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符仰視艾人罵道

桃符仰視艾人罵道:你是什麼草蕎,要在我上面?艾人俯首迴應:你都半截子入土了,還要和我一爭高下嗎?桃符愈發火了,兩個人爭吵不已。門神勸解說:我輩已經不肖了,要傍人門戶,還要爭什麼閒氣呀!

這是蘇東坡在《東坡志林》裡的一番幽默語言,用擬人手法寫了發生在桃符、艾人(艾草)與門神間的糾紛,讀來莞爾。《隨園詩話》記載有賦門神的詩說:“四門唐博士,萬戶漢通侯。爵封千戶外,秩滿一年中。”寫門神的門面闊大,也神情活現了。我國舊時風俗,過春節時家家門口都要供門神。月林胃‘‘供”,不外是買兩張門神,分貼在兩扇大門上。門神是兩個武將,金盔甲胃,一持鞭,一執槍;一黑臉濃須,一白臉疏髯,形象雄健,威風凜凜。

關於這兩位門神的身世,有兩種不同的說法。一說認為是神茶、鬱壘。據《山海經》載:傳說在黃帝時,有“神茶”“鬱壘”能捉鬼,常在度朔山章桃樹下檢閱百鬼,遇無理害人的惡鬼,即用草繩捆起.給老虎吃。後來,人們為了避邪就用桃木雕成神茶、鬱壘的形狀,並在門上畫一老虎。另一說則是與唐太宗李世民有關。唐太宗玄武門之變,殺了哥哥和弟弟之後,情緒很不好,晚上睡覺常常聽到臥房夕日尬磚擲瓦,鬼魅呼叫,弄得後宮夜夜不寧。他很害怕,將此事告知群臣。大將秦叔寶說:“臣戎馬一生,殺敵如切瓜,收屍猶聚蟻,何懼鬼魅?臣願同敬德披堅執銳,把守宮門。”李世民同意。當夜果然無事。自此以後,便讓二將夜夜守衛,後李世民嫌兩人辛苦,命畫工繪兩人如往常守衛的全身像,懸掛在門口,邪祟從此便絕跡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於是「1神便傳到了民間。至今民間所貼門神便有秦瓊、尉遲敬德字樣。這個說法,《新搜神記·神考》認為不太靠得住:“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畫文臣,或書神茶、鬱壘,或畫武將,以為唐太宗寢疾,令尉遲恭、秦瓊守門,疾遂愈。皆小說之言也。”

桃符仰視艾人罵道

“門神”兩個字最早見於《禮記·喪服大記》。鄭玄注:“釋菜,禮門神也”。就是說在唐之前已有門神之俗,桃符上有神像以驅邪也早在唐代以前已經成俗。((荊楚歲時記》:“帖畫雞戶上,懸葦索於其上,插桃符其傍,百鬼畏之。”但經唐代,門神的內容和形式有了豐富和完善是肯定的。後經五代,桃符內容有了新的變化,向春聯演變,門神方獲獨立地位。此從宋代除夕時,宮中仍有扮門神驅鬼的習俗可知。《東京夢華錄》:“至除日,禁中呈大攤儀並用皇城親事官諸班直戴假面,繡畫色衣,執金槍龍旗。教坊使孟景初身品魁偉,貫全副金鍍銅甲,裝將軍;用鎮殿將軍二人,亦介胃,裝門神。”同時亦可知道門神在宋代已非常普遍了。宮中扮門神,民間自然只有懸像了。百歲寓翁《楓窗小犢》記:“靖康以前,沛中家戶,門神多番樣,戴頭盔,而王公之門,至以渾金飾之。”《東京夢華錄》記:“近歲節,市井皆印賣門神,鍾馗、桃板、桃符。”

《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寫賈府的辭歲家宴,禮儀繁複。其中,臘月二十九日:“兩耳府中都換了門神、對聯、掛牌,新油了桃符,煥然一新。”作為舊時民間普遍信仰的神靈,每當農曆歲除,人們就把新買的門神畫像貼在大門上,以求鎮鬼驅邪,保佑全家平安。那麼,貼神把門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除了以上所說神茶、鬱壘以及秦瓊、尉遲敬德的傳說外,東漢應勁《風俗通義》記,當時確有於臘日、除夕刻桃木為人形並垂葦索於門的傳統。河南新鄭漢畫像磚上繪有一圓目瘦臉、豎耳長角、束腰肩斧的怪麵人身造型,這一形象被認為就是神茶、鬱壘的畫像。貼門神的習俗源起於神茶、鬱壘的神話,大概始於漢代。儘管門神的形象與稱謂又有文、武的區分,如以和合二仙、劉海善財、天官喜神為文官門神,以秦瓊、焦贊、趙雲、馬超等為武將門神,但資格最老、影響最廣的一對門神,依舊還推神茶和鬱壘。

