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中落桂子,人間小團圓。中秋節便是這樣一個溫柔相待的節日。明月,清風,桂香,萬家燈火,一夕團圓。多少奔波,都在這一日得到小小圓滿。為著這不易的圓滿,瑩瑩月光下的中秋夜,也變得更加柔和,有如神仙居所了。這一日的塵世,所有團圓也都值得溫柔相待。

end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中落桂子,人間小團圓。中秋節便是這樣一個溫柔相待的節日。明月,清風,桂香,萬家燈火,一夕團圓。多少奔波,都在這一日得到小小圓滿。為著這不易的圓滿,瑩瑩月光下的中秋夜,也變得更加柔和,有如神仙居所了。這一日的塵世,所有團圓也都值得溫柔相待。

end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中落桂子,人間小團圓。中秋節便是這樣一個溫柔相待的節日。明月,清風,桂香,萬家燈火,一夕團圓。多少奔波,都在這一日得到小小圓滿。為著這不易的圓滿,瑩瑩月光下的中秋夜,也變得更加柔和,有如神仙居所了。這一日的塵世,所有團圓也都值得溫柔相待。

end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灕水人家怎麼去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中落桂子,人間小團圓。中秋節便是這樣一個溫柔相待的節日。明月,清風,桂香,萬家燈火,一夕團圓。多少奔波,都在這一日得到小小圓滿。為著這不易的圓滿,瑩瑩月光下的中秋夜,也變得更加柔和,有如神仙居所了。這一日的塵世,所有團圓也都值得溫柔相待。

end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灕水人家怎麼去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來源:灕水人家)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中落桂子,人間小團圓。中秋節便是這樣一個溫柔相待的節日。明月,清風,桂香,萬家燈火,一夕團圓。多少奔波,都在這一日得到小小圓滿。為著這不易的圓滿,瑩瑩月光下的中秋夜,也變得更加柔和,有如神仙居所了。這一日的塵世,所有團圓也都值得溫柔相待。

end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灕水人家怎麼去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來源:灕水人家)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節日,有的熱鬧,有的清冷,唯獨中秋,是一場寂寞悽清的鬧熱,亦是一場骨子裡溫柔風雅的狂歡。

八月十五的月亮,它是走過了百餘個陰晴圓缺,才有的滿滿的圓。

正如中秋這一日人間的團圓,亦是從年頭到年中盼了又盼的相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國的傳統節日裡,中秋一向很特別。它不像春節赤裸裸地熱鬧,不像元宵那樣散場散得匆忙,更不似清明那一味清冷惆悵的哀怨,中秋是一個沉靜下來,真正團聚的節日,好似一場風雅的狂歡,只為慶賀這難得的團圓。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浪漫的中國人向來喜歡以月色入詩,採月色入夢,而中秋之月,恰是月色之中的上品。不到中秋,又怎知月色能如此皎潔,瑩瑩一汪,如水落在人間,照見一地無眠的心事。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詞寫盡明月鄉思,“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也讓月中藏滿了人間的離合,望月也成了思鄉思親的指代。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八月賞月》

若是能夠歸家團圓,那便是一種靜默的歡喜。一家老小齊聚皓月下,疏疏的一間小院中,可以聞見桂花搖落的香氣,就著遠處微微的蟲鳴,搬來一方小桌,擺上幾碟瓜果,將一塊圓圓的月餅均勻切開,再各自將這切散的團圓吞入腹中,然後對著瑩瑩的月暗自許願,期待下一次的團圓。月光溫柔,而月光下流淌的暖暖情思更是人間難得的溫柔。賞月,也是風雅之極的。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賞月的習俗古已有之。中秋一詞最早出自《周禮·夏官·大司馬》中,“中秋,教治兵。” 但在當時,中秋的團圓意味還不甚濃厚,不過是仲秋之時的祭月儀式。因為古代中國一直都有 “秋暮夕月” 的習俗,暮秋時候,皇帝會在郊野祭拜月神,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受皇家祭月的影響,民間才慢慢開始興起祭月風俗。不過在最初,百姓並沒有獲得直接祭拜月亮的資格,他們便開始以“賞月”來代替祭月。賞月最初是流行於魏晉時期的貴族和文人學士群體之中,他們每逢中秋月圓時候,會對月觀賞,並且在月下賦詩,就著秋風秋月寫秋思,對著皎皎的月光,且賞且祭,且玩且詠。

到了唐朝,賞月一事已經不限於文人風雅,早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起來。月亮於他們而言,也好似仙宮裡的嫦娥走下了凡塵,與人間一同來嬉鬧遊樂。賞月之外,還有玩月、祭月、拜月、偷月、看月等各種形式。親友相聚,花前月下,喝酒賞月,閒話家常,聊聊月宮裡的嫦娥、吳剛和玉兔,或是說說楊貴妃變身月神、唐明皇夜遊月宮之類的浪漫神話。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至於宋朝,官方更是明文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百姓們如獲赦令,瞬間解放天性,也將月亮賞出了許多新花樣。《東京夢華錄》中有,“中秋夜,貴家結飾臺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夢樑錄》中也有提到,“(富家)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人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圓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寡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開庭設宴,琴瑟鏗鏘,這還不夠,竟還有人鋪好席子,通宵達旦地賞月,宋人於風雅之事,果然不甘人後。

與月亮有關的中秋習俗還有許多,蘇州還有 “走月” 的傳統。中秋之夜,婦女們會盛裝打扮,伴著月光出遊,至少需走過三座橋才可,是謂之 “走月”。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曼清遊圖之瓊臺賞月》

