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劉清泉解讀五神湯

中醫 茯苓 牛膝 金銀花 首都中醫 首都中醫 2017-08-27

本公眾號為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官方微信,如果您還未關注,請點擊上方藍色“首都中醫”進行關注。

後世多認為五神湯能清熱解毒,分利溼熱,可廣泛用於內外婦多科疾病,由於早期文獻對本方沒有太具體的論述,因此後世暫時也沒有關於本方的系統闡述。世醫皆知“懂方才能用方”,筆者有幸跟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劉清泉教授出診,見其對組織間隙的熱毒證常用本方治療,療效顯著。因此,筆者從原書出發,對本方的理論基礎進行整理,並闡述劉清泉對本方的認識及應用,以供臨床參考。

源 流

本方在清代陳士鐸的《洞天奧旨·骨癰》篇中用於治療溼熱蘊蒸導致的多骨癰,《辨證錄·卷十三·多骨癰門一則》中也出現本方。由於兩書都是陳士鐸所著,書中所列藥物組成、用法及劑量皆相同: 茯苓(一兩),車前子(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水煎服。清·鄒嶽所著的《外科真詮·委中毒》也提到本方,治療溼熱蘊結導致的委中毒(多指膕窩委中穴的癰疽),‍‍藥物組成與前書相同,但未列出藥物劑量及煎服法。後世對本方的出處看法較為統一,皆遵從陳士鐸《洞天奧旨·骨癰》篇的論述。

病因及治則

《洞天奧旨》闡述本方所治病的病因是由於過食生冷寒涼之物損傷脾胃,導致脾胃運化失司,痰溼內生,日久蘊而化熱,溼熱燻蒸,蘊結成毒,毒火流竄,蘊膿腐骨而成骨癰,總為本虛標實之證,以五神湯“利其溼熱而不傷耗氣血”。

《辨證錄》中講本證是由於溼熱之證失治誤治後導致“溼壅而添熱,熱盛而化骨,日久遷延臥床而不能起”,治當“利其溼,清其熱,而主用補氣補血之藥,不必消骨而骨自消”。《外科真詮》述本方所治證的病因是“膽經積熱流入膀胱壅遏不行”而成“溼熱凝結”之證,可以看出本方是以清熱解毒,分解溼熱為主,兼以顧護氣血。書中的“多骨癰”在後世鮮為論述,根據原書描述的症狀及發病特點,常將本病歸於附骨疽、委中毒等範疇。《中醫外科學·無頭疽》講述附骨疽病因為熱病後期餘邪未盡,深竄入裡,留於筋骨,氣血不和而發,或外傷後凝血壅滯,復感毒邪,或體虛寒溼內侵,鬱而化熱釀膿。其初期溼熱瘀阻為主時用本方清熱利溼,行瘀通絡。由此可見,本方所治證以溼熱蘊毒為主,氣血不足為本,治療主在利溼熱、解瘀毒。根據《內經》“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原則,可知本方適用於附骨疽、委中毒的急性發作期,初期以祛溼熱瘀阻為主,後期當兼以益氣生血。

方 解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溼熱蘊毒之證,清利溼熱,兼益氣血為其主要立方之意。《洞天奧旨》記載:“五神湯,統治多骨癰。茯苓一兩,車前子一兩,金銀花三兩,牛膝五錢,紫花地丁一兩,水煎服,六劑骨消,再服十劑愈。”方後沒有具體的立方解析。《辨證錄》對本方進行了簡單解讀:“此方用茯苓、車前以利水,紫花地丁以清熱,又用金銀花、牛膝補中散毒。”《洞天奧旨·卷四·瘡瘍用金銀花論》中對金銀花的使用進行了特別論述:“其毒之至者,皆火熱之極也。金銀花最能消火熱之毒,而又不耗氣血,故消火毒之藥,必用金銀花也。”又云:“蓋此藥為純補之味,而又善消火毒。”因此,陳士鐸在很多內毒證之中皆使用大劑量金銀花,原方中金銀花劑量也為最大。《本草備藥》雲:“金銀花散熱、補虛、療風、養血止渴。”張璐《本經逢原》雲:“金銀花芳香而甘……解毒去膿,瀉中有補,癰疽潰後之聖藥。”《中藥學》中列本藥為清熱解毒第一藥,其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經,後世有“瘡家聖藥”之美譽。

