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陸豐碣石鎮城北(今新酉望海樓村)古牆垣上,聳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萬世太平”四字,記載著一段碣石名將俞大猷的不朽奇功,也留下明代碣石衛一段風雲激烈的歷史傳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蒞任才兩旬,即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任命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俞大猷為統帥,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統率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45000人,福建兵15000人,準備圍剿海豐北部起義的礦工武裝集團。俞大猷接到朝廷諭令後,從福建省匆匆地趕到粵東,與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等副將統率六萬大軍進屯於碣石衛城,將總兵署臨時設於城中的指揮使司。接著展開對後方山賊的清剿行動。

"

在陸豐碣石鎮城北(今新酉望海樓村)古牆垣上,聳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萬世太平”四字,記載著一段碣石名將俞大猷的不朽奇功,也留下明代碣石衛一段風雲激烈的歷史傳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蒞任才兩旬,即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任命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俞大猷為統帥,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統率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45000人,福建兵15000人,準備圍剿海豐北部起義的礦工武裝集團。俞大猷接到朝廷諭令後,從福建省匆匆地趕到粵東,與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等副將統率六萬大軍進屯於碣石衛城,將總兵署臨時設於城中的指揮使司。接著展開對後方山賊的清剿行動。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中年進駐碣石衛的廣東總兵官。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俞大猷生於明弘治十六年,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髮網和親友資助。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與湯克寬、鄧城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十五歲進文秀才,猶勤學不輟,先後拜王宣、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為師,以《易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之法,皆得三家所長。後又從師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不僅“劍術天下第一”,且騎射功夫達到百發百中之境界,這為他以後在抗擊倭寇入侵的軍事生涯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歲時,父死家貧,被迫棄儒就武。嘉靖十四年(1535),他參加全國武舉會試,深受兵部尚書毛伯溫賞識,獲第5名武進士,承襲百戶世職。隨即升署正千戶,守禦福建金門所。時金門駐軍囂張跋扈,好勇鬥狠,難以管教,大猷教化他們學會守禮謙讓,使武鬥生亂之事逐漸平息。二十一年,被毛伯溫任為汀漳守備。他蒞任武平,建“讀易軒”,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嘉靖二十六年(1547),俞大猷在汀州府擊潰海賊康老等,俘獲300人,因功擢廣東總督署都指揮僉事。因新興恩平峒賊譚元清等屢叛,總督歐陽必進以囑大猷進剿。他令良民自為守,而親率數人遍詣賊峒,曉以禍福,且教之擊劍,賊駭服。有蘇青蛇者,力格猛虎,恃仗其武力不從,大猷與之格鬥斬之,賊益驚。至此,恩平峒、何老貓峒周邊民生才趨穩定。時倭寇猖狂進攻浙、閩、粵沿海各地,搶掠燒殺,肆虐當地老百姓。二十八年(1549),朱紈巡視福建沿海,舉薦俞大猷為備倭都指揮。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詔令他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為寧(波)臺(州)參將。嘉靖三十二年(1553)閏三月,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兵夾擊烈表山,但在海寇王直的堅守之下屢攻不破,最後,他令明軍兩名士卒潛入烈表山,點燃了寨中的火藥庫,他指揮將士趁著劇烈的爆炸聲發起總攻。王直慌亂之中率部突圍,欲收集殘部渡海至日本平戶定居。明軍在夾擊王直時,颶風忽然逆發,兵舟被巨浪衝壞。湯克寬急招他叩祈海神庇佑,要以數十牛羊豕為禱。他神色自若,禱以牛羊豬各一頭而已。湯克寬問道:“你為什麼不多以性畜祭祀?”他說:“吾貧無以為答。”片刻之間風勢益猛,船上諸軍號泣震天。俞大猷笑道:“暴風為何來得這麼迅速!”湯克寬責備他說:“你竟然以此為快樂,卻不顧官兵死活?”他臉不變色地說:“大家一樣啊,今日即與君同投大海,齊了業緣,豈不快哉?”頃之風息。湯問道:“你為何能夠鎮定如此?”公曰:“某平生心腸快活,不識有愁苦事。故凡詩章柬牘,無籲愁蹙嘆之聲”。嘉靖三十四年(1555),俞大猷和湯克寬等率軍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殲滅倭寇900餘人。並乘勝追擊至蘇州平望等地又殲逃倭千人,使倭寇聞其名而喪膽。在蘇浙慘敗後,倭寇侵略重心轉移到閩粵。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他奉命帶兵南征至江西南部,會合福建和廣東官軍,鎮壓了饒平張璉的武裝暴動,斬首1200餘級,解散其餘黨2萬人。由此升擢為副總兵,協守惠、潮、汀、漳、南贛諸郡。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集兵力1萬多人,捲土重犯福建,並糾合自南澳北犯的倭寇,攻陷興化府城,擄掠3000名居民,驚動了朝廷。翌年,他從贛南調回福建升遷為總兵官,戚繼光也從浙東調回福建任副總兵官,兩位名將在閩浙總督譚綸指揮節制下,配合福建都督劉顯會同圍攻倭寇。經過5小時的戰鬥,倭寇紛紛落進俞大猷預設的壕坑之中,被明軍斬殺2200餘人,溺死無數。從而收復了平海衛和興化府城,解救了3000名被虜的百姓。基本蕩平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

在陸豐碣石鎮城北(今新酉望海樓村)古牆垣上,聳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萬世太平”四字,記載著一段碣石名將俞大猷的不朽奇功,也留下明代碣石衛一段風雲激烈的歷史傳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蒞任才兩旬,即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任命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俞大猷為統帥,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統率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45000人,福建兵15000人,準備圍剿海豐北部起義的礦工武裝集團。俞大猷接到朝廷諭令後,從福建省匆匆地趕到粵東,與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等副將統率六萬大軍進屯於碣石衛城,將總兵署臨時設於城中的指揮使司。接著展開對後方山賊的清剿行動。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中年進駐碣石衛的廣東總兵官。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俞大猷生於明弘治十六年,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髮網和親友資助。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與湯克寬、鄧城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十五歲進文秀才,猶勤學不輟,先後拜王宣、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為師,以《易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之法,皆得三家所長。後又從師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不僅“劍術天下第一”,且騎射功夫達到百發百中之境界,這為他以後在抗擊倭寇入侵的軍事生涯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歲時,父死家貧,被迫棄儒就武。嘉靖十四年(1535),他參加全國武舉會試,深受兵部尚書毛伯溫賞識,獲第5名武進士,承襲百戶世職。隨即升署正千戶,守禦福建金門所。時金門駐軍囂張跋扈,好勇鬥狠,難以管教,大猷教化他們學會守禮謙讓,使武鬥生亂之事逐漸平息。二十一年,被毛伯溫任為汀漳守備。他蒞任武平,建“讀易軒”,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嘉靖二十六年(1547),俞大猷在汀州府擊潰海賊康老等,俘獲300人,因功擢廣東總督署都指揮僉事。因新興恩平峒賊譚元清等屢叛,總督歐陽必進以囑大猷進剿。他令良民自為守,而親率數人遍詣賊峒,曉以禍福,且教之擊劍,賊駭服。有蘇青蛇者,力格猛虎,恃仗其武力不從,大猷與之格鬥斬之,賊益驚。至此,恩平峒、何老貓峒周邊民生才趨穩定。時倭寇猖狂進攻浙、閩、粵沿海各地,搶掠燒殺,肆虐當地老百姓。二十八年(1549),朱紈巡視福建沿海,舉薦俞大猷為備倭都指揮。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詔令他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為寧(波)臺(州)參將。嘉靖三十二年(1553)閏三月,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兵夾擊烈表山,但在海寇王直的堅守之下屢攻不破,最後,他令明軍兩名士卒潛入烈表山,點燃了寨中的火藥庫,他指揮將士趁著劇烈的爆炸聲發起總攻。王直慌亂之中率部突圍,欲收集殘部渡海至日本平戶定居。明軍在夾擊王直時,颶風忽然逆發,兵舟被巨浪衝壞。湯克寬急招他叩祈海神庇佑,要以數十牛羊豕為禱。他神色自若,禱以牛羊豬各一頭而已。湯克寬問道:“你為什麼不多以性畜祭祀?”他說:“吾貧無以為答。”片刻之間風勢益猛,船上諸軍號泣震天。俞大猷笑道:“暴風為何來得這麼迅速!”湯克寬責備他說:“你竟然以此為快樂,卻不顧官兵死活?”他臉不變色地說:“大家一樣啊,今日即與君同投大海,齊了業緣,豈不快哉?”頃之風息。湯問道:“你為何能夠鎮定如此?”公曰:“某平生心腸快活,不識有愁苦事。故凡詩章柬牘,無籲愁蹙嘆之聲”。嘉靖三十四年(1555),俞大猷和湯克寬等率軍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殲滅倭寇900餘人。並乘勝追擊至蘇州平望等地又殲逃倭千人,使倭寇聞其名而喪膽。在蘇浙慘敗後,倭寇侵略重心轉移到閩粵。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他奉命帶兵南征至江西南部,會合福建和廣東官軍,鎮壓了饒平張璉的武裝暴動,斬首1200餘級,解散其餘黨2萬人。由此升擢為副總兵,協守惠、潮、汀、漳、南贛諸郡。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集兵力1萬多人,捲土重犯福建,並糾合自南澳北犯的倭寇,攻陷興化府城,擄掠3000名居民,驚動了朝廷。翌年,他從贛南調回福建升遷為總兵官,戚繼光也從浙東調回福建任副總兵官,兩位名將在閩浙總督譚綸指揮節制下,配合福建都督劉顯會同圍攻倭寇。經過5小時的戰鬥,倭寇紛紛落進俞大猷預設的壕坑之中,被明軍斬殺2200餘人,溺死無數。從而收復了平海衛和興化府城,解救了3000名被虜的百姓。基本蕩平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潮州海賊張璉部所引入的倭寇屢犯潮州各縣,倏來倏去,歲被其患。久之倭寇野心更大,號稱擁眾1萬多人,長期盤踞於揭陽鄒堂。十二月底,又有新倭萬餘繼至,與粵東海盜吳平聯合。新舊合夥,屠戮焚掠之慘,遠近震駭。《國朝獻徵錄》載:“時潮州倭寇二萬與吳平相犄角,久橫界中,積五六歲,而閩中新倭繹錯南下”。因此倭寇勢力日益擴大,焚掠更加厲害。“倭之來也,巨寇吳平等為之嚮導,所過屠戮,慘不忍睹”(乾隆《潮州府志·徵撫》)。新倭與舊倭會合成2萬多人的搶掠集團,從潮州一路入侵海豐沿海地面,所到之處擄掠居民財產,遠近震駭。以此同時,在海豐西北部大安峒至北部永安山區活動的伍端、溫七、葉丹樓等武裝暴動隊伍,侵掠於惠潮之間,形成山海交逼的局面,地方烽火連年不斷。當倭寇和海賊猖獗流竄海陸豐之際,碣石衛指揮使因旗軍兵力有限,守城尚且無暇,更不敢出城征剿追擊。

