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第二:頂子也有單、雙號之分

從透明度上來看,一品是紅寶石,三品是藍寶石,五品是水晶,這些頂子的共同點是什麼?透明!不管是寶石還是水晶都是透明體;再看二品的紅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硨磲,這些都是不透明的。連七、八、九品的金頂子也透著這麼點意思,七品的素頂子要比八、九品刻著花紋的要亮,八品的陰文雖然不能說比九品的陽文亮眼,但是卻要光滑很多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們的頂子要麼是紅色透明的,要麼就是藍色透明的,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們把二、四、六品給撤了嗎?

康熙到山西巡視這段就錯的更離譜,戲份比較多的那個知府和知縣都有問題,還都出在頂子上:貪贓枉法又假裝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頂子竟然和他的上司——總督莫洛一模一樣,是紅色透明的頂子,撇開透明度不說,紅色頂子的官員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頂子應該是藍色帶金點的青金石,他要敢戴個紅頂子,中間的三品彈劾不死他!!!

還有那個知縣,七品官員的頂子卻是明亮的水晶球,這是五品的配置,這不亂套了嗎?你讓五品和六品官員情何以堪啊?

最蹩腳的還要屬港劇,從一品大學生到七品縣太爺全是紅色頂子,這明顯是在“誤導群眾”嘛!

不過,劇組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佛經上把珊瑚、硨磲、瑪瑙、琥珀、珍珠、金銀、琉璃統稱為“七寶”,如果真嚴格按照規定配備這些頂子的話,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絕對能把劇組賠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價材料來替代也無可非議,和影視作品太較真咱就輸了,畢竟人家開頭都已經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花翎

看完頂子就該看花翎了,它和頂子一樣,也是身份的象徵,只不過比頂子更為顯赫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第二:頂子也有單、雙號之分

從透明度上來看,一品是紅寶石,三品是藍寶石,五品是水晶,這些頂子的共同點是什麼?透明!不管是寶石還是水晶都是透明體;再看二品的紅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硨磲,這些都是不透明的。連七、八、九品的金頂子也透著這麼點意思,七品的素頂子要比八、九品刻著花紋的要亮,八品的陰文雖然不能說比九品的陽文亮眼,但是卻要光滑很多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們的頂子要麼是紅色透明的,要麼就是藍色透明的,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們把二、四、六品給撤了嗎?

康熙到山西巡視這段就錯的更離譜,戲份比較多的那個知府和知縣都有問題,還都出在頂子上:貪贓枉法又假裝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頂子竟然和他的上司——總督莫洛一模一樣,是紅色透明的頂子,撇開透明度不說,紅色頂子的官員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頂子應該是藍色帶金點的青金石,他要敢戴個紅頂子,中間的三品彈劾不死他!!!

還有那個知縣,七品官員的頂子卻是明亮的水晶球,這是五品的配置,這不亂套了嗎?你讓五品和六品官員情何以堪啊?

最蹩腳的還要屬港劇,從一品大學生到七品縣太爺全是紅色頂子,這明顯是在“誤導群眾”嘛!

不過,劇組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佛經上把珊瑚、硨磲、瑪瑙、琥珀、珍珠、金銀、琉璃統稱為“七寶”,如果真嚴格按照規定配備這些頂子的話,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絕對能把劇組賠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價材料來替代也無可非議,和影視作品太較真咱就輸了,畢竟人家開頭都已經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花翎

看完頂子就該看花翎了,它和頂子一樣,也是身份的象徵,只不過比頂子更為顯赫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清朝官員的花翎分為三種: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為尊崇。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按照大清的慣例:

皇室成員中只有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看出,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頂戴花翎”對於當時的漢人官員來說,永遠只有“頂戴”沒有“花翎”。正因為花翎比較尊貴,皇帝在賜予的時候也很慎重。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施琅甚至拒絕了朝廷“靖海侯”的冊封,只想得到一個花翎,被康熙特許;而從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第二:頂子也有單、雙號之分

從透明度上來看,一品是紅寶石,三品是藍寶石,五品是水晶,這些頂子的共同點是什麼?透明!不管是寶石還是水晶都是透明體;再看二品的紅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硨磲,這些都是不透明的。連七、八、九品的金頂子也透著這麼點意思,七品的素頂子要比八、九品刻著花紋的要亮,八品的陰文雖然不能說比九品的陽文亮眼,但是卻要光滑很多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們的頂子要麼是紅色透明的,要麼就是藍色透明的,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們把二、四、六品給撤了嗎?

