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肺為水之上源 很多水液異常疾病跟肺有關


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但中醫所說的肺與西醫所講的肺臟是有所不同的。中醫理論中的肺病究竟有哪些症狀表現?又該如何對症治療?神農本草堂中醫大講堂為您答疑解惑。


中醫肺病的症狀及治療

"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肺為水之上源 很多水液異常疾病跟肺有關


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但中醫所說的肺與西醫所講的肺臟是有所不同的。中醫理論中的肺病究竟有哪些症狀表現?又該如何對症治療?神農本草堂中醫大講堂為您答疑解惑。


中醫肺病的症狀及治療

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飲停脅下證

[症狀表現]

以咳嗽、氣喘、咯痰為主證。兼見胸脅脹滿、疼痛,特別是咳嗽轉身時可加重疼痛,舌苔薄白。

[西醫對照]

滲出性胸膜炎等可見此證。

[發病機理]

由於肺部疾病(肺結核等)導致肺氣虛弱或鬱滯津液,停聚為飲,留於胸脅之間。

[治療大法] 攻逐水飲。

[對症方藥] 控涎丹。

寒飲伏肺證

"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肺為水之上源 很多水液異常疾病跟肺有關


肺是人體的呼吸器官,但中醫所說的肺與西醫所講的肺臟是有所不同的。中醫理論中的肺病究竟有哪些症狀表現?又該如何對症治療?神農本草堂中醫大講堂為您答疑解惑。


中醫肺病的症狀及治療

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飲停脅下證

[症狀表現]

以咳嗽、氣喘、咯痰為主證。兼見胸脅脹滿、疼痛,特別是咳嗽轉身時可加重疼痛,舌苔薄白。

[西醫對照]

滲出性胸膜炎等可見此證。

[發病機理]

由於肺部疾病(肺結核等)導致肺氣虛弱或鬱滯津液,停聚為飲,留於胸脅之間。

[治療大法] 攻逐水飲。

[對症方藥] 控涎丹。

寒飲伏肺證

五臟調養系列---肺通調水道

[症狀表現]

以咳嗽頻而劇烈,氣急,痰粘白而量多,苔白滑,脈浮緊為主證。或有稀痰而不易咳出,嚴重的則喘咳胸悶,不能平臥,或兼發熱惡寒、脈緊等。

[西醫對照]

某些支氣管哮喘,慢性喘息性支氣管炎,肺氣腫等可見此證。

[發病機理]

肺有寒邪或寒痰,肺氣不能肅降。

[治療大法] 宜發散風寒或溫化寒飲。

[對症方藥] 用麻黃湯發散風寒,解表化飲湯溫化寒飲。

痰熱蘊肺證

[症狀表現]

以咳嗽喘促,痰黃粘稠,舌紅苔黃或黃膩,脈數或滑數為主證。或有咳吐膿血,氣味腥臭,咽喉胸痛,或惡寒發熱等症。

[西醫對照]

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併發感染,支氣管擴張及肺炎、肺化膿等可見此證。

[發病機理]

由於外感風熱,或風寒化熱,以及情志不舒,氣鬱化火,火熱煎熬津液為痰,痰與熱蘊結於肺,以致肺失清肅。

[治療大法] 清肺洩熱化痰。

[對症方藥] 用麻杏石甘湯加減。

若舌紅、苔黃而幹、下午熱是肺熱傷津,可用瀉白散;如哮喘加麻黃、苦杏仁;咳甚加貝母、瓜蔞。肺閉喘咳的,可用麻杏石甘湯合葦莖湯加敗醬草、魚腥草、貝母、蒲公英等。

肺病兼證:肺合大腸

《內經》肺合大腸,大腸者,傳導之府,變化出焉。傳導就是輸送,變化是指食物變化不被吸收的糟粕,大腸的功能是運轉糟粕。古人認為飲食的消化過程是:飲食→胃(腐熟)→脾(運化)→小腸(分清濁)→大腸(傳導)或膀胱(排尿)。所以治療大便燥結,方法首先是疏導和通利大便。

大腸寒證

[症狀表現]

腹痛腸鳴,大便溏洩,溲清,脈緩,舌苔白滑。

[治療大法] 散寒止瀉。

[對症方藥] 用胃苓湯。

大腸熱證

[症狀表現]

口燥脣焦,大便祕結,或大便腐臭,肛門灼熱腫痛,小便短赤,脈數,苔黃燥。

[治療大法] 清熱瀉結。

[對症方藥] 用涼膈散。

大腸虛證

[症狀表現] 久痢洩瀉,肛門下脫,四肢不溫,脈細數,舌淡苔薄。

[治療大法] 厚腸固攝。

[對症方藥] 用養髒湯。

大腸實證

[症狀表現]

腹痛拒按,或發熱,嘔逆,便祕,或便而不爽,脈沉實,苔黃。

[治療大法] 清熱導滯。

[對症方藥] 用承氣湯系列。

心、肝、脾、肺、腎的“五臟”是中醫藏象學說的核心內容。中醫的臟腑名稱與西醫的臟器雖然相同,但是在生理、解剖、病理等方面的含義卻有極大的差別。在西醫理論中,哪個臟器出了問題就單獨進行診治,而中醫“五臟”是一個生理、病理上的綜合概念,注重人體自身的整體性、五臟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在診治中能夠更有針對性地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神農本草堂一指老師

中醫基礎理論講座(節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