是年(1563)九月,吳桂芳受命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開始集中兵力征剿盤踞在碣石衛北部長樂、龍川一帶的山寇。時督府百川張公泉,正召集兵力入山征討海豐北部山區的礦工暴亂,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溫七數戰均告失利,乃以“俞家軍”將至而恐嚇之。“俞家軍”威名素著,伍端(綽號花腰蜂)聞之乃驅諸酋歸巢。不久,俞大猷果然受命進剿,領兵至赤石大安峒碗窯進剿伍端和溫七,但一時未能奏效。俞大猷知賊寇不能久守,於是斷其物資交通出路。這時明軍兵力亦嚴重不足,潮州倭警又告急。他遂按照事前籌謀的招撫策略,派遣麾下王鸞、俞尚志前往大安峒招撫,以大義陳說利害。伍端素服俞大猷將軍威名,知已無力頑抗,遂接受招撫條件,願意上陣殺倭贖罪,派出手下解除溫七部眾的武裝,將溫七等6名賊首以及5名交通接濟者押解至明軍大營一齊斬之。並自縛到俞大猷帳前投降,乞殺倭以自效。隨後從其萬餘部眾中,挑選出2000名精銳勇士充入俞家軍,並由王鸞、俞尚志負責帶領這支礦工部隊。俞大猷以此成功地招降了碣石衛北部山區的群盜之後,瓦解和切割了倭寇與中國內地山寇的聯繫,為戰勝強悍而野蠻的倭寇奠定了戰略基礎。

"

在陸豐碣石鎮城北(今新酉望海樓村)古牆垣上,聳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萬世太平”四字,記載著一段碣石名將俞大猷的不朽奇功,也留下明代碣石衛一段風雲激烈的歷史傳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蒞任才兩旬,即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任命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俞大猷為統帥,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統率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45000人,福建兵15000人,準備圍剿海豐北部起義的礦工武裝集團。俞大猷接到朝廷諭令後,從福建省匆匆地趕到粵東,與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等副將統率六萬大軍進屯於碣石衛城,將總兵署臨時設於城中的指揮使司。接著展開對後方山賊的清剿行動。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中年進駐碣石衛的廣東總兵官。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俞大猷生於明弘治十六年,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髮網和親友資助。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與湯克寬、鄧城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十五歲進文秀才,猶勤學不輟,先後拜王宣、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為師,以《易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之法,皆得三家所長。後又從師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不僅“劍術天下第一”,且騎射功夫達到百發百中之境界,這為他以後在抗擊倭寇入侵的軍事生涯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歲時,父死家貧,被迫棄儒就武。嘉靖十四年(1535),他參加全國武舉會試,深受兵部尚書毛伯溫賞識,獲第5名武進士,承襲百戶世職。隨即升署正千戶,守禦福建金門所。時金門駐軍囂張跋扈,好勇鬥狠,難以管教,大猷教化他們學會守禮謙讓,使武鬥生亂之事逐漸平息。二十一年,被毛伯溫任為汀漳守備。他蒞任武平,建“讀易軒”,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嘉靖二十六年(1547),俞大猷在汀州府擊潰海賊康老等,俘獲300人,因功擢廣東總督署都指揮僉事。因新興恩平峒賊譚元清等屢叛,總督歐陽必進以囑大猷進剿。他令良民自為守,而親率數人遍詣賊峒,曉以禍福,且教之擊劍,賊駭服。有蘇青蛇者,力格猛虎,恃仗其武力不從,大猷與之格鬥斬之,賊益驚。至此,恩平峒、何老貓峒周邊民生才趨穩定。時倭寇猖狂進攻浙、閩、粵沿海各地,搶掠燒殺,肆虐當地老百姓。二十八年(1549),朱紈巡視福建沿海,舉薦俞大猷為備倭都指揮。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詔令他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為寧(波)臺(州)參將。嘉靖三十二年(1553)閏三月,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兵夾擊烈表山,但在海寇王直的堅守之下屢攻不破,最後,他令明軍兩名士卒潛入烈表山,點燃了寨中的火藥庫,他指揮將士趁著劇烈的爆炸聲發起總攻。王直慌亂之中率部突圍,欲收集殘部渡海至日本平戶定居。明軍在夾擊王直時,颶風忽然逆發,兵舟被巨浪衝壞。湯克寬急招他叩祈海神庇佑,要以數十牛羊豕為禱。他神色自若,禱以牛羊豬各一頭而已。湯克寬問道:“你為什麼不多以性畜祭祀?”他說:“吾貧無以為答。”片刻之間風勢益猛,船上諸軍號泣震天。俞大猷笑道:“暴風為何來得這麼迅速!”湯克寬責備他說:“你竟然以此為快樂,卻不顧官兵死活?”他臉不變色地說:“大家一樣啊,今日即與君同投大海,齊了業緣,豈不快哉?”頃之風息。湯問道:“你為何能夠鎮定如此?”公曰:“某平生心腸快活,不識有愁苦事。故凡詩章柬牘,無籲愁蹙嘆之聲”。嘉靖三十四年(1555),俞大猷和湯克寬等率軍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殲滅倭寇900餘人。並乘勝追擊至蘇州平望等地又殲逃倭千人,使倭寇聞其名而喪膽。在蘇浙慘敗後,倭寇侵略重心轉移到閩粵。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他奉命帶兵南征至江西南部,會合福建和廣東官軍,鎮壓了饒平張璉的武裝暴動,斬首1200餘級,解散其餘黨2萬人。由此升擢為副總兵,協守惠、潮、汀、漳、南贛諸郡。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集兵力1萬多人,捲土重犯福建,並糾合自南澳北犯的倭寇,攻陷興化府城,擄掠3000名居民,驚動了朝廷。翌年,他從贛南調回福建升遷為總兵官,戚繼光也從浙東調回福建任副總兵官,兩位名將在閩浙總督譚綸指揮節制下,配合福建都督劉顯會同圍攻倭寇。經過5小時的戰鬥,倭寇紛紛落進俞大猷預設的壕坑之中,被明軍斬殺2200餘人,溺死無數。從而收復了平海衛和興化府城,解救了3000名被虜的百姓。基本蕩平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潮州海賊張璉部所引入的倭寇屢犯潮州各縣,倏來倏去,歲被其患。久之倭寇野心更大,號稱擁眾1萬多人,長期盤踞於揭陽鄒堂。十二月底,又有新倭萬餘繼至,與粵東海盜吳平聯合。新舊合夥,屠戮焚掠之慘,遠近震駭。《國朝獻徵錄》載:“時潮州倭寇二萬與吳平相犄角,久橫界中,積五六歲,而閩中新倭繹錯南下”。因此倭寇勢力日益擴大,焚掠更加厲害。“倭之來也,巨寇吳平等為之嚮導,所過屠戮,慘不忍睹”(乾隆《潮州府志·徵撫》)。新倭與舊倭會合成2萬多人的搶掠集團,從潮州一路入侵海豐沿海地面,所到之處擄掠居民財產,遠近震駭。以此同時,在海豐西北部大安峒至北部永安山區活動的伍端、溫七、葉丹樓等武裝暴動隊伍,侵掠於惠潮之間,形成山海交逼的局面,地方烽火連年不斷。當倭寇和海賊猖獗流竄海陸豐之際,碣石衛指揮使因旗軍兵力有限,守城尚且無暇,更不敢出城征剿追擊。

