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簡述:

遠安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2015年總人口為19.5萬人 ,是湖北省一個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准遠安縣退出貧困縣。

"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簡述:

遠安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2015年總人口為19.5萬人 ,是湖北省一個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准遠安縣退出貧困縣。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遠安屬楚國封地。

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而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

三國時隸屬襄陽郡。

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縣城遷建於舊縣亭子山上,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

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樑因之。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

隋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屬荊州夷陵郡。

唐德三年(公元758年),復夷陵為峽州,屬山南東道,遠安仍隸屬峽州。

後唐初年,遠安曾併入南平國(即荊南)。

宋代仍以遠安屬峽州夷陵郡,隸荊湖北路。

元升峽州為路,仍領遠安,隸河南行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安屬荊門直隸州。

民國期間遠安始屬襄陽道,繼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6日),遠安解放後,在南漳金襄坪成立愛國民主南遠縣政府,屬江漢軍區當陽專署領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下旬,遠安南漳分治,遠安改屬宜昌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宜昌專署),仍轄遠安。

1961年6月恢復宜昌專署,原轄區不變。

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併,撤銷宜昌專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遠安縣屬宜昌市人民政府。

截至2015年,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鳴鳳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洋坪鎮、茅坪場鎮、荷花鎮、河口鄉。遠安縣共有8個社區、110個村。政府駐地鳴鳳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遠安縣為湘鄂西片區。

"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簡述:

遠安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2015年總人口為19.5萬人 ,是湖北省一個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准遠安縣退出貧困縣。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遠安屬楚國封地。

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而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

三國時隸屬襄陽郡。

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縣城遷建於舊縣亭子山上,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

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樑因之。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

隋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屬荊州夷陵郡。

唐德三年(公元758年),復夷陵為峽州,屬山南東道,遠安仍隸屬峽州。

後唐初年,遠安曾併入南平國(即荊南)。

宋代仍以遠安屬峽州夷陵郡,隸荊湖北路。

元升峽州為路,仍領遠安,隸河南行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安屬荊門直隸州。

民國期間遠安始屬襄陽道,繼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6日),遠安解放後,在南漳金襄坪成立愛國民主南遠縣政府,屬江漢軍區當陽專署領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下旬,遠安南漳分治,遠安改屬宜昌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宜昌專署),仍轄遠安。

1961年6月恢復宜昌專署,原轄區不變。

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併,撤銷宜昌專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遠安縣屬宜昌市人民政府。

截至2015年,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鳴鳳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洋坪鎮、茅坪場鎮、荷花鎮、河口鄉。遠安縣共有8個社區、110個村。政府駐地鳴鳳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遠安縣為湘鄂西片區。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地理環境

遠安縣位於湖北省西部、居宜昌市之東北。地理座標為東經111°14′~111°52′,北緯30°53′~31°22′。東距省會武漢市355公里,西南距宜昌市117公里。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四鄰邊界總長326.07千米。境內東西橫距61.3公里,南北縱距54公里。國土面積1752平方千米。

遠安縣西部因地殼掀斜,間歇性上升,中部破碎斷裂,地塹南北橫穿,出現河谷平畈,衝壟縱橫;東部受凹陷帶的牽制,日趨沉降,形成波狀起伏,丘崗綿亙。整個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太平頂為最高峰,絕對高程1325.1米;雷打巖為最低處,絕對高程76米,相對高差1249.1米。

遠安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屬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左右;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30小時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75天左右。

"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簡述:

遠安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2015年總人口為19.5萬人 ,是湖北省一個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准遠安縣退出貧困縣。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遠安屬楚國封地。

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而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

三國時隸屬襄陽郡。

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縣城遷建於舊縣亭子山上,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

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樑因之。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

隋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屬荊州夷陵郡。

唐德三年(公元758年),復夷陵為峽州,屬山南東道,遠安仍隸屬峽州。

後唐初年,遠安曾併入南平國(即荊南)。

宋代仍以遠安屬峽州夷陵郡,隸荊湖北路。

元升峽州為路,仍領遠安,隸河南行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安屬荊門直隸州。

民國期間遠安始屬襄陽道,繼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6日),遠安解放後,在南漳金襄坪成立愛國民主南遠縣政府,屬江漢軍區當陽專署領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下旬,遠安南漳分治,遠安改屬宜昌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宜昌專署),仍轄遠安。