康熙到山西巡視這段就錯的更離譜,戲份比較多的那個知府和知縣都有問題,還都出在頂子上:貪贓枉法又假裝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頂子竟然和他的上司——總督莫洛一模一樣,是紅色透明的頂子,撇開透明度不說,紅色頂子的官員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頂子應該是藍色帶金點的青金石,他要敢戴個紅頂子,中間的三品彈劾不死他!!!

還有那個知縣,七品官員的頂子卻是明亮的水晶球,這是五品的配置,這不亂套了嗎?你讓五品和六品官員情何以堪啊?

最蹩腳的還要屬港劇,從一品大學生到七品縣太爺全是紅色頂子,這明顯是在“誤導群眾”嘛!

不過,劇組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佛經上把珊瑚、硨磲、瑪瑙、琥珀、珍珠、金銀、琉璃統稱為“七寶”,如果真嚴格按照規定配備這些頂子的話,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絕對能把劇組賠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價材料來替代也無可非議,和影視作品太較真咱就輸了,畢竟人家開頭都已經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花翎

看完頂子就該看花翎了,它和頂子一樣,也是身份的象徵,只不過比頂子更為顯赫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清朝官員的花翎分為三種: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為尊崇。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按照大清的慣例:

皇室成員中只有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看出,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頂戴花翎”對於當時的漢人官員來說,永遠只有“頂戴”沒有“花翎”。正因為花翎比較尊貴,皇帝在賜予的時候也很慎重。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施琅甚至拒絕了朝廷“靖海侯”的冊封,只想得到一個花翎,被康熙特許;而從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花翎這麼難得,想要的人怎麼辦?好辦,沒有花翎有藍翎。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賜予六品以下,侍衛和軍士較多,他們多是武將,因為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只不過藍翎沒有眼,一個眼都沒,說白了就是根羽毛,這只是朝廷為了安撫部下而想的一個招而已,雖說和花翎性質相同,可是和花翎相比,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補子

影視作品中的清朝官員,官府前後都有一塊繡著各種鳥獸的“大補丁”,這就是“補子”。和頂子、花翎一樣,補子也是官銜的標誌、身份的象徵。補子並非清朝獨有,歷朝歷代都有補子,清朝的官府其實也只是在明朝官服的基礎上略加改動而已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第二:頂子也有單、雙號之分

從透明度上來看,一品是紅寶石,三品是藍寶石,五品是水晶,這些頂子的共同點是什麼?透明!不管是寶石還是水晶都是透明體;再看二品的紅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硨磲,這些都是不透明的。連七、八、九品的金頂子也透著這麼點意思,七品的素頂子要比八、九品刻著花紋的要亮,八品的陰文雖然不能說比九品的陽文亮眼,但是卻要光滑很多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們的頂子要麼是紅色透明的,要麼就是藍色透明的,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們把二、四、六品給撤了嗎?

康熙到山西巡視這段就錯的更離譜,戲份比較多的那個知府和知縣都有問題,還都出在頂子上:貪贓枉法又假裝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頂子竟然和他的上司——總督莫洛一模一樣,是紅色透明的頂子,撇開透明度不說,紅色頂子的官員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頂子應該是藍色帶金點的青金石,他要敢戴個紅頂子,中間的三品彈劾不死他!!!

還有那個知縣,七品官員的頂子卻是明亮的水晶球,這是五品的配置,這不亂套了嗎?你讓五品和六品官員情何以堪啊?

最蹩腳的還要屬港劇,從一品大學生到七品縣太爺全是紅色頂子,這明顯是在“誤導群眾”嘛!

不過,劇組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佛經上把珊瑚、硨磲、瑪瑙、琥珀、珍珠、金銀、琉璃統稱為“七寶”,如果真嚴格按照規定配備這些頂子的話,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絕對能把劇組賠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價材料來替代也無可非議,和影視作品太較真咱就輸了,畢竟人家開頭都已經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花翎

看完頂子就該看花翎了,它和頂子一樣,也是身份的象徵,只不過比頂子更為顯赫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清朝官員的花翎分為三種: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為尊崇。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按照大清的慣例:

