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這就是洋縣人


性硬的洋縣人善打硬仗,立志要辦成的事,不論多艱難都會辦成。70年代,洋縣人曾立下“一年架通漢江橋,二年建成氮肥廠,三年修通茅坪堰(聞名陝西的“引西工程”)的誓言,不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件事都是一座大山,但洋縣人都攀過去了,準確地說是爬過去了。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這就是洋縣人


性硬的洋縣人善打硬仗,立志要辦成的事,不論多艱難都會辦成。70年代,洋縣人曾立下“一年架通漢江橋,二年建成氮肥廠,三年修通茅坪堰(聞名陝西的“引西工程”)的誓言,不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件事都是一座大山,但洋縣人都攀過去了,準確地說是爬過去了。

這就是洋縣人


特別是“引酉工程”,越建越難,越難越建,越建越大,歷時十餘年,耗去了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從十七、八歲到五十多歲這個年齡段的 洋縣人,幾乎都投入了這場憾天動地的持久戰,每個家庭都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終於建成了一條“通天河”,使洋縣成了漢中盆地的大糧倉。該工程的浩大、壯觀、艱險並不亞於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只所以名氣不大,有時代和宣傳方面的因素,也有重務實,輕務虛的侷限。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這就是洋縣人


性硬的洋縣人善打硬仗,立志要辦成的事,不論多艱難都會辦成。70年代,洋縣人曾立下“一年架通漢江橋,二年建成氮肥廠,三年修通茅坪堰(聞名陝西的“引西工程”)的誓言,不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件事都是一座大山,但洋縣人都攀過去了,準確地說是爬過去了。

這就是洋縣人


特別是“引酉工程”,越建越難,越難越建,越建越大,歷時十餘年,耗去了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從十七、八歲到五十多歲這個年齡段的 洋縣人,幾乎都投入了這場憾天動地的持久戰,每個家庭都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終於建成了一條“通天河”,使洋縣成了漢中盆地的大糧倉。該工程的浩大、壯觀、艱險並不亞於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只所以名氣不大,有時代和宣傳方面的因素,也有重務實,輕務虛的侷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很相似關中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丟人哩”!這是行為準則,為了不丟人,就要有面子,有樣子,那怕樣子是硬撐出來的。還愛說一句:“人不求人一般高”,凡事不到九十九節,一般不願求人,怕的是求人不應,臉沒處放。顧臉面是頭等大事,所以求人時的話也往往留有餘地。親戚或朋友中有人當了官,說話辦事都要中聽得體,如果拉架子,打官腔,對不起,你當你的官,我為我的民,只當陌生人。你在前邊走,後面有人點指頭罵:孬×,不知道姓啥了!如果得罪了老家人,孃老子死後怕是難進祖墳的。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這就是洋縣人


性硬的洋縣人善打硬仗,立志要辦成的事,不論多艱難都會辦成。70年代,洋縣人曾立下“一年架通漢江橋,二年建成氮肥廠,三年修通茅坪堰(聞名陝西的“引西工程”)的誓言,不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件事都是一座大山,但洋縣人都攀過去了,準確地說是爬過去了。

這就是洋縣人


特別是“引酉工程”,越建越難,越難越建,越建越大,歷時十餘年,耗去了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從十七、八歲到五十多歲這個年齡段的 洋縣人,幾乎都投入了這場憾天動地的持久戰,每個家庭都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終於建成了一條“通天河”,使洋縣成了漢中盆地的大糧倉。該工程的浩大、壯觀、艱險並不亞於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只所以名氣不大,有時代和宣傳方面的因素,也有重務實,輕務虛的侷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很相似關中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丟人哩”!這是行為準則,為了不丟人,就要有面子,有樣子,那怕樣子是硬撐出來的。還愛說一句:“人不求人一般高”,凡事不到九十九節,一般不願求人,怕的是求人不應,臉沒處放。顧臉面是頭等大事,所以求人時的話也往往留有餘地。親戚或朋友中有人當了官,說話辦事都要中聽得體,如果拉架子,打官腔,對不起,你當你的官,我為我的民,只當陌生人。你在前邊走,後面有人點指頭罵:孬×,不知道姓啥了!如果得罪了老家人,孃老子死後怕是難進祖墳的。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畢竟比不上關中人,這與秦嶺之南水土溫軟有關。關中人喜歡響亮地說出是非屈直,敢於發出異樣的聲音,別人說的對就服氣,自己說的不對就服氣別人。一個單位的領導如果高壓管理八成是行不通的,報復、“穿小鞋”之類陰暗的方式,難免會有,但大面子若顧不住,就睹死了前路。洋縣人主張“讓人一步天地寬”,“話有三說,巧者為妙”,凡事不願上陡坡,會讓強者兩招,但也只是兩三招,所謂“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一旦撕破臉皮,誰不認誰,不是魚死即是網破,非兩敗俱傷而不鬆手。性硬還表現在不肯輕易服人,對德才不如自己還想管自己的人,心裡永遠瞧不起。對真正認可的人,打心眼裡服氣。以柔克剛,以理服人是和諧的前提,因為“吃軟不吃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是普遍的遊戲規則。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這就是洋縣人


