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人物誌-(十六)周顗

中國歷史上有兩位字伯仁的名人,恰好一文一武,特點是都天不永年,死於非命。

武的那位,年代靠後,但是卻功勳彪炳,是大明定天下的第二武將,僅次於明朝開國第一名將徐達,他就是常遇春。他是朱元璋打仗的急先鋒,也是明初最優秀的騎兵統帥,在朱元璋攻略集慶、定都南京的過程中嶄露頭角,在對元戰爭中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惜天不永年,在征途中暴病而亡,年僅三十九歲。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而文的那位,也和南京這座城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周顗(yi讀三聲)周伯仁。

前面說過,東晉是一個士族全面當政的時期,朝中做大官的基本全都是士族子弟。如果這麼說還是不好理解的話,就再簡單點說,朝裡的人基本都是官N代、軍N代、紅N代(N≥2)。前面咱們介紹過的石崇、王愷、王衍、王導、劉琨、周處,無一例外都是如此。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毫無疑問,周顗也是一位官二代.,他的父親是晉朝的安東將軍、武城侯周浚。有這麼高幹的老爹,使得周顗在朝廷徵辟他為官的時候非常有底氣拒絕,直到他承襲了老爹的爵位,一舉從官家子弟成為了一位侯爺。

儘管在當時人看來,周顗是一位優秀的名士,好多人還都很器重他,但是我們知道,官二代一般的表現是不大好的。很不幸的是,這位年輕時被認為其風雅可以“清我邦族”的周伯仁,在為官後的表現卻很難稱得上優秀:

南渡以後,司馬睿交給周顗的第一項任務是出鎮荊州。結果他剛一到荊州,就被成漢和流民軍夾攻,狼狽逃出荊州,多虧了陶侃和王敦救援才得以保全性命。荊州是王敦、陶侃兩人費盡心思才保全下來的,結果周顗一來就差點丟了,氣得暴脾氣的王敦當時就要彈劾他。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儘管險丟荊州,但是司馬睿還是原諒了周顗,還把他調任他處。結果這位周大人太過嗜酒,無論是在吏部天官任上還是出任副相僕射,都天天醉醺醺的醒不了,搞得丟了吏部尚書,在僕射的位子上總共也就幹了三天(人稱“三日僕射”)。

這位嗜酒如命的周侯爺,原來在洛陽就嗜酒如命,南渡以後依然不改本色,還總是說南人都沒幾個喝的過他的。有一天,一位新南渡的北人來看望他,倆人一人喝了二石酒,周顗醒了以後沒啥事,回頭再看客人,早就斷氣了。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說實話,就這樣的表現,也不過就是個醉鬼罷了,是很難被稱為正色立朝的大臣的。不過周顗既然能得到後世讚譽,也就有其原因。原因就是他關鍵的時候不慫。

南渡不久以後,司馬睿召集宴會,喝了兩杯這位爺就大了,醉醺醺地說:“今日的宴會群英匯聚,簡直可比堯舜時期啊!”周顗立刻站起來厲聲指責:“國家已經成了這個樣子了,就算有堯舜般的君主,又怎麼敢妄稱聖人之世!”司馬睿罕見的發了火(估計也是酒勁),立刻就要殺周顗,是一堆大臣勸來勸去,才只關了周顗幾天而已。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正是因為這個舉動,使得南渡眾人對周顗的印象極好,認為他雖然整日醉醺醺,卻不糊塗,而且有見地。就連王導都很喜歡這個大肚子醉漢,有一天哥倆喝酒喝嗨了,王導摸著周顗的大肚子說:“你這麼大的肚子,能裝點什麼啊?”

