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明《我與紫砂》

藝術 美術 時大彬 北宋 紫藝聯盟紫砂中華 2017-06-16

亞明《我與紫砂》

《我與紫砂》

北宋梅堯臣有詩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又蔡元沾君說:「餘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

傅蘇軾貶常州,見紫砂頗喜。今傅提樑壺式出自東坡之手,時人稱之為「東坡提樑」,可見紫砂制壺當始於宋、元。紫砂泥獨產宜興一地。明、清兩朝間,江、浙、皖士人蔘與陶業,對紫砂陶藝發展起了極大推動作用,使陶業更加興旺發達。

江南文人皆以壺為友,並相互比賽,賞壺之風日盛,隨之普及至市井農戶。至今蘇州鄉民在東方未白之時皆攜農具湧入茶館,先飲上一壺濃茶,然後下田耕作。市民亦然。近四個世紀歲月間,士人以得好壺為榮,故捏壺高手輩出。

餘愛紫砂壺藝至今已有三十餘載,興趣越來越濃。初到陶都觸目皆壺,見之鐘情。覺此物有一股非凡之氣,魅力醉人,使人思想浩蕩,神情飛揚,因而生起結壺為友,與壺共眠之意願。從此,到處尋覓。得一名壺難,難似上青天。尤其是明、清高手之作。

文人蔘與紫砂壺藝,非故弄風雅,亦非標新立異,更非嬉戲。代晚期,由於社會風氣所趨,江南士人心境皆嚮往安定寧靜、簡單樸實之清逸生活。紫砂質地樸實無華,加之成器後又有沈著敦厚,素靜古拙之感,因而為士人青睞。

十六世紀前,宜興紫砂陶壺和中外其他壺類的製作者無別,那時捏壺者大多來自當地鄉民,並多世代家傳,款式傾向單調氣息趨於平俗。壺中天地難以開闊,意境也乏深遠,欠缺神韻。民間砂藝至供春(1506-1521)一變。當時供春為士人吳頤山侍童,常到陶坊觀察制壺手藝,意欲捏一茶壺獻於主人。由於他從未捏過紫砂,當然捏不出像樣的壺來。後經主人及其文友精心指點,甚至代為書款,供春壺藝大進,最後還被譽為紫砂制壺之始祖。稍後,高手時大彬(1573-1620)也因結識士人陳眉公而壺藝益進。

由於中國燒瓷業之發展一直非常興盛蓬勃,加上其他社會因素,使宜興紫砂製品一度不太景氣。至清乾隆時,士人陳鴻壽出任溧陽縣令,有心致力復興宜興陶業,並親自設計壺款十八式,又請一流捏壺高手為之製作。其中有楊彭年(1796-1820),胞弟楊葆年,妹楊鳳年。還有邵二泉、申錫及吳月亭等。同時又請當時士人友儕題書作畫於壺上。一批士人也以極大興趣為壺作畫題書,其中有高犀泉、江聽香、郭頻迦、瞿應紹、查梅史、朱堅等。晚晴,江南士人及書畫名家也有參與制壺藝術,如改七薌、吳大澄(1835-1902)等。六十年代海上書畫名家唐雲、程十發等都有興趣參與壺藝。餘亦曾與現代高手之一王寅春合制壺式三款。士人借已有民族美學要素之壺而再注入文學氣質與金石風韻,如此,宜興紫砂壺藝更為人人喜愛。自明朝之後,賞壺、供壺、養壺、藏壺者日眾。時至今日,藏家如雲,星羅棋佈於五洲。

為發揚壺藝,使之更加燦爛輝煌,己巳初,餘建議全國書畫名家五十餘人與宜興制壺高手合作,共制壺一百八十餘款。其中不少為當代稀有逸品、神品與妙品。此舉乃宜興有史以來之首創,且盼將來一日能集世界文人雅士,齊共發揚宜興壺藝。

——亞明  庚午秋月於南京悟園

亞明作品欣賞:

亞明(1924-2002),原名葉亞明

安徽省合肥市人。1945年畢業於淮南藝術專科學校,早年在部隊從事美術宣傳工作,50年代起專事中國畫創作。當代中國最具影響的國畫家之一。中國畫壇重要流派——“新金陵畫派”的中堅推動者和組織者。早年曾任美術記者、編輯、主編及畫報總編,長期擔任江蘇省美協主席、省國畫院黨組書記兼副院長、南京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文聯委員等職。曾隱居太湖“近水山莊”,深居簡出,苦心研藝。

書畫

亞明《我與紫砂》

紫砂

亞明《我與紫砂》

顧景舟制 亞明書畫|矮井欄

亞明《我與紫砂》

周桂珍制 亞明書畫 譚泉海刻|曼生提樑壺

亞明《我與紫砂》

王寅春制、亞明畫、任淦庭及徐秀棠刻 |亞明四方


關注公眾號:

紫砂中華

專注紫砂實力派

紫砂界首家全網營銷服務商

業界最知名的紫砂交流平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