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獨攬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

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刺殺日本首相的勇氣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獨攬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

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刺殺日本首相的勇氣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韓合併條約》第一條

韓國皇帝陛下は韓國全部に関する一切の統治権を完全且永久に日本國皇帝陛下に讓與する。

(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一切的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

為了配合推進“日韓合併”,日本殖民政府在朝鮮大肆宣揚日、朝同宗,要求朝鮮人“認祖歸宗”,穿和服、寫日字、說日語、拜神道。這一政策一直實行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今日的韓國仍能在語言、生活習俗、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看到來自日本的影響。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獨攬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

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刺殺日本首相的勇氣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韓合併條約》第一條

韓國皇帝陛下は韓國全部に関する一切の統治権を完全且永久に日本國皇帝陛下に讓與する。

(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一切的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

為了配合推進“日韓合併”,日本殖民政府在朝鮮大肆宣揚日、朝同宗,要求朝鮮人“認祖歸宗”,穿和服、寫日字、說日語、拜神道。這一政策一直實行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今日的韓國仍能在語言、生活習俗、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看到來自日本的影響。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陸軍志願兵參拜平壤神社。

日本的殖民統治沒有真正消弭朝鮮人的民族認同,反而激發了朝鮮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一批仁人志士走上了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謀求朝鮮民族獨立和復興的道路。

在國破家亡、流亡海外的艱苦環境中,他們在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聲勢浩大、可歌可泣的反抗運動。例如1909年,義士安重根(안중근)在哈爾濱火車站孤身一人擊斃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壯舉,至今聽來仍有蕩氣迴腸之感。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獨攬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

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刺殺日本首相的勇氣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韓合併條約》第一條

韓國皇帝陛下は韓國全部に関する一切の統治権を完全且永久に日本國皇帝陛下に讓與する。

(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一切的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

為了配合推進“日韓合併”,日本殖民政府在朝鮮大肆宣揚日、朝同宗,要求朝鮮人“認祖歸宗”,穿和服、寫日字、說日語、拜神道。這一政策一直實行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今日的韓國仍能在語言、生活習俗、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看到來自日本的影響。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陸軍志願兵參拜平壤神社。

日本的殖民統治沒有真正消弭朝鮮人的民族認同,反而激發了朝鮮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一批仁人志士走上了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謀求朝鮮民族獨立和復興的道路。

在國破家亡、流亡海外的艱苦環境中,他們在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聲勢浩大、可歌可泣的反抗運動。例如1909年,義士安重根(안중근)在哈爾濱火車站孤身一人擊斃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壯舉,至今聽來仍有蕩氣迴腸之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歷史學家申採浩(신채호)在流亡中國期間寫作的建構歷史書《朝鮮上古史》。

這本書確立了朝鮮民族主義的理論框架,打破了朝鮮人因長期受制於中日而形成的“事大主義”的傳統認知,突出了朝鮮民族對抗外族入侵的血淚史,建立了朝鮮人自己的歷史,因而影響深遠。

申採浩還濃墨重彩地歌頌了李舜臣等朝鮮民族英雄,總結了朝鮮人的民族性,迄今仍被南北兩韓公認為“最偉大的史家”。

“南北分治”下的彷徨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獨攬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

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刺殺日本首相的勇氣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韓合併條約》第一條

韓國皇帝陛下は韓國全部に関する一切の統治権を完全且永久に日本國皇帝陛下に讓與する。

(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一切的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

為了配合推進“日韓合併”,日本殖民政府在朝鮮大肆宣揚日、朝同宗,要求朝鮮人“認祖歸宗”,穿和服、寫日字、說日語、拜神道。這一政策一直實行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今日的韓國仍能在語言、生活習俗、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看到來自日本的影響。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陸軍志願兵參拜平壤神社。

日本的殖民統治沒有真正消弭朝鮮人的民族認同,反而激發了朝鮮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一批仁人志士走上了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謀求朝鮮民族獨立和復興的道路。

在國破家亡、流亡海外的艱苦環境中,他們在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聲勢浩大、可歌可泣的反抗運動。例如1909年,義士安重根(안중근)在哈爾濱火車站孤身一人擊斃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壯舉,至今聽來仍有蕩氣迴腸之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歷史學家申採浩(신채호)在流亡中國期間寫作的建構歷史書《朝鮮上古史》。

這本書確立了朝鮮民族主義的理論框架,打破了朝鮮人因長期受制於中日而形成的“事大主義”的傳統認知,突出了朝鮮民族對抗外族入侵的血淚史,建立了朝鮮人自己的歷史,因而影響深遠。

申採浩還濃墨重彩地歌頌了李舜臣等朝鮮民族英雄,總結了朝鮮人的民族性,迄今仍被南北兩韓公認為“最偉大的史家”。

“南北分治”下的彷徨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금강산 맑은 물은 동해로 흐르고

설악산 맑은 물도 동해 가는데

우리네 마음들은 어디로 가는가?

