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禮儀教育亟須“破牆”'

幼兒園 不完美媽媽 玩具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9-09-17
"

幼兒園自身的封閉性導致禮儀教育很難延伸到園外,加上部分幼兒家長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幼兒得不到正向引導,使得公眾場所“熊孩子”層出不窮。因此,幼兒園禮儀教育亟須“破牆”,不但要把禮儀教育拓展到園外,還要把家長納入其中。

三個月前,有機會陪畢業班的孩子觀看了日本電影《再見了,我的幼兒園》。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某幼兒園畢業典禮前夕,幾個小朋友一路奔波去看望生病的小夥伴的故事。故事很感人,但讓我印象格外深刻的,卻是電影中的一些小事。在無人路口,孩子們互相提醒“不要闖紅燈”;在地鐵上又自覺想著老師的要求:“公車上不能大聲喧譁”……

或許是作為幼兒教師的敏感,我突然想起了自己在生活中的見聞。

去劇院看話劇,旁邊一個四五歲的孩子一邊腳踩椅子手舞足蹈,一邊旁若無人地吃零食,緊挨著他的家人視若無睹。坐公交車,前面一個孩子坐在座位上,時而踢踢腿,時而碰碰旁邊乘客的揹包。在飯店用餐,幾個孩子圍著桌子追趕瘋鬧,甚至撞翻了服務員手上正要上桌的飯菜……

近些年,不斷有媒體曝光類似的事情。這些在公共場所搗亂的孩子,被稱為“熊孩子”。當然,這些孩子各年齡段都有,但不得不承認,更多的還是學齡前階段的孩子。

這不禁讓人反思:難道我們的幼兒園不教孩子禮儀嗎?當然不是。

幼兒園的禮儀教育很難走出去

“熊孩子”不是天生的,而是環境薰陶及教育的產物。對於幼兒來說,塑造他們品性的生活環境,無外乎幼兒園與家庭。

幼兒園每天都在教授幼兒禮儀。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入園、進餐、盥洗、午休、遊戲、離園等環節都有“規矩”和“約束”,也都有禮儀教育的滲透。比如早上來園要跟老師問好,跟爸爸媽媽說再見;說話要文明,不爭搶玩具,要懂得謙讓;客人來訪要問好……雖然許多幼兒園並沒有把禮儀教育作為一個專門的研究主題來開展,但關於文明禮儀的引導其實每天都在進行。

那麼,是否可以說幼兒園的禮儀教育不存在問題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幼兒園禮儀教育最大的問題,在於它很難走出幼兒園的大門。

幼兒園本身就是一個較為封閉的空間,教師也較少帶幼兒走出幼兒園,走進街道、社區等地方開展活動,這就使得教師對幼兒禮儀方面的引導,很難延伸到幼兒園以外的地方。同時,在幼兒園禮儀教育過程中,也存在著教育內容不完善,沒有營造出多樣化的禮儀教育環境等問題,特別是缺乏“幼兒走出幼兒園,進入公共場所後應當怎麼辦”等方面的課程內容。

這種做法的後果,直接造成了幼兒的雙重禮儀標準。比如涵涵在幼兒園哪怕扔一張小紙片都知道要送到垃圾箱,但在海邊洗浴納涼時,喝完的飲料瓶等也隨著大人的礦泉水瓶一起扔在旁邊的沙灘上;明明在幼兒園喝水、滑滑梯都知道要排隊,但在公共遊樂場所,卻不斷與其他小朋友搶奪玩具,旁邊的小妹妹幾次請求他讓她玩玩木馬,而明明卻自顧自地玩著,完全無動於衷。

家庭中的禮儀教育參差不齊

學齡前兒童,對社會規範與秩序的認識較為薄弱,其行為缺少邊界感,與此同時,他們又很容易受周圍成人的影響。

除了幼兒園,幼兒生活的另一個十分重要的環境便是家庭。作為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可能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塑造他們的行為習慣。

不可否認,大部分家長是好的,無論是在家庭還是在外面,都會對孩子的行為有所管束。但也有少部分家長,公德意識本身就比較淡薄,出門在外,非但不關注自身行為,更別說約束孩子了。