是年(1563)九月,吳桂芳受命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開始集中兵力征剿盤踞在碣石衛北部長樂、龍川一帶的山寇。時督府百川張公泉,正召集兵力入山征討海豐北部山區的礦工暴亂,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溫七數戰均告失利,乃以“俞家軍”將至而恐嚇之。“俞家軍”威名素著,伍端(綽號花腰蜂)聞之乃驅諸酋歸巢。不久,俞大猷果然受命進剿,領兵至赤石大安峒碗窯進剿伍端和溫七,但一時未能奏效。俞大猷知賊寇不能久守,於是斷其物資交通出路。這時明軍兵力亦嚴重不足,潮州倭警又告急。他遂按照事前籌謀的招撫策略,派遣麾下王鸞、俞尚志前往大安峒招撫,以大義陳說利害。伍端素服俞大猷將軍威名,知已無力頑抗,遂接受招撫條件,願意上陣殺倭贖罪,派出手下解除溫七部眾的武裝,將溫七等6名賊首以及5名交通接濟者押解至明軍大營一齊斬之。並自縛到俞大猷帳前投降,乞殺倭以自效。隨後從其萬餘部眾中,挑選出2000名精銳勇士充入俞家軍,並由王鸞、俞尚志負責帶領這支礦工部隊。俞大猷以此成功地招降了碣石衛北部山區的群盜之後,瓦解和切割了倭寇與中國內地山寇的聯繫,為戰勝強悍而野蠻的倭寇奠定了戰略基礎。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倭寇2萬多人與潮州大盜吳平相勾結,在其引導下,入侵潮州到達海豐縣搶掠,所到之處一片簫條,倭寇氣焰極其囂張。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先後調動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共6萬人,任命伸威營總兵官俞大猷為統帥,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為副將,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大軍從東西兩地彙集於海豐縣東南部沿海,屯紮於碣石衛城東北玄武山下,並召集新組建的福建水師80多艘大小戰船進駐石橋場港。他和湯克寬將總兵署設於城中,調集士兵在玄武山下訓練。晚上宿在軍帳中,他運籌帷幄,對倭寇、海寇、山寇交相起事,官軍應此失彼的混亂局面,作了認真的思考,並分析了倭寇、海寇、山寇三者關係,認為其勢相倚而禍相疊。倭寇從海上來,實賴海寇為之嚮導;倭寇屯聚而野掠,山寇則為其爪牙。為徹底解決目前複雜多變的局面,他確定了整體戰略方針:對山寇多用招撫,對海寇招撫、征剿相結合,對倭寇則堅決剿除。故此,他在征剿海豐赤石花腰蜂的戰鬥中,採用剿撫結合的策略,收復了花腰蜂的礦工隊伍,為征剿倭寇增加了一支生力軍。

是年三月,俞大猷檄令花腰蜂帶領部眾2000人,到碣石衛城集中訓練,以便使慣於山區游擊戰的礦工隊伍適應正規化的陣地戰。到了碣石衛北門外的玄武山校場時,伍端從其2000名精銳部眾中,又挑選出英勇善戰的500人為前鋒,其餘1500名充入俞大猷各營隊伍中,直接聽從俞大猷差遣,督往潮州會剿倭宼。五月中旬,俞大猷在玄武山閱兵誓師東征,命新收撫的伍端領五百勇士為先鋒,官軍隨後繼至,將倭寇團團圍於鄒堂(今屬揭東縣地都鎮),四面舉火,一日一夜連克三巢,焚斬四百多人。史稱“鄒堂之捷”,這是他在粵東指揮抗倭的第一場大捷。鄒堂倭巢被攻毀後,倭寇便沿揭陽逃往戎水(今屬普寧市軍埠鎮),與烏石和蘆清的倭壘互為犄角,築剿固守。他帶領大軍追隨而至,包圍戎水倭寇的大本營。考慮在進攻之前,蘆清和烏石的倭寇必將出兵相救,形成夾擊明軍的不利局面。因此他令麾下在半路上埋伏兵力作疑兵,以迷惑蘆清來援之敵,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戎水。此時倭寇閉門不出,俞大猷命伍端佯裝收兵退卻,引誘倭寇出巢來追,便回頭掩殺。倭寇慌亂之間敗走回營,遭到明軍伏兵從四方潮水般的追殺,共殲滅倭寇主力軍大部1400多人。史稱“戎水神仙溝之捷”,這是他在粵東指揮抗倭的第二場大捷。事後他在呈巡撫吳桂芳《議再添兵一萬》信中回憶說:“猷兵方集,即扎後嶼(即普寧厚嶼,今洪陽),前有烏石之賊,後有蘆清之賊,欲專向烏石,又恐蘆清之賊出兵之後。故與徐僉事(即徐甫宰)商議,移營與蘆清之賊對壘,兵賊相去只二箭地,唯中隔一水,深四尺許,可以徒涉,逐日挑戰打銃,賊亦有一二損傷,此皆未足以收大功;欲收大功,決當再調萬兵來當一面,則以迫蘆清之圍而攻之。亦不過二十餘日事耳。賊見兵盛,迫近其巢,欲尋烏石之賊合夥流突,則大兵已當其前,欲由山路遁走,又恐大兵衝其後,或只且住蘆清不敢動移。然兵氣已振,賊氣已縮,已有七分工夫,再得一枝大兵合攻,乃收十分全功也。”戎水戰後殘存的倭寇膽戰心驚,沿著閩粵驛道日夜狂奔二百多里路,俞大猷率領軍隊緊追不放。倭寇逃到海豐縣城東九龍山時,俞大猷已事先佈置狼兵在此堵截。這支狼兵隊伍住在當地畲族村寨中多日,早就憋足了力氣和精神,每天守候在潮惠驛道旁的山林中,望見倭寇陷入俞大猷設計的陷阱,狼兵爭先恐後揮戈而起,打得倭寇鬼哭狼嚎,昏頭轉向,不知南北。殘寇折向東南甲子、崎沙等島澳,搶奪漁船入海逃竄。也是這群倭寇作惡太多,途中遭遇海上暴風雨,漁船大都翻沒。殘部2000餘人流竄至海豐金錫都高螺鄉,在東海灣獅地山上築壘而守。寨牆依山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俞家軍追至大德港,堵截出海口,將倭寇圍困在高螺灣內。俞大猷率湯克寬、王詔將士晝夜進攻,倭寇據險頑抗,俞家軍久攻不下。在海豐知縣張濟時的配合下,長期圍困封鎖倭寇的糧食供應,相持將近二個月,逼使倭寇食糧匱乏。六月辛卯半夜,倭寇不得不衝圍而出。副總兵湯克寬早料到倭寇舉動,設伏兵於大埔察滘口,以逸待勞。倭寇發現中伏後大驚四奔,湯克寬橫刀要道力斬三個酋首,參將王詔等率兵隨後追殺,倭寇大潰,擒斬1200餘人。各哨軍前後所得零賊又1000餘人。於是餘倭無幾,從大德港奔潰下海,不復能軍,遂散遯入山藪。各兵乃分道搜之,路上陸續被官軍擒斬662名。餘倭搶奪漁船往外洋逃竄,途中遇到暴風雨,三日內沉沒俱盡。這是俞大猷在粵東抗倭的第三場大捷。史稱“海豐大捷”。俞大猷凱旋迴到碣石衛城後,非常興奮地題下“萬世太平”四個大字,令工匠鐫刻在衛城牆垣一處錐形巨石上,以紀念在潮州、大德港等地殲滅倭寇的勝利。越年另一支倭寇攻陷甲子所城,俞大猷麾師驅逐之,在待渡山舉行誓師大會,將所俘的倭寇全部砍頭祭旗。誓師後,倭寇屍首全部埋葬在待渡山東麓的三座墳墓中,俗稱“番仔墳”(至1945年3月,日本步兵第161聯隊士兵在甲子構築陣地時,發現了這三座墳墓。其中“何兵衛”等名字是用日文刻寫的,大吃一驚,將古墓碑取走)。

