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溼太慢?不能根治?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中醫的這七個方法!

中醫 穴位 養生 睡眠 五行五臟館 2019-05-07

最近好多朋友都說感覺身體不舒服,可查也查也查不出來,非常困擾,其實,這就是因為天氣陰晴不定,空氣時而潮溼時而悶熱,體內容易產生溼氣。中醫認為溼氣對人身體殺傷力極大,很多人生病的原因就是“溼滯”,所以防病保健的第一件事就是祛溼!接下來,我們從中醫的角度來告訴大家如何有效、徹底的祛溼。

一,溼氣是怎麼來的?

祛溼太慢?不能根治?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中醫的這七個方法!

中醫上把溼氣分為兩種:外溼和內溼,因此原因也不一樣

外溼淋雨下水、居處潮溼、冒受霧露等而形成,如秋冬過早晨練,長期夜晚洗澡游泳,長期水中作業,久居地下室等。

內溼:思慮過度,身體勞累,氣血虧虛,導致脾失健運,水液不能正常輸布而化為溼濁,或多食油膩、甜膩,嗜酒飲冷等而溼濁內生。

二,具體有哪些表現症狀呢?

祛溼太慢?不能根治?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中醫的這七個方法!

上圖的17種症狀,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症狀佔據的越多溼氣越重!

三,站在中醫的角度怎麼來調理?

首先如何調理,我們要從根本入手,大家都知道分外溼、內溼,

外溼應分溼滯肌表、經脈、肌肉、筋骨。內溼首責脾,其次肺、腎。調理時應該燥溼、芳化、淡滲。佐以祛風、散寒、清熱之藥

祛溼太慢?不能根治?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中醫的這七個方法!

外溼

《素問·至真要大論》:其在皮者.汗而發之。這是什麼意思呢?翻成白話文就是外溼引起的溼氣在皮膚表面,我們讓它變成汗揮發出來就行了,具體怎麼做?

①要知道中醫的治療有很大的決定因素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那麼根據外溼的形成原因,我們可以儘量避免皮膚處在潮溼的環境中,如少淋雨、經常擦汗、不要臥室太潮溼,保持乾燥通風等。

②根據中醫穴位,陰陵泉,健脾祛溼第一穴,我們很多人走路逛街多的時候,往往會感覺自己的腿會比較沉,有點脹、酸,這個時候就拍陰陵泉吧!隱白,健脾祛溼第二穴,點在這個位置,揉或者按壓,或者藉助於家裡面的棉籤按壓,每次五分鐘。脾虛,睡覺容易流口水的朋友,也要常按壓這個穴位。

③平常也可刮痧、汗蒸進行調理養生。

內溼

《金匱要略·水氣篇》:諸有水者.腰以下腫.當利小便.腰以上腫.當發汗乃愈。治則

發汗,利尿,(攻)逐水(飲),調理原則就是健脾化溼!

脾虛則便溏,中國人本應以五穀雜糧為食,現在以肉食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覺得很虧,長期這樣,傷害的是脾胃,脾是運化水溼的,脾受到傷害,水溼不能完全運化,就在身體內堆積。那麼中醫該怎麼呢?主要就是這四個方向:分別為苦燥溼法、芳香化溼法、溫化水溼法和利水滲溼法

①苦燥溼法:意思就是燥溼清熱,清瀉肝膽溼熱,在祛風溼類的口服藥以及諸如傷溼止痛膏等外用藥中,祛溼的方法基本都是苦燥法。

②芳香化溼法:散寒解表,化溼和中,健脾利溼,健脾和胃。

③溫化水溼法:要著重溫暖下元,利溼化濁,溫腎助陽的原則。

④利水滲溼法:利水滲溼清熱之力,故主要治療溼熱下注證。

祛溼太慢?不能根治?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中醫的這七個方法!

小結一下

什麼症狀都不是那麼容易一下子可以根治的,而且容易反覆發作,另外,實際上在臨床的過程中,或者在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問我吃什麼可以治療,但是由於個人體質和具體症狀不一樣,所以這個不能輕易用藥,一切根據醫生的指導進行。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