皇室成員中只有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看出,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頂戴花翎”對於當時的漢人官員來說,永遠只有“頂戴”沒有“花翎”。正因為花翎比較尊貴,皇帝在賜予的時候也很慎重。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施琅甚至拒絕了朝廷“靖海侯”的冊封,只想得到一個花翎,被康熙特許;而從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花翎這麼難得,想要的人怎麼辦?好辦,沒有花翎有藍翎。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賜予六品以下,侍衛和軍士較多,他們多是武將,因為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只不過藍翎沒有眼,一個眼都沒,說白了就是根羽毛,這只是朝廷為了安撫部下而想的一個招而已,雖說和花翎性質相同,可是和花翎相比,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補子

影視作品中的清朝官員,官府前後都有一塊繡著各種鳥獸的“大補丁”,這就是“補子”。和頂子、花翎一樣,補子也是官銜的標誌、身份的象徵。補子並非清朝獨有,歷朝歷代都有補子,清朝的官府其實也只是在明朝官服的基礎上略加改動而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這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對清朝官服的記載,什麼仙鶴、犀牛、麒麟、孔雀等,如果仔細分析,和頂子一樣,看似雜亂無章的補子依然是遵循著一定規律的。

文官的補子以“飛禽”居多,像仙鶴、錦雞、孔雀、乃至鵪鶉等;而武官的補子則是“走獸”為主,麒麟、獅、虎、豹等。武官注重的是力量和雄壯,而文官則顯得更為從容、得心,按照慣例,飛禽的地位是要高於走獸的,這和大清“武以取天下、文以治天下”的宗旨相符,文治是高於武功的,這明顯帶有重文抑武的色彩。而現實中也是如此,就像有些大型活動,五品文官都可以參與,但是武官卻要二品以上才有資格

這就又要說到《康熙王朝》的一個紕漏了,劇中九門提督吳六一按官銜應該是一等武官,補子是麒麟,可是有一段的內容卻是康熙帝許諾要提拔吳六一為兵部侍郎,這個職位無非是從二品銜,哪有越提拔越“降級”的道理?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第二:頂子也有單、雙號之分

從透明度上來看,一品是紅寶石,三品是藍寶石,五品是水晶,這些頂子的共同點是什麼?透明!不管是寶石還是水晶都是透明體;再看二品的紅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硨磲,這些都是不透明的。連七、八、九品的金頂子也透著這麼點意思,七品的素頂子要比八、九品刻著花紋的要亮,八品的陰文雖然不能說比九品的陽文亮眼,但是卻要光滑很多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們的頂子要麼是紅色透明的,要麼就是藍色透明的,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們把二、四、六品給撤了嗎?

康熙到山西巡視這段就錯的更離譜,戲份比較多的那個知府和知縣都有問題,還都出在頂子上:貪贓枉法又假裝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頂子竟然和他的上司——總督莫洛一模一樣,是紅色透明的頂子,撇開透明度不說,紅色頂子的官員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頂子應該是藍色帶金點的青金石,他要敢戴個紅頂子,中間的三品彈劾不死他!!!

還有那個知縣,七品官員的頂子卻是明亮的水晶球,這是五品的配置,這不亂套了嗎?你讓五品和六品官員情何以堪啊?

最蹩腳的還要屬港劇,從一品大學生到七品縣太爺全是紅色頂子,這明顯是在“誤導群眾”嘛!

不過,劇組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佛經上把珊瑚、硨磲、瑪瑙、琥珀、珍珠、金銀、琉璃統稱為“七寶”,如果真嚴格按照規定配備這些頂子的話,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絕對能把劇組賠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價材料來替代也無可非議,和影視作品太較真咱就輸了,畢竟人家開頭都已經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花翎

看完頂子就該看花翎了,它和頂子一樣,也是身份的象徵,只不過比頂子更為顯赫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清朝官員的花翎分為三種: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為尊崇。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按照大清的慣例:

皇室成員中只有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看出,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頂戴花翎”對於當時的漢人官員來說,永遠只有“頂戴”沒有“花翎”。正因為花翎比較尊貴,皇帝在賜予的時候也很慎重。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施琅甚至拒絕了朝廷“靖海侯”的冊封,只想得到一個花翎,被康熙特許;而從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花翎這麼難得,想要的人怎麼辦?好辦,沒有花翎有藍翎。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賜予六品以下,侍衛和軍士較多,他們多是武將,因為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只不過藍翎沒有眼,一個眼都沒,說白了就是根羽毛,這只是朝廷為了安撫部下而想的一個招而已,雖說和花翎性質相同,可是和花翎相比,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補子

