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自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土後,並逐漸在中原流傳起來。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東漢後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經過魏晉士族的提升與改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自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土後,並逐漸在中原流傳起來。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東漢後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經過魏晉士族的提升與改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西晉惠帝(290-305年)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的爭辯過程中,根據東漢以來流傳的“老子化胡”傳說,作《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出陽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藉此宣揚道在先、佛在後,道是老師、佛是徒弟,道教的地位應在佛教之上的自我尊大思想。

南北朝時期,道教根據《老子化胡經》,與佛教互爭長短。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東晉是夷狄之教,又將宗教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行論爭。

為此,佛教方面的人士紛紛作文進行爭辯,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之作《與顧道士折夷夏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夷夏之爭”。

此次論戰,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百姓,皆時有辯論。北魏孝明帝時,曇無還與道士姜斌在宮廷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道士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道教暫時受挫。

"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自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土後,並逐漸在中原流傳起來。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東漢後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經過魏晉士族的提升與改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西晉惠帝(290-305年)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的爭辯過程中,根據東漢以來流傳的“老子化胡”傳說,作《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出陽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藉此宣揚道在先、佛在後,道是老師、佛是徒弟,道教的地位應在佛教之上的自我尊大思想。

南北朝時期,道教根據《老子化胡經》,與佛教互爭長短。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東晉是夷狄之教,又將宗教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行論爭。

為此,佛教方面的人士紛紛作文進行爭辯,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之作《與顧道士折夷夏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夷夏之爭”。

此次論戰,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百姓,皆時有辯論。北魏孝明帝時,曇無還與道士姜斌在宮廷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道士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道教暫時受挫。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隋唐時期,“老子化胡”之爭仍在進行。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沙門彥宗撰《辯教論》,斥老子化胡之說。

唐朝建立後,以老子與唐室皆為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唐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之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得到蓬勃發展,佛教遭到壓制。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沙門靜泰、道士李榮等奉詔聚集於洛陽宮內,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詔僧、道集於內殿,定《老子化胡經》真偽,沙門明法抗爭,下詔禁燬。洛陽大恆觀主恆道彥等人上表爭辯,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諦,莫不敷暢玄門,闡揚妙理,何假化胡之為,方盛老君之宗?”不許所請,但其後仍有流傳。

"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自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土後,並逐漸在中原流傳起來。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東漢後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經過魏晉士族的提升與改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西晉惠帝(290-305年)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的爭辯過程中,根據東漢以來流傳的“老子化胡”傳說,作《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出陽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藉此宣揚道在先、佛在後,道是老師、佛是徒弟,道教的地位應在佛教之上的自我尊大思想。

南北朝時期,道教根據《老子化胡經》,與佛教互爭長短。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東晉是夷狄之教,又將宗教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行論爭。

為此,佛教方面的人士紛紛作文進行爭辯,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之作《與顧道士折夷夏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夷夏之爭”。

此次論戰,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百姓,皆時有辯論。北魏孝明帝時,曇無還與道士姜斌在宮廷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道士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道教暫時受挫。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隋唐時期,“老子化胡”之爭仍在進行。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沙門彥宗撰《辯教論》,斥老子化胡之說。

唐朝建立後,以老子與唐室皆為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唐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之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得到蓬勃發展,佛教遭到壓制。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沙門靜泰、道士李榮等奉詔聚集於洛陽宮內,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詔僧、道集於內殿,定《老子化胡經》真偽,沙門明法抗爭,下詔禁燬。洛陽大恆觀主恆道彥等人上表爭辯,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諦,莫不敷暢玄門,闡揚妙理,何假化胡之為,方盛老君之宗?”不許所請,但其後仍有流傳。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到了宋代,宋真宗趙恆崇信道教,又使老子化胡說興盛一時。王重陽創全真教,使道教成為精英流派,並國教化。後全真道士根據“老子化胡說”,畫出“八十一化圖”,以圖像的形式,詮釋了“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成為老子化胡說新的傳播形式。

進入蒙元時期,佛、道爭論更甚,老子化胡之說,仍是爭論的重點。

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蒙哥大汗命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場宗教辯論會。在會上,以少林長老福裕為首的佛教,聯合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起向道教發起進攻,最終以李志常為首的全真道敗北,判定《化胡圖》為“偽經”,焚燬經文及印版。

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大汗再次命令忽必烈在開平府大安閣舉行一場規模空前的佛、道教大辯論。