想起清朝的那幅《月曼清遊圖》,也是一群曼妙的女子,乘著月光,一路清遊,移步之處,都是嫋嫋娜娜的風情,其中便有中秋 “瓊臺賞月” 的場景。我想中秋走月的那些蘇州女子們,應該也同樣享受過這清夜的曼妙。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比賞月更為熱鬧的,便是中秋的燈會了。

中秋同元宵一樣,是月夜中的盛會。南方許多地方都有燃放花燈以助月色的習俗。萬頭攢動,火樹銀花,有多少隱匿在夜色裡的浪漫都被放進了這花燈裡。據說,中秋的燃燈風俗之盛,僅次於元宵。這流竄的夢幻燈影,對於稚子孩童來說,無異於是一場天降的狂歡。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的花燈,亦是千城千面。天上冉冉升起的孔明燈,水面漂流而下的水燈,還有滿街滿巷流光溢彩的花燈,各式形狀,令人眼花。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 “一點紅” 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此夕浙江放 ‘一點紅’ 羊皮小水燈數十萬盞,浮滿水面,爛如繁星,有足觀者。或謂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觀美也。水面上星星點點,滿是插滿紅燭的小水燈,如置身銀河一般粲然。所制羊皮小燈也不只是因為美觀,而是因為江神喜歡。可見那時候的花燈,還是有濃厚的祈願祈福之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即便到了現代,吃過團圓飯後,一家老小還是會去水邊放水燈,在燈的底座點上一根紅燭,把寫著 “壽” “泰” “財” 等美好願望的字眼塞入水燈裡,寓意向江水祈求健康長壽、五穀豐登。

南方地區,中秋燈會的品種之盛,更是讓人大開眼界,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目不暇接。在嶺南地區,還有樹中秋的活動,將彩燈高豎起來,在大樹上串起來一盞盞彩色的燈籠。往往是孩童參加,將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是簡單的方形燈,橫掛在短竿上,再豎於高杆上。各色彩燈高高豎起,安安靜靜的中秋節似乎也變得調皮生動起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廣西南寧地區,除了紙竹扎的各式花燈,還有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等各色新奇的花燈。在這裡沿街走一遭,恍如進入一個充滿魔法的奇異世界。在這中秋的明滅燈火裡,映照出來許多的人間喜樂,人在其間,似乎也變得溫柔了許多。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中秋,許多人的童年回憶裡都有一塊月餅。

明月高懸的時候,一家老小難得相聚,團團圍坐,桌上擺滿當季新鮮的水果和各色美食,一家人一邊賞月、閒話家常,一邊分食團圓的月餅,在心中又祈盼著下一次的相聚。其實,我們吃的早已不是月餅,而是月餅所承載的團圓的寓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也由來已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殷、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 “太師餅”,是中國月餅的 “始祖”。北宋之時,這種餅被稱為“宮餅”,最初在宮廷內流行,流傳到民間之後,俗稱 “小餅” 和 “月團”。後來演變成圓形,寓意著團圓美好。蘇東坡有詩云:“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怡”,已是中秋月餅的前身了。到了明代,月餅在民間流傳開來,《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也日漸成了中秋賞月時候必吃的美食。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明代《熙朝樂事》記載了當時杭州人的中秋夜,便已有月餅蹤影,“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饋,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榼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不僅自家享用,還會將月餅贈與親朋友鄰。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關於食月餅,民間還有許多十分有意思的習俗。比如福建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還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祕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也有的地方,食月餅一定要按照人數,由當家主婦精確地切好,分發給眾人,為的是每個人都能共享團圓。小小一枚月餅裡,實際包含了太多人間的情意。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時候,是八月,亦是桂月,正是中秋十月桂花香的時候。暗夜很溫柔,月光清和灑下,人在小院中靜靜地坐著,賞秋月,食月餅,秋風清清涼涼地,吹得桂樹滿院子的香氣,這個秋夜便是更加迷人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古人也喜歡桂花,將這沁香的桂花釀入酒中,封存在時光裡,待得年年中秋時,便取來飲。漂泊在外的遊子每逢中秋,也最是想念那一口清甜的桂花味。想來這桂花,不只是人間的桂樹,還是那縹緲仙宮裡的月桂,自帶一種仙氣。

劉過的《唐多令》中,便記下了這樣一個落寞又深情的中秋:

蘆葉滿汀洲,寒沙帶淺流。二十年重過南樓。柳下系船猶未穩,能幾日,又中秋。

黃鶴斷磯頭,故人今在否?舊江山渾是新愁。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遊。

便是風雨飄搖,到了中秋,也能想起那一口桂花新酒,和那些故鄉的人事。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中秋飲桂花酒在清代時期已是約定俗成,據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 飲 “桂花東酒”。所以若說中秋要有什麼特定的香味,那一定是桂花味的。逢著中秋桂花香,漂泊在外的遊子都會在這一日循著香氣歸來。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月中落桂子,人間小團圓。中秋節便是這樣一個溫柔相待的節日。明月,清風,桂香,萬家燈火,一夕團圓。多少奔波,都在這一日得到小小圓滿。為著這不易的圓滿,瑩瑩月光下的中秋夜,也變得更加柔和,有如神仙居所了。這一日的塵世,所有團圓也都值得溫柔相待。

end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灕水人家怎麼去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來源:灕水人家)

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灕水人家 | 中秋,一場溫柔風雅的狂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