언제쯤 우리도 하나가 될까?

金剛山的清水流向東海

雪嶽山的清水也流向東海

可是我們的心該去向哪裡?

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合而為一?

一曲《홀로 아리랑(獨島阿里郎)》唱出了朝鮮民族的彷徨和無奈。

日本投降後,邁入現代史的朝鮮人卻仍然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隨著冷戰勢力進入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南北分治和慘烈的朝鮮戰爭既是南北人民不同選擇的結果,更是周邊大國博弈的產物。

在列強環伺和多種意識形態交纏之下,無論是在朝鮮還是在韓國,朝鮮民族主義都成為了在夾縫中生存的有力工具。


"

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似乎總給人留下一種民族情緒高漲的印象。

他們有著執著的民族自尊,似乎喜歡把任何事情都上升到民族大義的層面;他們的民族歌曲哀婉悲涼,如泣如訴;他們似乎還對搶註文化遺產有著謎之熱情,自“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能在中國的網絡、媒體上看到韓國搶奪我國文化遺產、名人的新聞。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

(江陵端午祭,韓國江原道江陵市的特有巫俗祭祀活動,以巫俗表演、假面舞、農樂表演等為慶祝內容,同中國的端午節不是一回事。)

這些印象有些確有其事,有些則是捕風捉影,但無一不根源於朝鮮半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意識形態土壤。

我們把這種盛行在朝鮮半島的民族主義意識形態及其各種表現統稱為“朝鮮(韓國)民族主義”,它建構在朝鮮半島人民反抗殖民、抵禦外侮、推動民族統一的歷史背景之上。

這種意識形態在現代朝鮮半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首先我們要從朝鮮半島的近代史說起。

中日夾縫裡的生存危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江華條約》第一條

朝鮮は自主の國であり、日本と平等の権利を有する國家と認める。

(承認朝鮮為自主國家,與日本擁有平等的權利。)

弱國是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的,近代以來的朝鮮歷史便不斷印證著這一點。

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很快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朝鮮是其首先染指的地區之一。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軍隊

1875年9月,日本海軍少佐井上馨率領“雲揚號”軍艦到達朝鮮江華島附近,以水域測量的名義進行示威。當軍艦迫近江華島時, 井上馨命人登陸,索取淡水。感受到威脅的江華島守軍被迫鳴炮警告,日軍立即發起炮擊,攻佔了江華島對岸的永宗島,這就是“江華島事件”。

在“江華島事件”發生後,日本曾向中朝兩國同時派遣使團,一方面是向朝鮮“興師問罪”,另一方面則是探中國的口風——

1876年1月,日本外務少輔森有禮到達中國,拜訪李鴻章。李鴻章的態度是:

“高麗屬中國幾千年,何人不知?和約上所說所屬邦土,土字指中國各直省,此是內地為內屬,徵錢糧管理政事。邦字指高麗諸國,此是外藩,為外屬,錢糧政事向歸本國經理。歷來如此,不始自本朝,如何說不算屬國?”

雖然沒有從中國官員口中獲得“朝鮮為獨立之邦”的結論,但並不影響日本繼續進犯朝鮮。日本使節黑田青隆、井上馨等率領著800多名日軍,分乘8艘軍艦直逼江華灣。

最終朝鮮迫於壓力,同日本簽訂了《朝日修好條規》,也就是《江華條約》。名義上日本在條約中承認了朝鮮的獨立國家地位,但實際上是將朝鮮從中國的冊封體系中分離出來並強行將朝鮮納入到了日本的殖民體系之中。

這是朝鮮近代史的開端,從此朝鮮逐步淪為日本的半殖民地,朝鮮民族也同鴉片戰爭後的中華民族一樣陷入了深重的苦難。

大韓帝國的隕落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馬關條約》第一條

清國は朝鮮國が完全無欠なる獨立自主の國であることを確認し、因って獨立自主を損害するような朝鮮國から清國に対する貢獻・典禮等は將來永遠に廃止する。

(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故凡有虧損獨立自主體制即如該國向中國所修貢獻、典禮等嗣後全行廢絕。)