性硬的洋縣人善打硬仗,立志要辦成的事,不論多艱難都會辦成。70年代,洋縣人曾立下“一年架通漢江橋,二年建成氮肥廠,三年修通茅坪堰(聞名陝西的“引西工程”)的誓言,不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件事都是一座大山,但洋縣人都攀過去了,準確地說是爬過去了。

這就是洋縣人


特別是“引酉工程”,越建越難,越難越建,越建越大,歷時十餘年,耗去了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從十七、八歲到五十多歲這個年齡段的 洋縣人,幾乎都投入了這場憾天動地的持久戰,每個家庭都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終於建成了一條“通天河”,使洋縣成了漢中盆地的大糧倉。該工程的浩大、壯觀、艱險並不亞於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只所以名氣不大,有時代和宣傳方面的因素,也有重務實,輕務虛的侷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很相似關中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丟人哩”!這是行為準則,為了不丟人,就要有面子,有樣子,那怕樣子是硬撐出來的。還愛說一句:“人不求人一般高”,凡事不到九十九節,一般不願求人,怕的是求人不應,臉沒處放。顧臉面是頭等大事,所以求人時的話也往往留有餘地。親戚或朋友中有人當了官,說話辦事都要中聽得體,如果拉架子,打官腔,對不起,你當你的官,我為我的民,只當陌生人。你在前邊走,後面有人點指頭罵:孬×,不知道姓啥了!如果得罪了老家人,孃老子死後怕是難進祖墳的。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畢竟比不上關中人,這與秦嶺之南水土溫軟有關。關中人喜歡響亮地說出是非屈直,敢於發出異樣的聲音,別人說的對就服氣,自己說的不對就服氣別人。一個單位的領導如果高壓管理八成是行不通的,報復、“穿小鞋”之類陰暗的方式,難免會有,但大面子若顧不住,就睹死了前路。洋縣人主張“讓人一步天地寬”,“話有三說,巧者為妙”,凡事不願上陡坡,會讓強者兩招,但也只是兩三招,所謂“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一旦撕破臉皮,誰不認誰,不是魚死即是網破,非兩敗俱傷而不鬆手。性硬還表現在不肯輕易服人,對德才不如自己還想管自己的人,心裡永遠瞧不起。對真正認可的人,打心眼裡服氣。以柔克剛,以理服人是和諧的前提,因為“吃軟不吃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是普遍的遊戲規則。

這就是洋縣人


“人比人,氣死人”,洋縣人嘴上說不攀比,暗地裡卻在使勁,你能行,我怎麼就不行?耿直是洋縣人的共公道德準則之一,與人打交道,不想佔便宜,只圖公道,有話說在當面。商業往來,少不了討價還價,一錘定音後,不再反悔。契約方式也不會瑣碎見小,大原則定下,小細節忽略不計,看外地人為一個手續往來,相互防範的微妙心計往往犯急,會用一句話,一個行動把千頭萬緒的繩索挽住。

"

關於洋縣人的來歷說法不一,更早的先民無法考證,較為一致的說法是,在明清期間由關中遷居為眾,另有楚地(漢水流域)的少量流民,算起來也不過五、六百年,姑且把這個時間段的人歸入為“洋縣人”的祖先大概是不會有錯的。瀏覽一下中國古代史就會明白,數千年頻繁的戰亂,整個中國像一個大沙盤,人口像沙子一樣在巔波中流動著,所謂“哪裡人”也只能用五、六百年的時間去框架,五、六百年也足以同化所有的習俗、文化和語言。

這就是洋縣人


說洋縣,少不了先說漢中。漢中這塊地方引起外面世界關注,最早應追朔到秦末漢初,劉邦成就帝業,與漢中這片膏腴之地提供的殷實給養無法分開,從那以後,漢中便成了歷代王朝不可忽略的一隅,但它又始終站在中心之外,全因秦嶺天險的阻隔。一方面漢中人有一種優越感,物華天寶,魚米之鄉,吃不肥,也餓不瘦。打起仗來,先有關中平原坦露在前面,漢中人儘可以在溪水竹林間的茅舍裡睡大覺。

這就是洋縣人


另一方面也有些自卑,畢竟是後方,藏在大山後面,眼睛看不遠,膽子就不大,只知道辛辛苦苦種糧育樹,等著山外長安的王侯將相來盤剝。心裡雖感到不平,卻總是忍了又忍。

查閱陝西古代史,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由漢中人從漢中發起併成為氣候的幾乎沒有,橫刀立馬的英雄在青史留名的也不算多。