影視作品中的清朝官員,官府前後都有一塊繡著各種鳥獸的“大補丁”,這就是“補子”。和頂子、花翎一樣,補子也是官銜的標誌、身份的象徵。補子並非清朝獨有,歷朝歷代都有補子,清朝的官府其實也只是在明朝官服的基礎上略加改動而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這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對清朝官服的記載,什麼仙鶴、犀牛、麒麟、孔雀等,如果仔細分析,和頂子一樣,看似雜亂無章的補子依然是遵循著一定規律的。

文官的補子以“飛禽”居多,像仙鶴、錦雞、孔雀、乃至鵪鶉等;而武官的補子則是“走獸”為主,麒麟、獅、虎、豹等。武官注重的是力量和雄壯,而文官則顯得更為從容、得心,按照慣例,飛禽的地位是要高於走獸的,這和大清“武以取天下、文以治天下”的宗旨相符,文治是高於武功的,這明顯帶有重文抑武的色彩。而現實中也是如此,就像有些大型活動,五品文官都可以參與,但是武官卻要二品以上才有資格

這就又要說到《康熙王朝》的一個紕漏了,劇中九門提督吳六一按官銜應該是一等武官,補子是麒麟,可是有一段的內容卻是康熙帝許諾要提拔吳六一為兵部侍郎,這個職位無非是從二品銜,哪有越提拔越“降級”的道理?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補子上除了以上這些圖案之外,還有一種神獸的圖案也被使用,那就是獬豸(xie zhi).它和麒麟一樣,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而且是忠直之獸,它頭上有一個角,傳說“以角觸人,忠奸立辨”!所以,在斷獄官員中的服飾中往往會採用這種神獸的圖案,寓意“公正嚴明”,清朝負有監察職責的都御史、副都御使、按察使、給事中等職位的官服都繡有獬豸

除了這些職位,還有一個特殊人群,那就是皇室其他成員親王、郡王等人。他們畢竟是皇室一脈,所以,他們官服上的補子也是龍,親王的是五爪金龍,郡王的是五爪行龍,而到了貝勒這一輩分,既然是龍子龍孫,那對不起,只有用蟒了,起碼也算是龍的後裔吧

念珠

念珠也叫朝珠,是大臣們上朝時必戴之物,也是清朝官員的一個特色物件。

清朝對於朝珠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和制度,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有資格佩掛朝珠。

"

導讀:“人靠衣裝馬靠鞍”,這是人們自古以來就恆久不變的潛意識,普通百姓尚且如此,更何況那些舉手投足都代表朝廷顏面的權貴大臣,再加上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所以,古代官員們的穿戴也極為講究。縱觀整個滿清,除了道光年間,個別大臣為了附和道光皇帝“節儉”的倡導、把朝服打上補丁外,其他歷朝歷代對朝服的要求還是很嚴格的,今天就以《康熙王朝》為例,詳細介紹一下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

清朝官員的穿戴嚴格來講也就分為四個部分:頂戴、念珠、朝服、官靴!其中,頂戴分為頂子和花翎;朝服也是沿用了類似於明朝的傳統,在官服前後都加一塊繡有飛禽鳥獸的補子;而胸前的念珠則是滿清官場獨有的一種風格!除了官靴比較統一外,其餘幾部分都是官員身份的象徵,絲毫馬虎不得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官靴

先易後難,咱們從大家最容易理解的官靴講起。

​清朝的官靴在當時沒有特殊要求,是統一的,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繡有草龍花紋。當時做鞋最好的要屬內聯升,不但鞋的質量好,服務更是一流,他們對於包括王公大臣在內的所有客戶的尺碼和要求都有詳細記載,只要到店一次,下次需要的時候只需知會一聲,就會把靴子做好送到府上,造鞋界的傳奇讀物《履中備載》便是由此而來。如今秋冬季節,女人比較鐘意的長筒靴估計也是從清朝長筒官靴中獲得的靈感

頂戴

頂戴分為涼帽和暖帽,由頂子和花翎組成。

頂子

涼帽的樣子像把小傘,在《康熙王朝》前幾集裡,官員們戴的都是這種涼帽;還有一種是暖帽,和涼帽截然不同,圓頂周圍有一圈向上立起的沿子,《康熙王朝》第18集中,康熙與索額圖、陳廷敬、周培公深夜議事時,戴的就是這種。涼帽和暖帽代表不同的季節,但是它們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圓頂上都少不了一顆“頂子”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封建社會等級制度森嚴,官員們的身份不同,頂子也大有不同。影視劇中,官員們的頂子並沒有太多種類、太大差別,那是因為影視劇在糊弄人,有那個意思就行。可在現實裡,官員們的頂子是不允許有絲毫差錯的,這麼顯眼的位置,任誰一眼都能看出,失口言論尚且能招來殺身之禍,更何況頂子?稍有差池,就有“犯上”之嫌,誰也擔待不起

