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爾凱郭爾:是愛引發了所有的苦難


克爾凱郭爾:是愛引發了所有的苦難

索倫·克爾凱郭爾(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年-1855年),丹麥宗教哲學心理學家、詩人,現代存在主義哲學的創始人,後現代主義的先驅,也是現代人本心理學的先驅。曾就讀於哥本哈根大學。後繼承鉅額遺產,終身隱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費出版。他的思想成為存在主義的理論根據之一,一般被視為存在主義之父。反對黑格爾的泛理論,認為哲學研究的對象,不單單是客觀存在,更重要是從個人的"存在"出發,把個人的存在和客觀存在聯繫起來,哲學的起點是個人,終點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歷程。

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是:在多長的時間裡,以及在怎樣的層次上他能夠甘於寂寞,無需得到他人的理解。能夠畢生忍受孤獨的人,能夠在孤獨中決定永恆之意義的人,距離孩提時代以及代表人類動物性的社會最遠。——克爾凱郭爾


◆◆克爾凱郭爾《哲學片斷》摘錄


克爾凱郭爾:是愛引發了所有的苦難


1、我真正缺乏的是要我自己明白,我應該做什麼,而非我應該知道什麼,儘管知識顯然應該先於行動。重要的是尋找到我目標,明確神意真正希望我所做的;關鍵在於找到一種真理,一種為我的真理,找到那種我將為之生,為之死的觀念。(日記:AA:12)而當一個人找到了這樣的真理的時候,這真理只為那個具體的人存在,這人也獲得了內在的經驗。(註解:克爾凱郭爾看來,並非說真理相對來說是主觀或者是獨斷的,而是生存中存在一種絕對的真理,一種永恆有效的真理,正是這種真理才是作為主體的我、作為個體的我要去參與的;當我選擇的時候,它就應該成為我而在的真理。不僅如此,當我選擇那個永恆有效的真理的時候,我要佔有這個真理,根據它改造作為主體的我,把它作為我的所有行動的絕對準則)。

2、什麼是憂鬱?憂鬱就是精神性的歇斯底里。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會出現一個瞬間,當此之時,直接性成熟了,精神要求一種更高的形式,其中精神把自身視為是精神。作為直接性的精神而存在的人是與整個世俗生活聯繫在一起的,但是現在,精神將使自身從那種疏離狀態中走出來,精神將在自身當中明白自己;他的任何將會在其永恆有效性內對自身所有的意識。假如這一切從未發生,運動就會中止,它將被阻止,而憂鬱也由此介入。人們可以做很多事以試圖忘掉它,人們可以工作,但憂鬱仍然在那裡!(註解:我有一種強烈的願望,但我不知道自己所希望的是什麼,也沒有準備好調動我的力量去發現它,因為那將意味著我必須使自己從那種我曾經糾纏其中的生活中掙脫出來,於是我便無法去希望。)(《非此即彼》)

3、那個永恆地擁有自身的人,他來到這個世界既不太早也不太晚;那個居於其永恆中的人,他將會在生活中發現自己的意義。(《非此即彼》)

4、絕望:人不願意成為自己。(《致死之疾病》)


克爾凱郭爾:是愛引發了所有的苦難


思想方案

01

1、每個人自己就是中心,整個世界只以他為中心,因為人的自我認識是一種神的認識。蘇格拉底就是這樣理解他與單一者的關係,帶著同樣的謙卑和驕傲,由此,蘇格拉底擁有足夠的勇氣和冷靜成為他自己…。

2、……如今的牧師只比教堂執事大一點兒,任何他人都是權威,所有的差異和權威都在某種具有共性的瘋狂中、或者說在同甘共苦中被調和了。在無人真正擁有權威、無人能夠以此方式令他受益、或者真正能夠把被保護者帶走的情況下,別的方式反而會更成功。因為有一點是確定的,當一個傻瓜自己走開之時,他會帶上其他很多人。

3、因為我自己的謬誤只有我自己才能發現;只有當我自己發現它的時候,它才被發現,就算在此前全世界都知道也不算數。

4、自由就是自己能夠決定自身。

5、……因為那種向後看的東西就是悔悟,而且正因為如此,悔悟才加快步伐向它前面的東西跑去。

6、總之,你就只生我氣好了,也可以生所有那些假裝想出這個方案人的氣,但正因為如此,你就不必生這個思想的氣了。

克爾凱郭爾:是愛引發了所有的苦難


神:教師和拯救者

02

1、神不需要任何門徒以理解自身,因此沒有任何原因作用於他,原因無異於決斷。究竟什麼能使他出場呢?他應該自己推動自己並保持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種“不動的推動者”的狀態。既然是自己推動自己,那麼使他動起來的不是那種因無法忍受沉默而非爆發不可的內驅力。而既然是他自己推動自己而不是因為內驅力,那麼推動他的就不是別的,而是愛;因為愛恰恰不能在身體外而只能在身內才能滿足這個內驅力。

2、於是,神出於愛應該永遠地做出決斷。就像愛是他的行動根據一樣,愛也應該是他的目的。若說神的行為根據其目的的不相稱,這無疑是一個矛盾。神之愛當是對學生的愛,其目的就是去贏得他。只有在愛中,有所差別者才能平等,而只有在平等或者統一之中才會有理解。

3、此處的不幸不在於相愛的雙方無法互相擁有,而在於他們無法互相理解。

4、當愛情使平等的雙方結合在一起的時候,這愛情是喜氣洋洋的;但是當愛情使不平等的雙方變得平等的時候,這愛情則是大獲全勝的。

5、人心追求的常常是權力,他們的思想不停地奔向那裡,彷彿那樣一來一切都會變得清晰可解,但他們卻沒有意識到,天堂不僅有喜,而且還有憂。

6、於是神立足於世間,帶著他全能的愛而像最低下的人一樣。他知道,學生即謬誤——假如他犯了錯,假如他墜落並且喪失了他的坦然和自信!用一個全能的“要有……”來負載天和地,只要有一丁點的時間未能到場,所有這一切都會一齊沉淪下去。而若與負載著人類的憤慨的那種可能性相比——當他出於愛而成為人類的拯救者之時,這一點卻又是何等的輕鬆!

7、對於愛而言,任何其他的顯現都是假象,因為它要首先使學生髮生變化(可愛不是要去改變被愛的一方,而是要改變自己),並且為其掩蓋而不使他不不知道——這一切是必要的;要麼膚淺地保持那種無知的狀態,認為所有的理解都是幻像(異教徒的謬論)。

8、假如有一次他伸手來而他的要求應驗了,而我因此更好地理解了他,或者加倍地愛他,那我可能會看到他在為我哭泣,並且聽到他說:你這樣做只會不忠實於我,會使愛萌生痛苦;你愛的只是創造奇蹟的全能者,而非自身降於與你同等地位的人。

9、是愛引發了所有的苦難,因為神並不嫉妒他自己,相反,在愛之中他願於最低下的人平起平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