這就是洋縣人

但漢中又實實在在為歷代王朝的繁盛作出過不滅貢獻,漢唐盛世少了漢中一份功勞怎麼也說不過去,或者乾脆就難以成就。讓漢中人尷尬的是歷代王朝對漢中的冷落,在他們眼裡,漢中只是一個糧倉,一塊肥肉,用時就伸手索取,不用時就閒置在一邊。久之,隱忍、排外、保守、多疑、防守,自給自足,萬事不求人和勤勞、厚道、儉樸、耿直、愛動腦子等特點一同互為矛盾地成了漢中人性格的一個側面。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也不例外,但又分明有所不同。全因一條儻駱道的存在,這條當年由長安到漢中的“高速公路”,因便捷而暢通,必先經過洋縣,成了關中民眾在戰亂中逃亡的第一個也是首選的安居之地。唐代德宗帝於興元元年避戰亂從武功、經周至,翻秦嶺到洋縣。行至馬暢鎮,大女兒唐安公主因勞頓患病而亡,就地埋葬,有碑為證。足見自唐以來,此道便是重要的“國道”。

這就是洋縣人


歷史上除蔡倫和文同之外,洋縣很少出現過具有文化特徵的著名人物,“洋縣文明”也便缺少了距離最近的參照物。但還算是幸運的,畢竟承襲著蔡倫造紙的精神,骨子裡有著頑強無畏、執志不移、思宏志遠的秉性;畢竟傳承著文同畫竹的品質,凡事周密運籌,胸有成竹,不喜張揚,崇尚行動,同時還沐浴著西漢、魏晉那一批在漢中叱吒風雲的英雄豪傑的靈光慧氣,如張良的大智、韓信的大勇,孔明的大慧、曹操的大氣,……形成洋縣人集體人格特徵的深謀遠慮,埋頭苦幹,愈挫愈勇等等莫不有著歷史文化品質的淵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地處漢中盆地東緣。秦嶺外圍,漢江內經,終年風和氣暖,無大災大難,只要勤勞,便插柳成蔭,遺豆結瓜,乃真正的魚米之鄉。洋縣多山,且山山有景:東山蠻荒奇險,野情十足;西山平緩肥沃,糧豐草茂;南山俊秀鮮活,竹青林深;北山巍峨空靈,多名剎古寺。

這就是洋縣人


再是多水。東部有金水河,從千谷萬塹間流出來,攜雷帶電,由水及人,東部人純樸忠厚,奔放粗曠,與自然界容為一脈。西部有湑水河,一律細如凝脂的白沙,流無聲響,也隨意散漫,在目難極盡的河床內作逍遙遊,西部人性格中也多了向外的瀟灑和圓潤。南是沙溪河,水納林海草莽之珠,清純若露,南部人也便聰慧乘巧,於秀氣中顯出透明。北部有華陽河,因與太白山為鄰,顯得神祕有餘,此地人口雜居,集四方習俗,納八方人情,有濃郁的江湖遺風,遇茅舍歇腳,見童叟搭話,夜不閉戶,路無失遺,是一方難尋的“桃花源”天地。四山合圍的帶形平原,便是古洋州城池了,視線遼遠,氣流暢達,風無塵,雲不駐,早晚出落的如清清淨淨的閨秀。

這就是洋縣人


這座起始於西漢時期的城池內,有古色古香的城樓,有唐代的七層舍利塔。城世十里處有一大景——蔡倫墓。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文化名人蔡倫,被全球敬仰,其墓地也便真偽繁雜。在安徽、湖南等地皆有其墓,然而經得起歷史考證且已有定論的卻非此莫屬。城西30裡有國內少見的藏經樓,史料之豐富珍貴為專家稱道。

再一大景乃世界名鳥朱䴉,在我們這個星球上僅存活的百餘隻朱䴉中,有2/3就棲息於這裡的叢林,在世界愛鳥組織的關懷下,這裡已建成了全國一流的朱䴉保護觀察站。此外,在華陽山中也不難尋到熊貓、羚羊、金絲猴等珍奇動物的足跡。然後是黃金峽。漢江自寧強縣發源,由小溪而小河,過五縣、行千里,納百川千谷,至洋縣黃金峽終成大氣,一江碧水,波濤連天,滔滔東去。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口音在漢中是個“另類”,硬、直、亮、快,往往是人未到而聲先至,讓習慣溫情的外地人有怪怪的感覺,更有人見笑洋縣人前音重而短,後音輕而長的感嘆口語。笑是笑,說是說,他們對洋縣人的“高喉嚨大嗓門”也不無欣賞,如此爽爽朗朗,坦坦蕩蕩,一派君子之風,男人更顯陽剛,女人頻添明朗,想要模仿,卻怎麼也不像,而洋縣人模仿外地人的聲音又顯得很輕鬆。其實出了漢中,洋縣話並不難懂,在西安更不成障礙,洋縣話是關中話的延變,關中話又是普通話的母語之一,只要因地制宜,稍一變化,走遍全中國大抵都能聽懂。