頂子最大的區別就是所使用的材料,按照大清的規定:

一品官員的頂子是紅寶石;

二品官員的頂子是紅珊瑚;

三品官員的頂子是藍寶石;

四品官員的頂子是青金石;

五品官員的頂子是水晶;

六品官員的頂子是硨磲;

七、八、九品官員的頂子都是金子,但七品是素金頂,也就是沒有花紋的意思,而八品的頂子上面有陰文鏤刻的花紋、九品的頂子為陽文鏤刻的花紋;

這些在《中國古代服飾史》中都有明確記載

看似雜亂無章,可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大家就會發現兩個規律:

第一:官銜相近的頂子顏色也相近

拿一品和二品來說,一個是紅寶石,一個是紅珊瑚,都是紅色,紅色頂子在清朝是權勢大臣的象徵,官場常用的那句話“用別人的血染紅自己的頂子”,就是這個意思;而三品和四品都是藍色、五品六品接近白色、七、八、九品是金黃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第二:頂子也有單、雙號之分

從透明度上來看,一品是紅寶石,三品是藍寶石,五品是水晶,這些頂子的共同點是什麼?透明!不管是寶石還是水晶都是透明體;再看二品的紅珊瑚、四品的青金石、六品的硨磲,這些都是不透明的。連七、八、九品的金頂子也透著這麼點意思,七品的素頂子要比八、九品刻著花紋的要亮,八品的陰文雖然不能說比九品的陽文亮眼,但是卻要光滑很多

瞭解了這些之後,再看看《康熙王朝》中,大臣們的頂子要麼是紅色透明的,要麼就是藍色透明的,這不是一品就是三品,你們把二、四、六品給撤了嗎?

康熙到山西巡視這段就錯的更離譜,戲份比較多的那個知府和知縣都有問題,還都出在頂子上:貪贓枉法又假裝清廉的那位知府的頂子竟然和他的上司——總督莫洛一模一樣,是紅色透明的頂子,撇開透明度不說,紅色頂子的官員不是一品就是二品,知府在清朝只是四品,他的頂子應該是藍色帶金點的青金石,他要敢戴個紅頂子,中間的三品彈劾不死他!!!

還有那個知縣,七品官員的頂子卻是明亮的水晶球,這是五品的配置,這不亂套了嗎?你讓五品和六品官員情何以堪啊?

最蹩腳的還要屬港劇,從一品大學生到七品縣太爺全是紅色頂子,這明顯是在“誤導群眾”嘛!

不過,劇組可能也有自己的難處,佛經上把珊瑚、硨磲、瑪瑙、琥珀、珍珠、金銀、琉璃統稱為“七寶”,如果真嚴格按照規定配備這些頂子的話,作品能不能火不知道,絕對能把劇組賠死,所以,退而求其次,找一些廉價材料來替代也無可非議,和影視作品太較真咱就輸了,畢竟人家開頭都已經寫了“本故事純屬虛構”

花翎

看完頂子就該看花翎了,它和頂子一樣,也是身份的象徵,只不過比頂子更為顯赫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清朝官員的花翎分為三種:一眼、二眼、三眼,其中,三眼最為尊崇。所謂"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狀的圓,一個圓圈就算做一眼。按照大清的慣例:

皇室成員中只有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

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二眼花翎;

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可以看出,我們整天掛在嘴邊的“頂戴花翎”對於當時的漢人官員來說,永遠只有“頂戴”沒有“花翎”。正因為花翎比較尊貴,皇帝在賜予的時候也很慎重。康熙年間,收復臺灣的施琅甚至拒絕了朝廷“靖海侯”的冊封,只想得到一個花翎,被康熙特許;而從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這在當時是千古猶榮的恩寵。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花翎這麼難得,想要的人怎麼辦?好辦,沒有花翎有藍翎。藍翎是與花翎性質相同的一種冠飾,又稱為"染藍翎",以染成藍色的鶡鳥羽毛所作。賜予六品以下,侍衛和軍士較多,他們多是武將,因為鶡鳥生性好勇鬥狠,至死不卻,武士冠上插鶡翎,能夠顯示武士的英勇,倒也貼切,只不過藍翎沒有眼,一個眼都沒,說白了就是根羽毛,這只是朝廷為了安撫部下而想的一個招而已,雖說和花翎性質相同,可是和花翎相比,兩者根本不在一個層次

