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周顗 王敦 晉元帝 東晉 南京 荊州 發現佩奇 長江 漫談歷史故事 2019-08-23
"

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懊惱和後悔,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大家知道"伯仁"究竟是誰嗎?

開門見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原句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說的,話中的"伯仁"是東晉時期的周顗(和"椅"字同音),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

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懊惱和後悔,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大家知道"伯仁"究竟是誰嗎?

開門見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原句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說的,話中的"伯仁"是東晉時期的周顗(和"椅"字同音),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這句話是王導對周顗說的!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在江南地區建立新政權才五、六年的東晉王朝就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內部叛亂。荊州牧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自長江中游的武昌起兵順江而下直攻定都南京的晉元帝。這個起兵造反的王敦可不簡單,他不僅僅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而且還出身自東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家族,同時還是時任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

因為荊州牧王敦的這次起兵逼宮事先沒有通知遠在南京的王導,所以在南京任職的王導一聽說自家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了,頓時心裡一驚,生怕晉元帝盛怒之下要屠戮王氏家族。為了爭取晉元帝的原諒,也為了表示自己對王敦叛亂毫不知情,王導第一時間就帶著所有在朝中任職的王氏子弟跪在皇宮外向晉元帝請罪。

"

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懊惱和後悔,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大家知道"伯仁"究竟是誰嗎?

開門見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原句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說的,話中的"伯仁"是東晉時期的周顗(和"椅"字同音),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這句話是王導對周顗說的!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在江南地區建立新政權才五、六年的東晉王朝就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內部叛亂。荊州牧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自長江中游的武昌起兵順江而下直攻定都南京的晉元帝。這個起兵造反的王敦可不簡單,他不僅僅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而且還出身自東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家族,同時還是時任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

因為荊州牧王敦的這次起兵逼宮事先沒有通知遠在南京的王導,所以在南京任職的王導一聽說自家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了,頓時心裡一驚,生怕晉元帝盛怒之下要屠戮王氏家族。為了爭取晉元帝的原諒,也為了表示自己對王敦叛亂毫不知情,王導第一時間就帶著所有在朝中任職的王氏子弟跪在皇宮外向晉元帝請罪。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堂兄王敦叛亂,王導家族深受牽連,跪在宮外請罪!

大家想必都聽說過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東晉時期的王氏家族權勢滔天,勢力大到足以與皇族司馬氏相抗衡。所以晉元帝這邊也不敢隨便處置王氏家族,情急之下只好趕緊召集其他的世家大族來商量一下該如何處理南京的王氏子弟,此時也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周顗就被晉元帝召進宮了。

周顗在進宮途中遇到了正跪在皇宮外的王導,王導也看到了周顗。王導知道周顗此時進宮肯定是晉元帝要諮詢他對王氏家族的處理意見,所以王導就趁著周顗從自己身邊擦身而過的機會小聲地說:"伯仁啊(周顗,字伯仁),我王氏家族一百多條人命就靠你了!"但是周顗的表現卻出乎王導的預料,周顗就像沒聽見一樣昂首闊步地走進宮了。

"

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懊惱和後悔,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大家知道"伯仁"究竟是誰嗎?

開門見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原句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說的,話中的"伯仁"是東晉時期的周顗(和"椅"字同音),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這句話是王導對周顗說的!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在江南地區建立新政權才五、六年的東晉王朝就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內部叛亂。荊州牧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自長江中游的武昌起兵順江而下直攻定都南京的晉元帝。這個起兵造反的王敦可不簡單,他不僅僅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而且還出身自東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家族,同時還是時任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

因為荊州牧王敦的這次起兵逼宮事先沒有通知遠在南京的王導,所以在南京任職的王導一聽說自家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了,頓時心裡一驚,生怕晉元帝盛怒之下要屠戮王氏家族。為了爭取晉元帝的原諒,也為了表示自己對王敦叛亂毫不知情,王導第一時間就帶著所有在朝中任職的王氏子弟跪在皇宮外向晉元帝請罪。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堂兄王敦叛亂,王導家族深受牽連,跪在宮外請罪!

大家想必都聽說過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東晉時期的王氏家族權勢滔天,勢力大到足以與皇族司馬氏相抗衡。所以晉元帝這邊也不敢隨便處置王氏家族,情急之下只好趕緊召集其他的世家大族來商量一下該如何處理南京的王氏子弟,此時也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周顗就被晉元帝召進宮了。

周顗在進宮途中遇到了正跪在皇宮外的王導,王導也看到了周顗。王導知道周顗此時進宮肯定是晉元帝要諮詢他對王氏家族的處理意見,所以王導就趁著周顗從自己身邊擦身而過的機會小聲地說:"伯仁啊(周顗,字伯仁),我王氏家族一百多條人命就靠你了!"但是周顗的表現卻出乎王導的預料,周顗就像沒聽見一樣昂首闊步地走進宮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周顗對王導的請求充耳不聞!

