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同源養生理念助力國人健康 中醫食療走上大健康產業之路'

"

(本報記者 辛 明)要問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養生保健肯定是其中之一,連90後都已經開始在保溫杯裡泡上枸杞、山楂和五味子了。追根溯源,這些都來自我國中醫的藥食同源養生理念。

中醫傳承至今幾千年,而食療是中醫領域的精華。“由於健康理念的提升,近些年國人開始重視養生調理,中醫食療受到極大的關注。”中國藥膳研究會藥膳創新研發中心主任、長春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於鴻坤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引領下,中醫食療的產業化發展也將為國民健康作出貢獻。

"

(本報記者 辛 明)要問當下最熱門的話題是什麼,養生保健肯定是其中之一,連90後都已經開始在保溫杯裡泡上枸杞、山楂和五味子了。追根溯源,這些都來自我國中醫的藥食同源養生理念。

中醫傳承至今幾千年,而食療是中醫領域的精華。“由於健康理念的提升,近些年國人開始重視養生調理,中醫食療受到極大的關注。”中國藥膳研究會藥膳創新研發中心主任、長春中醫藥大學客座教授於鴻坤近日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引領下,中醫食療的產業化發展也將為國民健康作出貢獻。

藥食同源養生理念助力國人健康 中醫食療走上大健康產業之路

食療藥膳發端於商朝初期

大約在夏商以前,由於古人意識以及物質基礎薄弱,主要靠採摘自然生長的葉、莖、果等來充飢,並沒有食物與藥的概念,而在這些草本當中多數包含著植物性中藥,經過長期進食,人們逐漸發現了其所具有的功效。“例如在腹痛胃疼時,古人將芍藥當普通食物進食後發覺疼痛減輕,便對這類植物有了重新的認識,後來的中藥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發現其功效而從食物中分離出來的,也就有了藥的最初概念。”於鴻坤說。

據記載,商初的政治家伊尹,最初為商湯的“御廚”,在為商湯王烹飪食物的過程中,其別具心裁地往其中添加了一些中藥,商湯王享用完大喜,他因此備受重用,這也是考證至今最早的藥膳源頭。伊尹所著的《湯液經法》被後世認為是中藥方劑的發端。

1100年之後,《黃帝內經》也將食物和藥物進行結合,用於日常養生、調理、祛病。於鴻坤介紹,《黃帝內經》中的“半夏秫米粥”就是將藥材與秫米(現在的高粱米)放在一起煮粥,來調理失眠。經過長期實踐所積累的經驗,使食療藥膳的知識逐漸向理論階段過渡。而《黃帝內經》的有關章節,首次系統地提出食療學理論,對我國的食養、食療和藥膳的實踐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漢末年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在總結《湯液經法》與《黃帝內經》的基礎上,對中醫食療構建了進一步的思想體系。唐代孫思邈的《千金方》中專門設立一個食治門,記載了用食物調理治療疾病的一系列方劑。

從歷來的典籍和實踐來看,中醫食療經得起歷史的考證。

食療藥膳有食治和食養之別

藥膳是中醫食療的源頭,而限於當今的醫療體制,中醫食療廣義上又分食養藥膳和食治藥膳。“所謂食養藥膳,就是非醫療機構,比如老百姓自己在家,或一些養生機構所做的一些養生保健藥膳。”而醫療機構針對慢性病病人調理治病開的藥膳為食治藥膳,“如在中醫門診藥膳科,醫生為患者開的藥膳處方就屬於食治藥膳。”於鴻坤說。

保健食品與中醫食療有別,於鴻坤告訴記者,保健食品的開發首先針對的是健康人群,還包括一部分處於亞健康狀態的人群,但只起到預防作用。中醫食療裡的食養藥膳也是針對此類人群,提高抗病能力和免疫力,兩者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區別;而食治藥膳是醫療機構的醫生為病人開方製作,是為了治療某些慢性疾病。

另外,保健食品當中雖也含有藥食同源的藥材以及天然營養素,但其有效成分的量是公眾的推薦量,是健康人群在無病狀態下通過這個劑量就可以起到預防的作用,而食治藥膳的有效成分量是疾病狀態下最佳的治療劑量。治療劑量和保健劑量之間差距較大。“比方說,保健劑量無論誰吃都是這個量,而食治藥膳對不同的體質、不同的疾病都要有合適的劑量,這樣才能達到治療的效果。”於鴻坤錶示,除上述兩點之外,食療藥膳必須要按照症狀辯證實食,一病一方。當症狀消失或體檢指標達到健康標準,就要停止食用,屬階段性食用。而保健食品沒有嚴格的辯證,對於服用的時間也沒有限制。“一般情況下,當使用食治藥膳解決症狀以後,可以選擇保健產品長期食用。”

國家對於保健食品的生產有著一套嚴格的法規,中醫食療也有統一的標準,目前食養藥膳的標準已有17個,食治藥膳正在通過臨床試驗和科研等制定行業標準。

地方政府與科研機構積極推進

2018年7月,由原甘肅省衛計委主辦,甘肅省中醫院、原平涼縣衛計委在平涼縣開展甘肅省衛計委藥膳食療與膳食營養師資培訓班,原甘肅省衛計委食品處處長方劍平在當時的培訓班上表示,各醫療機構要高度重視藥膳培訓,積極參與臨床營養業務,主動加強培訓的溝通協作工作。結合本地區實際提出實施方案,同時帶頭做好藥膳食療推廣、教育、宣傳工作。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堅持學用結合,學以致用,做到辯證施膳,更好地為老百姓健康服務。並組成了權威的9人專家團隊,對學員進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藥膳食療技能培訓。

2018年8月,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經過一年的籌備,其藥學門診正式開診,由藥學部資深藥師出診,專業解答各種用藥疑惑,提供個性化中藥藥膳食療方案、慢性病生活方式指導等特色服務,將中醫食療納入門診。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主管的中國藥膳研究會專門批准設立了藥膳創新研發中心,專家組已審定通過部分慢性病的中醫食治藥膳。

產業發展亟待政策法規引導

“中醫食療的原材料,目前已有專業的企業建立了藥膳原材料種植、養殖基地,湖北神農架有中草藥種植基地,四川綿陽專門出產麥冬,吉林長白山盛產刺五加及人蔘,吉林舒蘭的紫蘇基地等都為藥膳行業提供原料。”於鴻坤說,在藥材的萃取加工方面,也出現了很多企業,從原材料的種植到預選、從加工到配方研究、從成品的生產到臨床的運用以及相關資料數據的分析等,中醫食療的產業化正逐漸形成。

“2016年10月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今年7月15日印發的《國務院關於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都提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獨特優勢,發展中醫養生保健治未病服務,推進中醫藥的繼承創新發展。”於鴻坤錶示,國民健康與中醫產業發展已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但要有序發展,國家必須出臺嚴格的法律法規,嚴格建立中醫食療的行業標準。

目前,國家對醫療機構還沒有明確此類藥膳門診和科室的設置,國內雖有醫院開設有藥膳門診、藥膳科,但也不是常設科室,只是一些尋求創新的醫院及醫療機構在做嘗試,沒有形成制度化在全國推廣。“期望國家有關部門儘快出臺相關政策法規,鼓勵在全國醫院及醫療機構內設立此類科室及部門,推動中醫食療的發展。”於鴻坤說。

推動全民健康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追求養生健康的理念已極大地滲入百姓日常生活,未來隨著相關政策法規的引導,醫療機構及業內人士的積極探索,中醫食療在助力國人健康的同時,也將走上大健康產業之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