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如此來看,“後金庸時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這些經過二十年依舊有龐大讀者市場的作品其實是武俠小說的一次變異。

所以,對其做文學的解讀,在方向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話背景;在情節上應該是從“結構手法與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獵奇尋新。

《誅仙》的兩大獨特元素:文學筆法與藝術真實

玄幻題材如今可謂是諸神戰場,各路作者爭鋒不斷,但二十年前的小說能在當下被影視、遊戲等領域當做火熱IP來打造,與其文學筆法的獨特和對藝術真實的處理有很大關係。

《序章》的特殊應用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如此來看,“後金庸時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這些經過二十年依舊有龐大讀者市場的作品其實是武俠小說的一次變異。

所以,對其做文學的解讀,在方向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話背景;在情節上應該是從“結構手法與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獵奇尋新。

《誅仙》的兩大獨特元素:文學筆法與藝術真實

玄幻題材如今可謂是諸神戰場,各路作者爭鋒不斷,但二十年前的小說能在當下被影視、遊戲等領域當做火熱IP來打造,與其文學筆法的獨特和對藝術真實的處理有很大關係。

《序章》的特殊應用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不同於當下諸多小說將《序章》(楔子)作為設置懸念的結構安排,《誅仙》將其作為背景來講述。如果拋開章節的設置,會發現《誅仙》的開篇有著相對冗長的背景交代,這在當下已經形成的“黃金三章”寫法和懸念設置慣例來看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競爭的激烈,讀者可以選擇的作品眾多,所以網絡小說就形成了所謂的“黃金三章”寫法,力圖在前部一至三個章節裡,用最吸引人的文字來引起讀者向下閱讀的興趣,慣例就是將主角的“金手指”鋪墊好,來打造主線人物和背景概述。

在《誅仙》創作的年代裡,因為修仙小說尚處於發軔階段,傳統的嚴肅文學影響力十分巨大,所以採用了較為正常的鋪墊方式,按部就班地交代背景、人物等基本信息,大段文字與後續故事都沒有過多關聯,其敘述風格上有著濃厚的散文筆調。

也許是這種在當下較為罕見的風格特徵,讓《誅仙》這部小說在眾多後起作品中顯得特立獨行,無意當中激起了人們閱讀的興趣。

而《誅仙》最精彩之處,在於對“真實性”的處理上。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如此來看,“後金庸時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這些經過二十年依舊有龐大讀者市場的作品其實是武俠小說的一次變異。

所以,對其做文學的解讀,在方向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話背景;在情節上應該是從“結構手法與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獵奇尋新。

《誅仙》的兩大獨特元素:文學筆法與藝術真實

玄幻題材如今可謂是諸神戰場,各路作者爭鋒不斷,但二十年前的小說能在當下被影視、遊戲等領域當做火熱IP來打造,與其文學筆法的獨特和對藝術真實的處理有很大關係。

《序章》的特殊應用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不同於當下諸多小說將《序章》(楔子)作為設置懸念的結構安排,《誅仙》將其作為背景來講述。如果拋開章節的設置,會發現《誅仙》的開篇有著相對冗長的背景交代,這在當下已經形成的“黃金三章”寫法和懸念設置慣例來看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競爭的激烈,讀者可以選擇的作品眾多,所以網絡小說就形成了所謂的“黃金三章”寫法,力圖在前部一至三個章節裡,用最吸引人的文字來引起讀者向下閱讀的興趣,慣例就是將主角的“金手指”鋪墊好,來打造主線人物和背景概述。

在《誅仙》創作的年代裡,因為修仙小說尚處於發軔階段,傳統的嚴肅文學影響力十分巨大,所以採用了較為正常的鋪墊方式,按部就班地交代背景、人物等基本信息,大段文字與後續故事都沒有過多關聯,其敘述風格上有著濃厚的散文筆調。

