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天府——“五湖四河”大運城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歷史上人類及其社會生態系統的形成發展與河流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如古埃及人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古印度人發源於恆河流域,古巴比倫人發源於兩河流域。河流不僅孕育生命,也催化和推進著人類文明。文明因水而興,發展與水相伴。因此從古至今,從西至東,逐水而居一直都是一種高格局的居住方式。“五千年文明看運城。”從古運城先祖文化到農耕文明、工業文明,再到新時代大運城建設,如果離開了水的作用,一切都將頓足不前。正是與水結緣,運城才能在不斷歷練與蛻變中成為歷史的寵兒、改革的嬌兒與時代的健兒。可以說,從運城搖曳而出的中華文明無不蘊藏著人們治水和利水的勞動積累。

千年天府——“五湖四河”大運城

歷史的寵兒

在中國歷史上,黃河及沿岸流域給中華文明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是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習慣把黃河稱為“母親河”,黃河在巍峨的巴顏喀拉山孕育而出,綿亙萬里,出崑崙、匯洮湟、傍大漠、驅流沙,浩浩蕩蕩,在晉陝峽谷中激盪而下,卻於運城急轉而東,將運城視若心肝寶貝,緊緊摟在臂彎之中。運城表裡河山,自古水系發達,河湖眾多。如今聖天湖、伍姓湖、鹽湖、西塬湖、鴨子池與黃河、汾河、涑水河、姚暹渠構成了運城的“五湖四河”。運城依水而生、因水而興,孕育了千里沃野、萬世豐饒,孕育了千年文明、最早中國。

180萬年前,人類第一把聖火從黃河岸邊的西侯度開始燃起。滔滔河水與熊熊烈火的結緣,使人類告別了茹毛飲血,文明的誕生成為可能。近古時期的堯舜禹活動的中心區域就在以運城為代表的晉南一帶,所謂“天下之中”。唐代杜佑所著《通典》註明:“堯舊都在蒲。”北魏地理學家闞駰(kan yin)在《十三州記》裡也寫道:“蒲阪,堯都。蓋帝堯都此,後遷平陽。”舜繼位後,建都蒲阪。《漢書·帝王本紀》載,“堯都平陽,舜都蒲阪,禹都安邑。”也就在那時,人類歷史上運城古文明與水的淵源有了生動記載。堯在位期間將治水的任務交給鯀,以求“治理水患,解厄安民”。鯀用了九年時間,不見任何成效。舜主理朝政後,把治水的大任交給了鯀的兒子禹。大禹率領治水大軍,苦戰數年,堵疏結合,終於鑿開位於運城河津的龍門等處,引水歸道,安定了九州。因禹治水有功,舜後來禪位於禹。唐堯的以德治國,虞舜的孝感天下,夏禹的家國情懷,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堯舜禹一代又一代治水患,興水利,是在與惡劣的自然環境鬥爭體現出“民本”思想,成就了運城作為“古中國”無可撼動的歷史淵源,鑄就了中華傳統文化中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倫理品質。

“五湖四河”哺乳了運城市轄區的13個縣市區,締造了運城沃野千里,五穀豐登;悠久厚重的引水灌溉實踐,生成、演繹和承載著運城歷史發展的進程,造就了運城盆地的富足祥和,續寫著運城璀璨的農耕文明。運城之水也成就了無數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故事,成為歷史長河中光彩照人的寵兒。

漢武帝劉徹為了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六次泛舟汾河、激揚素波,祭拜位於黃河汾河交匯處的后土祠。李冰父子辭別故里,為四川人民修建了都江堰,打造了千年“天府之國”。出生運城解州的名將關羽,也因武略超群、熟知水性而成為坐鎮荊州的“海陸元帥”,創造了“水淹七軍”等不朽戰績。蒲津渡口的開元鐵牛,見證了長安的繁華、晉商的誠信。“天下之賦,鹽利居半”,鹺海池鹽是歷朝歷代財富主要來源,不但成就了布衣商聖猗頓、百年晉商傳奇,也成就了廉吏包拯與運城的一段淵源。

運城,從來不缺留名千古之輩。日暮西下,王之渙登上鸛雀樓,極目遠眺,滾滾黃河奔流到海,禁不住發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感慨。運城裴氏一門彪炳史冊,59個宰相、59個大將軍成為中華家風文化的代表。一代名相司馬光,砸缸勇救落水兒童成為千古佳話,無數運城兒女見賢思齊、擔當作為。還有從黃河岸邊走出的抗日名將傅作義,跳出龍門的開國上將董其武等等。

