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宋太祖

皇帝絕對控制軍權,而樞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軍權,二者再也無力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挑戰。

北宋時期的樞密院,是宋代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仍以樞密使(也稱為知府樞密院事)為最高長官,他們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稱為“宰執”,均是宰相級別的要員,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宋太祖

皇帝絕對控制軍權,而樞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軍權,二者再也無力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挑戰。

北宋時期的樞密院,是宋代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仍以樞密使(也稱為知府樞密院事)為最高長官,他們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稱為“宰執”,均是宰相級別的要員,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北方遊牧民族是北宋的主要敵人

樞密院也在此時真正走向了成熟期,據《宋史·職官制》記載,樞密使的主要職責是:“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一句話概括,宋朝所有事關軍事機密和國防大計的事務,均由樞密使掌管。

不過,宋朝的絕大多數樞密使是文人,他們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甚至本人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們卻可以參與制定戰略決策,有權調遣軍隊。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宋太祖

皇帝絕對控制軍權,而樞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軍權,二者再也無力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挑戰。

北宋時期的樞密院,是宋代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仍以樞密使(也稱為知府樞密院事)為最高長官,他們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稱為“宰執”,均是宰相級別的要員,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北方遊牧民族是北宋的主要敵人

樞密院也在此時真正走向了成熟期,據《宋史·職官制》記載,樞密使的主要職責是:“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一句話概括,宋朝所有事關軍事機密和國防大計的事務,均由樞密使掌管。

不過,宋朝的絕大多數樞密使是文人,他們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甚至本人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們卻可以參與制定戰略決策,有權調遣軍隊。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文人范仲淹曾任樞密副使

而那些肌肉發達、殺敵如麻的將帥們,卻只能聽命於這些文人的領導,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雖然樞密使也是宰相級別的大官,但是實際上他們只管軍事,且沒有實際指揮權,地位已經相當於副宰相了,遠遠不及中晚唐和五代時期。

宋朝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是讓樞密使去牽制宰相的軍權,又讓宰相可以制衡樞密使,而皇帝則可以高枕無憂。《宋史·職官制》記載,宋神宗時期,曾有人提議廢除樞密院,將其職責歸為兵部,而皇帝卻反對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宋太祖看似將兵權交給了樞密使,然而實際上卻使大臣們誰也無法覬覦兵權,這才是其制度設計的高明之處。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宋太祖

皇帝絕對控制軍權,而樞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軍權,二者再也無力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挑戰。

北宋時期的樞密院,是宋代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仍以樞密使(也稱為知府樞密院事)為最高長官,他們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稱為“宰執”,均是宰相級別的要員,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北方遊牧民族是北宋的主要敵人

樞密院也在此時真正走向了成熟期,據《宋史·職官制》記載,樞密使的主要職責是:“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一句話概括,宋朝所有事關軍事機密和國防大計的事務,均由樞密使掌管。

不過,宋朝的絕大多數樞密使是文人,他們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甚至本人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們卻可以參與制定戰略決策,有權調遣軍隊。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文人范仲淹曾任樞密副使

而那些肌肉發達、殺敵如麻的將帥們,卻只能聽命於這些文人的領導,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雖然樞密使也是宰相級別的大官,但是實際上他們只管軍事,且沒有實際指揮權,地位已經相當於副宰相了,遠遠不及中晚唐和五代時期。

宋朝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是讓樞密使去牽制宰相的軍權,又讓宰相可以制衡樞密使,而皇帝則可以高枕無憂。《宋史·職官制》記載,宋神宗時期,曾有人提議廢除樞密院,將其職責歸為兵部,而皇帝卻反對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宋太祖看似將兵權交給了樞密使,然而實際上卻使大臣們誰也無法覬覦兵權,這才是其制度設計的高明之處。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曾任樞密使的童貫(劇照)


四、南宋、元明:樞密院消亡

南宋時期,由於強敵環伺,外部威脅嚴重,樞密院曾一度被廢,後又恢復。但南宋對於武將的猜忌,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交出兵權後,韓世忠曾改任樞密使,岳飛改任樞密副使,均屬於明升暗降,而且最終結局也令人扼腕嘆息。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宋太祖