劉清泉認為,原方是以金銀花清熱解毒透邪為君,方中金銀花用量最大,約合現代劑量90克,突出解毒透熱之效,根據熱毒程度,臨床常選用15~120克。紫花地丁性寒,味苦、辛,助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為臣,常用劑量為30克。茯苓健脾利溼,車前子清利下焦溼熱,共為佐使之藥,常用劑量30克。牛膝苦、甘、酸、平,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及逐瘀通經之效,增強全方補益之力,為使藥,常用劑量15克。全方補瀉兼施,以瀉為主,清透與滲下同施,共收熱毒清、溼熱去之效。本證多見舌紅絳或暗紅,苔厚膩或黃膩,脈象弦緩或滑,亦可沉。若是舌質紅絳明顯,熱毒較重,可適當加大清熱解毒之力,既可以藥量上調整,也可以合併使用五味消毒飲、仙方活命飲。苔厚膩,可適當加用運脾之枳術丸、化痰溼之二陳湯等。若是熱毒耗氣而出現乏力、傷口不癒合等氣血不足之象,可適當加用益氣養血之品。生黃芪有很好的託毒外出之效,或可選用透膿散、補中益氣湯等增強益氣透邪之力。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以上諸藥具有較好的抗炎解熱、抗病毒作用。紫花地丁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殺菌作用,且對肝炎病毒、艾滋病毒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還能抑制腫瘤活性,其內含有的微量元素還能增強細胞免疫功能;金銀花是常用的傳統中藥,含有揮發油、有機酸、黃酮、環烯醚萜等多種類型化學成分,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強,還有保肝利膽降血脂,調節免疫等功能;車前子味甘、性寒、無毒,入肝、腎、肺、小腸經,具有清熱利尿通淋,滲溼止瀉,明目,祛痰的功效,還可促進傷口癒合;牛膝能增強骨質,降低血漿黏度,改善血液微循環;茯苓在提高機體免疫力及抗腫瘤方面作用顯著。五藥合用,使溼熱清,毒邪祛,經絡通,癰腫退,從而達到治癒本病的目的。

主 治

《洞天奧旨》指出,本方治多骨癰,症可見“癰生之後,其口不收,腐爛之中,忽長一骨,疼痛難熬”。《辨證錄》指出,主治“人有大腿旁邊,長強穴間,忽然疼痛高腫,變成癰疽之毒,久則肉中生骨,以鐵鑷取出,已而又生”。《外科真詮》指出,主治療溼熱蘊結而成的委中毒。因此,後世常將本方用於治療附骨疽、委中毒的溼熱瘀阻證。本方主以清熱解毒、分解溼熱為法,根據《內經》中“異病同治”之理,常將本方用於治療淋證、痺證、丹毒、慢性盆腔炎、骨髓炎等溼熱化毒病症。

熱淋病和溼熱淋病皆以溼熱毒邪客於膀胱,氣化失司,水道不利為主要病機。本方中金銀花清熱解毒,配紫花地丁分利溼熱,車前子、茯苓兼以分利溼熱,利尿通淋,牛膝引藥下行,後世常對症選用。有人認為,“五淋”的總病機為溼熱之邪下注膀胱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臨床通過本方加減可通治諸淋。現代醫學研究發現,本方治療急性尿路感染療效顯著。

