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鑑別“扶陽第一藥”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中藥 附子 腹瀉 中醫 金蘭中醫學社 金蘭中醫學社 2017-10-15

每每看到火神大師鄭欽安先生的著作時,心中總是在想,附子這麼大的劑量,真的敢喝嗎?後來成為一名醫生後,也時常用到附子這味藥。對於中藥的使用,最關鍵的還是看是否對症,如果對症了,該用的中藥是可以放膽使用的,正所謂“有是症用是藥”!

但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值得深思的問題,比如有的人在服用附子之後,會出現麻木、疼痛、頭暈、汗出、腹瀉等現象。遇到這種情況後,很多患者也會心存疑慮,到底要不要繼續喝下去?醫者其實也會有所顧忌,出現這種狀況,餘下的藥還能繼續喝嗎?

該如何鑑別“扶陽第一藥”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實際上,在煎煮方法得當,藥證相符的情況下,服用附子的方劑後,如果出現麻木、疼痛、頭暈、汗出、腹瀉等現象。可能是“排病反應”。為什麼會出現“排病反應”呢?有的病人由於病情太長,邪氣根深蒂固,在服用正確、準確的藥物後,由於藥力強力祛除排出邪氣、疏通經絡隧竅,藥物與邪氣“交爭”,從而出現“排病反應”。如果堅持服藥,藥力勝邪,邪氣排出後,這些“排病反應”自會消失,而且原有病情大多會好轉。

在臨床的實際中,這種“排病反應”現象是非常常見的。曾有一位研究生主治醫師在我門診實習,因患有頸椎病,所以在診務之餘,請我為他診治一下,當時我給他把了把脈,詳細診斷之後,為他開了葛根湯加附子、乾薑一方。

該如何鑑別“扶陽第一藥”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這個研究生後來告知,說他當晚服第一次藥之後,忽感藥力上行,頭部好像有一種被打暈的感覺。就在這個時候,究竟是繼續喝下去?還是停藥呢?好在他有多年紮實的臨床經驗,又加上對我的信任,所以接著服用第二次,不想頭暈反而減輕,第二天,頸椎病也好轉了。

其實這也是“排病反應”,屬於藥力上行後項、頭部太陽經隧,藥力與寒溼邪氣“交爭”出現的反應。另外還有一些病人服用附子後,出現的一過性腹瀉,甚至嚴重的水瀉,也屬於這種情況。

該如何鑑別“扶陽第一藥”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關於“排病反應”,其實古人很早就有認識。比如在《尚書》中就有“藥不瞑眩,厥疾弗瘳”這麼一句,意思就是說,治療那些病情深重的疾病,如果沒有出現病情貌似加重的現象,那麼病根就不能去除。其機理也是正確、準確的用藥,藥力與病邪發生的“交爭”。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排病反應”不能成為“不良反應”或“中毒反應”的藉口,否則很容易掩蓋“中毒”的真實情況,會給病人帶來不利的後果。因此,在臨床中,準確區分附子的“排病反應”與“中毒不良反應”,顯得尤為重要。

該如何鑑別“扶陽第一藥”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關於如何鑑別附子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通過臨床的大量實踐,得出了一些心得。

第一,“排病反應”雖然來得猛烈迅速,但是病人的整體狀況尚可;然而“中毒反應”就不是這樣了,“中毒反應”往往更加嚴重,反應更加劇烈。這個需要醫者在臨床上細心體會,便不難分辨究竟是“排病反應”還是“中毒反應”。

第二,“排病反應”的麻木、疼痛等反應很多發生在身體的局部,而這些局部大多為病人風寒溼邪、痰飲瘀血長期停聚之處,或為藥力所過之處。

該如何鑑別“扶陽第一藥”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

第三,如果醫者使用的附子在安全劑量範圍之內,煎煮得法,辨證準確,那麼服藥後出現的麻木、疼痛、頭暈、汗出等症情,醫者應當深為自信為“排病反應”。

第四,“排病反應”多為一過性,多會在繼續服藥後很快消失;而“中毒反應”如不處理、不停藥,則多會越來越重。

“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希望醫者能在中醫臨證之上細心體會,準確區分附子的“排病反應”與“中毒反應”,正確使用附子。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系原創作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汪劍,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