也許是喝醉了,至少是個藉口嘛;而這朱老師居然直接就公開宣言,看不起你們這些當官的,俺天性疏狂,這是老天賦我之天性。這首詞是朱敦儒的代表作,充分體現了他對權貴的不屑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理想和志向,而且這詞用一句時髦話來說,叫霸氣側漏,自然也會引起個別人的不爽。

朱敦儒年輕時是在洛陽長大的,那時候的北宋就兩個字,有錢,所有的邊釁,用錢都可以統統搞定,所以,全國一片地祥和,侈靡之風日盛。朱敦儒出生在這樣一個好時候,那真叫個幸福,成天地遊山玩水,賞花遛鳥, 酗酒K歌,這樣的人有個專用名詞叫“五陵少年”,有點眼熟哈,對,就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說的那“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的那種人。

同一般的富家子弟不同,這朱敦儒是個神童,他三歲背詩,五歲寫詩,七歲就名震鄉里。稍長,那詩詞歌賦對他來說來,那就不叫事兒。但他卻就是不去參加高考,也許他從內心深處就看不起當世那些狀元探花們。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這樣的日子一直過了幾十年,在他47歲的時候,這優遊的日子到頭了,因為,靖康恥讓二帝北上,北宋亡國了,朱敦儒也只能跟著大批難民一起倉皇南渡,時戰亂不休,山河殘破,朱敦儒南渡奔波,流寓多處,度過了五年的零落漂泊生涯。

在他輾轉流徙,離開故鄉南下避難途中,看到烽煙瀰漫,百姓流離失所之時,百感交集的他寫下一首《採桑子》: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雲。萬里煙塵。回首中原淚滿巾。

碧山對晚汀洲冷,楓葉蘆根。日落波平。愁損辭鄉去國人。

這是一首寓家國之痛於自然景物之中的山水詞,自己背井離鄉,像“旅雁孤雲”一般悽苦,回首中原,此時正戰火紛飛,硝煙瀰漫,生靈塗炭,不禁悲從中來,忍不住淚流滿面。面對眼前蕭條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辭鄉去國的愁思。透過對黯淡淒涼色彩的景物描寫,反應出詞人對國家殘破、顛沛流離中的悲涼情緒。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全篇以景寄情,融情入景,動靜交錯,色調蒼暗。用“扁舟”、“旅雁”、“孤雲”、“汀洲冷”、“楓葉蘆根”等典型的深秋景物,烘托出詩人的悽楚情懷,於清婉中含沉重的傷時感亂之情,流麗而又沉鬱之致。同時也流露出了對國事的忡忡憂慮,唱出了那個時代的悲涼之音。

南渡後的朱敦儒在朋友以國家中興之義的感召下,他也覺得應該為國家盡一份自己的力量了。於是,52歲的朱敦儒被推薦到臨安,在朝廷擔任了一些小官。但是他實在是不適應這官場中的勾心鬥角,捫心自問“何苦紅塵久客?”那往日的閒適心境,便又不時地泛上心來。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萬里夕陽垂地,大江流。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這首《相見歡》正是朱敦儒為官時期所作,金陵、西樓、秋天、長江、夕陽,這一串地組合,帶著濃重的憂傷,把他想收復中原,恨有守土之責的人都作鳥獸散,朱敦儒帶著滿滿地悲痛,也帶著滿滿地無奈,一把辛酸淚,在秋天的悲風中吹散。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從內心來說,朱敦儒天生就是個散淡之人,他不似辛棄疾,陸游這些以光復故土為已任,他沒有那麼高的思想境界,他嚮往地是那種閒適、清淨、恬淡生活的,賞花填詞,飲酒品茗,泛舟江上,徒步山林,友漁樵,樂農事。他潔身自好,以梅花之高潔喻已,“獨自風流獨自香,明月來尋我”,他踏入官場,其中自有其報國之情結,但也包含了百般地無奈之感。

因散佈“不合時宜”的主戰言論,朱敦儒被削職罷官了,他本來也不在乎這官職,對此反而更合他的心情,所以,他沒有絲毫的沮喪失落,反而呈現出魚歸江湖,鳥入山林般的欣喜自適之情。

有何不可,依舊一枚閒底我。飯飽茶香,瞌睡之時便上床。

百般經過,且喜青鞋踏不破。小院低窗,桃李花開春晝長。

這首《減字木蘭花》寫得很是直白,似乎就是一位鄰家老者,搖著蒲扇在向你絮絮叨叨地說他現在的生活狀況,他搖首出紅塵,“放倒”了自己,很是自得其樂。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此時的朱敦儒已經看透了人世間的一切紛紛擾擾,看破了紅塵世事。洗盡了凡心,相忘塵世,“人生虛假,昨日梅花今日謝。不醉何為,從古英雄總是痴”。吟誦著“引我上煙霞,智力一時無用。無用,無用,蹋破十洲三洞”。好一個看破紅塵的瀟灑之人。

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作為名傾一時之人,朱敦儒雖然遠離了世俗,然而朝堂之上還是有人掂記著他的。那秦檜總想借助他這樣的人來粉飾太平,先將朱敦儒的兒子提拔為編纂各種行政命令的官員,隨後,又讓朱敦儒做了管外交的二品高官。

迫於秦檜淫威,更出於舐犢之愛,朱敦儒為了兒子在職場的安全,在百般糾結中接受了秦檜給的官職。可是,極富戲劇意味的是,短短18天后,秦檜病死。權力重新組合,官場重新洗牌。朱敦儒立即又被撤職。

於是,那18天被秦檜御用的短暫從仕經歷,成為朱敦儒人格上抹不去的重大汙點,晚節不保,遭人齒冷。命運開了一個他做夢也預想不到的玩笑。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在最後的幾年時光中,他披襟脫帽,自適其適,閒雲野鶴地過著適合自己的生活,決心要“身退心閒,剩向人間活幾年”。他十分珍惜當下休閒的寶貴:“片時歡笑且相親,明日陰晴未定。”一切都看淡了,如同喝了時下盛行的心靈雞湯一般,過好今天,快樂自己,這是他全部的生活內容。

在人生的末路,朱敦儒回到了當初的起點。他的形象再度與當年那位洛城少年重合在一起。只是,這時他已走過了太遠的路,經過了太多的事。當年他曾是一杯明淨山泉水,後來被世事烹煮,沸騰不安,輾轉翻騰。

朱敦儒的名氣同後進的辛棄疾,以及他的學生陸游相差得是太多太多,這也許是因為他那18天夢靨般地侍奉秦檜的經歷,直讓他被後世嘲弄,被戲為“頹廢空心人”的反面典型,而後來各選詩大家也怕沾這腥羶,於是,這朱敦儒便退出了一流知名文人的陣列,好可悲。

朱敦儒:本是一流詩人為何後世聲名不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