膝關節創傷性滑膜炎屬於中醫“痺證”範疇,有人認為,本病以溼熱相搏、血不行經為主,治以活血化瘀、清熱利水、祛風燥溼為主。五神湯中牛膝清利下焦,金銀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茯苓、車前子利水滲溼,通過不同加減治療急慢性滑膜炎,臨床療效顯著。

丹毒是由火邪侵襲血分,溼熱毒邪留注皮膚,熱盛血瘀肉腐而成。《聖濟總錄》指出,丹毒是“熱毒之氣,爆發於皮膚間,不得外洩,則蓄熱為丹毒”。後世常以本方加減治療本病。有人運用本方加減治療下肢丹毒,取得滿意療效。有人以本方配合黃連膏外敷治療丹毒合併皮膚壞死,療效滿意。可見,本方在丹毒治療方面具有顯著療效。此外,結節性紅斑屬於溼熱型者也常選用本方加減治療,療效顯著。

慢性盆腔炎是女性內生殖器官及其周圍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發生的炎性病變,大部分是由急性盆腔炎失治、誤治而成。本病多由經行,正氣未復,溼熱毒邪乘虛而入,蘊結下焦致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滯所致。久病則正氣漸虛,邪毒漸甚,成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治療本病當以清利下焦溼熱為主,故五神湯亦可選用。有人對68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臨床研究發現,以本方加四妙散治療該病,療效顯著。

根據本方的立方之旨,臨床還可以用於治療股腫、青蛇毒、流火、瓜藤纏、委中毒、竇道等溼熱下注之症。有人用本方配合西藥治療骨科術後感染,療效滿意。有人對本方治療慢性骨髓炎進行臨床療效分析發現: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1.43%,複發率為18.18%;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85.71%,複發率為36.67%。

現將劉清泉使用本方治療術後腹壁感染性竇道驗案一則,記錄於下,供同道參考:

李某某,女,53歲,2015年1月13日初診。患者因腹壁感染性竇道住院治療,因療效不佳,故來門診尋求中藥治療。患者2009年因腎功能衰竭於301醫院行右腎移植,2013年8月27日於301醫院行右腎輸尿管移行性細胞癌切除術。現長期服用環孢素軟膠囊、嗎替麥考酚酯膠囊、甲潑尼龍片。患者因腹部反覆感染,出現感染性竇道。刻診:面色晦黃無澤,腹壁竇道可見滲液,納眠可,二便調,舌紫暗,苔白膩,脈弦。診斷為術後腹壁感染性竇道,辨證為氣血虧虛、溼熱蘊毒,治以益氣利溼、清熱解毒,選黃芪五神湯加減,具體方藥如下:生黃芪100克,金銀花90克,茯苓30克,當歸30克,懷牛膝30克,車前子30克(包),地丁30克,皁刺15克,天花粉15克,14劑水煎服。

黃芪、當歸針對病人全身狀態,患者面色萎黃無華,瘡口久不癒合,中醫外科認為屬氣虛血弱者,黃芪為最佳藥物。從《神農本草經》對黃芪的記載來看,黃芪善於治療久敗瘡。五神湯針對局部感染竇道,加入天花粉、皁角刺即合入了外科透膿散。2015年1月27日二診,患者腹壁竇道逐漸癒合,局部血運良好,納眠可,大便稀溏,日3次,小便調,舌質暗,苔薄膩略黃,脈弦。前方見效,以原方加羌活6克,防風10克,增強其透邪通絡之效,處方:生黃芪100克,金銀花90克,茯苓30克,當歸30克,懷牛膝30克,車前子30克(包),地丁30克,皁刺15克,天花粉15克,羌活6克,防風10克,14劑水煎服。患者共服藥28劑,待三診時,腹壁竇道已完全癒合。

五神湯以清熱解毒、分利溼熱為主,且無耗傷氣血之弊,臨床廣泛用於內外婦科,對於溼熱蘊毒之證皆可選用,氣血虧虛較甚者可適當加以黃芪、當歸等益氣養血之品。臨床對本方的治療應進一步推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