1961年6月恢復宜昌專署,原轄區不變。

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併,撤銷宜昌專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遠安縣屬宜昌市人民政府。

截至2015年,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鳴鳳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洋坪鎮、茅坪場鎮、荷花鎮、河口鄉。遠安縣共有8個社區、110個村。政府駐地鳴鳳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遠安縣為湘鄂西片區。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地理環境

遠安縣位於湖北省西部、居宜昌市之東北。地理座標為東經111°14′~111°52′,北緯30°53′~31°22′。東距省會武漢市355公里,西南距宜昌市117公里。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四鄰邊界總長326.07千米。境內東西橫距61.3公里,南北縱距54公里。國土面積1752平方千米。

遠安縣西部因地殼掀斜,間歇性上升,中部破碎斷裂,地塹南北橫穿,出現河谷平畈,衝壟縱橫;東部受凹陷帶的牽制,日趨沉降,形成波狀起伏,丘崗綿亙。整個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太平頂為最高峰,絕對高程1325.1米;雷打巖為最低處,絕對高程76米,相對高差1249.1米。

遠安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屬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左右;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30小時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75天左右。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地方文化

花鼓戲

遠安花鼓是以遠安的民歌小調、地方語言為基礎,吸收了襄陽花鼓、荊州花鼓、湖北越調、四川梁山調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聲腔,改進和發展演變而成的一個地方劇種。

花鼓戲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數幾齣戲有淨角行當),歷來均由邏輯性扮演,其音樂男女不分腔。遠安花鼓戲唱腔分正腔、採腔兩大類。其中;正腔腔繫有陶腔、漢腔、南腔、四平,屬”板腔體”音樂;採腔腔系多為一戲一曲,如”繡荷包調”、”瓜園會調”等。花鼓戲打擊樂有蘇鑼、蘇鈸、鉤鑼、馬鑼、邊鼓、簡板。

遠安花鼓傳統劇目有《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臺播放。

遠安皮影

遠安皮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遠安縣誌》中才被提到。縣誌載;”皮影傳入縣內已180餘年,經久不衰”。

據1950年初期統計,遠安皮影隊已有15支,藝人46名;1985年統計,皮影隊已22支,藝人68名,分佈在荷花、洋坪、舊縣、花林、望家等地。遠安皮影除了在頭像上繼承中國戲曲忠奸善惡等類型化人物臉譜。

"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簡述:

遠安縣,隸屬於湖北省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東北。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遠安縣是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發祥地之一。遠安縣縣域面積為1752平方公里,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2015年總人口為19.5萬人 ,是湖北省一個整體不對外開放縣。2018年8月7日,湖北省政府批准遠安縣退出貧困縣。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遠安屬楚國封地。

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縣,以其臨沮水而得名臨沮縣,屬南郡,直至東漢。

三國時隸屬襄陽郡。

東晉隆安末(公元401年),因縣城遷建於舊縣亭子山上,改臨沮縣為高安縣,仍隸襄陽郡。

南朝宋初(公元420年)為汶陽郡治,齊樑因之。

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遠平安”之意,又改高安為遠安,隸屬峽州。

隋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隸屬荊州夷陵郡。

唐德三年(公元758年),復夷陵為峽州,屬山南東道,遠安仍隸屬峽州。

後唐初年,遠安曾併入南平國(即荊南)。

宋代仍以遠安屬峽州夷陵郡,隸荊湖北路。

元升峽州為路,仍領遠安,隸河南行省。

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峽州為夷陵州,領遠安。

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屬荊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荊門為直隸州,改遠安屬荊門直隸州。

民國期間遠安始屬襄陽道,繼屬荊宜道。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屬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屬第六行政督察區。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8月6日),遠安解放後,在南漳金襄坪成立愛國民主南遠縣政府,屬江漢軍區當陽專署領導。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下旬,遠安南漳分治,遠安改屬宜昌專員公署。

1958年12月建立宜都工業區行政公署(撤宜昌專署),仍轄遠安。

1961年6月恢復宜昌專署,原轄區不變。

1993年初,宜昌地市合併,撤銷宜昌專署,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遠安縣屬宜昌市人民政府。

截至2015年,遠安縣轄6個鎮、1個鄉;鳴鳳鎮、花林寺鎮、舊縣鎮、洋坪鎮、茅坪場鎮、荷花鎮、河口鄉。遠安縣共有8個社區、110個村。政府駐地鳴鳳鎮。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傳部、財政部、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遠安縣為湘鄂西片區。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地理環境