"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自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土後,並逐漸在中原流傳起來。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東漢後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經過魏晉士族的提升與改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西晉惠帝(290-305年)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的爭辯過程中,根據東漢以來流傳的“老子化胡”傳說,作《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出陽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藉此宣揚道在先、佛在後,道是老師、佛是徒弟,道教的地位應在佛教之上的自我尊大思想。

南北朝時期,道教根據《老子化胡經》,與佛教互爭長短。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東晉是夷狄之教,又將宗教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行論爭。

為此,佛教方面的人士紛紛作文進行爭辯,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之作《與顧道士折夷夏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夷夏之爭”。

此次論戰,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百姓,皆時有辯論。北魏孝明帝時,曇無還與道士姜斌在宮廷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道士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道教暫時受挫。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隋唐時期,“老子化胡”之爭仍在進行。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沙門彥宗撰《辯教論》,斥老子化胡之說。

唐朝建立後,以老子與唐室皆為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唐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之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得到蓬勃發展,佛教遭到壓制。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沙門靜泰、道士李榮等奉詔聚集於洛陽宮內,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詔僧、道集於內殿,定《老子化胡經》真偽,沙門明法抗爭,下詔禁燬。洛陽大恆觀主恆道彥等人上表爭辯,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諦,莫不敷暢玄門,闡揚妙理,何假化胡之為,方盛老君之宗?”不許所請,但其後仍有流傳。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到了宋代,宋真宗趙恆崇信道教,又使老子化胡說興盛一時。王重陽創全真教,使道教成為精英流派,並國教化。後全真道士根據“老子化胡說”,畫出“八十一化圖”,以圖像的形式,詮釋了“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成為老子化胡說新的傳播形式。

進入蒙元時期,佛、道爭論更甚,老子化胡之說,仍是爭論的重點。

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蒙哥大汗命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場宗教辯論會。在會上,以少林長老福裕為首的佛教,聯合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起向道教發起進攻,最終以李志常為首的全真道敗北,判定《化胡圖》為“偽經”,焚燬經文及印版。

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大汗再次命令忽必烈在開平府大安閣舉行一場規模空前的佛、道教大辯論。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佛教方面,以那摩國師為首,另有薩迦派教主八思巴(後為忽必烈帝師),共有三百餘僧人蔘加;道教方面,以張志敬為首的全真道士二百餘人蔘加;忽必烈尚書姚樞等二百餘人被聘為總裁判和公證人。

佛、道兩教各派十七人蔘加辯論,辯論會上,主要的辯論焦點就是《老子化胡經》和《八十一化圖》。

據史書記載,在會場上,道士們當時要麼是回答“無答”,要麼是“不曾聞得”,要麼是“不敢持論”。當被逼無奈時,道士引證《史記》來回答。

八思巴即抓住道士的漏洞,問:“汝《史記》有化胡之說否?”

道士回答:“沒有。”

八思巴再問:“你們那位李耳先生所寫的經書叫什麼?”

道士回答:“《道德經》。”

八思巴三問:“除了《道德經》之外,李耳先生還寫了什麼別的經書沒有?”

道士回答:“沒有。”

八思巴四問:“《道德經》中,老子提到過半點有關自己化胡的故事嗎?”

道士回答:“沒有。”

八思巴五問:“最有權威的歷史書籍《史記》中,沒有說過化胡這麼一回事;你們李老君自己寫的書裡,也是連個影子都沒有提,其為偽妄明矣!”

"

西漢末年、東漢初年,佛教自天竺、經西域傳入中土後,並逐漸在中原流傳起來。面對這種來自異域的文化,道教於西晉初期,提出了“老子化胡”之說,對於道教的這種挑戰,佛教奮起反擊。於是,佛、道兩教爭辯遂起,綿延時間竟達千年之久。

當初佛教傳入中原時,道教還未產生。當時,自漢初奉行的黃老之學仍在流行。為了適應漢文化的環境,佛教便攀附黃老,開始先在皇室與士大夫之久傳播。

東漢後期,張道陵創立道教之後,經過魏晉士族的提升與改造,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西晉惠帝(290-305年)時,天師道祭酒王浮在與僧人帛遠的爭辯過程中,根據東漢以來流傳的“老子化胡”傳說,作《老子化胡經》,說的是老子西出陽關,經西域至天竺,化身為佛,教化胡人,因此產生佛教,藉此宣揚道在先、佛在後,道是老師、佛是徒弟,道教的地位應在佛教之上的自我尊大思想。