"

在陸豐碣石鎮城北(今新酉望海樓村)古牆垣上,聳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萬世太平”四字,記載著一段碣石名將俞大猷的不朽奇功,也留下明代碣石衛一段風雲激烈的歷史傳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蒞任才兩旬,即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任命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俞大猷為統帥,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統率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45000人,福建兵15000人,準備圍剿海豐北部起義的礦工武裝集團。俞大猷接到朝廷諭令後,從福建省匆匆地趕到粵東,與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等副將統率六萬大軍進屯於碣石衛城,將總兵署臨時設於城中的指揮使司。接著展開對後方山賊的清剿行動。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中年進駐碣石衛的廣東總兵官。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俞大猷生於明弘治十六年,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髮網和親友資助。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與湯克寬、鄧城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十五歲進文秀才,猶勤學不輟,先後拜王宣、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為師,以《易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之法,皆得三家所長。後又從師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不僅“劍術天下第一”,且騎射功夫達到百發百中之境界,這為他以後在抗擊倭寇入侵的軍事生涯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歲時,父死家貧,被迫棄儒就武。嘉靖十四年(1535),他參加全國武舉會試,深受兵部尚書毛伯溫賞識,獲第5名武進士,承襲百戶世職。隨即升署正千戶,守禦福建金門所。時金門駐軍囂張跋扈,好勇鬥狠,難以管教,大猷教化他們學會守禮謙讓,使武鬥生亂之事逐漸平息。二十一年,被毛伯溫任為汀漳守備。他蒞任武平,建“讀易軒”,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嘉靖二十六年(1547),俞大猷在汀州府擊潰海賊康老等,俘獲300人,因功擢廣東總督署都指揮僉事。因新興恩平峒賊譚元清等屢叛,總督歐陽必進以囑大猷進剿。他令良民自為守,而親率數人遍詣賊峒,曉以禍福,且教之擊劍,賊駭服。有蘇青蛇者,力格猛虎,恃仗其武力不從,大猷與之格鬥斬之,賊益驚。至此,恩平峒、何老貓峒周邊民生才趨穩定。時倭寇猖狂進攻浙、閩、粵沿海各地,搶掠燒殺,肆虐當地老百姓。二十八年(1549),朱紈巡視福建沿海,舉薦俞大猷為備倭都指揮。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詔令他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為寧(波)臺(州)參將。嘉靖三十二年(1553)閏三月,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兵夾擊烈表山,但在海寇王直的堅守之下屢攻不破,最後,他令明軍兩名士卒潛入烈表山,點燃了寨中的火藥庫,他指揮將士趁著劇烈的爆炸聲發起總攻。王直慌亂之中率部突圍,欲收集殘部渡海至日本平戶定居。明軍在夾擊王直時,颶風忽然逆發,兵舟被巨浪衝壞。湯克寬急招他叩祈海神庇佑,要以數十牛羊豕為禱。他神色自若,禱以牛羊豬各一頭而已。湯克寬問道:“你為什麼不多以性畜祭祀?”他說:“吾貧無以為答。”片刻之間風勢益猛,船上諸軍號泣震天。俞大猷笑道:“暴風為何來得這麼迅速!”湯克寬責備他說:“你竟然以此為快樂,卻不顧官兵死活?”他臉不變色地說:“大家一樣啊,今日即與君同投大海,齊了業緣,豈不快哉?”頃之風息。湯問道:“你為何能夠鎮定如此?”公曰:“某平生心腸快活,不識有愁苦事。故凡詩章柬牘,無籲愁蹙嘆之聲”。嘉靖三十四年(1555),俞大猷和湯克寬等率軍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殲滅倭寇900餘人。並乘勝追擊至蘇州平望等地又殲逃倭千人,使倭寇聞其名而喪膽。在蘇浙慘敗後,倭寇侵略重心轉移到閩粵。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他奉命帶兵南征至江西南部,會合福建和廣東官軍,鎮壓了饒平張璉的武裝暴動,斬首1200餘級,解散其餘黨2萬人。由此升擢為副總兵,協守惠、潮、汀、漳、南贛諸郡。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集兵力1萬多人,捲土重犯福建,並糾合自南澳北犯的倭寇,攻陷興化府城,擄掠3000名居民,驚動了朝廷。翌年,他從贛南調回福建升遷為總兵官,戚繼光也從浙東調回福建任副總兵官,兩位名將在閩浙總督譚綸指揮節制下,配合福建都督劉顯會同圍攻倭寇。經過5小時的戰鬥,倭寇紛紛落進俞大猷預設的壕坑之中,被明軍斬殺2200餘人,溺死無數。從而收復了平海衛和興化府城,解救了3000名被虜的百姓。基本蕩平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潮州海賊張璉部所引入的倭寇屢犯潮州各縣,倏來倏去,歲被其患。久之倭寇野心更大,號稱擁眾1萬多人,長期盤踞於揭陽鄒堂。十二月底,又有新倭萬餘繼至,與粵東海盜吳平聯合。新舊合夥,屠戮焚掠之慘,遠近震駭。《國朝獻徵錄》載:“時潮州倭寇二萬與吳平相犄角,久橫界中,積五六歲,而閩中新倭繹錯南下”。因此倭寇勢力日益擴大,焚掠更加厲害。“倭之來也,巨寇吳平等為之嚮導,所過屠戮,慘不忍睹”(乾隆《潮州府志·徵撫》)。新倭與舊倭會合成2萬多人的搶掠集團,從潮州一路入侵海豐沿海地面,所到之處擄掠居民財產,遠近震駭。以此同時,在海豐西北部大安峒至北部永安山區活動的伍端、溫七、葉丹樓等武裝暴動隊伍,侵掠於惠潮之間,形成山海交逼的局面,地方烽火連年不斷。當倭寇和海賊猖獗流竄海陸豐之際,碣石衛指揮使因旗軍兵力有限,守城尚且無暇,更不敢出城征剿追擊。