皇帝絕對控制軍權,而樞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軍權,二者再也無力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挑戰。

北宋時期的樞密院,是宋代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仍以樞密使(也稱為知府樞密院事)為最高長官,他們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稱為“宰執”,均是宰相級別的要員,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北方遊牧民族是北宋的主要敵人

樞密院也在此時真正走向了成熟期,據《宋史·職官制》記載,樞密使的主要職責是:“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一句話概括,宋朝所有事關軍事機密和國防大計的事務,均由樞密使掌管。

不過,宋朝的絕大多數樞密使是文人,他們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甚至本人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們卻可以參與制定戰略決策,有權調遣軍隊。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文人范仲淹曾任樞密副使

而那些肌肉發達、殺敵如麻的將帥們,卻只能聽命於這些文人的領導,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雖然樞密使也是宰相級別的大官,但是實際上他們只管軍事,且沒有實際指揮權,地位已經相當於副宰相了,遠遠不及中晚唐和五代時期。

宋朝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是讓樞密使去牽制宰相的軍權,又讓宰相可以制衡樞密使,而皇帝則可以高枕無憂。《宋史·職官制》記載,宋神宗時期,曾有人提議廢除樞密院,將其職責歸為兵部,而皇帝卻反對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宋太祖看似將兵權交給了樞密使,然而實際上卻使大臣們誰也無法覬覦兵權,這才是其制度設計的高明之處。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曾任樞密使的童貫(劇照)


四、南宋、元明:樞密院消亡

南宋時期,由於強敵環伺,外部威脅嚴重,樞密院曾一度被廢,後又恢復。但南宋對於武將的猜忌,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交出兵權後,韓世忠曾改任樞密使,岳飛改任樞密副使,均屬於明升暗降,而且最終結局也令人扼腕嘆息。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南宋中興四將,三人曾任樞密使或樞密副使

到了宋寧宗開禧年間,改由宰相兼任樞密使,從此樞密使從屬於相權,未再獨立。皇權之下文武對峙的局面,也就此不復存在。

元朝建立後,學習宋制,繼續設樞密院,仍然掌管全國軍務。元代的樞密使一般由皇太子兼任,但樞密院的整體地位比中書省低,相應的權力也較宰相弱。在具體徵戰時,皇帝往往還會指派大臣組成行樞密院,作為戰時臨時機構。

"

導讀:喜歡閱讀五代、兩宋歷史故事的朋友,一定不會對這樣一個詞陌生——樞密院。樞密院的最高長官稱為“樞密使”,雅稱為“太尉”,掌管全國軍隊。

兩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戰將曹彬、狄青、岳飛均曾在此處供職,而像趙普、張齊賢、寇準等一些文官也曾擔綱樞密院,彰顯了“重文輕武”的大宋特色。

實際上,樞密院從唐代開始就已經設立,從五代、兩宋一直綿延到元代和明初,一共存續了約600年。

樞密院的存在,是古代皇帝與宰相爭奪軍權的產物,它的存續和發展,也體現了皇帝、宰相、樞密使三者之間的力量博弈,堪稱是古代關於“軍權”之爭的一場“鬥地主”。

在這場“鬥地主”中,至高無上的皇權、百官之首的相權也並非總能搶得“地主”。


一、中唐:樞密院的誕生

貞觀年間,唐太宗為完善宰相制度,設置了政事堂,作為三省長官(宰相級官員)議事之所。唐玄宗開元年間,為了分割宰相權力,又在政事堂下設五房:吏房、樞機房、兵房、戶房、刑禮房。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舊五代史》中說,“唐於政事堂後列五房,有樞密房,以主曹務”,樞機房和樞密房均為樞密院的雛形,但當時它只不過是政事堂下一個文書檔案保管部門而已。而樞密房的“曹務”(主要業務),就是掌管皇帝的重要機要文書。換句話說,最初的樞密人員,只是皇帝和宰相們的機要祕書而已。

到了唐代宗時期,樞密院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皇帝為樞密院設置了長官——樞密使,但這個職務不是由朝中大臣擔任,而是由皇帝身邊的親信宦官把持。

