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但是,爭奪儲位的卻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個兒子,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都沒有參與進來。那麼,為什麼只是這三個兒子在爭奪儲位,其他兒子都沒有參與呢?

"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但是,爭奪儲位的卻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個兒子,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都沒有參與進來。那麼,為什麼只是這三個兒子在爭奪儲位,其他兒子都沒有參與呢?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李淵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討論。

一、實際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

其實,儲位本來是沒有懸念的。不但沒有懸念,而且早已塵埃落定了。因為李淵早早就確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但是,由於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功勞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權太大,身邊的人才太多,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擔心主要有三點:一是擔心李淵改變主意,把太子之位變更給李世民。二是擔心李世民憑藉自己的實力,提前籌劃,用武力奪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擔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淵去世,順利登基當皇帝,李世民也會憑藉實力,奪他的皇位。

正是因為有這一系列的擔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綢繆,提前打擊李世民,把這個潛在的威脅除掉。

而李世民當然也不甘示弱,畢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來的,他不服氣。同時,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爭奪,也有很大的優勢。這兩方面的原因,讓他不願意放棄向太子之位發起衝擊的機會。

本來這件事與李元吉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為什麼李元吉要參和進來呢?一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關係特別好,所以他要幫李建成的忙。二是因為李元吉性格上好勇鬥狠,有爭鬥的慾望。三是李元吉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鬥下去以後,再取代猶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終自己笑到最後當皇帝。

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也許也有那樣的心。但是,一來,他們沒人建立李世民那樣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樣的大權。二來,他們與李建成的關係也比較一般,因此他們沒有機會參與進來。

"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但是,爭奪儲位的卻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個兒子,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都沒有參與進來。那麼,為什麼只是這三個兒子在爭奪儲位,其他兒子都沒有參與呢?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李淵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討論。

一、實際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

其實,儲位本來是沒有懸念的。不但沒有懸念,而且早已塵埃落定了。因為李淵早早就確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但是,由於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功勞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權太大,身邊的人才太多,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擔心主要有三點:一是擔心李淵改變主意,把太子之位變更給李世民。二是擔心李世民憑藉自己的實力,提前籌劃,用武力奪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擔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淵去世,順利登基當皇帝,李世民也會憑藉實力,奪他的皇位。

正是因為有這一系列的擔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綢繆,提前打擊李世民,把這個潛在的威脅除掉。

而李世民當然也不甘示弱,畢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來的,他不服氣。同時,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爭奪,也有很大的優勢。這兩方面的原因,讓他不願意放棄向太子之位發起衝擊的機會。

本來這件事與李元吉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為什麼李元吉要參和進來呢?一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關係特別好,所以他要幫李建成的忙。二是因為李元吉性格上好勇鬥狠,有爭鬥的慾望。三是李元吉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鬥下去以後,再取代猶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終自己笑到最後當皇帝。

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也許也有那樣的心。但是,一來,他們沒人建立李世民那樣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樣的大權。二來,他們與李建成的關係也比較一般,因此他們沒有機會參與進來。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李世民劇照)

二、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嫡子。

李淵有20個嬪妃。不過,竇皇后生的兒子只有四個。分別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

其中李玄霸在1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李玄霸也就是演義小說中李元霸的原型。不過,他一生其實沒什麼戰功,估計也沒什麼武藝。演義小說裡都是虛構的)。也就是說,實際上,當時李淵活著的嫡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人。

我們知道,古代皇位繼承是採用“嫡長子制”。“嫡長子制”的規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李淵那剩下的十多個兒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對於他們來說,參與爭奪儲位,完全是瞎忙活。所以,他們當然不願意參與爭鬥了。

"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但是,爭奪儲位的卻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個兒子,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都沒有參與進來。那麼,為什麼只是這三個兒子在爭奪儲位,其他兒子都沒有參與呢?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李淵劇照)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分析討論。