是年(1563)九月,吳桂芳受命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開始集中兵力征剿盤踞在碣石衛北部長樂、龍川一帶的山寇。時督府百川張公泉,正召集兵力入山征討海豐北部山區的礦工暴亂,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溫七數戰均告失利,乃以“俞家軍”將至而恐嚇之。“俞家軍”威名素著,伍端(綽號花腰蜂)聞之乃驅諸酋歸巢。不久,俞大猷果然受命進剿,領兵至赤石大安峒碗窯進剿伍端和溫七,但一時未能奏效。俞大猷知賊寇不能久守,於是斷其物資交通出路。這時明軍兵力亦嚴重不足,潮州倭警又告急。他遂按照事前籌謀的招撫策略,派遣麾下王鸞、俞尚志前往大安峒招撫,以大義陳說利害。伍端素服俞大猷將軍威名,知已無力頑抗,遂接受招撫條件,願意上陣殺倭贖罪,派出手下解除溫七部眾的武裝,將溫七等6名賊首以及5名交通接濟者押解至明軍大營一齊斬之。並自縛到俞大猷帳前投降,乞殺倭以自效。隨後從其萬餘部眾中,挑選出2000名精銳勇士充入俞家軍,並由王鸞、俞尚志負責帶領這支礦工部隊。俞大猷以此成功地招降了碣石衛北部山區的群盜之後,瓦解和切割了倭寇與中國內地山寇的聯繫,為戰勝強悍而野蠻的倭寇奠定了戰略基礎。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倭寇2萬多人與潮州大盜吳平相勾結,在其引導下,入侵潮州到達海豐縣搶掠,所到之處一片簫條,倭寇氣焰極其囂張。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先後調動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共6萬人,任命伸威營總兵官俞大猷為統帥,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為副將,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大軍從東西兩地彙集於海豐縣東南部沿海,屯紮於碣石衛城東北玄武山下,並召集新組建的福建水師80多艘大小戰船進駐石橋場港。他和湯克寬將總兵署設於城中,調集士兵在玄武山下訓練。晚上宿在軍帳中,他運籌帷幄,對倭寇、海寇、山寇交相起事,官軍應此失彼的混亂局面,作了認真的思考,並分析了倭寇、海寇、山寇三者關係,認為其勢相倚而禍相疊。倭寇從海上來,實賴海寇為之嚮導;倭寇屯聚而野掠,山寇則為其爪牙。為徹底解決目前複雜多變的局面,他確定了整體戰略方針:對山寇多用招撫,對海寇招撫、征剿相結合,對倭寇則堅決剿除。故此,他在征剿海豐赤石花腰蜂的戰鬥中,採用剿撫結合的策略,收復了花腰蜂的礦工隊伍,為征剿倭寇增加了一支生力軍。

是年三月,俞大猷檄令花腰蜂帶領部眾2000人,到碣石衛城集中訓練,以便使慣於山區游擊戰的礦工隊伍適應正規化的陣地戰。到了碣石衛北門外的玄武山校場時,伍端從其2000名精銳部眾中,又挑選出英勇善戰的500人為前鋒,其餘1500名充入俞大猷各營隊伍中,直接聽從俞大猷差遣,督往潮州會剿倭宼。五月中旬,俞大猷在玄武山閱兵誓師東征,命新收撫的伍端領五百勇士為先鋒,官軍隨後繼至,將倭寇團團圍於鄒堂(今屬揭東縣地都鎮),四面舉火,一日一夜連克三巢,焚斬四百多人。史稱“鄒堂之捷”,這是他在粵東指揮抗倭的第一場大捷。鄒堂倭巢被攻毀後,倭寇便沿揭陽逃往戎水(今屬普寧市軍埠鎮),與烏石和蘆清的倭壘互為犄角,築剿固守。他帶領大軍追隨而至,包圍戎水倭寇的大本營。考慮在進攻之前,蘆清和烏石的倭寇必將出兵相救,形成夾擊明軍的不利局面。因此他令麾下在半路上埋伏兵力作疑兵,以迷惑蘆清來援之敵,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戎水。此時倭寇閉門不出,俞大猷命伍端佯裝收兵退卻,引誘倭寇出巢來追,便回頭掩殺。倭寇慌亂之間敗走回營,遭到明軍伏兵從四方潮水般的追殺,共殲滅倭寇主力軍大部1400多人。史稱“戎水神仙溝之捷”,這是他在粵東指揮抗倭的第二場大捷。事後他在呈巡撫吳桂芳《議再添兵一萬》信中回憶說:“猷兵方集,即扎後嶼(即普寧厚嶼,今洪陽),前有烏石之賊,後有蘆清之賊,欲專向烏石,又恐蘆清之賊出兵之後。故與徐僉事(即徐甫宰)商議,移營與蘆清之賊對壘,兵賊相去只二箭地,唯中隔一水,深四尺許,可以徒涉,逐日挑戰打銃,賊亦有一二損傷,此皆未足以收大功;欲收大功,決當再調萬兵來當一面,則以迫蘆清之圍而攻之。亦不過二十餘日事耳。賊見兵盛,迫近其巢,欲尋烏石之賊合夥流突,則大兵已當其前,欲由山路遁走,又恐大兵衝其後,或只且住蘆清不敢動移。然兵氣已振,賊氣已縮,已有七分工夫,再得一枝大兵合攻,乃收十分全功也。”戎水戰後殘存的倭寇膽戰心驚,沿著閩粵驛道日夜狂奔二百多里路,俞大猷率領軍隊緊追不放。倭寇逃到海豐縣城東九龍山時,俞大猷已事先佈置狼兵在此堵截。這支狼兵隊伍住在當地畲族村寨中多日,早就憋足了力氣和精神,每天守候在潮惠驛道旁的山林中,望見倭寇陷入俞大猷設計的陷阱,狼兵爭先恐後揮戈而起,打得倭寇鬼哭狼嚎,昏頭轉向,不知南北。殘寇折向東南甲子、崎沙等島澳,搶奪漁船入海逃竄。也是這群倭寇作惡太多,途中遭遇海上暴風雨,漁船大都翻沒。殘部2000餘人流竄至海豐金錫都高螺鄉,在東海灣獅地山上築壘而守。寨牆依山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俞家軍追至大德港,堵截出海口,將倭寇圍困在高螺灣內。俞大猷率湯克寬、王詔將士晝夜進攻,倭寇據險頑抗,俞家軍久攻不下。在海豐知縣張濟時的配合下,長期圍困封鎖倭寇的糧食供應,相持將近二個月,逼使倭寇食糧匱乏。六月辛卯半夜,倭寇不得不衝圍而出。副總兵湯克寬早料到倭寇舉動,設伏兵於大埔察滘口,以逸待勞。倭寇發現中伏後大驚四奔,湯克寬橫刀要道力斬三個酋首,參將王詔等率兵隨後追殺,倭寇大潰,擒斬1200餘人。各哨軍前後所得零賊又1000餘人。於是餘倭無幾,從大德港奔潰下海,不復能軍,遂散遯入山藪。各兵乃分道搜之,路上陸續被官軍擒斬662名。餘倭搶奪漁船往外洋逃竄,途中遇到暴風雨,三日內沉沒俱盡。這是俞大猷在粵東抗倭的第三場大捷。史稱“海豐大捷”。俞大猷凱旋迴到碣石衛城後,非常興奮地題下“萬世太平”四個大字,令工匠鐫刻在衛城牆垣一處錐形巨石上,以紀念在潮州、大德港等地殲滅倭寇的勝利。越年另一支倭寇攻陷甲子所城,俞大猷麾師驅逐之,在待渡山舉行誓師大會,將所俘的倭寇全部砍頭祭旗。誓師後,倭寇屍首全部埋葬在待渡山東麓的三座墳墓中,俗稱“番仔墳”(至1945年3月,日本步兵第161聯隊士兵在甲子構築陣地時,發現了這三座墳墓。其中“何兵衛”等名字是用日文刻寫的,大吃一驚,將古墓碑取走)。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駐碣石衛期間,還麾師海豐北部山區,相繼降伏藍鬆三、葉丹樓等山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他帶領俞家軍從碣石衛移師潮州,以欽差鎮守南贛汀漳惠潮等處地方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身份,撰寫《潮州祭韓文公文》祭拜韓文公祠。聞說俞家軍抵達潮州城,吳平深感恐懼要求投降。俞大猷遂派特使招降吳平,居之梅嶺。秋八月,吳平擔憂俞大猷終久必殺他,再次叛亂,造戰艦數百,聚眾萬餘,築三城守之,挾殘倭流劫海豐,轉入惠來境,行劫濱海諸郡縣。部將湯克寬、李超等躡賊後追擊,卻連戰不利。福建總兵官戚繼光聞訊出兵襲擊,吳平逃遁渡海退保南澳島。於是俞大猷率領水兵,戚繼光率領陸兵,夾擊剿南澳,大破之。吳平遂掠民舟出海,遠遁以免。南澳大捷,是明軍殲滅廣東倭寇的最後一場大捷。戰後,因他招撫的吳平武裝集團降而復叛之事,閩廣巡按御史交章論劾,俞大猷不僅平南澳無功,反而坐罪奪職。他不無悲憤地作《望闕臺》詩曰:“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淡峰秋葉丹”。麾下副將湯克寬赴任江南狼山副總兵之前,到監獄去探望他,兩位戰友在獄中見面抱頭痛哭。為送別老友湯克寬,俞大猷特地賦《短歌行贈武河湯將軍擢鎮狼山》詩曰:“蛟川見君蛩然喜,虎鬚猿臂一男子。三尺雕弓丈八矛,目底倭奴若蚍蟻。一笑遂為莫逆交,剖心相示寄生死。君戰蛟川北,我戰東海東。君騎五龍馬,我控連錢驄。時時戈艇載左馘,歲歲獻俘滿千百。功高身危古則然,讒口真能變白黑。赭衣關木為君冤,君自從容如宿昔。顧我無幾亦對簿,獄中悲喜見顏色……與君相期瀚海間,回看北斗在南關。功成拂袖謝明主,不然帶礪侯王亦等閒。”詩中抒發了兩人在剿滅倭寇戰場上的戰鬥情誼。經過幾年的圍剿,俞大猷和戚繼光終於掃除了潮州至惠州的倭患。凱旋歸來,俞大猷情不自禁的寫下《舟師》詩曰:“倚劍東溟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島頭雲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虯龍宮。夕陽景裡歸蓬近,背水陣奇將士功”。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連平忠信人李亞元聚眾數萬,攻掠河源、和平、翁源等地,擄掠當地百姓男女八萬餘人,震驚朝廷。四月,他重新被兩廣總督吳桂芳起用,命令他督領參政郭應聘、李佑,劉穩、王化,副使張子弘、參議許公高、遊擊魏宗瀚等帶十萬大兵,分成五路征討河源李亞元的暴亂。俞大猷使用反間計親搗其巢穴,生擒李亞元,俘斬一萬四百人,奪還被擄男女。班師之際,在河源連平縣田源鎮和源城區望郎回山腰上留下兩處紀功的摩崖石刻雲:“明嘉靖丙寅歲二月初七日,總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張子弘、參議許公高、遊擊魏宗瀚,總督八萬官兵,剿滅叛賊李亞元等二萬餘眾,四月竣事班師,謹識”。於是朝廷恢復俞大猷原職,任命他為廣西總兵官。

