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和人蔘是近親,但是養生作用卻大不相同!

中藥 中醫 養生 藥品 金蘭中醫學社 2017-07-18

人蔘被譽為中藥第一補藥,但是今天要介紹的藥物不是人蔘,而是人蔘的近親——三七,三七和人蔘同科不同種,都是五加科植物,而且地上部分的莖葉和花都十分的相似,不容易分辨。

三七是五加科植物三七、也稱參三七的乾燥根,首載於《本草綱目》,最早的三七原產廣西田州,也就是今天的百色,所以又稱田七。現在三七的主產地是雲南,其中以雲南文山的三七質量最好,所以又稱三七為滇三七或雲三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和人蔘是近親,但是養生作用卻大不相同!

那麼三七的名字是從何而來呢?有很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為三七的植株大多有三個分支,每一個分枝上有七片左右的葉子,所以被稱為三七。也有人認為三七是“三分喜陽七分喜陰”,取名三七是對描述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的要求。還有一種說法是三七是由“山漆”簡化得來的,因為三七的生肌作用很好,像漆一樣能把傷口粘住,“如漆黏物”又生長在山地所以稱為三七。

三七是一味化瘀止血藥,具有散瘀消腫、活血定痛的作用。常用於治療吐血、衄血、崩漏、咯血、外傷出血、瘀血、胸痺、閉經、痛經瘡癰等病證,同時還有很好的補益作用,《本草綱目拾遺》稱三七可“醫勞弱諸虛百損之病”。一般研末吞服,一次1-3g;煎服,3-10g;外用適量。由於活血化瘀作用很強,孕婦慎用。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和人蔘是近親,但是養生作用卻大不相同!

三七作為化瘀止血藥物,最大的優點是止血不留瘀,適用於瘀血引起的出血或者出血兼有瘀滯的情況。瘀血出血證,表現為出血帶有血塊,纏綿不止,點點滴滴而出等特點。治療吐血、衄血、崩漏等病證可以單用三七研末,米湯調服。治療咯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與花蕊石、血餘炭等藥物配伍,如化血丹;治療各種外傷出血,可以用三七研末外擦,或者與龍骨、血竭等收澀止血藥同用,如七寶散。

三七還是一個活血化瘀藥物,長於活血化瘀或者化瘀止痛,被廣泛地應用於多種瘀血疼痛證。李時珍在《本草綱目》當中說三七是軍中用藥,因為打仗常出現瘀腫刀傷,這種由於兵器造成的外傷又稱“金瘡”,三七對這類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所以被稱作是傷科要藥。現在外傷經常用到的雲南白藥當中的主要成分就是三七。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它和人蔘是近親,但是養生作用卻大不相同!

治療跌打損傷,三七也常單用,或者配伍當歸、紅花、土鱉蟲等活血化瘀藥;治療瘀血胸痺刺痛,配伍薤白、瓜蔞、桂枝等藥物;治療血瘀閉經、痛經、產後瘀阻、惡露不盡,與川芎、桃仁等藥物配伍;治療瘡癰初期,疼痛不已,單用三七研末米醋調服;治療癰疽潰爛,用三七配伍乳香、沒藥、兒茶等要物同用。

今天我們使用三七除了傷科以外,更多的用於治療心腦血管疾病,特別是治療腦動脈硬化、冠心病等有不錯的療效。在婦科當中也常用三七作為產後調理用藥,幫助產婦消除瘀血和恢復身體。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特約作者柳池授權發表,圖片來源於網絡。原創作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