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子牙釣魚臺全國大大小小共有16處,馬理《通志》載:釣臺在寶雞縣東南磻溪中水邊。其石下細上鉅,俯臨溪中。故老相傳為太公釣處。太公釣魚臺有三:在河南新安城東者,一石也。今溪水數丈許矣。在陝西者二,一在咸陽城西,土屹然不崩;一在寶雞磻溪中,石也。太公避(殷)紂(王)而來,初釣新安,繼而咸陽,後釣於磻溪。其遇文王者,磻溪也。”經考查,咸陽的釣魚臺遺址,位於秦都區釣臺街道辦釣魚臺村(渭河三號橋南岸),歷代雖有毀損,遺蹟猶存。旁有個廟有塊石碑上寫著太公垂釣處,且有舊時名人題名“陝西咸陽縣周姜太公釣魚臺”。自稱太公釣魚臺的還有:河南的鄭州市郊、衛輝,山東的日照、濟南市歷城區、濰坊市濰水南溪,河北的吳橋、南皮以及天津靜海區的子牙村等,都有大同小異的說法。

當今媒體對有關的所謂“太公釣魚臺”有所報道。杜中洲在《鄉音》雜誌(2006年第6期)載文《尋訪南皮“姜太公釣魚臺”》,寫道:“《人民日報》(海外版)稱,現今河北省泊頭市城東有個釣魚臺村,因周代的姜太公曾在此垂釣而得名。這個村歷來屬南皮,1983年初在市、縣區劃調整時,才由南皮縣劃入泊頭市版圖。”河南有媒體載文《鄭州有個釣魚臺》稱,在鄭州北郊,有個釣魚臺村,離市區不到20公里,現屬惠濟區古滎鎮曹坡村釣魚臺自然村。太公塑像的北側一座有城牆垛的高臺,就是傳說姜太公在此垂釣的釣魚臺。王有彬在《大眾日報》(2012年3月20日)載文《姜太公垂釣濰坊渭水》,寫道:“濰坊濰水河有支流南溪。康熙時《濰縣誌》曰:‘溪東南五十里,昔太公避(殷)紂(王)居東海之濱垂釣處。其溪也名渭水。太公在渭陽山上搭建草堂以居。故又稱太公堂山,山上有太公廟,與其妻馬娘娘(附近馬家溝人)生活於此’。”“元代狀元張起巖有《南溪垂釣》詩,乾隆年間濰縣畫家郭汝龍繪有《南溪垂釣圖》。”

諸多的姜太公“垂釣”處,特別是天津、河北的幾處,無疑是不可信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姜子牙沒有到這些地方去過。至於河南、山東的幾處,均應是他的活動範圍或相距不遠,河南新安與陝西咸陽,也許是是他到寶雞磻溪的經過之地。他若是熱衷於休閒,在這些地方垂釣,都有著一定的可能性;若是有遠大抱負者,“垂釣”不能不說是誤信誤傳,或偏信偏傳,絕不會是等待周文王“上鉤”聘賢的地方。

說到姜太公釣魚臺,還涉及姜太公的故里問題。對此大體上有8說。即:河南的南陽說、新蔡說、襄城說,山東的“東海上人(濰坊‘渭水’)”說、日照說、莒縣說,安徽臨泉說,山西省石樓說。故里到底在何處?傳統觀點是:其名呂尚,封於呂地,今南陽為最早呂地,此文不作詳述。這裡要說的是,不少典籍與當今媒體稱,姜太公是今河南衛輝市人,並釣魚於此。實事求是講,這裡只能是姜子牙為著自己的遠大目標,而以垂釣為幌子,蒐集商王朝情報的地方。

不可否認,姜太公的“汲人磻溪”說是有依據的。《呂氏春秋·首時》篇說:“太公望,河內汲人(今河南衛輝市)也。”歷史上第一個給太公故里定位的是【東漢】史學家高誘,其在註釋《呂氏春秋•首時》和《淮南子•汜論》時,兩度把姜太公註釋為“河內汲人”。【清】王昶《金石萃編》,【清】程維周《二十四史人物考》,還有其他多種史籍及呂蒙正家族等海峽兩岸十多種族譜,均說為“太公汲人”。更有《水經注》載:“(汲縣)城西北有……磻溪、太公泉,言太公常釣於此也。”【清】《河南通志》、【清】乾隆二十年《汲縣誌》也稱,(汲)地有磻溪、太公泉,為姜子牙“釣魚”處。而今,水潭邊有清乾隆年間巡撫畢沅所立“姜太公釣魚處”石碑一通,李敏修等人光緒二十年在此豎姜太公釣魚石像一尊。