也許是這種在當下較為罕見的風格特徵,讓《誅仙》這部小說在眾多後起作品中顯得特立獨行,無意當中激起了人們閱讀的興趣。

而《誅仙》最精彩之處,在於對“真實性”的處理上。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文學作品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真正優質的小說同樣要符合生活邏輯,《誅仙》能被廣大讀者認可,與其自身對社會的觀摩分不開。

玄幻仙俠題材過了最初的創作時期,在情節安排上像“黃金三章”一樣出現了一定的套路。比如隨著故事的發展,主角身邊的人開始因為主角的幫助而升級;比如打鬥場面中主角光環決定了往往可以完成越級挑戰。這種情節簡單、千篇一律的寫作方式在當今被稱作“小白文”,很多作者以此成名。

然而,為什麼同樣題材的《誅仙》會被讀者記住近二十年甚至會更長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其與讀者產生的“共鳴”。

《誅仙》的故事架構其實比較簡單,但人物的命運安排卻顯得十分老練,它描摹的是一個真實社會該有的樣子,而不是一己的“英雄主義”。張小凡的成長固然是主線,但是田不易、道玄等老一輩強者的隕落、衰亡和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新生代的崛起卻顯得很自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真實的社會本來就存在著合理的新陳代謝,上一代人逐漸消亡,新一代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這是自然的規律。《誅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人物命運安排符合這一規律,而不是強行地加入“主角影響”的光環。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如此來看,“後金庸時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這些經過二十年依舊有龐大讀者市場的作品其實是武俠小說的一次變異。

所以,對其做文學的解讀,在方向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話背景;在情節上應該是從“結構手法與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獵奇尋新。

《誅仙》的兩大獨特元素:文學筆法與藝術真實

玄幻題材如今可謂是諸神戰場,各路作者爭鋒不斷,但二十年前的小說能在當下被影視、遊戲等領域當做火熱IP來打造,與其文學筆法的獨特和對藝術真實的處理有很大關係。

《序章》的特殊應用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不同於當下諸多小說將《序章》(楔子)作為設置懸念的結構安排,《誅仙》將其作為背景來講述。如果拋開章節的設置,會發現《誅仙》的開篇有著相對冗長的背景交代,這在當下已經形成的“黃金三章”寫法和懸念設置慣例來看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競爭的激烈,讀者可以選擇的作品眾多,所以網絡小說就形成了所謂的“黃金三章”寫法,力圖在前部一至三個章節裡,用最吸引人的文字來引起讀者向下閱讀的興趣,慣例就是將主角的“金手指”鋪墊好,來打造主線人物和背景概述。

在《誅仙》創作的年代裡,因為修仙小說尚處於發軔階段,傳統的嚴肅文學影響力十分巨大,所以採用了較為正常的鋪墊方式,按部就班地交代背景、人物等基本信息,大段文字與後續故事都沒有過多關聯,其敘述風格上有著濃厚的散文筆調。

也許是這種在當下較為罕見的風格特徵,讓《誅仙》這部小說在眾多後起作品中顯得特立獨行,無意當中激起了人們閱讀的興趣。

而《誅仙》最精彩之處,在於對“真實性”的處理上。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文學作品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真正優質的小說同樣要符合生活邏輯,《誅仙》能被廣大讀者認可,與其自身對社會的觀摩分不開。

玄幻仙俠題材過了最初的創作時期,在情節安排上像“黃金三章”一樣出現了一定的套路。比如隨著故事的發展,主角身邊的人開始因為主角的幫助而升級;比如打鬥場面中主角光環決定了往往可以完成越級挑戰。這種情節簡單、千篇一律的寫作方式在當今被稱作“小白文”,很多作者以此成名。

然而,為什麼同樣題材的《誅仙》會被讀者記住近二十年甚至會更長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其與讀者產生的“共鳴”。