千年天府——“五湖四河”大運城

改革的嬌兒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新中國成立後,主席揮手之間,運城的農田水利建設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井灌、黃灌、汾灌競相綻放,乾渠、支渠、斗渠層層配套。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本世紀初,以禹門口、夾馬口、大禹渡、尊村為代表的大型泵站,以及以西範泵站、汾南泵站為代表的中小型泵站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運城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共建共享,把解決民生水利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運城的水利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截至2015年底,運城1.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共建成各類水利工程49370處,其中水庫96座,泵站661處,供水工程3368處,機電井40229眼,塘壩383處,窖池4437處,水電站13處,水閘183處,大中型灌區34處,有效灌溉面積達到631萬畝。

完善的水利設施,使運城大部分土地旱澇保收,成了“山西的烏克蘭”。運城人民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早早實現了溫飽問題,也使耕讀傳家成為可能。勤勞樸實的運城父老支持著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農家子弟走出運城,邁入大學校門,落戶各大城市,從此人生得以改變。大水利推動著運城農村產業結構迅速調整,曾經佔山西半壁江山的糧棉已經被漫山遍野的水果、乾果、蔬菜、中藥材等經濟作物所替代,產生了更高的經濟效益,更催生了美麗運城的“百花節”“果博會”。

遍佈城鄉的水利工程不但推動運城的農業文明,也在不斷書寫運城的工業文明。這些水利設施承擔了中國鋁業山西鋁廠、山西建龍集團、南風化工集團等許多工業企業供水任務,承擔著運城中心城區及各縣市區的城市供水任務,保障城市發展生生不息,助推著運城改革開放不斷結出累累碩果。

運城鹽湖,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工業原料無機鹽享譽海內外,洗滌用品家喻戶曉,鉀肥生產造福萬千百姓。上世紀末,聰明的運城人民利用這塊得天獨厚的寶藏與現代科技高度結合,開發出了鹽水漂浮新玩法、黑泥養生新療法、美容產品新保健,不但繼承和發展傳統醫學,而且吸引了大批遊客,產生了更好的經濟效益,運城鹽湖也有了一個更為響亮的名字——中國死海。

姚暹渠,拱衛鹽湖功高蓋世,但歷經數千年滄桑,卻已老態龍鍾。純樸的運城人民沒有忘記她,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敢教日月換新天。渠走水,管排汙,彎彎拱橋在霓虹燈的映襯下如彩虹橫跨;欄如砌,柳成行,行走其間小橋流水人家,如臨江南水鄉。

還有黃河岸邊的西灘公園,接天蓮葉的聖天湖,煙波浩渺的伍姓湖,碧波盪漾的安邑水庫橫貫禹都公園,默默地為喜歡運城的人們創造著優美的生活環境與休閒去處。

千年天府——“五湖四河”大運城

時代的健兒

進入新時代,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水利的主要矛盾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從人民群眾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群眾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之間的矛盾。治水興邦,興水惠民。湖是生態宜居之魂;河是城鄉發展之脈。水興則魂在脈通,魂在脈通則城興人旺。秉承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運城開啟了治河興湖新徵程。

讓農村水利強起來。運城作為山西省的農業大市,推動農業全面升級離不開水利,提高農村全面進步少不了水利,促進農民全面發展缺不了水利。市委、市政府正在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目標、更強的舉措大規模開展農田基本水利建設。把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運城農業發展的“一號工程”,著力鞏固原有灌區,加快推進夾馬口北擴、北趙引黃二期、西範灌區東擴、大禹渡灌區續建配套等工程,進一步擴大有效灌溉面積,建設高標準農田,顯著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高水平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奮力譜寫新時代運城鄉村振興新篇章,讓運城的農村更美,農業更強,農民更富。

讓城市水系動起來。水繪就了運城一抹藍,水點亮了人民幸福源。著力構建中心城區“兩橫三縱五湖連通”水網格局:尊村引黃乾渠與姚暹渠連通苦池橫穿東西;北郊幹河、官道河與東部供水工程激活各大水庫縱貫南北,綜合治理;形成以鹽湖為蕊,周邊湯裡灘、鴨子池、硝池灘、北門灘為瓣,五湖連通的花狀湖泊體系,使中心城區各個水系相互貫通,互為補充,讓古老的運城更加靈動,更加璀璨。

讓各大流域活起來。按照“改革搶先機,發展站前列,各項工作創一流”總要求,推動建立“一主三副七個大縣城”建設,著力推動黃河、汾河、涑水河、中條山、峨嵋嶺、鹽湖、伍姓湖、聖天湖等“八大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改革突圍、多點突破,深化合作、開放前行,不斷推動河湖治理制度創新,認真落實河湖長制,堵源清水、嚴肅問責,統籌調度、合理利用,建設綠水青山,換得金山銀山,讓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運城最靚麗的名片。

禹鑿龍門、后稷稼穡,運城厚重的歷史成就了中華文明;興水強基、澎湃脈動,涓涓細流滋潤了河東大地五穀豐登;河清湖洌、岸秀景美,大運城正踏著新時代的腳步,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穩步發展。

(作者荊富功/市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高級經濟師)

來源:行走山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