其實,眾多權威典籍及現今主導觀點認為,這裡並非姜子牙祖籍,姜太公“釣魚”處是“渭釣”。《古今姓氏書辯證》(卷二十三)說:“呂,也講姜尚。蓋呂侯枝(支)孫,起漁釣,佐周文王,為武王太師,定天下有功,封為齊侯。”他曾在商都朝歌(今淇縣)當過官,因不滿紂王的殘暴無道,憤然離開朝歌,到諸侯各國遊說,但總不得志。後聽說西伯文王賢能,於是就遠去岐山,投奔文王。但那時要見到西岐諸侯國的文王,不甚容易。在瞭解到文王經常出獵磻溪一帶後,就在此溪附近釣魚等候。《史記·齊太公世家》載:“呂尚年老矣,以漁釣竿周西伯。西伯將出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悅)。”《呂氏春秋》也講:“太公釣於茲泉,遇文王。”周原甲骨文“渭釣”可以印證。王於信在《西周甲骨文探論》一文中認為:“文王將渭釣遇姜尚作為大事,記載在甲骨文上。”因此說,姜尚的‘渭釣’,決不是一般的垂釣,而是在他遊說天下諸侯,掌握很多天下大事及商朝的內部情報後,才遠走西岐,以助周滅商的。”

《史記·齊太公世家》更直接講:“周西伯昌之脫羑里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周文王姬昌被紂王拘禁在河南湯陰的羑里,他的臣子散宜生、閡夭便去招姜尚,姜尚蒐集了美女奇物獻給紂王,贖回了姬昌。從此,周文王、周武王父子便拜姜尚為師,姜尚又來往於商紂王都城朝歌及其鄰近的汲(今衛輝市)地,棘津之間,以屠牛,賣飲為名。偵探商朝的內部情報,以此達到倒商扶周的政治願望。《離騷》曰:“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周拱辰《離騷草木史》也說:“散宜生、南宮适(kuò)、閡夭學於太公,太公奇三子之為人,遂酌酒切脯結契焉,其後屠牛朝歌,賣漿棘地……鼓刀一語,開周家八百年靈運。《天問》也曰:師望在肆,昌何識,鼓刀揚聲,後何喜。”王逸注:“言呂望鼓刀在肆,文王親往問之,呂望對曰:“下屠屠牛,上屠屠國。文王喜,載與歸。”呂望只有在朝歌以屠牛,賣漿為名,才能掌握封王的動向,才能就近營救周文王出羑里。所以《鬼谷子》說:“呂尚三人殷商,三就(救)文王,然後合於文王。”

綜上考述,去偽存真,擬可得出如下說法:姜子牙為炎帝的後人,由隴上遷往山西石樓縣。石樓是姜子牙呂尚的遠祖地,句龍為姜子牙的先祖,伯夷是姜子牙的曾祖父。伯夷的子孫由山西石樓遷往河南南陽。南陽古呂國是呂尚的祖籍地。後來稱西呂之地,為上古呂國。在千年左右時,由此析出一支到河南新蔡,稱之為東呂之地,即西呂拓殖之地。郙國是個小國,東周前期為蔡國所並。呂尚即此時此地之人。古汲地(河南衛輝市)為呂尚商朝為官、又不滿殷紂王荒淫無道而辭官之地,也是後來與散宜生、南宮适、閡夭學三弟子,以屠牛為幌子,蒐集情報助周滅商之地。而安徽臨泉縣姜寨為上古呂國(今新蔡)的屬地。當時,除都城古新蔡外,其他屬地還是荒涼的處女地,姜子牙及其部族曾經來此長期放牧,有的留此居住。故為上古呂國人,並且稱之為姜寨。”山東“渭河南溪”是其“避紂”處,“東海上人”的“東海”,實際是其封地,都城在今山東淄博。至於今陝西寶雞市的渭河之磻溪,則是姜子牙謀求與周文王相見和周文王遇賢之處,理所當然是“姜太公釣魚處”。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