《江華條約》的簽訂在朝鮮國內引發了“維新派”與“保守派”的鬥爭。

“維新派”受日本扶植,希望學習日本脫亞入歐,擺脫與中國的冊封關係。而“保守派”則希望借中國的勢力阻滯日本在朝鮮半島的侵略步伐。1882年,為調和兩派關係,中日同時派兵駐紮漢城,朝鮮的內政外交只能在中日角力的夾縫中尋找出路。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戰敗,《馬關條約》的簽訂徹底將中國的影響力驅逐出了朝鮮半島。朝鮮轉而尋求沙俄的支持以求繼續制衡日本,並於1897年宣佈獨立成為大韓帝國,這也是迄今為止最後一個名義上實際統治整個朝鮮半島的主權國家。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1905年,日本取得日俄戰爭的勝利,獨攬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權,大韓帝國名存實亡。

1910年,日本強迫朝鮮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正式吞併朝鮮,開啟了朝鮮近代歷史上的日政時期,作為主權國家的朝鮮自此徹底滅亡。

刺殺日本首相的勇氣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韓合併條約》第一條

韓國皇帝陛下は韓國全部に関する一切の統治権を完全且永久に日本國皇帝陛下に讓與する。

(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一切的統治權完全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

為了配合推進“日韓合併”,日本殖民政府在朝鮮大肆宣揚日、朝同宗,要求朝鮮人“認祖歸宗”,穿和服、寫日字、說日語、拜神道。這一政策一直實行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在今日的韓國仍能在語言、生活習俗、社會結構等多個方面看到來自日本的影響。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日本陸軍志願兵參拜平壤神社。

日本的殖民統治沒有真正消弭朝鮮人的民族認同,反而激發了朝鮮民族的覺醒,推動了一批仁人志士走上了反抗日本殖民侵略,謀求朝鮮民族獨立和復興的道路。

在國破家亡、流亡海外的艱苦環境中,他們在軍事、文化等多個領域開展了聲勢浩大、可歌可泣的反抗運動。例如1909年,義士安重根(안중근)在哈爾濱火車站孤身一人擊斃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的壯舉,至今聽來仍有蕩氣迴腸之感。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

另外值得一提的還有歷史學家申採浩(신채호)在流亡中國期間寫作的建構歷史書《朝鮮上古史》。

這本書確立了朝鮮民族主義的理論框架,打破了朝鮮人因長期受制於中日而形成的“事大主義”的傳統認知,突出了朝鮮民族對抗外族入侵的血淚史,建立了朝鮮人自己的歷史,因而影響深遠。

申採浩還濃墨重彩地歌頌了李舜臣等朝鮮民族英雄,總結了朝鮮人的民族性,迄今仍被南北兩韓公認為“最偉大的史家”。

“南北分治”下的彷徨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금강산 맑은 물은 동해로 흐르고

설악산 맑은 물도 동해 가는데

우리네 마음들은 어디로 가는가?

언제쯤 우리도 하나가 될까?

金剛山的清水流向東海

雪嶽山的清水也流向東海

可是我們的心該去向哪裡?

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合而為一?

一曲《홀로 아리랑(獨島阿里郎)》唱出了朝鮮民族的彷徨和無奈。

日本投降後,邁入現代史的朝鮮人卻仍然無法主宰自己的命運。

隨著冷戰勢力進入朝鮮半島,朝鮮半島的南北分治和慘烈的朝鮮戰爭既是南北人民不同選擇的結果,更是周邊大國博弈的產物。

在列強環伺和多種意識形態交纏之下,無論是在朝鮮還是在韓國,朝鮮民族主義都成為了在夾縫中生存的有力工具。


韓國人為什麼愛“申遺”,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從哪裡來?

金正日與盧武鉉

透過強烈的同一民族觀念,南北雙方都在小心翼翼地追求和維持著朝鮮民族的獨立性,努力地為朝鮮國家爭取著地區話語權和世界上的一席之地。

可是撲朔迷離的朝鮮半島局勢、身不由己的無力感又必然催生片面化、極端化的傾向,使當代的朝鮮民族出現了妄自尊大、盲目的排外情緒、過度的領土和文化主張等負面情緒。


什麼是朝鮮人的民族性?如何界定朝鮮民族?這些問題仍然困擾著每一個生活在朝鮮半島上的居民。

“什麼時候我們也能合而為一?”《獨島阿里郎》在最後回答道:

가다가 힘들면 쉬어가더라도/

如果走累了也可以休息片刻/

손잡고 가보자 같이 가보자!

再牽著手一起走吧!


一個面對苦難仍然保有希望、保有韌性的民族是值得我們敬畏和尊重的。


撰 文 | 王夫一

編 輯 | 李睿宸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