補子

影視作品中的清朝官員,官府前後都有一塊繡著各種鳥獸的“大補丁”,這就是“補子”。和頂子、花翎一樣,補子也是官銜的標誌、身份的象徵。補子並非清朝獨有,歷朝歷代都有補子,清朝的官府其實也只是在明朝官服的基礎上略加改動而已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這是《中國古代服飾史》中對清朝官服的記載,什麼仙鶴、犀牛、麒麟、孔雀等,如果仔細分析,和頂子一樣,看似雜亂無章的補子依然是遵循著一定規律的。

文官的補子以“飛禽”居多,像仙鶴、錦雞、孔雀、乃至鵪鶉等;而武官的補子則是“走獸”為主,麒麟、獅、虎、豹等。武官注重的是力量和雄壯,而文官則顯得更為從容、得心,按照慣例,飛禽的地位是要高於走獸的,這和大清“武以取天下、文以治天下”的宗旨相符,文治是高於武功的,這明顯帶有重文抑武的色彩。而現實中也是如此,就像有些大型活動,五品文官都可以參與,但是武官卻要二品以上才有資格

這就又要說到《康熙王朝》的一個紕漏了,劇中九門提督吳六一按官銜應該是一等武官,補子是麒麟,可是有一段的內容卻是康熙帝許諾要提拔吳六一為兵部侍郎,這個職位無非是從二品銜,哪有越提拔越“降級”的道理?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補子上除了以上這些圖案之外,還有一種神獸的圖案也被使用,那就是獬豸(xie zhi).它和麒麟一樣,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而且是忠直之獸,它頭上有一個角,傳說“以角觸人,忠奸立辨”!所以,在斷獄官員中的服飾中往往會採用這種神獸的圖案,寓意“公正嚴明”,清朝負有監察職責的都御史、副都御使、按察使、給事中等職位的官服都繡有獬豸

除了這些職位,還有一個特殊人群,那就是皇室其他成員親王、郡王等人。他們畢竟是皇室一脈,所以,他們官服上的補子也是龍,親王的是五爪金龍,郡王的是五爪行龍,而到了貝勒這一輩分,既然是龍子龍孫,那對不起,只有用蟒了,起碼也算是龍的後裔吧

念珠

念珠也叫朝珠,是大臣們上朝時必戴之物,也是清朝官員的一個特色物件。

清朝對於朝珠的使用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和制度,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軍機處、侍衛、禮部、國子監、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等所屬官,以及五品官命婦以上,才有資格佩掛朝珠。

瞭解清朝官員的穿戴制度後,你就知道《康熙王朝》裡的失誤有多少

朝珠都為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俗稱"佛頭",4顆"佛頭"的色澤和大小一致,代表一年的四個季節,而顆珠則象徵著一年裡面的12月,不管是什麼節氣,亦或者氣候,都被它所詮釋的很到位,而且珠上面的圖案則預示著“復始”之意。其中三串綠色的則表示每月中的三旬,加起來則是一月的三十天

朝珠原料多為珍貴珠寶,如東珠、珊瑚、翡翠、瑪瑙、藍晶石、琥珀、沉香木等,根據官品大小和地位高低,朝珠的用珠和絛色都有區別。其中,東珠和明黃色絛只能皇帝、皇后、皇太后才可使用;全綠和金黃色絛是王爺所用;武四品、文五品及縣、郡官為石青色,而且不同的場合,配備的朝珠也會有所不同

尾話

雖然清朝等級制度十分嚴格,但是,官員們的服飾,除了頂戴花翎之外,還都可以買到,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們總能在影視劇中聽到皇帝說“摘去頂戴花翎”、而不是總說“扒去官袍”的原因(衣服可能是人家自己花銀子買的)

清朝官場服飾來源於明朝,卻在演變後自成一脈,從頂戴花翎到補子、念珠,處處都彰顯著封建社會最突出的標誌——等級制度,不但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也成為後人探索歷史的一種參考和依據

本文由滿清遺史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