《誅仙》的故事架構其實比較簡單,但人物的命運安排卻顯得十分老練,它描摹的是一個真實社會該有的樣子,而不是一己的“英雄主義”。張小凡的成長固然是主線,但是田不易、道玄等老一輩強者的隕落、衰亡和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新生代的崛起卻顯得很自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真實的社會本來就存在著合理的新陳代謝,上一代人逐漸消亡,新一代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這是自然的規律。《誅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人物命運安排符合這一規律,而不是強行地加入“主角影響”的光環。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這是對生活真實的反映,也是對藝術真實的巧妙處理。合乎生活邏輯的情節安排,自然更容易讓讀者感同身受,無形中就會引起共鳴。這種處理方式在當下極多的玄幻、仙俠題材小說中是十分罕見的。

《誅仙》的深層結構:修仙題材與“反仙”主題構成的反諷

這本小說的名字為什麼會叫做“誅仙”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如果僅僅認為這個名字來自於小說中的一柄“誅仙劍”,似乎顯得有點單薄,其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通俗小說裡的正邪交鋒是很常見的衝突模式,《誅仙》一樣延續了這一體系。但是如果對比一下雙方的人物形象,作為反派的鬼王宗宗主、青雲門掌門道玄、十萬大山裡的獸神,其修道目的多多少少都是為了成仙,而正面人物田不易、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對成仙一事則看得較為淡然,主角張小凡更是無心求長生,但卻不得不去修行。在人物塑造上顯得涇渭分明。

誅仙,誅仙,大概就是:人慾成仙,天必誅之。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如此來看,“後金庸時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這些經過二十年依舊有龐大讀者市場的作品其實是武俠小說的一次變異。

所以,對其做文學的解讀,在方向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話背景;在情節上應該是從“結構手法與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獵奇尋新。

《誅仙》的兩大獨特元素:文學筆法與藝術真實

玄幻題材如今可謂是諸神戰場,各路作者爭鋒不斷,但二十年前的小說能在當下被影視、遊戲等領域當做火熱IP來打造,與其文學筆法的獨特和對藝術真實的處理有很大關係。

《序章》的特殊應用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不同於當下諸多小說將《序章》(楔子)作為設置懸念的結構安排,《誅仙》將其作為背景來講述。如果拋開章節的設置,會發現《誅仙》的開篇有著相對冗長的背景交代,這在當下已經形成的“黃金三章”寫法和懸念設置慣例來看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競爭的激烈,讀者可以選擇的作品眾多,所以網絡小說就形成了所謂的“黃金三章”寫法,力圖在前部一至三個章節裡,用最吸引人的文字來引起讀者向下閱讀的興趣,慣例就是將主角的“金手指”鋪墊好,來打造主線人物和背景概述。

在《誅仙》創作的年代裡,因為修仙小說尚處於發軔階段,傳統的嚴肅文學影響力十分巨大,所以採用了較為正常的鋪墊方式,按部就班地交代背景、人物等基本信息,大段文字與後續故事都沒有過多關聯,其敘述風格上有著濃厚的散文筆調。

也許是這種在當下較為罕見的風格特徵,讓《誅仙》這部小說在眾多後起作品中顯得特立獨行,無意當中激起了人們閱讀的興趣。

而《誅仙》最精彩之處,在於對“真實性”的處理上。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文學作品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真正優質的小說同樣要符合生活邏輯,《誅仙》能被廣大讀者認可,與其自身對社會的觀摩分不開。

玄幻仙俠題材過了最初的創作時期,在情節安排上像“黃金三章”一樣出現了一定的套路。比如隨著故事的發展,主角身邊的人開始因為主角的幫助而升級;比如打鬥場面中主角光環決定了往往可以完成越級挑戰。這種情節簡單、千篇一律的寫作方式在當今被稱作“小白文”,很多作者以此成名。

然而,為什麼同樣題材的《誅仙》會被讀者記住近二十年甚至會更長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其與讀者產生的“共鳴”。