周顗雖然沒有對王導的請求作出任何迴應,但是周顗見到晉元帝后卻竭力說明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此番王敦叛亂應該和王氏家族無關的,希望皇帝能明察秋毫,不要牽連到王氏家族。晉元帝聽從了周顗的意見,而且還留下週顗一起宴飲。周顗這個人嗜酒如命,每次喝酒必定大醉,這次也不例外,他一直在皇宮裡喝醉了才出來。

周顗醉酒出宮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跪著,看到周顗出來了,趕忙想叫住周顗問問晉元帝的處理意見是什麼。但是周顗徑直走開了,根本沒有搭理王導,而且還邊走邊嘀咕:"今年一定要殺些亂臣賊子,換一個斗大的金印帶在身上。"王導一聽臉都黑了,認為周顗肯定是藉機勸告皇帝除掉王氏家族了,因此心中對周顗很是憤恨。

這邊周顗出宮回家,酒醒後生怕晉元帝又起殺心,趕忙連夜又寫了一篇為王導和王氏家族求情的奏摺,言語之間情真意切。但是王導對此並不知情,心裡依然十分怨恨周顗。

"

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懊惱和後悔,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大家知道"伯仁"究竟是誰嗎?

開門見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原句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說的,話中的"伯仁"是東晉時期的周顗(和"椅"字同音),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這句話是王導對周顗說的!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在江南地區建立新政權才五、六年的東晉王朝就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內部叛亂。荊州牧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自長江中游的武昌起兵順江而下直攻定都南京的晉元帝。這個起兵造反的王敦可不簡單,他不僅僅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而且還出身自東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家族,同時還是時任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

因為荊州牧王敦的這次起兵逼宮事先沒有通知遠在南京的王導,所以在南京任職的王導一聽說自家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了,頓時心裡一驚,生怕晉元帝盛怒之下要屠戮王氏家族。為了爭取晉元帝的原諒,也為了表示自己對王敦叛亂毫不知情,王導第一時間就帶著所有在朝中任職的王氏子弟跪在皇宮外向晉元帝請罪。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堂兄王敦叛亂,王導家族深受牽連,跪在宮外請罪!

大家想必都聽說過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東晉時期的王氏家族權勢滔天,勢力大到足以與皇族司馬氏相抗衡。所以晉元帝這邊也不敢隨便處置王氏家族,情急之下只好趕緊召集其他的世家大族來商量一下該如何處理南京的王氏子弟,此時也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周顗就被晉元帝召進宮了。

周顗在進宮途中遇到了正跪在皇宮外的王導,王導也看到了周顗。王導知道周顗此時進宮肯定是晉元帝要諮詢他對王氏家族的處理意見,所以王導就趁著周顗從自己身邊擦身而過的機會小聲地說:"伯仁啊(周顗,字伯仁),我王氏家族一百多條人命就靠你了!"但是周顗的表現卻出乎王導的預料,周顗就像沒聽見一樣昂首闊步地走進宮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周顗對王導的請求充耳不聞!

周顗雖然沒有對王導的請求作出任何迴應,但是周顗見到晉元帝后卻竭力說明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此番王敦叛亂應該和王氏家族無關的,希望皇帝能明察秋毫,不要牽連到王氏家族。晉元帝聽從了周顗的意見,而且還留下週顗一起宴飲。周顗這個人嗜酒如命,每次喝酒必定大醉,這次也不例外,他一直在皇宮裡喝醉了才出來。

周顗醉酒出宮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跪著,看到周顗出來了,趕忙想叫住周顗問問晉元帝的處理意見是什麼。但是周顗徑直走開了,根本沒有搭理王導,而且還邊走邊嘀咕:"今年一定要殺些亂臣賊子,換一個斗大的金印帶在身上。"王導一聽臉都黑了,認為周顗肯定是藉機勸告皇帝除掉王氏家族了,因此心中對周顗很是憤恨。

這邊周顗出宮回家,酒醒後生怕晉元帝又起殺心,趕忙連夜又寫了一篇為王導和王氏家族求情的奏摺,言語之間情真意切。但是王導對此並不知情,心裡依然十分怨恨周顗。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王導誤以為周顗沒有求情,對他十分怨恨

話分兩頭,這邊王導擔心晉元帝會因為王敦叛亂而屠戮王氏家族,那邊王敦卻連戰連勝,一路長驅直入,已經攻克了南京的最後要塞—石頭城(石頭城即今今南京清涼山一帶,是南京的最後屏障)。晉元帝在軍事上已經一敗塗地的情況下,只好極力地安撫王敦,不僅宣佈"清君側"的王敦無罪,而且還任命王敦為丞相,封武昌郡公,將朝政完全託付給王敦,自己被徹底架空。

取得了軍事勝利的王敦徹底把持朝政,肆無忌憚地在朝中發號施令,排除異己。但是因為王敦長期在外地擔任地方長官,對於南京的官員情況並不十分了解。所以王敦就多次詢問王導哪些官員平時和王氏家族關係不好,只要王導說出來,他就藉機剷除,只要王導開口求情,他就會放過。

"

在日常生活或者影視劇中,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來表達自己的懊惱和後悔,那麼大家知道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嗎?大家知道"伯仁"究竟是誰嗎?