遠安縣位於湖北省西部、居宜昌市之東北。地理座標為東經111°14′~111°52′,北緯30°53′~31°22′。東距省會武漢市355公里,西南距宜昌市117公里。縣域之東、東南與荊門市、當陽市毗鄰,西南、西與夷陵區為鄰,北與保康縣、南漳縣接壤,四鄰邊界總長326.07千米。境內東西橫距61.3公里,南北縱距54公里。國土面積1752平方千米。

遠安縣西部因地殼掀斜,間歇性上升,中部破碎斷裂,地塹南北橫穿,出現河谷平畈,衝壟縱橫;東部受凹陷帶的牽制,日趨沉降,形成波狀起伏,丘崗綿亙。整個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太平頂為最高峰,絕對高程1325.1米;雷打巖為最低處,絕對高程76米,相對高差1249.1米。

遠安地處北半球亞熱帶,屬大陸季風性氣候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1000-11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6℃左右;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830小時左右,年平均無霜期275天左右。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地方文化

花鼓戲

遠安花鼓是以遠安的民歌小調、地方語言為基礎,吸收了襄陽花鼓、荊州花鼓、湖北越調、四川梁山調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聲腔,改進和發展演變而成的一個地方劇種。

花鼓戲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數幾齣戲有淨角行當),歷來均由邏輯性扮演,其音樂男女不分腔。遠安花鼓戲唱腔分正腔、採腔兩大類。其中;正腔腔繫有陶腔、漢腔、南腔、四平,屬”板腔體”音樂;採腔腔系多為一戲一曲,如”繡荷包調”、”瓜園會調”等。花鼓戲打擊樂有蘇鑼、蘇鈸、鉤鑼、馬鑼、邊鼓、簡板。

遠安花鼓傳統劇目有《李逵砍旗》、《思凡》、《淹臘菜》等100多出,內容多是反映民間生活的。其中《搶新床》、《陽關大道》、《好事成雙》等曾赴湖北省參加過會演或由省電臺播放。

遠安皮影

遠安皮影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遠安縣誌》中才被提到。縣誌載;”皮影傳入縣內已180餘年,經久不衰”。

據1950年初期統計,遠安皮影隊已有15支,藝人46名;1985年統計,皮影隊已22支,藝人68名,分佈在荷花、洋坪、舊縣、花林、望家等地。遠安皮影除了在頭像上繼承中國戲曲忠奸善惡等類型化人物臉譜。

黃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湖北省遠安縣

主要景點

鳴鳳山

鳴鳳山在遠安縣城之西,始建於南北朝時期的鳴鳳山道觀,距今1500多年,其 間幾經擴建與修葺,到清咸豐年間,廟宇達到鼎盛時期,與武當山全真派一脈相傳。

靈龍峽

靈龍峽景區,位於遠安百萬畝小林海之中,景區內由4億多年的奧陶系石灰岩地貌構成一個封閉式大峽谷。景區裡面的”靈龍大拐彎”被譽為”三峽漂流第一彎”。

大堰原始森林

大堰原始森林,位於茅坪場鎮白雲村廟兒埡,總面積10.3605萬畝,海拔在500一800米之間,境內山嶺交錯,溝谷縱橫,年均氣溫攝氏12-16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日照時數1878.5小時,無霜期240-250天。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主要樹種有省定點優良種源紅薄皮馬尾松原始群落784畝,其樹齡均在120年以上、胸徑80公分以上。

龍潭河

龍潭河位於遠安縣花林寺鎮內,距縣城11公里。河岸兩側擁有山、巖、洞、峽、溪、潭、瀑、泉等多種岩溶山水景觀以及湖北省內罕見的蝴蝶生態景觀。景區內的太清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積1800平米。

鹿苑寺

鹿苑寺風景區位於鳴鳳鎮西北的鹿苑溪畔,距依託城鎮鳴鳳鎮約3公里,景區內古鹿苑寺曾為全國著名的佛教寺院。

遠安回馬坡

回馬坡位於宜昌市遠安縣城西北18.5公里的羅漢峪溝中游地段。回馬 坡所在的羅漢峪溝長約15公里,在回馬坡腳下小溪裡的石巖上,留下了幾個清晰的馬踢印,人稱”馬踢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