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想不到,鴉片戰爭最恥辱的不是割地賠款

文|陳事美

鴉片戰爭是中國進入晚清時期的一個重要標誌與節點。鴉片戰爭率先敲開了中國長期封閉的國門,讓中國開始迎接全球化的正面挑戰。面對西方文明的衝擊,中國無所適從、尷尬應付,大國窘態畢現。歷史教育我們,這是中國人的屈辱。

兩次鴉片戰爭,中國全部失利,令人扼腕。那什麼是最恥辱的呢?火燒圓明園?是恥辱,但還不是最恥辱;皇帝跑路,是恥辱,但還不是最恥辱;簽訂不平等的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是恥辱,但還不是最恥辱;允許外國人通商?是恥辱,但還不是最恥辱;向中國傾銷鴉片,毒害中國人?是恥辱,但也不是最恥辱;割讓香港?是恥辱,但也不是最恥辱。賠款2100萬兩白銀?是恥辱,但也不是最恥辱。

那麼,說到底最恥辱的是什麼呢?竊以為,鴉片戰爭最讓中國人恥辱的是,中國士兵傷亡比例出奇的高,600:1,達到了令人不可想象的地步。為了消滅一個侵略者,我們付出了六百倍的國人生命。割讓出去的領土還可以收回來,賠出去的錢還可以再賺,但死去的生命卻無法再生。生命最寶貴,只有人才是最重要的。

英國人遠道而來,中國人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優勢,最終我們卻傷亡如此之高,實在讓人不寒而慄。

先舉個比較典型的例子。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2月,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指揮虎門大戰。清軍與英軍互相展開炮擊,英軍先是登陸無人守衛的島嶼,然後架炮攻擊。清軍毫不示弱,奮勇還擊,關天培臨危不懼,甚至親自操作大炮。雙方激戰了十多個小時,以清軍戰敗而告終。此役清軍死亡300餘人,受傷100餘人,包括英勇犧牲的關天培與麥廷章等將領。反觀英軍,打了一天的仗,只有5名士兵受傷,沒有死亡一人。

英軍的零死亡戰役還不止這一起。鴉片戰爭是統稱,是大的概念。在鴉片戰爭的大主題下,還有很多零零散散的大小戰役。如發生在廣東的廣州之戰、三元里之戰;發生在福建的兩次廈門之戰;發生在浙江的兩次定海之戰、鎮海之戰;發生在江蘇的武松之戰、鎮江之戰等。

你可能想不到,鴉片戰爭最恥辱的不是割地賠款

八里橋之戰圖。英勇抗戰的清軍背後則是大面積傷亡。

根據相關歷史統計,英軍零死亡的戰役至少有5起,而死亡最多的戰役竟然還不到40人。如1842年7月的鎮江之戰,英軍死亡39人。反觀清軍,儘管士兵數量佔優,但損失卻非常慘重。少則幾十人死,動輒幾百人亡。反差巨大。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通州八里橋戰役更是典型的對比。

對比為何如此懸殊呢?兩軍交戰,士兵素質、武器裝備、戰術手段都是影響勝負的關鍵。從清軍整體大規模潰敗可以看出,清軍在以上三個方面明顯不如英軍。

1860年9月21日,英法聯軍向八里橋進犯。當時,英法聯軍共有8000人,有騎兵、有炮兵、有步兵。清軍這邊的兵力近3萬人,蒙古騎兵、炮兵、步兵雲集。首先是清軍騎兵衝鋒,搞笑的是,騎兵手中的武器只有小部分是火槍,大部分是弓箭、長矛。即使是火槍,也是比較落後的火繩槍,沾水遇潮就無法用。而英法聯軍這邊以炮兵還擊、步兵阻擊。英法聯軍沒有弓箭長矛,只有先進的火炮與機槍。尤其英軍的榴霾彈,威力巨大,每落入清軍陣中一個,清軍就被炸開花一片。

清軍很頑強,頑強地築起血肉長城,冒著敵人炮火前進、前進、進!英法聯軍也很頑強,頑強地用大口徑火炮轟擊,來一幫轟一片。最終,清軍慘敗。

清軍是真的慘敗。最後傷亡統計,清軍死亡3000人,受傷無數。反觀聯軍,英軍死亡2人,受傷29人。法軍死亡3人,受傷17人。對比強烈,恥辱得無以復加。

有人懷疑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虛報數據,認為印度僱傭兵沒有算進去。或許懷疑有道理。但這次八里橋戰役,英軍給出了非常權威的數據,英軍死亡2人中,一人為英國人,一人為印度人。29名傷者中,11人為英國人,18人為印度人。此組數據《倫敦憲報》曾公開刊登,並詳細列出了姓名、軍銜。有意思的是,在受傷的18個印度人中,並不都是被清軍打傷,有的是自己騎馬摔傷。

根據英法聯軍將領後來的回憶,我們可以看出,當時的清軍全體將士都非常英勇,面對槍林彈雨毫不畏懼,視死如歸。可悲的是,這是一場冷兵器對熱兵器的戰役,勝負毫無懸念,即使清軍人多勢眾,但再多的血肉,在猛烈的炮火面前都是浮雲。

英法聯軍僅僅死亡5人,而清軍卻死亡高達3000人,清軍的損失是侵略者的600倍。難道中國人真的不值錢嗎?這難道不是中國的最大恥辱嗎?

中國人總愛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理想。但那時的中國明顯與西方不是同一個世界,甚至差了幾次元。

還有什麼比國人的生命更寶貴的?人是創造社會財富、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連國人的生命都沒了,還談何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呢?

鴉片戰爭戰敗,割地賠款。但割地是朝廷的恥辱,基本與百姓無關。賠款既是朝廷的恥辱,也是國人的恥辱,因為無形中加重了百姓的負擔。但清軍大量傷亡,雖然也是朝廷的恥辱,但更是普通國人的恥辱。因為清軍大都來自平民家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