《誅仙》的故事架構其實比較簡單,但人物的命運安排卻顯得十分老練,它描摹的是一個真實社會該有的樣子,而不是一己的“英雄主義”。張小凡的成長固然是主線,但是田不易、道玄等老一輩強者的隕落、衰亡和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新生代的崛起卻顯得很自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真實的社會本來就存在著合理的新陳代謝,上一代人逐漸消亡,新一代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這是自然的規律。《誅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人物命運安排符合這一規律,而不是強行地加入“主角影響”的光環。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這是對生活真實的反映,也是對藝術真實的巧妙處理。合乎生活邏輯的情節安排,自然更容易讓讀者感同身受,無形中就會引起共鳴。這種處理方式在當下極多的玄幻、仙俠題材小說中是十分罕見的。

《誅仙》的深層結構:修仙題材與“反仙”主題構成的反諷

這本小說的名字為什麼會叫做“誅仙”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如果僅僅認為這個名字來自於小說中的一柄“誅仙劍”,似乎顯得有點單薄,其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通俗小說裡的正邪交鋒是很常見的衝突模式,《誅仙》一樣延續了這一體系。但是如果對比一下雙方的人物形象,作為反派的鬼王宗宗主、青雲門掌門道玄、十萬大山裡的獸神,其修道目的多多少少都是為了成仙,而正面人物田不易、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對成仙一事則看得較為淡然,主角張小凡更是無心求長生,但卻不得不去修行。在人物塑造上顯得涇渭分明。

誅仙,誅仙,大概就是:人慾成仙,天必誅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這種手法的運用,在文學發展史上有經典案例。

塞萬提斯用一部騎士小說《堂吉訶德》敲響了騎士小說這類作品的喪鐘;彌爾頓用一部史詩《失樂園》終結了史詩這一體裁的創作。

《誅仙》選用的修仙題材,其內容卻透露著很深的“反仙”情緒,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作品內涵昇華的巧妙手段。

通過張小凡由青雲門被逼叛入鬼王宗的十年時光,反映的正是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面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進入中國文學,其所表達的正是在生活節奏變化下人們內心的精神焦慮,這種現象同樣在通俗小說中有所反映。

張小凡通過鬼厲的身份,開啟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風格,其實是慾望的發洩和渴求。在生活的壓力下,每個人都希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著一種利己慾望,所以更容易和化身鬼厲的張小凡產生共鳴。而張小凡身處“魔道”卻不忘本心的行為,更是印證了真正的逍遙自在不能被慾望所控制。

以此來看,修仙題材和“反仙”主題構成的二元對立,其實質是慾望和控制力的平衡關係。只有能控制自己慾望的人,最終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這是《誅仙》作為一部小說的深層解讀。

"

時間推進到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壇上出現了一群神祕的作者,他們用自己並不為人熟知的名字,將讀者的視線從作家重新拉回到了作品本身,讓沉寂了近半個世紀的通俗文學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這群作家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像那些早已成名的文壇學者,讓讀者關注他們又寫出了什麼新的作品,這些人將自己隱藏在互聯網之內,通過自己精彩的故事來吸引讀者的關注。作品的精彩與否是決定他們能否被時代銘記的唯一標準。讀者關注的焦點開始從誰寫了什麼作品逐漸變成了這部作品是由誰創作。

在這個風氣下,蕭鼎的《誅仙》、今何在的《悟空傳》、樹下野狐的《搜神記》等一大批新穎的著作問世,並在青少年讀者中激起了軒然大波。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一轉眼就是近二十年的時間沉澱,事實證明這些優質的作品如今依然被我們所懷念,但由於文學傳統的影響,這些隸屬於網絡文學的著作很難被正名,鮮有專業的學者、教授來研究它們背後的價值。

此等情況在近些年得到了改善,很多高校開始意識到,這種文學的潮流是不可逆的,很多學者也開展了對網絡文學的研究。比如蘇州大學的湯哲生教授,就把《誅仙》一類的小說帶入課堂,做傳統的文學評論;還有安徽大學教授周志雄、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教授許忠偉等學者,都對這一類作品產生了濃厚興趣。

既然四大名著可以被分析,既然金庸、張愛玲的作品可以被推崇,那麼同屬於通俗文學的網絡小說又為什麼不行呢?於是,這些歷經二十年光陰篩選後依舊流行的網絡文學經典著作就開始了被分析、被評論、被拆解的命運。

《誅仙》等作品到底因何而來:神魔筆法還是武俠元素?