"

在陸豐碣石鎮城北(今新酉望海樓村)古牆垣上,聳立著一塊巨石,上面刻著“萬世太平”四字,記載著一段碣石名將俞大猷的不朽奇功,也留下明代碣石衛一段風雲激烈的歷史傳奇。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蒞任才兩旬,即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任命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俞大猷為統帥,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統率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45000人,福建兵15000人,準備圍剿海豐北部起義的礦工武裝集團。俞大猷接到朝廷諭令後,從福建省匆匆地趕到粵東,與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等副將統率六萬大軍進屯於碣石衛城,將總兵署臨時設於城中的指揮使司。接著展開對後方山賊的清剿行動。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1504~1580),字志輔,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嘉靖中年進駐碣石衛的廣東總兵官。始祖俞敏跟從朱元璋打天下,以開國功臣襲泉州衛百戶官。俞大猷生於明弘治十六年,自幼家貧,靠母親楊氏編髮網和親友資助。十歲隨家遷居泉州城內北隅,與湯克寬、鄧城等讀書於清源山清源洞。十五歲進文秀才,猶勤學不輟,先後拜王宣、林福、軍事家趙本學等人為師,以《易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之法,皆得三家所長。後又從師南少林高手李良欽學劍(棍)術,不僅“劍術天下第一”,且騎射功夫達到百發百中之境界,這為他以後在抗擊倭寇入侵的軍事生涯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嘉靖元年(1522)俞大猷20歲時,父死家貧,被迫棄儒就武。嘉靖十四年(1535),他參加全國武舉會試,深受兵部尚書毛伯溫賞識,獲第5名武進士,承襲百戶世職。隨即升署正千戶,守禦福建金門所。時金門駐軍囂張跋扈,好勇鬥狠,難以管教,大猷教化他們學會守禮謙讓,使武鬥生亂之事逐漸平息。二十一年,被毛伯溫任為汀漳守備。他蒞任武平,建“讀易軒”,與諸生為文會,而日教武士擊劍。嘉靖二十六年(1547),俞大猷在汀州府擊潰海賊康老等,俘獲300人,因功擢廣東總督署都指揮僉事。因新興恩平峒賊譚元清等屢叛,總督歐陽必進以囑大猷進剿。他令良民自為守,而親率數人遍詣賊峒,曉以禍福,且教之擊劍,賊駭服。有蘇青蛇者,力格猛虎,恃仗其武力不從,大猷與之格鬥斬之,賊益驚。至此,恩平峒、何老貓峒周邊民生才趨穩定。時倭寇猖狂進攻浙、閩、粵沿海各地,搶掠燒殺,肆虐當地老百姓。二十八年(1549),朱紈巡視福建沿海,舉薦俞大猷為備倭都指揮。嘉靖三十一年(1552),倭寇大肆侵擾浙東沿海。詔令他從廣東帶兵到浙東蘇南平倭,受命為寧(波)臺(州)參將。嘉靖三十二年(1553)閏三月,俞大猷和湯克寬分兵夾擊烈表山,但在海寇王直的堅守之下屢攻不破,最後,他令明軍兩名士卒潛入烈表山,點燃了寨中的火藥庫,他指揮將士趁著劇烈的爆炸聲發起總攻。王直慌亂之中率部突圍,欲收集殘部渡海至日本平戶定居。明軍在夾擊王直時,颶風忽然逆發,兵舟被巨浪衝壞。湯克寬急招他叩祈海神庇佑,要以數十牛羊豕為禱。他神色自若,禱以牛羊豬各一頭而已。湯克寬問道:“你為什麼不多以性畜祭祀?”他說:“吾貧無以為答。”片刻之間風勢益猛,船上諸軍號泣震天。俞大猷笑道:“暴風為何來得這麼迅速!”湯克寬責備他說:“你竟然以此為快樂,卻不顧官兵死活?”他臉不變色地說:“大家一樣啊,今日即與君同投大海,齊了業緣,豈不快哉?”頃之風息。湯問道:“你為何能夠鎮定如此?”公曰:“某平生心腸快活,不識有愁苦事。故凡詩章柬牘,無籲愁蹙嘆之聲”。嘉靖三十四年(1555),俞大猷和湯克寬等率軍在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殲滅倭寇900餘人。並乘勝追擊至蘇州平望等地又殲逃倭千人,使倭寇聞其名而喪膽。在蘇浙慘敗後,倭寇侵略重心轉移到閩粵。嘉靖四十年(1561)七月,他奉命帶兵南征至江西南部,會合福建和廣東官軍,鎮壓了饒平張璉的武裝暴動,斬首1200餘級,解散其餘黨2萬人。由此升擢為副總兵,協守惠、潮、汀、漳、南贛諸郡。嘉靖四十一年(1562)十一月,倭寇集兵力1萬多人,捲土重犯福建,並糾合自南澳北犯的倭寇,攻陷興化府城,擄掠3000名居民,驚動了朝廷。翌年,他從贛南調回福建升遷為總兵官,戚繼光也從浙東調回福建任副總兵官,兩位名將在閩浙總督譚綸指揮節制下,配合福建都督劉顯會同圍攻倭寇。經過5小時的戰鬥,倭寇紛紛落進俞大猷預設的壕坑之中,被明軍斬殺2200餘人,溺死無數。從而收復了平海衛和興化府城,解救了3000名被虜的百姓。基本蕩平了入侵福建的倭寇。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二年(1563),由潮州海賊張璉部所引入的倭寇屢犯潮州各縣,倏來倏去,歲被其患。久之倭寇野心更大,號稱擁眾1萬多人,長期盤踞於揭陽鄒堂。十二月底,又有新倭萬餘繼至,與粵東海盜吳平聯合。新舊合夥,屠戮焚掠之慘,遠近震駭。《國朝獻徵錄》載:“時潮州倭寇二萬與吳平相犄角,久橫界中,積五六歲,而閩中新倭繹錯南下”。因此倭寇勢力日益擴大,焚掠更加厲害。“倭之來也,巨寇吳平等為之嚮導,所過屠戮,慘不忍睹”(乾隆《潮州府志·徵撫》)。新倭與舊倭會合成2萬多人的搶掠集團,從潮州一路入侵海豐沿海地面,所到之處擄掠居民財產,遠近震駭。以此同時,在海豐西北部大安峒至北部永安山區活動的伍端、溫七、葉丹樓等武裝暴動隊伍,侵掠於惠潮之間,形成山海交逼的局面,地方烽火連年不斷。當倭寇和海賊猖獗流竄海陸豐之際,碣石衛指揮使因旗軍兵力有限,守城尚且無暇,更不敢出城征剿追擊。

