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江邊碼頭

樟河從騎田嶺的黃茅大嶺發源一路南下,匯聚山澗的潺潺細流,下

山後又接納條條支流,流到白石渡,就成了河面寬闊,水也較深的河流

了。樟河下游是湖廣交界的白沙村,廣東人叫樟河為白沙河。既然河寬

且深,就可通航。靠河邊有碼頭,現在依稀可見的還有四個碼頭。既有

了碼頭,就有船隻停靠,就有貨物裝卸,就有來往商賈,因而,就會有

村子,村子立在河邊,故而叫江邊村。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江邊碼頭

樟河從騎田嶺的黃茅大嶺發源一路南下,匯聚山澗的潺潺細流,下

山後又接納條條支流,流到白石渡,就成了河面寬闊,水也較深的河流

了。樟河下游是湖廣交界的白沙村,廣東人叫樟河為白沙河。既然河寬

且深,就可通航。靠河邊有碼頭,現在依稀可見的還有四個碼頭。既有

了碼頭,就有船隻停靠,就有貨物裝卸,就有來往商賈,因而,就會有

村子,村子立在河邊,故而叫江邊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追溯江邊村的歷史,那可久遠了。早在隋唐時代,這裡就已是嶺南

聯結內地中原必經的重要驛道。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就曾留下一首膾炙

人口的長詩:《自昌樂郡溯流而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寫的就是從樂

昌到白石渡間白沙河上所見的各種美景。可見當時江邊村就已是湘粵間

水陸通道的中轉地。江邊村就一條街,臨河而建。街兩邊是房子,且多

是些吊腳樓,頗有特色,整條街大約300米左右長。當年,房子全部是店

鋪,堆放食鹽,也賣日用品。因為當時船隻主要經營食鹽,自廣東樂

昌、坪石沿河而上的船隻至此停泊,江邊碼頭設有渡口,木船裝卸碼

頭,鹽圍子(鹽埠),附近還設有鹽卡。江邊碼頭卸下的鹽,江邊村堆

放不下,在白石渡老灣西面的湘南古道邊,也一路建有鹽倉堆屯。所謂

湘南古道,全是青石鋪成,不過,較窄,米把寬,一塊長條石或兩三塊

青石拼湊一路鋪延,供人行走,行人相讓,可對面而過,如果挑上鹽擔相

讓,就要側身而過了。當地鄉民或外地鄉民,到白石渡或江邊(兩地相距

裡把路)取上鹽,挑著經金釵坪、八里牌、小溪、樟橋、折嶺,走騾馬古

道到郴州:或經赤石、裡田到汝城:由此,白石渡成了販鹽之要道。凡茶

陵、攸縣、安仁、醴陵、衡陽、耒陽、郴縣、永興等縣之鄉民,販鹽坪石

市,都經此道,日數千人,秋冬尤盛。可見當年此道的繁榮。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江邊碼頭

樟河從騎田嶺的黃茅大嶺發源一路南下,匯聚山澗的潺潺細流,下

山後又接納條條支流,流到白石渡,就成了河面寬闊,水也較深的河流

了。樟河下游是湖廣交界的白沙村,廣東人叫樟河為白沙河。既然河寬

且深,就可通航。靠河邊有碼頭,現在依稀可見的還有四個碼頭。既有

了碼頭,就有船隻停靠,就有貨物裝卸,就有來往商賈,因而,就會有

村子,村子立在河邊,故而叫江邊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追溯江邊村的歷史,那可久遠了。早在隋唐時代,這裡就已是嶺南