同時,宰相也不再是樞密使的上司。在皇帝的支持下,宦官的權力甚至超越了相權。隨著樞密使權勢的不斷擴大,作為樞密使的唐代宦官,不但擁有兵權,還具有行政權,他們可以勾結外廷大臣,發動兵變,乃至廢立皇帝、太子。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唐朝軍隊

皇帝本意用來分割相權的樞密使,竟然由一個“農民”從皇帝手中搶到了“地主”,並反噬皇權,演繹了一出唐朝宮廷版“農夫與蛇”的故事。

然而,到了公元904年,唐朝的權力天平再一次傾斜,不過這一回失勢的是樞密使和宦官。唐末最強的節度使朱溫誅殺宦官殆盡,同時任命自己的心腹蔣玄暉任樞密使。樞密使由宦官把持的歷史從此結束。隨後,蔣玄暉被朱溫所殺,樞密院也隨之被廢除,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五代:樞密院的發展

1、朱溫設崇政院

朱溫建立後梁後,改樞密院為崇政院,其長官名為崇政使。

崇政院的職責很簡單,宰相向皇帝請示工作,必須經過崇政使向皇帝轉達。

雖然崇政使看起來很像一個“傳聲筒”、“復讀機”,但傳得準不準、讀得對不對,全憑崇政使個人掌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宰相根本不敢得罪。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朱溫劇照

由於與皇帝的距離更近,崇政使後來也能參與重大事項決策,“其備顧問參謀議於中則有之,未始專行事於其外也。”(《文獻通考·職官十二·樞密院》),崇政使儼然比宰相地位更加顯赫,但因為是內臣,他們仍然無法對外行使權力。

朱溫設計了一個如此“畸形”的崇政院制度,讓它只有參謀和溝通之權,但無決策和執行之權;宰相雖然有執行之權,但他們與君權之間卻有一道鴻溝——崇政使。在這種設計下,皇權無疑是這場“鬥地主”遊戲的主宰者。


2、後唐:恢復樞密院

後唐時期,崇政院又被改回到了樞密院,並且,其力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加強。樞密使改由武將擔任,而且兼任節度使,掌握藩鎮。與此同時,相權也被無情打壓。“樞密之任既重,而宰相自此失其職也。”(《新五代史·安重誨傳》)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後唐莊宗

後唐莊宗時,樞密使上承皇帝,下制宰相(樞密使常常兼任宰相),崇政院時代那種內廷、外廷涇渭分明的劃分,在此時已經完全沒有了。

後唐時期的樞密使郭崇韜,因為位高權重而遭人陷害被殺,嚴重影響了後唐軍隊士氣,最終導致了兵變四起,唐莊宗也在“興教門之變”中被殺。

皇帝用武人主政,以壓制相權,結果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3、後晉、後漢、後周:樞密院專業化

後晉時期,皇帝們吸取了後唐的教訓,先是由宰相兼任樞密使,改變了武將掌軍的錯誤做法。接著,又用宦官等人分割樞密使的權力,甚至一度廢除之。

再往後,由於抵禦契丹的需要,後晉重新定義了樞密院的職能:它不再參與政事,而是以軍事職能為主。

後漢時期,因為戰爭需要,樞密使的地位再次提高。特別是郭威任樞密使時,因其手握重兵,戰功赫赫,不僅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最後還上演了“黃袍加身”的戲碼,直接升級為皇帝。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郭威

郭威建立後周,並未因為樞密使掌軍、威脅皇權而廢掉它,相反,他任命的樞密使,比如王峻,甚至還兼任宰相和節度使。王峻曾經因為人事問題對郭威心生怨恨,還“語漸不遜”。後來郭威想把自己的養子柴榮調到京師,也遭到王峻的反對。郭威甚至流淚對馮道等大臣說:王峻欺負我。

但與後漢皇帝不同的是,郭威對軍隊擁有絕對的掌控力,因而才如此“藝高人膽大”,他將王峻一貶了之,並讓其死在了流放之地。

郭威時代的皇權,因為具有絕對的實力,所以敢於把樞密使當做制衡宰相的工具,而無懼其興風作浪。

從唐中期樞密院誕生之日起,樞密使的權力在大多數時候大於相權,偶爾還超越皇權,成為權鬥最終贏家。不過,從五代中後期,樞密使也開始與宰相涇渭分明,成為專門掌管軍事的官員,並從此不再參與政事。


