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中醫 黃帝內經 養生 穴位 生命與健康 生命與健康 2017-09-25

五色與四性是祖國中醫藥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的顏色分別對不同的臟腑器官有所補益,均衡攝取才是真正治病、防病、保健、養生。中醫認為五行對應養體內的器官,木為肝,火為心,土為脾,水為腎,就保健治療而言,五色《即青(綠)、赤、黃、白、黑》的藥材及食物分別對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因此對人體的五臟有不同的滋補作用。

五色對應的五行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青色對應五行為木,入肝能增強臟腑之氣。肝為解毒的器官所以青色食物有清肝解毒的作用。

赤色對應五行為火,入心能增強心臟之氣,提高人體組織中細胞的活性,可增強人體免疫功能,預防流感及各種病毒的入侵,有清血、補血、通血的功效。

黃色對應五行為土,入脾,能增強脾臟之氣,促進和調節新陳代謝,提高脾臟功能的抗病能力。

白色對應五行為金,入肺,可增強肺腑之氣,提高肺腑器官抗病毒能力,止咳化痰,治虛勞咳血。

黑色對應五行為水,入腎,能增強腎臟之氣,治陽痿遺精,腰腺酸病,補虧損及久病不復者。可保健、養顏、抗衰、防癌,對生殖排尿系統大有好處。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一、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

五行學說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生、克、乘、侮的關係。五行的相生相剋關係可以解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而五行的相乘相侮則可以用來表示事物之間平衡被打破後的相互影響。

相生即相互資生和相互助長。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即相互剋制和相互約束。五行的相剋次序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相生相剋是密不可分的,沒有生,事物就無法發生和生長;而沒有克,事物無所約束,就無法維持正常的協調關係。只有保持相生相剋的動態平衡,才能使事物正常的發生與發展。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二、五行與五臟的關係

中醫學認為,人的有機整體是以五臟為核心構成的一個極為複雜的統一體,它以五臟為主,配合六腑,以經絡作為網絡,聯繫軀體組織器官,形成五大系統。這是中醫學系統論的一部分。所以要說中醫養生就不得不說五臟之間內在的聯繫和相互滋生的關係。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如木生火,即肝木濟心火,肝藏血,心主血脈,肝藏血功能正常有助於心主血脈功能正常發揮。火生土,即心火溫脾土,心主血脈、主神志,脾主運化、主生血統血,心主血脈功能正常,血能營脾;脾才能發揮主運化、生血、統血的功能。土生金,即脾土助肺金,脾能益氣,化生氣血,轉輸精微以充肺,促進肺主氣的功能,使之宣肅正常。金生水,即肺金養腎水,肺主清肅,腎主藏精,肺氣肅降有助於腎藏精、納氣、主水之功。水生木,即腎水滋肝木,腎藏精,肝藏血,腎精可化肝血,以助肝功能的正常發揮。這種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生理論來闡明的。

用五行相剋說明五臟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如心屬火,腎屬水,水克火,即腎水能制約心火,如腎水上濟於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肺屬金,心屬火,火克金,即心火能制約肺金,如心火之陽熱,可抑制肺氣清肅之太過。肝屬木,肺屬金,金克木,即肺金能制約肝木,如肺氣清肅太過,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脾屬土,肝屬木,木克土,即肝木能制約脾土。如肝氣條達,可疏洩脾氣之壅滯。腎屬水,脾屬土,土克水,即脾土能制約腎水,如脾土的運化,能防止腎水的泛濫。這種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係,就是用五行相剋理論來說明的。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三、五味與五臟的關係

1、酸生肝

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幫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餓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酸梅、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含有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

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認為苦味食物能洩、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溼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防治各種瘡症。

3、甘入脾:

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米麵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選擇。

4、辛入肺:

中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有可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經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祕、腎經衰弱者不可食用。

5、鹹入腎:

鹹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認為鹹味食物有調節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鹹味有洩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等屬於優質的鹹味食品。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四、五色、五穀與五臟相連

1、肝色青:

宜食糙米、棗、葵;青色應肝。

2、心色赤:

宜食小豆、李;赤色應心,故而想要面若桃花,可補以維生素C豐富的食物,如西紅柿、橘子、紅蘋果。

3、肺色白:

宜食麥、蘿蔔、杏;白色應肺,想肌膚美白,可常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豆漿一類。

4、脾色黃

宜食大豆、慄;黃色應脾,所以面色暗沉的人,可輔以黃色、味甘的食物,如胡蘿蔔、蛋黃等。

5、腎色黑:

宜食黑豆、桃;黑色應腎,所以膚色較深的人少吃色素添加過多的食物。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五、五官與五臟

1、鼻為肺之官

鼻子的外形為胃氣所主,鼻孔為肺氣所主,所以肺開竅於鼻,鼻是肺之官,只要人的肺有病首先就會表現在鼻子上。這裡講的鼻子主要指的是鼻孔裡邊,肺熱則鼻孔出氣粗、熱;肺寒則鼻孔冒涼氣。比如當人得肺病的時候,就會出現喘息鼻張的症狀。

2、目為肝之官

肝開竅於目,得了肝病會在眼睛上有所表現,一般得肝病的人兩個眼角會發青。孩子如果受到驚嚇,鼻樑處常會出現青筋或者青痕,這也與肝有關聯。

在中醫的五色和五臟的配屬裡,肝主青色。這個青色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見的青草、樹葉的綠色,而是蒼色。肝是從腎水裡面生發出來的,蒼這個顏色是黑色與青色的一個過渡之色。順便談一個問題:如果人在冬季沒有養好身體,到了春天氣機就生髮不起來,就會生病。所以,瞭解顏色和臟腑的對應關係對養生保健是有裨益的,我們平時可以通過觀察臉色的變化對身體的狀況作出判斷。

《黃帝內經》臟腑五色、五味、五臟、五官、五行相互的養生之道!

3、口脣為脾之官

脾開竅於口,口脣是脾之官。得脾病的人會出現脣黃或者嘴脣四周發黃、嘴脣脫皮、流血等症狀,這些都是陽明燥火太盛造成的。

4、舌為心之官

舌為心之官。心臟有病一般會出現舌頭不靈活、舌捲縮等症狀。口誤,經常說錯話,也是心氣不足的象。

《黃帝內經》上有:心病者,舌捲縮,顴赤。顴赤是說心臟有病的話,顴骨這個部位會發紅。除了顴骨,我們日常生活中還要留心印堂,因為心病還會表現在印堂處。印堂位於兩眉之間,此處如果突然地發紅,而且圖案如燈花狀,是心神將散的象,我們尤其要當心,這叫“禍福在旦夕間”,可能會有重病突發。印堂發黑也不是件好事,從中醫的角度講,這相當於水氣凌心,就是腎水太多,心火太弱,腎水上來使心火的功能發揮不了。這也是一個很危險的信號。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對印堂顏色的變化加以小心。

5、耳為腎之官

耳朵是腎之官。耳朵的病都會跟腎相關。《黃帝內經》裡有“腎開竅於耳”的說法。得腎病的人會有耳聾、耳鳴的症狀。

五官通利則五味、五色、五音方能俱辨。中醫認為五官與臟腑器官的關係極為密切,通過了解五官的病變就可以發現隱藏在身體內的五臟的病變,所以我們要時刻留心五官的變化,才能留意到相關聯的五臟的情況。

具體到五官的養生方法,很簡單:常閉眼,養神;少說話,養心;平穩呼吸,養肺;多食美味,養口;少惹煩雜,非禮勿聽,養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