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傳聞的伯仁是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於哪裡?

周顗 王敦 晉元帝 東晉 祖逖 緒堯雜談 2018-11-30

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這句千古名言在歷史上非常的出名,相信大家經常在書本上或者是電視劇中都有看到,那麼歷史上傳聞的伯仁是誰呢?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其中的我又是誰呢?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揭曉吧。

歷史上傳聞的伯仁是誰

伯仁真實姓名叫周顗(yǐ),字伯仁,出生於269年,汝南安成(今河南省汝南縣)人。周顗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親安東將軍周浚曾參與滅吳的統一戰爭,立下戰功,被封為武城侯。周顗少年時便有很高的聲譽,神采俊秀,為當時的名士們所推崇。


歷史上傳聞的伯仁是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於哪裡?


歷史上伯仁圖片

魏晉時期選官採用的是九品中正制,中央、地方可以自行聘任官員。但無論是地方郡縣怎麼徵召周顗出來做官,他都一一拒絕。雖同輩之人相互親暱狎玩,但卻不敢輕慢放肆地對待周顗。同鄉人司徒掾賁嵩有清高的節操,見到周顗,驚歎道:“汝潁之地本來多生奇士,好久以來雅道不興,今天又見到了周伯仁,將會重振風雅,清我邦族。”

廣陵人戴淵是東南名士,有美名,舉秀才後入洛陽,平時聽到周顗的大名,專門去拜見他,相對而坐好久,直到離開時,也不敢顯示自己善辯的口才。周顗的從弟周穆也有較好的聲譽,想超過周顗,周顗毫不介意也不與他計較競比,於是人們更加傾向於周顗。

此後州郡徵召,周顗皆不應命。弱冠之年,承襲了其父武城侯(一作成武侯)的爵位,官拜祕書郎,累遷尚書吏部郎。東海王司馬越之子司馬毗為鎮軍將軍,任命周顗為長史。

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是什麼意思

歷史上傳聞的伯仁是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於哪裡?


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概括圖片

雖然沒有直接殺人,但是,對於被殺的人應負一定責任,因而心中不安。就往往引用這句話:“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尤其是“伯仁由我而死”這一句便流傳為成語,或簡作“伯仁由我”。

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原文介紹

歷史上傳聞的伯仁是誰?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於哪裡?


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圖片

《晉書·列傳三十九》記載:初,敦之舉兵也,劉隗勸帝盡除諸王,司空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字伯仁)將入,導呼顗謂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納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既出,又上表明導,言甚切至。

導不知救己,而甚銜之。敦既得志,問導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當登三司,無所疑也。”導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應令僕邪?”又不答。敦曰:“若不爾,正當誅爾。”導又無言。導後料檢中書故事,見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導執表流涕,悲不自勝,告其諸子曰:“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我不殺伯仁但是伯仁卻因我而死出自於哪裡

東晉時候王氏是一個豪門大族,王導的一個親兄弟叫王敦,時任江州牧,兼荊州刺史。在祖逖死後,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很不買朝庭的賬,不僅對中央的命令置若罔聞,而且偶爾還直接跟中央對著幹。此時晉元帝寵信劉槐刁協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為水平高過劉槐刁協,卻偏不重用,大為惱火,於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晉朝中央大驚。


此時劉槐向晉元帝建議,將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如何考慮的,並未立即同意。即便如此,王導聽了,也大為驚恐。於是王導帶著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於陛下。不僅如此,此後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個人,到皇宮門口站著,以示清白,沒有通敵。

這時,恰好遇見正要進宮的周顗,王導便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樣叫住他說:"伯仁(周顗的字),我們家這幾百口性命就全靠你了!"但周顗卻好像聽不到那樣直入宮中。但入宮後則向皇帝司馬睿表示王導忠誠,懇切地要求司馬睿不要誅殺王導,司馬睿聽從。後周顗在內飲酒至醉,出來時王導又叫喚周顗,但周顗又不理他,更說:"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系肘。"王導見周伯仁如此表現,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於是心裡暗恨周伯仁。回府後周顗又再次上表營救王導,言辭甚切。

王敦率領二萬精兵打得劉槐幾萬大軍一敗塗地,很快就佔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劉槐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願。王敦如願以償做了大官。後來王敦問王導周顗是否應當三司,王導不答;再問王導周顗應否任尚書令和僕射,王導又不答;最後王敦說若兩者皆否,就是要殺了他,王導也不答。就是這三次不答,王敦直接將周顗殺害。

叛亂平定後,王導重新掌權,在中書省瀏覽官中以前的文件,無意間發現周顗申救自己的奏章。他這才知道,那天周顗進宮見皇帝,細述王導的忠君愛國,認為決不可錯殺忠良,直到皇帝聽從他的建議。王導拿著奏章痛哭流涕,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負此良友。"

"吾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這句話古今已經廣為流傳,意指承認犯了"無心之過",而由此心中帶有歉疚。它表現了中國古代君子有道德自責、承擔責任的勇氣,不惜為此一生將背上沉重的內疚包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