是年(1563)九月,吳桂芳受命提督兩廣軍務兼理巡撫,開始集中兵力征剿盤踞在碣石衛北部長樂、龍川一帶的山寇。時督府百川張公泉,正召集兵力入山征討海豐北部山區的礦工暴亂,惠州參將謝敕與伍端、溫七數戰均告失利,乃以“俞家軍”將至而恐嚇之。“俞家軍”威名素著,伍端(綽號花腰蜂)聞之乃驅諸酋歸巢。不久,俞大猷果然受命進剿,領兵至赤石大安峒碗窯進剿伍端和溫七,但一時未能奏效。俞大猷知賊寇不能久守,於是斷其物資交通出路。這時明軍兵力亦嚴重不足,潮州倭警又告急。他遂按照事前籌謀的招撫策略,派遣麾下王鸞、俞尚志前往大安峒招撫,以大義陳說利害。伍端素服俞大猷將軍威名,知已無力頑抗,遂接受招撫條件,願意上陣殺倭贖罪,派出手下解除溫七部眾的武裝,將溫七等6名賊首以及5名交通接濟者押解至明軍大營一齊斬之。並自縛到俞大猷帳前投降,乞殺倭以自效。隨後從其萬餘部眾中,挑選出2000名精銳勇士充入俞家軍,並由王鸞、俞尚志負責帶領這支礦工部隊。俞大猷以此成功地招降了碣石衛北部山區的群盜之後,瓦解和切割了倭寇與中國內地山寇的聯繫,為戰勝強悍而野蠻的倭寇奠定了戰略基礎。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三年(1564)初,倭寇2萬多人與潮州大盜吳平相勾結,在其引導下,入侵潮州到達海豐縣搶掠,所到之處一片簫條,倭寇氣焰極其囂張。吳桂芳受命為兩廣提督,親自督師東向駐守惠州,先後調動廣西狼兵及本土勁旅共6萬人,任命伸威營總兵官俞大猷為統帥,副總兵湯克寬、參將王詔、門崇文為副將,按察僉事徐甫宰為監軍。大軍從東西兩地彙集於海豐縣東南部沿海,屯紮於碣石衛城東北玄武山下,並召集新組建的福建水師80多艘大小戰船進駐石橋場港。他和湯克寬將總兵署設於城中,調集士兵在玄武山下訓練。晚上宿在軍帳中,他運籌帷幄,對倭寇、海寇、山寇交相起事,官軍應此失彼的混亂局面,作了認真的思考,並分析了倭寇、海寇、山寇三者關係,認為其勢相倚而禍相疊。倭寇從海上來,實賴海寇為之嚮導;倭寇屯聚而野掠,山寇則為其爪牙。為徹底解決目前複雜多變的局面,他確定了整體戰略方針:對山寇多用招撫,對海寇招撫、征剿相結合,對倭寇則堅決剿除。故此,他在征剿海豐赤石花腰蜂的戰鬥中,採用剿撫結合的策略,收復了花腰蜂的礦工隊伍,為征剿倭寇增加了一支生力軍。

