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祛風止癢的經典方——消風散

中醫 皮膚病 溼疹 蒼朮 神黃中醫智庫 神黃中醫智庫 2017-08-06

中醫祛風止癢的經典方——消風散

頭條怎麼發私信?關注我們--點擊我的頭像--右上角有“發私信”功能

楊楨高琳(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方藥系副教授楊楨)

在眾多的消風散同名方中,明代的醫學大家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裡的消風散較為有名。本方由當歸、生地、防風、蟬蛻、知母、苦蔘、胡麻仁、荊芥、蒼朮、牛蒡子、石膏、甘草、木通組成,功用是疏風養血、清熱除溼,主治風疹、溼疹。

中醫祛風止癢的經典方——消風散

以溼疹為例,該病的典型經過是皮膚局部出現丘疹、紅斑、水泡或膿皰,伴隨瘙癢;經過搔抓,出現抓痕、皮膚破潰,伴隨流血、滲液;繼而結痂,痂皮脫落,皮膚粗糙增厚、乾燥、脫屑。全程伴隨瘙癢,且反覆發作,纏綿難愈。從中醫病因學角度可以把其全過程的病因概括為風(癢)、熱(紅斑、膿皰)、血(紅斑、流血)、溼(水泡,滲液、纏綿難愈)、燥(皮膚粗糙增厚、乾燥、脫屑)。這些病因或者聯合、或者單獨出現,交替反覆,構成疾病的不同時期。

對此,中醫處方法可以給出對應的治法,即疏風祛風、清熱涼血、祛溼、潤燥。陳實功創立的消風散中,荊芥、防風、牛蒡子、蟬蛻,疏風止癢兼清表熱;配伍石膏、知母清熱瀉火,配伍生地清熱涼血;蒼朮芳香化溼,苦蔘清熱燥溼止癢,木通清熱利溼;當歸、胡麻仁養血潤燥。

中醫祛風止癢的經典方——消風散

本方全面考慮到一般瘙癢類的皮膚病的自然進程和演變規律,針對各個環節設計了治法,選取行之有效的藥物,故而收效優良。本方的多種治法沒有相害之處,故可以一方同納,可以運用於溼疹的多個時期。即使是祛溼和潤燥這一對治法表面看來相反,但環節完全不同,潤燥是通過養血實現的,而養血是可以祛風止癢的。即使如此,臨床運用的時候加以變通仍是非常重要的。

本方一出,大受歡迎,風頭蓋過《和劑局方》、《普濟方》等方書中收錄的大量的消風散。從《和劑局方》的消風散後,眾多的消風散皆以其為藍本,將疏風止癢法加以發揮,並無創新之處。其制方的理論源泉直接來自於內經“風邪客於肌中”這一關於“癢”的成因的基本理論。但陳實功沒有囿於這種學說。陳實功是可以與華佗比肩的大醫學家,尤其長於外科,實踐和理論都屬一流。在創編此方時,他考慮了風疹、溼疹類疾病的成因的複雜性,組方更為全面、完備。

除上述分析外,本方還考慮到了其他相關因素。首先從病位和臟腑的關係來看,發生部位在皮膚,與五臟相關的就是肺,所以中醫的皮膚病多從肺治;內經又說,“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因而與心也有關,因為心主血,有“血虛生風”之說,有“養血熄風”、“血行風自滅”之說;心屬火,火能生風,因此清心熱也是主要的治法選項之一。其次從病因和方劑的立法用藥來看,風、熱、血、溼、燥,虛實皆有涉及,但其中風是主要的。因為在本類疾病中,最為突出、同時也是貫穿始終的症狀是“癢”,恰恰《內經》認為“癢”屬於風,所以疏風熄風之法幾乎成為止癢的首選治法。本方考慮和運用了疏散祛風、養血熄風、祛風勝溼等多種祛風法,因此既可以運用於實證,又可運用於虛證。通過對本方制方原理的分析來看,足可見創制者之良苦用心,而皮膚科的中醫理論及其運用,也遠非有些人想像的那樣簡單。

中醫祛風止癢的經典方——消風散

研發前景

現代研究反覆證實本方有廣泛的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其機制十分複雜,包括降低白細胞數量和細胞因子水平,從而抑制Ⅳ型超敏反應及肥大細胞脫顆粒,達到抗變態反應的目的;並能通過多種途徑減少白三烯的產生,以緩解遲發相變態反應。

本方現代廣泛用於治療蕁麻疹、溼疹以及多種過敏相關的皮炎(如蟲咬皮炎、接觸性皮炎、藥物性皮炎、神經性皮炎)等屬風溼病患者。

從臨床運用來看,本方和防風通聖散(丸)的主治覆蓋面非常相似。防風通聖散的運用已經深入人心,銷售量很大。按照本方配伍生產的消風止癢顆粒是現代新劑型,其功效應與傳統散劑一致。本方無論是傳統劑型還是現代製劑,其生產、銷售都有極大的空間。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