這就是洋縣人


關中人說話嗓門更高,故喜歡吼秦腔,秦腔在洋縣深受喜愛,僅此,洋縣與關中同脈也是說的通的。秦腔在漢中地面,也只洋縣人最喜歡,洋縣劇團的秦腔也唱到了西安的舞臺上,連西安人也刮目相看。每年秋冬交替時節的交流會,是全縣人的節日,40歲以上的人不看幾場秦腔戲這一年就像缺少點什麼,心裡老是空空的。深山裡的人們拿土特產去賣了,專門在縣城裡住幾天,把戲癮過足,錢也花光,就高興地回去了。可以不知道省長、縣長是誰,如果說不出幾個秦腔名角的名子,就會被人笑話。洋縣人的口語中有一個標誌性的感嘆語,和別處人說的“天那”、“媽啊”相同,表示驚歎,根據不同情況,適用時的尾音長短不同,是關中話裡沒有的,想知是漢中盆地青山綠水的滲透吧?!

這就是洋縣人


性硬的洋縣人善打硬仗,立志要辦成的事,不論多艱難都會辦成。70年代,洋縣人曾立下“一年架通漢江橋,二年建成氮肥廠,三年修通茅坪堰(聞名陝西的“引西工程”)的誓言,不必說,在當時的條件下,每一件事都是一座大山,但洋縣人都攀過去了,準確地說是爬過去了。

這就是洋縣人


特別是“引酉工程”,越建越難,越難越建,越建越大,歷時十餘年,耗去了一代人的青春年華,從十七、八歲到五十多歲這個年齡段的 洋縣人,幾乎都投入了這場憾天動地的持久戰,每個家庭都做出了無私的奉獻,終於建成了一條“通天河”,使洋縣成了漢中盆地的大糧倉。該工程的浩大、壯觀、艱險並不亞於河南林縣的“紅旗渠”,只所以名氣不大,有時代和宣傳方面的因素,也有重務實,輕務虛的侷限。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很相似關中人,最愛說的一句話是:“丟人哩”!這是行為準則,為了不丟人,就要有面子,有樣子,那怕樣子是硬撐出來的。還愛說一句:“人不求人一般高”,凡事不到九十九節,一般不願求人,怕的是求人不應,臉沒處放。顧臉面是頭等大事,所以求人時的話也往往留有餘地。親戚或朋友中有人當了官,說話辦事都要中聽得體,如果拉架子,打官腔,對不起,你當你的官,我為我的民,只當陌生人。你在前邊走,後面有人點指頭罵:孬×,不知道姓啥了!如果得罪了老家人,孃老子死後怕是難進祖墳的。

這就是洋縣人


洋縣人的性硬,畢竟比不上關中人,這與秦嶺之南水土溫軟有關。關中人喜歡響亮地說出是非屈直,敢於發出異樣的聲音,別人說的對就服氣,自己說的不對就服氣別人。一個單位的領導如果高壓管理八成是行不通的,報復、“穿小鞋”之類陰暗的方式,難免會有,但大面子若顧不住,就睹死了前路。洋縣人主張“讓人一步天地寬”,“話有三說,巧者為妙”,凡事不願上陡坡,會讓強者兩招,但也只是兩三招,所謂“有再一再二,沒有再三再四,”,一旦撕破臉皮,誰不認誰,不是魚死即是網破,非兩敗俱傷而不鬆手。性硬還表現在不肯輕易服人,對德才不如自己還想管自己的人,心裡永遠瞧不起。對真正認可的人,打心眼裡服氣。以柔克剛,以理服人是和諧的前提,因為“吃軟不吃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是普遍的遊戲規則。

這就是洋縣人


“人比人,氣死人”,洋縣人嘴上說不攀比,暗地裡卻在使勁,你能行,我怎麼就不行?耿直是洋縣人的共公道德準則之一,與人打交道,不想佔便宜,只圖公道,有話說在當面。商業往來,少不了討價還價,一錘定音後,不再反悔。契約方式也不會瑣碎見小,大原則定下,小細節忽略不計,看外地人為一個手續往來,相互防範的微妙心計往往犯急,會用一句話,一個行動把千頭萬緒的繩索挽住。

這就是洋縣人


與洋縣人打過交道的人多會說:“真是直性子”!是否耿直也是一個人形象工程的主體部分,一個人如果戴上“不耿直”的帽子,一輩子也難去掉,出門想甩開腳步走路也就難了。沒人敢粘,只好活獨人。

【來源 洋縣家鄉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