三、北宋:樞密院的成熟

宋朝建立後,吸取了唐末五代時期藩鎮割據、各自為政的教訓,通過採取一系列中央集權措施,將皇權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宋太祖

皇帝絕對控制軍權,而樞密使和宰相都只有非常有限的軍權,二者再也無力向至高無上的皇權發起挑戰。

北宋時期的樞密院,是宋代的最高軍事領導機關,仍以樞密使(也稱為知府樞密院事)為最高長官,他們與中書省的同平章事等合稱為“宰執”,均是宰相級別的要員,共同負責軍政事務。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北方遊牧民族是北宋的主要敵人

樞密院也在此時真正走向了成熟期,據《宋史·職官制》記載,樞密使的主要職責是:“掌軍國機務、兵防、邊備、戎馬之政令,出納密命”,“凡侍衛諸班直、內外禁兵招募、閱視、遷補、屯戍、賞罰之事,皆掌之。”

一句話概括,宋朝所有事關軍事機密和國防大計的事務,均由樞密使掌管。

不過,宋朝的絕大多數樞密使是文人,他們手下沒有一兵一卒,甚至本人手無縛雞之力,但他們卻可以參與制定戰略決策,有權調遣軍隊。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文人范仲淹曾任樞密副使

而那些肌肉發達、殺敵如麻的將帥們,卻只能聽命於這些文人的領導,只有執行權,沒有決策權。

雖然樞密使也是宰相級別的大官,但是實際上他們只管軍事,且沒有實際指揮權,地位已經相當於副宰相了,遠遠不及中晚唐和五代時期。

宋朝之所以進行這樣的制度設計,就是讓樞密使去牽制宰相的軍權,又讓宰相可以制衡樞密使,而皇帝則可以高枕無憂。《宋史·職官制》記載,宋神宗時期,曾有人提議廢除樞密院,將其職責歸為兵部,而皇帝卻反對說:“祖宗不以兵柄歸有司,故專命官統之。”宋太祖看似將兵權交給了樞密使,然而實際上卻使大臣們誰也無法覬覦兵權,這才是其制度設計的高明之處。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曾任樞密使的童貫(劇照)


四、南宋、元明:樞密院消亡

南宋時期,由於強敵環伺,外部威脅嚴重,樞密院曾一度被廢,後又恢復。但南宋對於武將的猜忌,比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在交出兵權後,韓世忠曾改任樞密使,岳飛改任樞密副使,均屬於明升暗降,而且最終結局也令人扼腕嘆息。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南宋中興四將,三人曾任樞密使或樞密副使

到了宋寧宗開禧年間,改由宰相兼任樞密使,從此樞密使從屬於相權,未再獨立。皇權之下文武對峙的局面,也就此不復存在。

元朝建立後,學習宋制,繼續設樞密院,仍然掌管全國軍務。元代的樞密使一般由皇太子兼任,但樞密院的整體地位比中書省低,相應的權力也較宰相弱。在具體徵戰時,皇帝往往還會指派大臣組成行樞密院,作為戰時臨時機構。

樞密院600年興衰史:本是皇帝壓制宰相的工具,為何一度戰勝皇權

元朝士兵

到了明代,朱元璋也曾設樞密院,但樞密使的權力受制於宰相。再後來,他又以大都督府替代了樞密院。樞密院制度從此告別了歷史舞臺。

不過,到了清代,雍正曾經開設軍機處,被認為是仿效樞密院“借屍還魂”,但是,軍機處與樞密院有很大不同,二者不應視為有承襲關係。

結語:樞密院的興衰,與皇權、相權的此消彼長密不可分。

可以說,晚唐五代時期,正是樞密院權力的增長,打破了三者之間的平衡,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權力的博弈。

而在北宋以後,皇權上升到絕對主導地位。在新的權力“鬥地主”中,樞密使和宰相再也無力挑戰皇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