周顗也笑呵呵地回答:“別的裝不下,你這樣的裝上百個不成問題。”

這個故事見於《世說新語》,被《晉書》引用,一般被認為是體現周顗的詼諧幽默,以及其所謂的“名士風度”。然而,我倒是認為,這個故事只能體現王導的豁達開朗有肚量,周顗反而形象不那麼光輝。

實際上,翻遍《晉書-周顗傳》,除了懟司馬睿和懟王敦(這個事我們後面再講)以外,我看不到周顗有什麼出彩的表現。在他的任上,他似乎就只幹了一件事——無休無止的喝酒。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是,喝酒確實很有魏晉風度,尤其是竹林七賢裡阮籍的風度。但是請注意,阮籍是不願意出仕的,即使做官也只不過是做一些無足輕重的小官。而周顗呢?歷任吏部尚書、尚書僕射等要害官職,在任上還是整日飲酒,這似乎就不妥了吧?

然而這卻是整個魏晉南北朝三百多年的一個普遍現象——身居要職的人,整日談玄論道,不幹正事,不是清談,就是飲酒。評論者們卻不但不以此為缺憾,反倒認為這是名士風度,大加追捧,反倒是實幹家們往往容易被批判,真是咄咄怪事!

縱覽魏晉近二百年曆史,以名士身份還能從容齊家治國的,不過二人——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和東晉的謝安。很顯然,周顗是比不了這兩位的。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不過有一說一,周顗在王敦之亂的時候,還是展現出了他錚錚鐵骨的一面。當臺軍敗給王敦的亂兵的時候,周顗奉命去王敦軍中“勞軍”。很多人知道王敦不喜歡周顗,勸他躲著王敦別去,周顗立刻勃然大怒:“我們已經南渡到了建康了,還要往哪裡躲!身為國家大臣,難道要去投靠百越和胡虜嗎!”

王敦一看他就大喊:“伯仁,你為何辜負我啊!”周顗立刻回擊:“大將軍帶兵前來靖難,我奉命平叛卻未能奏效,是以此辜負您吧!”王敦愕然,半晌說不出話來。

說到這裡,周顗的形象似乎又高大起來。然而,他的一個致命的缺點卻使得他很快就沒了命,那就是他喜歡開玩笑。

前面說過,王導和周顗的關係是很好的,倆人經常開玩笑。而在王敦舉兵的時候,司馬睿也動了把建康城內所有琅琊王氏全部幹掉的心思,因此召周顗來商議。而在周顗進宮的時候,在一旁惴惴不安的王導湊了過來:“伯仁,我一家老小上百口,就拜託你了啊!”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周顗假裝沒聽著,反而對侍從說:“今天要把那些當大官扥腦袋全擰下來,把他們的金印都搶過來!”

王導差點沒暈過去。

面聖以後,周顗出宮,面對已經伏拜在地上的王導,他依然不說一句,傲然離去。

王導等了很久,刀也沒落在腦袋上,反倒是把堂兄王敦等來了。王敦問他:“像周顗這樣南北聞名的名士,應該位列三司,你看呢?”

王導不說話。

王敦覺得自己的價碼開高了,又說:“那當尚書令或者僕射呢?”

王導還是不說話。

王敦本來就對周顗有看法,這時候被弟弟的態度給勾火了:“那就把這老小子殺了吧!”

王導還是不說話。

於是王敦下令,將周顗斬首示眾。

周顗受刑那天,路過了晉朝的太廟,他大聲喊道:“皇朝列祖列宗在上,王敦禍國殃民意圖不軌,請諸位先帝速速收走王敦,以安天下!”押解的士兵用刀劃破他的嘴脣,血流到腳面上,他也依然罵聲不止。

直到王敦之亂平定後,王導在檢閱奏摺的時候,才發現原來在周顗臨終前,他上給司馬睿的奏摺,全部是備陳利害,要他保住自己。悲痛之餘,王導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話: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伯仁到底是誰?又為何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

周顗就這麼死了,不管他是一個醉醺醺的酒鬼,亦或是一個開玩笑開死自己的倒黴蛋,還是一個寧死不屈的忠臣,他都死了。然而,他的死卻沒能結束王敦之亂,這場動亂是要等到王敦、司馬睿都入土才能解決的。

那麼王敦,這位王衍、王導的同族中人,又有什麼故事呢?他為什麼要造反呢?他的結局又如何呢?咱們下回再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