南北朝時期,道教根據《老子化胡經》,與佛教互爭長短。

南朝宋泰始三年(467年),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認為東晉是夷狄之教,又將宗教問題上升為民族問題,進行論爭。

為此,佛教方面的人士紛紛作文進行爭辯,僧紹作《正二教論》、謝鎮之作《與顧道士折夷夏論》、朱昭之作《難顧道士夷夏論》、慧通作《駁顧道士夷夏論》等,展開了“夷夏之爭”。

此次論戰,上至朝臣奏疏,下至世俗百姓,皆時有辯論。北魏孝明帝時,曇無還與道士姜斌在宮廷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最後道士姜斌被崇信佛法的孝明帝發配馬邑,道教暫時受挫。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隋唐時期,“老子化胡”之爭仍在進行。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沙門彥宗撰《辯教論》,斥老子化胡之說。

唐朝建立後,以老子與唐室皆為李姓,予道教以特殊禮遇,唐太宗更明詔道教居於佛教之上,定道先佛後之席次,成為唐朝一貫方針,道教得到蓬勃發展,佛教遭到壓制。

唐高宗顯慶五年(660年),沙門靜泰、道士李榮等奉詔聚集於洛陽宮內,辯論《老子化胡經》真偽。

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詔僧、道集於內殿,定《老子化胡經》真偽,沙門明法抗爭,下詔禁燬。洛陽大恆觀主恆道彥等人上表爭辯,敕曰:“道、德二篇,空、有二諦,莫不敷暢玄門,闡揚妙理,何假化胡之為,方盛老君之宗?”不許所請,但其後仍有流傳。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到了宋代,宋真宗趙恆崇信道教,又使老子化胡說興盛一時。王重陽創全真教,使道教成為精英流派,並國教化。後全真道士根據“老子化胡說”,畫出“八十一化圖”,以圖像的形式,詮釋了“老子西出化胡”的故事,成為老子化胡說新的傳播形式。

進入蒙元時期,佛、道爭論更甚,老子化胡之說,仍是爭論的重點。

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蒙哥大汗命阿里不哥在和林主持了一場宗教辯論會。在會上,以少林長老福裕為首的佛教,聯合伊斯蘭教、基督教一起向道教發起進攻,最終以李志常為首的全真道敗北,判定《化胡圖》為“偽經”,焚燬經文及印版。

憲宗八年(1258年),蒙哥大汗再次命令忽必烈在開平府大安閣舉行一場規模空前的佛、道教大辯論。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佛教方面,以那摩國師為首,另有薩迦派教主八思巴(後為忽必烈帝師),共有三百餘僧人蔘加;道教方面,以張志敬為首的全真道士二百餘人蔘加;忽必烈尚書姚樞等二百餘人被聘為總裁判和公證人。

佛、道兩教各派十七人蔘加辯論,辯論會上,主要的辯論焦點就是《老子化胡經》和《八十一化圖》。

據史書記載,在會場上,道士們當時要麼是回答“無答”,要麼是“不曾聞得”,要麼是“不敢持論”。當被逼無奈時,道士引證《史記》來回答。

八思巴即抓住道士的漏洞,問:“汝《史記》有化胡之說否?”

道士回答:“沒有。”

八思巴再問:“你們那位李耳先生所寫的經書叫什麼?”

道士回答:“《道德經》。”

八思巴三問:“除了《道德經》之外,李耳先生還寫了什麼別的經書沒有?”

道士回答:“沒有。”

八思巴四問:“《道德經》中,老子提到過半點有關自己化胡的故事嗎?”

道士回答:“沒有。”

八思巴五問:“最有權威的歷史書籍《史記》中,沒有說過化胡這麼一回事;你們李老君自己寫的書裡,也是連個影子都沒有提,其為偽妄明矣!”

老子是否化胡?佛、道二教爭辯千年後,忽必烈帝師八思巴一錘定音

辯論到這裡,“道者辭屈”。總裁判姚樞當眾宣佈:“道者負矣!”並判定四十五種偽經名目,焚燬偽經文及其印版。

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詔令:《老子化胡經》、《八十一化圖》列在焚燬之首,並派員查驗《道藏》,最後裁定仍有三十九種偽經,集中焚燬,立碑為證。自此,歷經千年的佛、道二教關於“老子化胡”之說的爭論才告終結。

進入明代之後,“老子化胡”傳說,主要以壁畫的形式,出現在明代諸多道教宮觀內,使“老子化胡”傳說遺留下來。而這,尤以崆峒山老君樓“八十一化圖”為典型代表。

本文參考自:《中國宮觀故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