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

中秋假期來了,是時候來一波補片。

除了院線片《羅小黑戰記》、《巨鱷風暴》、《小小的願望》、《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外,這裡再推薦三部冷門但值得一看的電影,給大家一些補片的參考——

《美國工廠》

"

中秋假期來了,是時候來一波補片。

除了院線片《羅小黑戰記》、《巨鱷風暴》、《小小的願望》、《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外,這裡再推薦三部冷門但值得一看的電影,給大家一些補片的參考——

《美國工廠》

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美國工廠》是一部來自網飛的原創紀錄片。這部廣受好評且引發大量爭議的紀錄片,深入研究了一個後工業時代的最新案例。

在俄亥俄州,一位中國億萬富翁在當地一家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中開設新工廠,並僱傭了 2000 名美國藍領工人。隨著高科技中國企業與美國工人階級產生衝突,最初的希望和樂觀遭受了挫折。

作為近期最熱門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自然是遍佈痛點的。雖然它的內容並不新鮮,制式上也是個人不太喜歡的“基礎資料片”向,但這部作品的確清晰、翔實地拍攝了一個可以拿來反覆使用(全球化、加速社會、中美文化/資社差異)的出色社會學樣本。

可惜的是,即便足夠好看,整個紀錄片給人的感覺還是有點流於表面,只是做一種簡單的雙方陳列與衝突對話。某種意義上,它停留在語境表層,並沒有深度挖掘。另外,結尾還缺幾分鐘談智能化浪潮,莫名其妙就結束了。

《約翰·多諾萬的死與生》

"

中秋假期來了,是時候來一波補片。

除了院線片《羅小黑戰記》、《巨鱷風暴》、《小小的願望》、《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外,這裡再推薦三部冷門但值得一看的電影,給大家一些補片的參考——

《美國工廠》

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美國工廠》是一部來自網飛的原創紀錄片。這部廣受好評且引發大量爭議的紀錄片,深入研究了一個後工業時代的最新案例。

在俄亥俄州,一位中國億萬富翁在當地一家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中開設新工廠,並僱傭了 2000 名美國藍領工人。隨著高科技中國企業與美國工人階級產生衝突,最初的希望和樂觀遭受了挫折。

作為近期最熱門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自然是遍佈痛點的。雖然它的內容並不新鮮,制式上也是個人不太喜歡的“基礎資料片”向,但這部作品的確清晰、翔實地拍攝了一個可以拿來反覆使用(全球化、加速社會、中美文化/資社差異)的出色社會學樣本。

可惜的是,即便足夠好看,整個紀錄片給人的感覺還是有點流於表面,只是做一種簡單的雙方陳列與衝突對話。某種意義上,它停留在語境表層,並沒有深度挖掘。另外,結尾還缺幾分鐘談智能化浪潮,莫名其妙就結束了。

《約翰·多諾萬的死與生》

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加拿大天才導演多蘭的新片。故事講述了美國電視明星多諾萬(基特·哈靈頓飾),偶然與一位遠在英國的年輕孩子Rupert結為筆友。隨著二人關係被媒體曝光,多諾萬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對於這個相對通俗設定、攝影/製作精緻程度頂配、且佈滿好萊塢群星的電影,如果想要變得“好看”,完全可以採取簡化而非花哨的敘事視角。

但多蘭無法放棄每一寸的自我指涉,電影的兩條線索,就是他人生的AB面,而且必須反覆互文、交叉講述。於是,整個電影就給人一種“穿上西裝的少年”感。

相比視聽語言,多蘭將自我的存在與展示不斷地推向幕前,可能才是他最大的作者性,也是他被這個時代所密切關注的根源,構成循環往復。

一個猜想:他會將這種自指與自我重複,無休無止地拍下去,最終匯成以一種“自我紀念碑”的陣列。

《阿波羅13號》

"

中秋假期來了,是時候來一波補片。

除了院線片《羅小黑戰記》、《巨鱷風暴》、《小小的願望》、《名偵探柯南劇場版》外,這裡再推薦三部冷門但值得一看的電影,給大家一些補片的參考——

《美國工廠》

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美國工廠》是一部來自網飛的原創紀錄片。這部廣受好評且引發大量爭議的紀錄片,深入研究了一個後工業時代的最新案例。

在俄亥俄州,一位中國億萬富翁在當地一家廢棄的通用汽車工廠中開設新工廠,並僱傭了 2000 名美國藍領工人。隨著高科技中國企業與美國工人階級產生衝突,最初的希望和樂觀遭受了挫折。

作為近期最熱門的紀錄片,《美國工廠》自然是遍佈痛點的。雖然它的內容並不新鮮,制式上也是個人不太喜歡的“基礎資料片”向,但這部作品的確清晰、翔實地拍攝了一個可以拿來反覆使用(全球化、加速社會、中美文化/資社差異)的出色社會學樣本。

可惜的是,即便足夠好看,整個紀錄片給人的感覺還是有點流於表面,只是做一種簡單的雙方陳列與衝突對話。某種意義上,它停留在語境表層,並沒有深度挖掘。另外,結尾還缺幾分鐘談智能化浪潮,莫名其妙就結束了。

《約翰·多諾萬的死與生》

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加拿大天才導演多蘭的新片。故事講述了美國電視明星多諾萬(基特·哈靈頓飾),偶然與一位遠在英國的年輕孩子Rupert結為筆友。隨著二人關係被媒體曝光,多諾萬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其實對於這個相對通俗設定、攝影/製作精緻程度頂配、且佈滿好萊塢群星的電影,如果想要變得“好看”,完全可以採取簡化而非花哨的敘事視角。

但多蘭無法放棄每一寸的自我指涉,電影的兩條線索,就是他人生的AB面,而且必須反覆互文、交叉講述。於是,整個電影就給人一種“穿上西裝的少年”感。

相比視聽語言,多蘭將自我的存在與展示不斷地推向幕前,可能才是他最大的作者性,也是他被這個時代所密切關注的根源,構成循環往復。

一個猜想:他會將這種自指與自我重複,無休無止地拍下去,最終匯成以一種“自我紀念碑”的陣列。

《阿波羅13號》

盤點:中秋假期,這些電影不可錯過

1969年,乘坐著阿波羅11號的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成功登陸月球,邁出對人類來說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大步。資深宇航員吉姆曾乘坐阿波羅8號飛到月球附近,他同樣希望在有生之年實現登陸月球的夢想。

這個時刻很快來臨,就在3個月後,吉姆被任命為阿波羅13號的指揮官,他將連同夥伴佛瑞·德漢斯、傑克·史威吉特再次升空前往月球。他們滿懷著希望,卻沒想到有無限的磨難等在前方。

這是人類關於“月球”的電影中,非常特別的一部。因為它用全然現實的風格,講阿波羅13號登月失敗的事情。中秋假期,看這樣一部登月電影,再好不過了。

而在我的“太空電影觀影史”中,沒看到過比這部電影更“硬”的、更真實的技術細節呈現。這種堪稱極致的真實感,讓它更適合被歸為科技災難片而非科幻片。

天上、地下兩個密閉空間,將爭分奪秒緊迫感互相加成,每一種狀況與臨陣磨槍都不斷讓影片迴環進高潮中,至少持續了40%的影片時間。美中不足是人物書寫不夠細膩、複雜,每個都太“朗·霍華德”,太教科書模板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