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看不下去?那就對了!

中國歷史 三國演義 茶花女 李爾王 青年文摘 2017-04-29
名著看不下去?那就對了!

很多人看名著看不下去,其實沒什麼奇怪的。看不下去名著,不丟人,也並非意味著你是個索然無味的人。

其實很多人都這樣,大家都是大俗人。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愛看武俠電視劇,只有一個標準——打不打?打就看,不打就不看。

文學鑑賞本來就是很私人的東西,這玩意兒本來就是先要娛樂自己,才能娛樂別人。所謂“一千個讀者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別人讀著好,偏偏你不愛看,也很正常。

事實上,有些名著讀不下去,不僅僅是讀者的問題,也有名著本身的問題。有些名著讀起來是需要一些前置條件的,這種書可以不必讀。名著不必讀大概有三種情況:

一、知識不夠。像《神曲》和《浮士德》這種書,年少時我仗著年輕,為了顯擺,曾經很張狂地讀過,但是讀完以後發現除了跟人吹牛,居然一無所獲,別人說好,我也說好,好在哪兒我不知道。因為要讀這種書,至少要對《聖經》有比較完整的瞭解,對基督教典故要很熟悉。很顯然,我讀書時不具備這種知識儲備,所以看完就忘,一無所得。很多名著跟《神曲》一樣,是存在一定的知識障礙的,必須跨過這些障礙,方能讀出其中滋味。讀之費神,此類名著不必讀也。

二、閱歷不夠。我讀的第一本名著是《三國演義》,第二本是《茶花女》。《三國演義》還好,覺得《茶花女》真是難看,後來長大再讀,發現原來是我見識淺薄。同樣,我讀“高爾基三部曲”,有個女同學也跟我一起看,看完她表示:“這玩意兒怎麼會是名著?”讀之無趣,此類名著不必讀也。

三、時代進步了。有些名著在當時和其後的時代是名著,但任何事物都是發展的,今人站在前人肩膀上,勝於前人再正常不過了。比如《李爾王》,如果熟讀中國歷史,你會覺得這不是很簡單的事嗎?這就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而等你看到黑澤明的《亂》(改編自《李爾王》),那就更勝一籌。這就是名著的問題,後人的很多技法已經大大超越了前人,有些名著放到今天可能就泯然眾人,它的歷史價值、學術價值遠遠大於它的閱讀價值,如果不做研究,沒有很濃的興趣,也不必讀。讀之無意義,此類名著不必讀也。

那麼如果想讀名著,怎麼讀?

名著之所以是名著,就在於它的娛樂性能滿足很多人的需求。

我厚著臉皮掏心掏肺地跟你說,我看《紅樓夢》就看了個吃,看《水滸傳》除了看打架,就愛看吃滿桌子的肥雞燒鵝,讀的時候哈喇子稀里嘩啦淌一地。

這讓我一直很慚愧,後來我看張愛玲的書,才發現我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她說“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只看了個吃”。原來人家李鴻章的兒媳婦,堂堂大清總督劉秉璋之女,也是這麼看書的啊!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我的意思了,要善於發現名著裡自己的興趣點所在。讀《論語》,不妨只記住“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以後做菜的時候這麼做,生活能多增幾分情趣吧。

“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咱做不了名士,也當不了英雄,做一個大俗人不也挺好嗎?■

青年文摘·彩版

摘自 《感悟》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2017年第8期《青年文摘·彩版》搶鮮看,4月22日全國上市,購買紙刊請詢各地郵政報刊亭,訂閱郵發代號2-302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