比如,四歲的帆帆把吃完的香蕉皮送進路旁的垃圾箱,但他看到地上還有一塊爛香蕉皮,於是從地上撿起來,放進垃圾箱,但把手和衣服都弄髒了。媽媽看到了,臉色立馬變得難看起來,甚至訓斥道:“你是撿破爛的嗎?”“媽媽,香蕉皮太滑了,能滑倒人的。”帆帆有些不解地看著媽媽。“不會的,有專門的人來打掃。”媽媽給帆帆擦完手和衣服,帶著他離開了。也許這位媽媽能洗淨帆帆的手,擦乾孩子衣物上的汙垢,但是以後別人亂扔垃圾,帆帆可能再也“看不見”了。

更有甚者,孩子在公共場合出現了不當行為,家長不但不約束,而且還會護短。

一次,在動車上,我坐在座位上打盹,後座的孩子不停地踢我的椅背,我終於忍不住了,轉身對家長說:“請看好孩子,不要再踢了!”沒想到孩子旁邊的奶奶立刻朝著我瞪起眼來:“三歲的孩子懂什麼,踢踢怎麼了?還能踢壞你嗎?”當我表示影響我休息時,他媽媽也不甘示弱:“那是你不困,困了怎樣都能睡著的。”試問,三歲孩子真的什麼都不懂嗎?顯然不是,只是因為得到家人的縱容,孩子才會有恃無恐。

另一個孩子,用石頭把鄰居家的車身劃了一道痕。鄰居很生氣,便訓斥了他幾句。沒想到正巧被孩子爸爸看見了,於是爸爸不依不饒:“欺負一個孩子算什麼能耐?有火衝我來,別說你這輛破車,再貴的車我也賠得起!”於是,孩子的錯誤很快升級為兩個大人的爭吵。有爸爸撐腰,孩子更來勁了:“壞叔叔,就劃你的車!”說著又要去劃。

由此可見,如果說幼兒園禮儀教育的侷限,在於沒能拓寬邊界、延伸到園外的話,那麼,家庭禮儀教育的問題則在於,部分家長給幼兒做出了極為錯誤的示範,混淆了幼兒辨別是非的能力。

幼兒園應及時拓寬禮儀教育邊界

幼兒正處於邁開腳步走向社會的起始階段,今日幼兒的行為品質,就是未來國民的整體素質。作為學前教育的專業機構,幼兒園的首要任務不在於傳授多少知識,而是要幫助幼兒認識周圍的世界,開啟智慧與心靈,讓他們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與行為品質。因此,打破幼兒園禮儀教育的侷限,同時把家長納入幼兒園的禮儀教育,是幼兒園應當肩負的責任。

首先,禮儀教育是社會性教育的重要內容,它最終要回到社會中去。幼兒的禮儀教育應該在一種知行合一的理念指導下,讓幼兒在社會性交往和實踐操作中不斷養成良好的文明行為習慣,這要求幼兒園拓寬教育的邊界,有計劃地把公共禮儀教育從園內延伸到園外。幼兒園可以有目的地組織幼兒走出園外或與社區合作,充分挖掘外出過程中各個環節的禮儀教育內容,比如環保、遵守交通規則、公眾場合不喧譁等。只有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體驗過、感受過,幼兒才能將規則內化為行為規範。而如果這種教育只停留在口頭說教上,幼兒就很難做到隨時遷移。

其次,幼兒園可以通過互聯網等現代便捷的溝通方式,向家長宣傳禮儀方面的知識,把家長納入幼兒園的禮儀教育範圍之內,逐步提高家長的禮儀素養,扭轉部分家長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的情況。還可以通過主題家長會、親子活動等,開展關於社會公共禮儀話題的討論。比如,教師可以向家長呈現幼兒在公共場合不當行為的案例,然後讓家長進行評價、反思。在集體討論的環境中,少部分觀念有偏差的家長,也會在大環境的影響下,自我反省,從而與幼兒園的教育理念保持同步。同時,親子活動既可以加強家長與孩子的互動,又可以藉機向家長介紹孩子在幼兒園的禮儀表現情況,宣傳幼兒園對於孩子禮儀教育的目標及具體要求,這樣容易讓孩子在家中也將良好的禮儀習慣保持下去,以達到鞏固的效果。

另外,我們還要注意,文明禮儀不僅僅是一種外化的、程式化的禮節,它更有自己明確的核心,那就是愛和尊重。只有發自內心地尊重別人,才能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做到以他人為先。因此,引導家長不要溺愛、放縱孩子,讓他們懂感恩、懂尊重,走出“自我中心”,才能使禮儀教育取得實效。

(作者單位:山東省煙臺市市級機關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15日第2版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