聯結內地中原必經的重要驛道。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就曾留下一首膾炙

人口的長詩:《自昌樂郡溯流而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寫的就是從樂

昌到白石渡間白沙河上所見的各種美景。可見當時江邊村就已是湘粵間

水陸通道的中轉地。江邊村就一條街,臨河而建。街兩邊是房子,且多

是些吊腳樓,頗有特色,整條街大約300米左右長。當年,房子全部是店

鋪,堆放食鹽,也賣日用品。因為當時船隻主要經營食鹽,自廣東樂

昌、坪石沿河而上的船隻至此停泊,江邊碼頭設有渡口,木船裝卸碼

頭,鹽圍子(鹽埠),附近還設有鹽卡。江邊碼頭卸下的鹽,江邊村堆

放不下,在白石渡老灣西面的湘南古道邊,也一路建有鹽倉堆屯。所謂

湘南古道,全是青石鋪成,不過,較窄,米把寬,一塊長條石或兩三塊

青石拼湊一路鋪延,供人行走,行人相讓,可對面而過,如果挑上鹽擔相

讓,就要側身而過了。當地鄉民或外地鄉民,到白石渡或江邊(兩地相距

裡把路)取上鹽,挑著經金釵坪、八里牌、小溪、樟橋、折嶺,走騾馬古

道到郴州:或經赤石、裡田到汝城:由此,白石渡成了販鹽之要道。凡茶

陵、攸縣、安仁、醴陵、衡陽、耒陽、郴縣、永興等縣之鄉民,販鹽坪石

市,都經此道,日數千人,秋冬尤盛。可見當年此道的繁榮。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江邊碼頭

樟河從騎田嶺的黃茅大嶺發源一路南下,匯聚山澗的潺潺細流,下

山後又接納條條支流,流到白石渡,就成了河面寬闊,水也較深的河流

了。樟河下游是湖廣交界的白沙村,廣東人叫樟河為白沙河。既然河寬

且深,就可通航。靠河邊有碼頭,現在依稀可見的還有四個碼頭。既有

了碼頭,就有船隻停靠,就有貨物裝卸,就有來往商賈,因而,就會有

村子,村子立在河邊,故而叫江邊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追溯江邊村的歷史,那可久遠了。早在隋唐時代,這裡就已是嶺南

聯結內地中原必經的重要驛道。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就曾留下一首膾炙

人口的長詩:《自昌樂郡溯流而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寫的就是從樂

昌到白石渡間白沙河上所見的各種美景。可見當時江邊村就已是湘粵間

水陸通道的中轉地。江邊村就一條街,臨河而建。街兩邊是房子,且多

是些吊腳樓,頗有特色,整條街大約300米左右長。當年,房子全部是店

鋪,堆放食鹽,也賣日用品。因為當時船隻主要經營食鹽,自廣東樂

昌、坪石沿河而上的船隻至此停泊,江邊碼頭設有渡口,木船裝卸碼

頭,鹽圍子(鹽埠),附近還設有鹽卡。江邊碼頭卸下的鹽,江邊村堆

放不下,在白石渡老灣西面的湘南古道邊,也一路建有鹽倉堆屯。所謂

湘南古道,全是青石鋪成,不過,較窄,米把寬,一塊長條石或兩三塊

青石拼湊一路鋪延,供人行走,行人相讓,可對面而過,如果挑上鹽擔相

讓,就要側身而過了。當地鄉民或外地鄉民,到白石渡或江邊(兩地相距

裡把路)取上鹽,挑著經金釵坪、八里牌、小溪、樟橋、折嶺,走騾馬古

道到郴州:或經赤石、裡田到汝城:由此,白石渡成了販鹽之要道。凡茶

陵、攸縣、安仁、醴陵、衡陽、耒陽、郴縣、永興等縣之鄉民,販鹽坪石

市,都經此道,日數千人,秋冬尤盛。可見當年此道的繁榮。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明清時期,水運比陸運便捷,故而,江邊碼頭與宜章的玉溪河三星