貼門神習俗的源頭果真是如此嗎?也有人認為,貼門神習俗的源頭是原始的自然崇拜。古人以為,凡與日常生活有關的事物皆有神在,故祭之以報德。《禮記·曲禮下》:“祭五祀。”鄭玄注:“五祀,戶、灶、中雷、門、行。”因知以門戶有神居焉的觀念由來已久。最先將“門”“神”兩字連用並對擇時祭奉現象作出解釋的,是東漢的鄭玄和高誘。《禮記·喪服大記》“君釋菜”,鄭玄注:“釋菜,禮門神也。”高誘認為,早春時節,“蟄伏之類”開始活動,都由“戶”出,所以這時要祀戶;初秋時節,“蟄伏之類”開始閉藏,俱由“門”入,所以這時也要祀門(《呂氏春秋》注)。所以在對鬼神迷信甚為相信的漢代,對門、戶的原始自然崇拜已經異化,被看成是人與“蟄伏之類”的界限,這“蟄伏之類”既包括現實中存在的蛇蟲五毒,也包括觀念中存在的妖魅鬼怪。因為它們出入活動要經過門戶,所以傳統的門戶自然神便從“五祀”中獨立出來,被賦予禁劫或鎮厭的社會性職能。這種獨立使原先分開的“門”“戶”配成一對,這種社會性職能又使原先並無“面目”的自然神獲得世俗化的臉譜與事蹟。所謂神茶、鬱壘執鬼的神話,是在原始自然崇拜向“人格”神抵崇拜轉變過程中編造出來的。

先秦祀禮中的孟春祀戶、孟秋祀門在合為一處雙雙把門為神後,又根據什麼觀念要選用桃木刻削形象(即“斬桃為人”),或繪神像於杉昧板上?有人認為貼門神習俗的源頭是古人的桃木御凶的信仰。在《周禮》《禮記》《左傳》等文獻記載中,有如下事例:一是君王參加臣子的喪事時要先派巫祝用桃棒和苔帚掃除不祥;二是舉行盟誓或祭祀活動時要用桃棒和曹帚贊襄;三是從冷庫裡取出藏冰前要用桃木弓弩攘除凶邪。可見在春秋時,人們普遍相信桃木有拔除凶邪的功能。至於桃木插門厭鬼的觀念,見《玉燭寶典》卷一引《莊子》:“斬雞於戶,懸葦炭於其上,插桃其旁,連灰其下,而鬼畏之。”《藝文類聚》卷八十六引《莊子》:“插桃枝於戶,連灰其下,童子人不畏,而鬼畏之。”可見至少在漢代鬼怕桃木的俗信已經形成,這種俗信從先秦時桃能驅邪御凶的觀念發展而來。與此同時,“斬桃為人(即桃梗)’’的藝術性門飾也產生了,《戰國策·齊策》有“土偶人”與“桃梗”對話的寓言;《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典術》:“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制百鬼,故今人作桃梗著門以壓邪。”漢魏文獻中所謂神茶、鬱壘在桃樹下把門執鬼的事蹟,正是對既有風俗現象的附會與演繹。

桃梗闢凶以及由此演變的貼門神習俗,為何要選在臘日或歲除時開張呢?有人認為,以桃木守門戶之俗在春秋時即已形成,刻桃人、掛桃板以及畫神茶、鬱壘之像等,均是從中演變而來,其信仰的根源的確出自古代的“度朔山”神話,包括為何要在春節貼掛門神,均與“度朔山”神話有關。朔,本指平旦,夏代以平旦為朔,殷商以雞鳴為朔,周代以夜半為朔,把這個與黎明相聯的地名作為安置亡魂的“鬼島”,有撫靈安魂的寓意。古人想借此將亡靈統管安頓,不讓陰魂飛揚以擾生民。同時,朔又指初一、初始,舊時春節也叫“三朔”,即年之朔、月之朔、日之朔,“過年”就是“度朔山”之“度朔”,因此,貼門神實為對“度朔山”神話的落實。

此外,《漢書·廣川王傳》有記:“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這個門神似乎比東漢時始見流傳的神茶、鬱壘的神話資歷更深。《漢書·廣川王傳》,顏師古注引晉灼說,成慶就是行刺秦王政的荊柯。顏師古認為,成慶是“古之勇士”。還有人謂門神本自道家書,左曰門7}C,右日戶尉,後來才有神茶、鬱壘、秦瓊等人名對號入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