提起《誅仙》,不得不提到通俗文學研究當中的一個詞,叫做“後金庸時代”。

金庸是通俗文學的一座高峰,代表了武俠小說的極高成就。而在二十一世紀以來出現的《誅仙》等小說,就是在通俗文學復興時期的一次變種,研究過程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明確其蛻變於哪一種小說。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中國古典通俗小說有四種主要類別,分別是:

  • 以《西遊記》等為代表的神魔小說;
  • 以《三國演義》等為代表的講史小說;
  • 以《水滸傳》等為代表的俠義小說;
  • 以《紅樓夢》等為代表的世情小說。

這四種類別的小說對金庸、瓊瑤、張愛玲、張恨水等影響極大,近現代很多通俗小說名作都可以從中找到傳承。

從《誅仙》等作品來看,與講史、世情關係不大,神魔還是俠義的區別就關係著對作品內涵的分析方向。

如果看人物情節和故事背景,一部以修仙為題材的作品應該屬於神魔一類。但是拆開故事的結構,不論是《誅仙》還是《搜神記》,這些早期網絡文學作品,都是將神魔當成作品的背景色,其主體還是在講“人”的故事。

這是二十年前的經典網絡小說與當下仙俠、修真一類的網絡文學第一個不同點,即真正的故事是講述“人”的江湖情結。不論是飛天遁地的神話傳說還是虛無縹緲的仙家聖地,其實都是江湖的外延,這些作者只是將之前的江湖擴大化,用超人的視角和更為宏大的背景來容納舊有故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如此來看,“後金庸時代”的描述就十分合理了。這些經過二十年依舊有龐大讀者市場的作品其實是武俠小說的一次變異。

所以,對其做文學的解讀,在方向上應該是從“人”的角度而不是神話背景;在情節上應該是從“結構手法與合理性”的角度而不是獵奇尋新。

《誅仙》的兩大獨特元素:文學筆法與藝術真實

玄幻題材如今可謂是諸神戰場,各路作者爭鋒不斷,但二十年前的小說能在當下被影視、遊戲等領域當做火熱IP來打造,與其文學筆法的獨特和對藝術真實的處理有很大關係。

《序章》的特殊應用是小說的一大亮點。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不同於當下諸多小說將《序章》(楔子)作為設置懸念的結構安排,《誅仙》將其作為背景來講述。如果拋開章節的設置,會發現《誅仙》的開篇有著相對冗長的背景交代,這在當下已經形成的“黃金三章”寫法和懸念設置慣例來看是不可想象的。

因為競爭的激烈,讀者可以選擇的作品眾多,所以網絡小說就形成了所謂的“黃金三章”寫法,力圖在前部一至三個章節裡,用最吸引人的文字來引起讀者向下閱讀的興趣,慣例就是將主角的“金手指”鋪墊好,來打造主線人物和背景概述。

在《誅仙》創作的年代裡,因為修仙小說尚處於發軔階段,傳統的嚴肅文學影響力十分巨大,所以採用了較為正常的鋪墊方式,按部就班地交代背景、人物等基本信息,大段文字與後續故事都沒有過多關聯,其敘述風格上有著濃厚的散文筆調。

也許是這種在當下較為罕見的風格特徵,讓《誅仙》這部小說在眾多後起作品中顯得特立獨行,無意當中激起了人們閱讀的興趣。

而《誅仙》最精彩之處,在於對“真實性”的處理上。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文學作品來自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真正優質的小說同樣要符合生活邏輯,《誅仙》能被廣大讀者認可,與其自身對社會的觀摩分不開。

