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窩窩頭

玉米 慈禧太后 散文 糕點 大豆 山海關 文化 作家鄭旭東 2019-04-03
散文:窩窩頭

過去,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吃過玉米麵窩窩頭。黃洋洋的,像小金字塔,吃起來甜絲絲的,抗餓,養人,還助胃腸消化。

有一句謎語:謎面叫“玉米麵它爹——”,謎底是:“玉米餷子”。 窩窩頭都是用玉米麵做成的,窩窩頭好吃不,取決於玉米麵它“爹”的玉米餷子的遺傳因素。早些年,玉米品種非常單一,基本上都是一色的“牛尾巴黃”。這種玉米的粒小,白瓤,穗不長,狀似耕牛的尾巴狀。所以,農民管這種玉米叫“牛尾巴黃”,它產量低,口感非常好吃,老百姓說:有玉米的味道。把這種玉米先碾成餷子,去掉糠皮,然後磨成玉米麵,用這玉米麵再做成窩窩頭,用東北話說:“賊拉拉地香了”。

咱先別忙想吃,聽我講一下“窩窩頭”傳奇故事,吃起來一點文化味道來。

相傳清朝末期,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前不久,慈禧等一幫人狼狽西逃,一連好幾天趕路,帶的糕點都吃完了。快到過了山海關後,慈禧飢餓難耐,下令停車,要手下人去找吃的。隨從們想,她吃慣了山珍海味,細軟糕點,現在到何處去尋。所以手下人只“哼哈”應聲,無從著手。慈禧一見,火冒三丈:“你們這幫奴才,怎麼還不去找吃的,想餓死我呀!”一個太監說:“老佛爺息怒,奴才不是不肯去找,可這地方,前無村後無店,到哪兒找呀?”正說著,慈禧見不遠處有逃難的百姓,正坐著吃東西,她指著說:“你們去看看。”太監跑去一看,逃難的人吃的是涼窩窩頭。太監回稟說:他們吃的是粗食窩窩頭。慈禧從未聽說過什麼叫窩窩頭,心裡好生奇怪,就親自下車前去探視,見是一種黃澄澄的食品,那些人吃得正香。她上前問道:“這東西,好吃嗎?”一個老頭回答說:好吃。慈禧肚中空空,不自覺口生涎液,也很想嚐嚐,便說:“你能給我一個嚐嚐嗎?”那位老人爽快地遞上了一個。慈禧接過就咬了一口,感覺味道不錯,就吃了起來,啊!還真香呀!不一會兒,一個大窩窩頭就被她吃光了。

後來,她重回北京宮中,每當吃膩了滿桌的御膳,就想起那次逃難時吃的東西——窩窩頭,真可謂回味無窮。於是下令御膳房做窩窩頭吃。窩窩頭送來了,也是黃澄澄,她一嘗,咂吧咂吧,感到不是那滋味,一怒之下,殺了幾個廚工。這可難壞了御膳房,哪個廚人不怕死,誰還敢給她做窩窩頭。大家湊在一起想辦法。還是一位老廚師想出一個主意:“咱們把玉米麵加一點黃豆麵做窩窩頭,試試她愛不愛吃?”於是,大家動手做了黃豆麵窩窩頭,慈禧嚐了嚐,挺好吃,高興地說:“我總算又吃到了當年逃難時的窩窩頭。”消息傳回御膳房,大家才鬆了一口氣。從此御膳房的點心譜中又增添了一品小窩窩頭。

其實,這都是文人們的杜撰而已,人們在長期食用中,發明創造出來的一種食品。

散文:窩窩頭

窩窩頭是蒸出來的,一般分為發麵和生面兩種。發麵窩窩頭是頭天晚上把玉米麵和好,放在熱炕頭上發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用面鹼調和好,做成窩窩頭狀放鍋裡蒸。生面就是現蒸的時候,用水把玉米麵和好,放上適量的小蘇打進行蒸制。

窩窩頭和大餅子屬於同原材料食品,主要是製作方法和形狀不同。大餅子貼在鍋幫上,窩窩頭用鍋蒸。大餅子如五指合攏的手狀,窩窩頭則是如乳房狀。

窩窩頭形狀很特別,做法也很講究,首先要將和好的玉米麵團搓圓團狀,為了別人玉米麵粘手,手上先蘸一點水,把麵糰捏成錐形,外皮用手磨光滑。然後,將大拇指插入麵糰中間,不斷地轉動按四周,塑成一個窩型,翻過來看就是一個鳥窩。做好了以後,放到籠屜裡簾蒸,大約15分鐘左右,黃澄澄的窩窩頭就可以出鍋了。不但味道美,感官看見也順眼,好吃極了。

窩窩頭,是母親的乳房。它如母汁一樣養育了一代代我們的父輩們。

窩窩頭,蘊含著文化的內涵,我們品味它,是在品味一種文化,一種傳統,一種追求,更是一種希翼。

散文:窩窩頭

散文:窩窩頭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