橋下的碼頭一樣繁忙。清咸豐、同治(1851-1874)年間,有經營粵鹽

店鋪26家,其它各種商店40家,來往坪石一一白石渡船隻300艘。那時是

江邊碼頭的熱鬧繁華鼎盛期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江邊碼頭

樟河從騎田嶺的黃茅大嶺發源一路南下,匯聚山澗的潺潺細流,下

山後又接納條條支流,流到白石渡,就成了河面寬闊,水也較深的河流

了。樟河下游是湖廣交界的白沙村,廣東人叫樟河為白沙河。既然河寬

且深,就可通航。靠河邊有碼頭,現在依稀可見的還有四個碼頭。既有

了碼頭,就有船隻停靠,就有貨物裝卸,就有來往商賈,因而,就會有

村子,村子立在河邊,故而叫江邊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追溯江邊村的歷史,那可久遠了。早在隋唐時代,這裡就已是嶺南

聯結內地中原必經的重要驛道。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就曾留下一首膾炙

人口的長詩:《自昌樂郡溯流而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寫的就是從樂

昌到白石渡間白沙河上所見的各種美景。可見當時江邊村就已是湘粵間

水陸通道的中轉地。江邊村就一條街,臨河而建。街兩邊是房子,且多

是些吊腳樓,頗有特色,整條街大約300米左右長。當年,房子全部是店

鋪,堆放食鹽,也賣日用品。因為當時船隻主要經營食鹽,自廣東樂

昌、坪石沿河而上的船隻至此停泊,江邊碼頭設有渡口,木船裝卸碼

頭,鹽圍子(鹽埠),附近還設有鹽卡。江邊碼頭卸下的鹽,江邊村堆

放不下,在白石渡老灣西面的湘南古道邊,也一路建有鹽倉堆屯。所謂

湘南古道,全是青石鋪成,不過,較窄,米把寬,一塊長條石或兩三塊

青石拼湊一路鋪延,供人行走,行人相讓,可對面而過,如果挑上鹽擔相

讓,就要側身而過了。當地鄉民或外地鄉民,到白石渡或江邊(兩地相距

裡把路)取上鹽,挑著經金釵坪、八里牌、小溪、樟橋、折嶺,走騾馬古

道到郴州:或經赤石、裡田到汝城:由此,白石渡成了販鹽之要道。凡茶

陵、攸縣、安仁、醴陵、衡陽、耒陽、郴縣、永興等縣之鄉民,販鹽坪石

市,都經此道,日數千人,秋冬尤盛。可見當年此道的繁榮。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明清時期,水運比陸運便捷,故而,江邊碼頭與宜章的玉溪河三星

橋下的碼頭一樣繁忙。清咸豐、同治(1851-1874)年間,有經營粵鹽

店鋪26家,其它各種商店40家,來往坪石一一白石渡船隻300艘。那時是

江邊碼頭的熱鬧繁華鼎盛期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

“千條路、萬條路,當不得我們白石渡”。此民謠道的是舊時白石

渡的地理交通優勢所帶來的商貿繁華和經濟發達,因而給人們帶來了諸

多好處。所謂地理優勢,也就是說它具有海陸空優勢。就情而言,白石

渡沒有空運,因為它沒有機場。但有海運陸運,樟河過境,通北江、入

珠江,達南海;粵漢鐵路過境,且立有白石渡火車站,引來旅客上下,

又有貨物中轉,還有宜汝公路過境,白石渡也就成了鐵路公路雙過的交

通要衝。白石渡有海運,有陸運,也算得天獨厚了吧!想當年,白石渡

的地理優勢,吸引不少生意人在白石渡經商,可見當年,她既是個溫柔

富貴之鄉,又是個繁華熱鬧之地。時過境遷,如今,它當年的獨特不

存,繁華不再,只留給人們深深的懷念和記憶。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江邊碼頭

樟河從騎田嶺的黃茅大嶺發源一路南下,匯聚山澗的潺潺細流,下

山後又接納條條支流,流到白石渡,就成了河面寬闊,水也較深的河流

了。樟河下游是湖廣交界的白沙村,廣東人叫樟河為白沙河。既然河寬

且深,就可通航。靠河邊有碼頭,現在依稀可見的還有四個碼頭。既有

了碼頭,就有船隻停靠,就有貨物裝卸,就有來往商賈,因而,就會有

村子,村子立在河邊,故而叫江邊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追溯江邊村的歷史,那可久遠了。早在隋唐時代,這裡就已是嶺南

