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調查!臨海幾乎全城被淹,這個小區為何無恙?'

"

記者探訪臨海古城這個唯一擋住洪水的小區,業主用棉被、沙包、垃圾桶一夜築成兩米高堤壩。

參與自救的小區業主感慨,平時大家雖住一個小區,但沒啥來往,都生分,洪水讓大家抱團,不分彼此。

本報記者 史春波

"

記者探訪臨海古城這個唯一擋住洪水的小區,業主用棉被、沙包、垃圾桶一夜築成兩米高堤壩。

參與自救的小區業主感慨,平時大家雖住一個小區,但沒啥來往,都生分,洪水讓大家抱團,不分彼此。

本報記者 史春波

獨家調查!臨海幾乎全城被淹,這個小區為何無恙?

靠著簡單的沙包堤壩,業主們的自救擋住了洪水。

"

記者探訪臨海古城這個唯一擋住洪水的小區,業主用棉被、沙包、垃圾桶一夜築成兩米高堤壩。

參與自救的小區業主感慨,平時大家雖住一個小區,但沒啥來往,都生分,洪水讓大家抱團,不分彼此。

本報記者 史春波

獨家調查!臨海幾乎全城被淹,這個小區為何無恙?

靠著簡單的沙包堤壩,業主們的自救擋住了洪水。

獨家調查!臨海幾乎全城被淹,這個小區為何無恙?

小區業主們在裝沙包。

被子、米袋、垃圾桶、廣告牌、球桌……這些看起來很平常的東西,靜靜地堵在地下車庫的門口。

這是8月12日下午錢江晚報記者在臨海湖畔尚城小區見到的一幕。

在這場颱風引起的大洪災中,這是古城唯一沒有被淹的小區,幾天來,這裡生活基本正常。

在過去驚心動魄的十二個小時裡,上百名業主自救,保住了他們的家園。

他們中有退休教師,有工程老闆,有律師,更多的是不知姓名和職業的人。雖然他們住在同個小區,但和很多城市裡的人一樣,平日並沒有多少往來。

這場洪災,卻讓他們自發站到了一起,用人力築起了兩米高的堤壩,擋住了深達1.7米的洪水。

自救

聽說颱風要來,老羅一家都沒有出門。他老家是農村的,也會遇到洪水,這次他覺得情況可能比較嚴重。

10日這天,臨海的雨並不大。小區的東門地勢最低,從下午三點多開始,就有了積水。看起來,水要漫進地下車庫。

小區業委會成員都趕到了東門。大家商量,這個情況,肯定要堵。如果地下室被淹,大量的車子損失,停水停電,大家的財產損失會很大,而且之後生活也是個麻煩事。

小區有1300多戶人家,三個地下車庫出口,還有一個緊急疏散口。要堵就要堵四個,不然沒用,說起來好像簡單,但這其實是一個艱鉅的任務。羅國錠說,當時他們並沒有想到水漲得這麼高、這麼快。

一開始,物業經理老陳拿出了防洪板和沙包。但是,沒堅持多久,很快就擋不住了。

“要不要堵?”有人這樣問大家。“堵。”

“有沒有信心。”“有。”

“那就幹。沒有信心就算了,也幹不成。”業委會的人當時這樣商量。很快,他們就帶人去了小區里正在裝修的別墅,翻進去,把裡面所有木板等可以擋水的材料,都搬了過來。另一邊,大家開始發動更多的業主,有的去跑樓道,去喊人。

晚上六點多,有人接到一個業主的電話,勸他不要弄了,沒有用的,洪水還會漲,大家各安天命吧。

“你不要說這些話,不然大家都不想幹了。”沒有理他,在一線抗洪的人知道,如果那個時候,人心一散,那就全完了,之前做的努力,也都白乾了。

挖土

洪水還在漲,對他們來說,最需要的是沙包。

沒有現成的,他們就想現做,他們想到,小區有幾個花壇,表面鋪的石塊下面就是沙土。

但是另一個問題是,有土,但是沒有袋子裝。

在白天,有名律師業主就向有關部門要過編織袋,但當時被告知多的編織袋都在自來水廠,需要自己去拿,但當時外面全是水,已經出不去了。

沒有袋子,有的業主就把家裡的米倒了出來,拿來了米袋,有的則把衣服縫了起來,裝起沙子。

一名女業主從家裡拿了所有的四條被子,另一名拿了五件的羽絨服。很快,大家收集到很多可以裝沙土的衣物,僅被子就有上百條。另一批業主則用鋤頭、鐵鍬挖土,石塊太硬了,很多人手摸起了泡,腿也割傷了。但是當時情況緊急,大家都顧不了那麼多,啥都別說了,埋頭幹唄。