玄幻仙俠題材過了最初的創作時期,在情節安排上像“黃金三章”一樣出現了一定的套路。比如隨著故事的發展,主角身邊的人開始因為主角的幫助而升級;比如打鬥場面中主角光環決定了往往可以完成越級挑戰。這種情節簡單、千篇一律的寫作方式在當今被稱作“小白文”,很多作者以此成名。

然而,為什麼同樣題材的《誅仙》會被讀者記住近二十年甚至會更長的時間呢?這是因為其與讀者產生的“共鳴”。

《誅仙》的故事架構其實比較簡單,但人物的命運安排卻顯得十分老練,它描摹的是一個真實社會該有的樣子,而不是一己的“英雄主義”。張小凡的成長固然是主線,但是田不易、道玄等老一輩強者的隕落、衰亡和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新生代的崛起卻顯得很自然。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一個真實的社會本來就存在著合理的新陳代謝,上一代人逐漸消亡,新一代人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體,這是自然的規律。《誅仙》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其人物命運安排符合這一規律,而不是強行地加入“主角影響”的光環。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這是對生活真實的反映,也是對藝術真實的巧妙處理。合乎生活邏輯的情節安排,自然更容易讓讀者感同身受,無形中就會引起共鳴。這種處理方式在當下極多的玄幻、仙俠題材小說中是十分罕見的。

《誅仙》的深層結構:修仙題材與“反仙”主題構成的反諷

這本小說的名字為什麼會叫做“誅仙”呢?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如果僅僅認為這個名字來自於小說中的一柄“誅仙劍”,似乎顯得有點單薄,其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含義。

通俗小說裡的正邪交鋒是很常見的衝突模式,《誅仙》一樣延續了這一體系。但是如果對比一下雙方的人物形象,作為反派的鬼王宗宗主、青雲門掌門道玄、十萬大山裡的獸神,其修道目的多多少少都是為了成仙,而正面人物田不易、宋大仁、曾書書、陸雪琪等對成仙一事則看得較為淡然,主角張小凡更是無心求長生,但卻不得不去修行。在人物塑造上顯得涇渭分明。

誅仙,誅仙,大概就是:人慾成仙,天必誅之。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這種手法的運用,在文學發展史上有經典案例。

塞萬提斯用一部騎士小說《堂吉訶德》敲響了騎士小說這類作品的喪鐘;彌爾頓用一部史詩《失樂園》終結了史詩這一體裁的創作。

《誅仙》選用的修仙題材,其內容卻透露著很深的“反仙”情緒,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作品內涵昇華的巧妙手段。

通過張小凡由青雲門被逼叛入鬼王宗的十年時光,反映的正是當今社會人們的精神面貌。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進入中國文學,其所表達的正是在生活節奏變化下人們內心的精神焦慮,這種現象同樣在通俗小說中有所反映。

張小凡通過鬼厲的身份,開啟了我行我素的行事風格,其實是慾望的發洩和渴求。在生活的壓力下,每個人都希望成為一個強大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著一種利己慾望,所以更容易和化身鬼厲的張小凡產生共鳴。而張小凡身處“魔道”卻不忘本心的行為,更是印證了真正的逍遙自在不能被慾望所控制。

以此來看,修仙題材和“反仙”主題構成的二元對立,其實質是慾望和控制力的平衡關係。只有能控制自己慾望的人,最終才能有一個好的結果,這是《誅仙》作為一部小說的深層解讀。

對比了上百本玄幻小說,終於發現了《誅仙》經久不衰的祕密

只被當作消遣讀物的通俗小說並不會有長久的生命力,只有那些符合文學創作規律,蘊含著深層主題的作品才能經久不衰。失敗的作品各有各的不足,但成功的作品都是暗合著人們千百年來從無數案例中總結出的規律。

每一部經典的背後,讀者都可以從中獲取精神的愉悅和生活的價值。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