開門見山,"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話的原句是"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時期的王導說的,話中的"伯仁"是東晉時期的周顗(和"椅"字同音),而這句話背後的故事就說來話長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這句話是王導對周顗說的!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在江南地區建立新政權才五、六年的東晉王朝就爆發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內部叛亂。荊州牧王敦以"清君側"的名義自長江中游的武昌起兵順江而下直攻定都南京的晉元帝。這個起兵造反的王敦可不簡單,他不僅僅是位高權重的封疆大吏,而且還出身自東晉時期著名的王氏家族,同時還是時任東晉丞相王導的堂兄。

因為荊州牧王敦的這次起兵逼宮事先沒有通知遠在南京的王導,所以在南京任職的王導一聽說自家的堂兄王敦起兵造反了,頓時心裡一驚,生怕晉元帝盛怒之下要屠戮王氏家族。為了爭取晉元帝的原諒,也為了表示自己對王敦叛亂毫不知情,王導第一時間就帶著所有在朝中任職的王氏子弟跪在皇宮外向晉元帝請罪。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堂兄王敦叛亂,王導家族深受牽連,跪在宮外請罪!

大家想必都聽說過一句話"王與馬,共天下。"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東晉時期的王氏家族權勢滔天,勢力大到足以與皇族司馬氏相抗衡。所以晉元帝這邊也不敢隨便處置王氏家族,情急之下只好趕緊召集其他的世家大族來商量一下該如何處理南京的王氏子弟,此時也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周顗就被晉元帝召進宮了。

周顗在進宮途中遇到了正跪在皇宮外的王導,王導也看到了周顗。王導知道周顗此時進宮肯定是晉元帝要諮詢他對王氏家族的處理意見,所以王導就趁著周顗從自己身邊擦身而過的機會小聲地說:"伯仁啊(周顗,字伯仁),我王氏家族一百多條人命就靠你了!"但是周顗的表現卻出乎王導的預料,周顗就像沒聽見一樣昂首闊步地走進宮了。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周顗對王導的請求充耳不聞!

周顗雖然沒有對王導的請求作出任何迴應,但是周顗見到晉元帝后卻竭力說明王導是個忠誠的臣子,此番王敦叛亂應該和王氏家族無關的,希望皇帝能明察秋毫,不要牽連到王氏家族。晉元帝聽從了周顗的意見,而且還留下週顗一起宴飲。周顗這個人嗜酒如命,每次喝酒必定大醉,這次也不例外,他一直在皇宮裡喝醉了才出來。

周顗醉酒出宮時,王導仍然在宮門口跪著,看到周顗出來了,趕忙想叫住周顗問問晉元帝的處理意見是什麼。但是周顗徑直走開了,根本沒有搭理王導,而且還邊走邊嘀咕:"今年一定要殺些亂臣賊子,換一個斗大的金印帶在身上。"王導一聽臉都黑了,認為周顗肯定是藉機勸告皇帝除掉王氏家族了,因此心中對周顗很是憤恨。

這邊周顗出宮回家,酒醒後生怕晉元帝又起殺心,趕忙連夜又寫了一篇為王導和王氏家族求情的奏摺,言語之間情真意切。但是王導對此並不知情,心裡依然十分怨恨周顗。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王導誤以為周顗沒有求情,對他十分怨恨

話分兩頭,這邊王導擔心晉元帝會因為王敦叛亂而屠戮王氏家族,那邊王敦卻連戰連勝,一路長驅直入,已經攻克了南京的最後要塞—石頭城(石頭城即今今南京清涼山一帶,是南京的最後屏障)。晉元帝在軍事上已經一敗塗地的情況下,只好極力地安撫王敦,不僅宣佈"清君側"的王敦無罪,而且還任命王敦為丞相,封武昌郡公,將朝政完全託付給王敦,自己被徹底架空。

取得了軍事勝利的王敦徹底把持朝政,肆無忌憚地在朝中發號施令,排除異己。但是因為王敦長期在外地擔任地方長官,對於南京的官員情況並不十分了解。所以王敦就多次詢問王導哪些官員平時和王氏家族關係不好,只要王導說出來,他就藉機剷除,只要王導開口求情,他就會放過。

你知道'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中的伯仁究竟是誰嗎?

王導有能力救下週顗

有一天王敦問道:"周顗和戴若思是兩大才子,應該可以做三司(司空、司馬、司徒)這樣的大官吧?"因為王導認為周顗當初沒有替王氏家族求情,所以這次就故意不回答。王敦又問道:"如果他們不配做三司,那應該可以做尚書令、尚書僕射吧?"王導還是不回答。王敦最後說:"如果他們不配做官,那就乾脆殺了吧!"王導還是沉默。就這樣周顗被王敦下令殺掉!

王導在周顗被殺後才在中書省發現周顗極力為王氏家族辯白的奏章。到這時王導才明白原來周顗一直在維護王氏家族,只是為了避嫌沒有在他面前表達出來而已。此刻的王導想到因為自己的沉默才導致周顗被殺的,一股強烈的愧疚感湧上心頭,他回家後對家人說:"我雖然沒有直接殺死伯仁,但伯仁卻因為我的不作為而死。我對不起這個好友啊!"

以上就是"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背後的故事,大家是否清楚了呢?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