是年三月,俞大猷檄令花腰蜂帶領部眾2000人,到碣石衛城集中訓練,以便使慣於山區游擊戰的礦工隊伍適應正規化的陣地戰。到了碣石衛北門外的玄武山校場時,伍端從其2000名精銳部眾中,又挑選出英勇善戰的500人為前鋒,其餘1500名充入俞大猷各營隊伍中,直接聽從俞大猷差遣,督往潮州會剿倭宼。五月中旬,俞大猷在玄武山閱兵誓師東征,命新收撫的伍端領五百勇士為先鋒,官軍隨後繼至,將倭寇團團圍於鄒堂(今屬揭東縣地都鎮),四面舉火,一日一夜連克三巢,焚斬四百多人。史稱“鄒堂之捷”,這是他在粵東指揮抗倭的第一場大捷。鄒堂倭巢被攻毀後,倭寇便沿揭陽逃往戎水(今屬普寧市軍埠鎮),與烏石和蘆清的倭壘互為犄角,築剿固守。他帶領大軍追隨而至,包圍戎水倭寇的大本營。考慮在進攻之前,蘆清和烏石的倭寇必將出兵相救,形成夾擊明軍的不利局面。因此他令麾下在半路上埋伏兵力作疑兵,以迷惑蘆清來援之敵,然後集中兵力進攻戎水。此時倭寇閉門不出,俞大猷命伍端佯裝收兵退卻,引誘倭寇出巢來追,便回頭掩殺。倭寇慌亂之間敗走回營,遭到明軍伏兵從四方潮水般的追殺,共殲滅倭寇主力軍大部1400多人。史稱“戎水神仙溝之捷”,這是他在粵東指揮抗倭的第二場大捷。事後他在呈巡撫吳桂芳《議再添兵一萬》信中回憶說:“猷兵方集,即扎後嶼(即普寧厚嶼,今洪陽),前有烏石之賊,後有蘆清之賊,欲專向烏石,又恐蘆清之賊出兵之後。故與徐僉事(即徐甫宰)商議,移營與蘆清之賊對壘,兵賊相去只二箭地,唯中隔一水,深四尺許,可以徒涉,逐日挑戰打銃,賊亦有一二損傷,此皆未足以收大功;欲收大功,決當再調萬兵來當一面,則以迫蘆清之圍而攻之。亦不過二十餘日事耳。賊見兵盛,迫近其巢,欲尋烏石之賊合夥流突,則大兵已當其前,欲由山路遁走,又恐大兵衝其後,或只且住蘆清不敢動移。然兵氣已振,賊氣已縮,已有七分工夫,再得一枝大兵合攻,乃收十分全功也。”戎水戰後殘存的倭寇膽戰心驚,沿著閩粵驛道日夜狂奔二百多里路,俞大猷率領軍隊緊追不放。倭寇逃到海豐縣城東九龍山時,俞大猷已事先佈置狼兵在此堵截。這支狼兵隊伍住在當地畲族村寨中多日,早就憋足了力氣和精神,每天守候在潮惠驛道旁的山林中,望見倭寇陷入俞大猷設計的陷阱,狼兵爭先恐後揮戈而起,打得倭寇鬼哭狼嚎,昏頭轉向,不知南北。殘寇折向東南甲子、崎沙等島澳,搶奪漁船入海逃竄。也是這群倭寇作惡太多,途中遭遇海上暴風雨,漁船大都翻沒。殘部2000餘人流竄至海豐金錫都高螺鄉,在東海灣獅地山上築壘而守。寨牆依山臨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俞家軍追至大德港,堵截出海口,將倭寇圍困在高螺灣內。俞大猷率湯克寬、王詔將士晝夜進攻,倭寇據險頑抗,俞家軍久攻不下。在海豐知縣張濟時的配合下,長期圍困封鎖倭寇的糧食供應,相持將近二個月,逼使倭寇食糧匱乏。六月辛卯半夜,倭寇不得不衝圍而出。副總兵湯克寬早料到倭寇舉動,設伏兵於大埔察滘口,以逸待勞。倭寇發現中伏後大驚四奔,湯克寬橫刀要道力斬三個酋首,參將王詔等率兵隨後追殺,倭寇大潰,擒斬1200餘人。各哨軍前後所得零賊又1000餘人。於是餘倭無幾,從大德港奔潰下海,不復能軍,遂散遯入山藪。各兵乃分道搜之,路上陸續被官軍擒斬662名。餘倭搶奪漁船往外洋逃竄,途中遇到暴風雨,三日內沉沒俱盡。這是俞大猷在粵東抗倭的第三場大捷。史稱“海豐大捷”。俞大猷凱旋迴到碣石衛城後,非常興奮地題下“萬世太平”四個大字,令工匠鐫刻在衛城牆垣一處錐形巨石上,以紀念在潮州、大德港等地殲滅倭寇的勝利。越年另一支倭寇攻陷甲子所城,俞大猷麾師驅逐之,在待渡山舉行誓師大會,將所俘的倭寇全部砍頭祭旗。誓師後,倭寇屍首全部埋葬在待渡山東麓的三座墳墓中,俗稱“番仔墳”(至1945年3月,日本步兵第161聯隊士兵在甲子構築陣地時,發現了這三座墳墓。其中“何兵衛”等名字是用日文刻寫的,大吃一驚,將古墓碑取走)。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俞大猷駐碣石衛期間,還麾師海豐北部山區,相繼降伏藍鬆三、葉丹樓等山寇。嘉靖四十四年(1565)三月,他帶領俞家軍從碣石衛移師潮州,以欽差鎮守南贛汀漳惠潮等處地方伸威營總兵官署都督僉事身份,撰寫《潮州祭韓文公文》祭拜韓文公祠。聞說俞家軍抵達潮州城,吳平深感恐懼要求投降。俞大猷遂派特使招降吳平,居之梅嶺。秋八月,吳平擔憂俞大猷終久必殺他,再次叛亂,造戰艦數百,聚眾萬餘,築三城守之,挾殘倭流劫海豐,轉入惠來境,行劫濱海諸郡縣。部將湯克寬、李超等躡賊後追擊,卻連戰不利。福建總兵官戚繼光聞訊出兵襲擊,吳平逃遁渡海退保南澳島。於是俞大猷率領水兵,戚繼光率領陸兵,夾擊剿南澳,大破之。吳平遂掠民舟出海,遠遁以免。南澳大捷,是明軍殲滅廣東倭寇的最後一場大捷。戰後,因他招撫的吳平武裝集團降而復叛之事,閩廣巡按御史交章論劾,俞大猷不僅平南澳無功,反而坐罪奪職。他不無悲憤地作《望闕臺》詩曰:“十年驅馳海色寒,孤臣於此望宸鑾。繁霜盡是心頭血,灑向淡峰秋葉丹”。麾下副將湯克寬赴任江南狼山副總兵之前,到監獄去探望他,兩位戰友在獄中見面抱頭痛哭。為送別老友湯克寬,俞大猷特地賦《短歌行贈武河湯將軍擢鎮狼山》詩曰:“蛟川見君蛩然喜,虎鬚猿臂一男子。三尺雕弓丈八矛,目底倭奴若蚍蟻。一笑遂為莫逆交,剖心相示寄生死。君戰蛟川北,我戰東海東。君騎五龍馬,我控連錢驄。時時戈艇載左馘,歲歲獻俘滿千百。功高身危古則然,讒口真能變白黑。赭衣關木為君冤,君自從容如宿昔。顧我無幾亦對簿,獄中悲喜見顏色……與君相期瀚海間,回看北斗在南關。功成拂袖謝明主,不然帶礪侯王亦等閒。”詩中抒發了兩人在剿滅倭寇戰場上的戰鬥情誼。經過幾年的圍剿,俞大猷和戚繼光終於掃除了潮州至惠州的倭患。凱旋歸來,俞大猷情不自禁的寫下《舟師》詩曰:“倚劍東溟勢獨雄,扶桑今在指揮中。島頭雲霧須臾盡,天外旌旗上下翀。隊火光搖河漢影,歌聲氣壓虯龍宮。夕陽景裡歸蓬近,背水陣奇將士功”。嘉靖四十五年(1566)二月,連平忠信人李亞元聚眾數萬,攻掠河源、和平、翁源等地,擄掠當地百姓男女八萬餘人,震驚朝廷。四月,他重新被兩廣總督吳桂芳起用,命令他督領參政郭應聘、李佑,劉穩、王化,副使張子弘、參議許公高、遊擊魏宗瀚等帶十萬大兵,分成五路征討河源李亞元的暴亂。俞大猷使用反間計親搗其巢穴,生擒李亞元,俘斬一萬四百人,奪還被擄男女。班師之際,在河源連平縣田源鎮和源城區望郎回山腰上留下兩處紀功的摩崖石刻雲:“明嘉靖丙寅歲二月初七日,總兵都督俞大猷、副使張子弘、參議許公高、遊擊魏宗瀚,總督八萬官兵,剿滅叛賊李亞元等二萬餘眾,四月竣事班師,謹識”。於是朝廷恢復俞大猷原職,任命他為廣西總兵官。

海陸豐歷史文化-碣石衛抗倭名將俞大猷

嘉靖四十七年七月,廣東饒平縣張璉數次攻陷城垣,長年不能平息。朝廷下詔調俞大猷赴南贛,合閩廣官軍共同討賊。當時胡宗憲兼管江西軍務,獲悉張璉遠出,檄令大猷速尾隨於路斬擊。他回覆胡宗憲道:“應令部隊祕密潛入直搗其巢,怎麼能以數萬軍隊跟隨一匹夫無目的地亂走呢?”於是他即速領五千將士登上柏嵩嶺,俯瞰賊巢。張璉果然回兵救急,大猷接連將其擊破,斬首一千二百餘級,巢內賊匪懼不敢出。大猷使用反間計誘使張璉出戰,由陣後將其捕獲,連同賊首蕭雪峰一併俘獲。戰後遣散張璉餘黨二萬人。隆慶二年(1568),海賊曾一本原是吳平餘黨,既降復叛,執澄海知縣,敗官軍,守備李茂才中炮戰死。於是氣焰益熾進犯廣州,尋犯福建。俞大猷合郭成、李錫軍擒滅之,錄功進右都督,還鎮廣西。嘉靖末年,廣西古田僮族黃朝猛、韋銀豹等發生暴動,嘗再劫會城庫,殺死參政黎民表。巡撫殷正茂徵兵十四萬,檄令俞大猷分七路大軍佂討黃朝猛、韋銀豹,連破其數十巢。其中潮水巢位於高山巔,是賊首黃朝猛的大本營,易守難攻,俞家軍仰攻十餘日未能攻下。於是,他佯作分兵擊馬浪賊而撤兵,密令參將王世科乘雨夜登山設伏。賊以為俞軍已走,遂放鬆警惕安臥於巢中。黎明,王世科令伏軍攀援而上,對著賊巢發射火炮。賊在夢中被炮聲驚醒,遂驚慌亂竄盡被殲滅。接著馬浪諸巢亦相繼被俞大猷分別攻破,斬獲8400多人。賊首黃朝猛、韋銀豹亦被擒獲,遺害廣西百年的積寇盡除。俞大猷在百壽鎮壽字巖,亦留下紀功石刻銘文。戰後,俞大猷被朝廷進世蔭為指揮僉事。然而,他一生命運坎坷,屢被誣陷彈劾。萬曆元年(1573)秋,俞大猷已七十高齡,因計議進攻澎湖倭寇失利,又被奪職。復以署都督僉事起右府僉書,領車營訓練。至是三疏辭官乞歸。萬曆八年病死於家中,年七十八。賜祭葬,贈左都督,諡武襄。子俞諮皋,官至福建總兵官。

俞大猷戎馬生涯四十七年,四為參將,六為總兵,累官都督。率部轉戰於東南沿海,戰功顯赫;他善用兵,為將廉,馭下有恩。“俞家軍”威名赫赫,與戚家軍齊名。著有《正氣堂集》以及《兵法發微》、《劍經》、《洗海近事》、《安國全軍之道》、《兵略對》、《大同鎮兵車操法》、《廣西選鋒兵操法》等軍事著作,為我國古代軍事思想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葉良方

參考文獻:

一、葉良方《海防名城碣石衛》、《碣石衛名將傳》、《碣石衛戰事風雲錄》;

二、俞大猷《正氣堂集》、《明史·俞大猷傳》、《明實錄》;

三、周修東《鄒堂、戎水和海豐抗倭三大捷》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