一、實際上只是李世民和李建成的爭鬥。

其實,儲位本來是沒有懸念的。不但沒有懸念,而且早已塵埃落定了。因為李淵早早就確立了李建成為太子。

但是,由於李世民在打江山的過程中,功勞太大,手中掌控的兵權太大,身邊的人才太多,這就造成了李建成的不安。李建成的擔心主要有三點:一是擔心李淵改變主意,把太子之位變更給李世民。二是擔心李世民憑藉自己的實力,提前籌劃,用武力奪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三是擔心就算自己好不容易熬到李淵去世,順利登基當皇帝,李世民也會憑藉實力,奪他的皇位。

正是因為有這一系列的擔心,所以李建成想未雨綢繆,提前打擊李世民,把這個潛在的威脅除掉。

而李世民當然也不甘示弱,畢竟江山大部分是他打下來的,他不服氣。同時,他手握重兵,和李建成爭奪,也有很大的優勢。這兩方面的原因,讓他不願意放棄向太子之位發起衝擊的機會。

本來這件事與李元吉是沒有什麼關係的,為什麼李元吉要參和進來呢?一是李元吉和李建成的關係特別好,所以他要幫李建成的忙。二是因為李元吉性格上好勇鬥狠,有爭鬥的慾望。三是李元吉還有“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心思,他希望先把李世民鬥下去以後,再取代猶豫不定的李建成,最終自己笑到最後當皇帝。

李淵剩下的十多個兒子,也許也有那樣的心。但是,一來,他們沒人建立李世民那樣的大功,掌握了李世民那樣的大權。二來,他們與李建成的關係也比較一般,因此他們沒有機會參與進來。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李世民劇照)

二、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是嫡子。

李淵有20個嬪妃。不過,竇皇后生的兒子只有四個。分別是老大李建成、老二李世民、老三李玄霸、老四李元吉。

其中李玄霸在16歲的時候就去世了(李玄霸也就是演義小說中李元霸的原型。不過,他一生其實沒什麼戰功,估計也沒什麼武藝。演義小說裡都是虛構的)。也就是說,實際上,當時李淵活著的嫡子中,只有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人。

我們知道,古代皇位繼承是採用“嫡長子制”。“嫡長子制”的規則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李淵那剩下的十多個兒子,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對於他們來說,參與爭奪儲位,完全是瞎忙活。所以,他們當然不願意參與爭鬥了。

李淵一共有22個兒子,為什麼參與儲位爭奪的,只有三個人

(李建成劇照)

三、李淵沒有處理好三個嫡子的關係。

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之間的爭鬥,實際上是李淵沒有處理好他們嫡子之間的關係造成的。之所以說是李淵造成的,有三個方面的意思:一是李淵並沒有及時收取李世民的兵權。固然,李淵在打江山的過程中,需要把兵權給李世民。但是江山已經打完了,不需要再打了,就應該及時收了李世民的兵權。可是李淵並沒有這樣做。二是李淵已經立了李建成為太子,但他卻連續三次說要把儲位給李世民。三是李淵在安排嫡子住處的時候,不講規矩。他把李世民安排在承乾殿,把李元吉安排在武德殿,這兩個地方離皇宮、東宮都很近,而且互相可以隨便來往,還可以提著刀槍四處亂走。

總之,因為沒有立好規矩,因此也就造成了三人的爭奪。而李淵的其他兒子們沒有獲得這樣的優待,因此,沒有給他們爭儲的野心。

四、李淵的其他兒子年紀都太小。

李淵的兒子中,除了前四個嫡子外,第五子李智雲14歲時,就被隋朝給殺害了。而第六子李元景生於618年,玄武門政變爆發的時間是626年。也就是說,爆發玄武門政變的時候,李淵活著的庶子中,最大的才8歲。其餘的庶子,自然都小於8歲,還有一些是玄武門政變爆發以後才生的,他們怎麼可能參與儲位爭奪呢?

(參考資料:《舊唐書》《資治通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