聯結內地中原必經的重要驛道。唐初著名詩人沈佺期就曾留下一首膾炙

人口的長詩:《自昌樂郡溯流而至白石嶺下行入郴州》,寫的就是從樂

昌到白石渡間白沙河上所見的各種美景。可見當時江邊村就已是湘粵間

水陸通道的中轉地。江邊村就一條街,臨河而建。街兩邊是房子,且多

是些吊腳樓,頗有特色,整條街大約300米左右長。當年,房子全部是店

鋪,堆放食鹽,也賣日用品。因為當時船隻主要經營食鹽,自廣東樂

昌、坪石沿河而上的船隻至此停泊,江邊碼頭設有渡口,木船裝卸碼

頭,鹽圍子(鹽埠),附近還設有鹽卡。江邊碼頭卸下的鹽,江邊村堆

放不下,在白石渡老灣西面的湘南古道邊,也一路建有鹽倉堆屯。所謂

湘南古道,全是青石鋪成,不過,較窄,米把寬,一塊長條石或兩三塊

青石拼湊一路鋪延,供人行走,行人相讓,可對面而過,如果挑上鹽擔相

讓,就要側身而過了。當地鄉民或外地鄉民,到白石渡或江邊(兩地相距

裡把路)取上鹽,挑著經金釵坪、八里牌、小溪、樟橋、折嶺,走騾馬古

道到郴州:或經赤石、裡田到汝城:由此,白石渡成了販鹽之要道。凡茶

陵、攸縣、安仁、醴陵、衡陽、耒陽、郴縣、永興等縣之鄉民,販鹽坪石

市,都經此道,日數千人,秋冬尤盛。可見當年此道的繁榮。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明清時期,水運比陸運便捷,故而,江邊碼頭與宜章的玉溪河三星

橋下的碼頭一樣繁忙。清咸豐、同治(1851-1874)年間,有經營粵鹽

店鋪26家,其它各種商店40家,來往坪石一一白石渡船隻300艘。那時是

江邊碼頭的熱鬧繁華鼎盛期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湘粵交界處的白石渡,宜章曾經唯一的火車站所在地,你瞭解多少?

坐靠這種便利,白石渡老灣歷史上就有許多商賈大戶,建起個豪華氣

派的明清古村落,古來即有“七個商人、半個官人,兩個半農人”之說。繁

忙的江邊碼頭,需要管理和維修,“江邊渡船會”便應運而生。現今還保存

一塊石碑,被一戶人家作牆石砌在壁上,埋下一截,露出一截,石碑名為

“慈航普渡”,下刻“江邊渡船會記”,再下刻有捐款人姓名及所捐錢款

是塊功德碑,所捐之款用於維修碼頭及船隻。碑中所記緣首鄺達練、鄺元

吉、鄺發章、鄺竹亭、鄺竹鄉、鄺玉龍等人,其中鄺發章乃是白石渡村原支

書鄺善平的老公公。立碑是中華民國元年季冬月吉日,時隔二十多年,也就

是民國二十五年(1936),粵漢鐵路通車,鐵路經過白石渡,且立有白石渡

火車站,縣城及附近鄉村所需日用工業品和農副土特產品從此由鐵路中轉,

鳴頭就此冷落,店鋪漸次倒閉。到民國三十八年,白石渡只有各種店鋪

家,江邊碼頭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銷聲匿跡了。


文章摘自《宜章古村落》--歷史上得天獨厚的白石渡,作者:楊金山

圖片來源與網絡,與文字無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