“吃飯也沒時間。”物業經理老陳這兩天就吃了兩包面,工作量又大,精神也緊張,餓得快暈了。他們的保安也一樣,一晚沒睡覺,十幾個人堅守到了最後。

人多力量大,人多也主意多。很快,有人想到,物業還有一些垃圾桶,趕緊過去推來,他們把垃圾桶灌滿了水,排成一排,就簡單地築成了一道堤壩。

一分一秒過去,築成的簡單堤壩越來越高,但洪水依然在上漲。實在沒東西攔擋了,幾個業主就去小區裡把幾塊廣告牌拆了下來,堵在門口。

取袋

天色暗了,水還在漲,難道不行了?大家有些沮喪,這時,一個好消息傳來,小區裡有個業主正好在自來水廠,他拿到了七百多個編織袋,但是外面水太大,他送不過來,卡在了一公里外。

這個時候,當地很多小區已經被水淹了。怎麼辦,編織袋要有人去拿。但此時,路上已經變成了汪洋,他們也沒有船。

他們打電話給有關部門,想要一艘救生艇救個急,被告知都派出去了,沒辦法。只有自己想辦法了,一個業主忽然想起來說,自己家裡有一個皮划艇,但是還沒充氣。他趕緊回家衝了氣送來。船有了,但是誰去呢?這麼個天,洪水還在漲,大家商量首先要會游泳,水性要好。沒想到,最先站出來的是兩個女業主,她們說自己會水,水性很好,沒問題。但大家苦笑了下,還是覺得女人去不安全。

接著,又有兩個小夥子站出來說,還是他們去吧。

他們坐上了皮划艇,艱難划向目的地。一公里路,來回花了兩個多小時,因為一路上水流衝擊,小艇時常被衝得往回走。

業委會帶人在地下室找任何能幫上忙的東西,他們看到三輪車就拿來用了,因為運土快,那時也管不了是誰家的了,抗洪最急。在地下室,男女老少緊張勞動,挖的挖,裝的裝,運的運,流水線作業。沒多長時間,他們挖空了幾個花壇的土。

一個個沙袋通過三輪車、翻斗車不斷運往四個入口。

從下午到晚上,他們有的換了四套衣服三雙鞋子,身上基本都是溼的,有的長時間泡在水裡檢查加固堤壩,有的全身擦了止傷藥。除了在一線幹活的,還有很多業主紛紛送來礦泉水,薑茶還有吃的。

平日裡,他們住在這個小區,但沒什麼往來,不知道彼此的姓名、職業,甚至住在一個單元,抬頭不見低頭見的,也就是混個臉熟,大家心裡都生分,但就在這一天,災難臨近的時刻,他們抱團成了一家人。

守門

晚上九點多,很多業主收到了臨海防指發的一條信息:水位已經開始退了,請大家不要恐慌。但當時大家觀察,水位似乎還在漲。於是,他們決定分兵看守。

小區四個門都有業委會成員負責看守。

東門有險情了,大家趕到東門;西門出問題,他們又趕到西門。這樣來回了好幾次。

最險的時候,是發生在晚上十點多,緊急疏散口進水了。“當時大家守了很長時間,加上外面消息都說水要退了,所以多少有些鬆懈吧,差點功虧一簣!”

這個出入口有五米多高的斜坡,洪水衝進來那可就不得了了。大家趕緊衝過去,把堤壩加高。這次,有業委會成員叫上了自己的兒子和女婿,平時兩個小夥子都沒幹過什麼活。

“我都把家人帶上了,別人也就沒什麼話說了,都來幹。”他說。另一邊,馬上用水泵往外抽水。

這一場忙完已經是十一點了。“俗話說水火無情,你不經歷過真是不知道,這水這麼厲害。以前電視里老看到抗洪的畫面,當時是舒舒服服坐家裡看的,就當看個熱鬧,今天自己站在這沙土堤壩上,真是膽戰心驚。”有業主說,事後想想,還是很慌。

業主們一直守到了凌晨兩點多。坐在辛苦了一夜堆成的兩米高的堤壩上,大家看到,水位確實慢慢下降了。他終於鬆了一口氣。四個入口都守住了。

“這次都是靠業主和物業的團結努力,大多數一起幫忙的人,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名字的。”幾位接受採訪的組織者一直這樣強調。他們也說到一個問題和經驗,那就是救援物資的準備太重要了,“水這麼大,誰也想不到,但是物資如果能準備得更充足些,我們當時也不會那麼緊張了。”

12日下午,錢江晚報記者在當地探訪時,湖畔尚城小區四個入口的棉被、毯子、枕頭、廣告牌、垃圾桶等等,都還帶著洪水的痕跡,但小區裡面大體無恙,天氣一放晴,這裡的生活似乎就很快恢復了正常。而周邊的小區因為水漫進去,停水停電,正在緊張地救災,有的地下室進水嚴重,還要排好幾天。

幾個小區業主碰到一起,也會回憶著這場自救抗洪帶來的自豪,他們也不由惋惜,如果當時像他們小區一樣,守住了城門,這個城市是不是就兩樣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