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 敏感期 文章 不完美媽媽 黃金 愛子淘學 2019-08-03
"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無論是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她都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並不會出現只想聽中文的而拒絕英文的現象,所以英語啟蒙的阻力基本沒有。

雖然我知道,她的中文肯定最終要走向強勢,但是英語已經是陪伴她一起成長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相信一直維持下去這份友誼也不是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英語啟蒙早會不會影響母語的發育,實際上,不僅不會,反而會一定程度上促進母語的學習。

國外諸多研究表明,多種語言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暫時的語遲並不等同於負影響。

再進一步說,人類神經突觸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部分突觸細胞將因為未使用而萎縮。

越小對孩子施以多語言刺激,使其大腦發育儘可能多的突觸,對於兒童大腦、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你看雙語或多語者是不是智商都很高就知道了。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無論是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她都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並不會出現只想聽中文的而拒絕英文的現象,所以英語啟蒙的阻力基本沒有。

雖然我知道,她的中文肯定最終要走向強勢,但是英語已經是陪伴她一起成長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相信一直維持下去這份友誼也不是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英語啟蒙早會不會影響母語的發育,實際上,不僅不會,反而會一定程度上促進母語的學習。

國外諸多研究表明,多種語言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暫時的語遲並不等同於負影響。

再進一步說,人類神經突觸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部分突觸細胞將因為未使用而萎縮。

越小對孩子施以多語言刺激,使其大腦發育儘可能多的突觸,對於兒童大腦、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你看雙語或多語者是不是智商都很高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6

匹配認知水平,海量資源供選擇

啟蒙早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英語啟蒙資源選擇方面。

相信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由於孩子英語啟蒙晚,選低幼的資源,孩子覺得幼稚不感興趣;選有難度的資源,孩子基礎差或零基礎導致看不懂而頻頻受挫。

——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激發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

英語啟蒙的海量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原版繪本,分級讀物和原版動畫。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無論是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她都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並不會出現只想聽中文的而拒絕英文的現象,所以英語啟蒙的阻力基本沒有。

雖然我知道,她的中文肯定最終要走向強勢,但是英語已經是陪伴她一起成長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相信一直維持下去這份友誼也不是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英語啟蒙早會不會影響母語的發育,實際上,不僅不會,反而會一定程度上促進母語的學習。

國外諸多研究表明,多種語言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暫時的語遲並不等同於負影響。

再進一步說,人類神經突觸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部分突觸細胞將因為未使用而萎縮。

越小對孩子施以多語言刺激,使其大腦發育儘可能多的突觸,對於兒童大腦、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你看雙語或多語者是不是智商都很高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6

匹配認知水平,海量資源供選擇

啟蒙早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英語啟蒙資源選擇方面。

相信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由於孩子英語啟蒙晚,選低幼的資源,孩子覺得幼稚不感興趣;選有難度的資源,孩子基礎差或零基礎導致看不懂而頻頻受挫。

——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激發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

英語啟蒙的海量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原版繪本,分級讀物和原版動畫。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雖然相對來說,原版繪本的年齡分級並不明顯,但也是有一定的年齡界限。就比如一些低幼的玩具書,大娃真心未必對此設計感興趣,而這確恰恰是小娃的心頭好。

年齡界限最典型的當屬分級讀物了,甚至具體到幾年級幾個月。雖然是參考,但是這樣科學細緻的分級確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的。

試想,一個母語能力很強,認知水平很高的大孩子,初次接受英語,真的是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啟蒙資源,勢必要面臨無書可看的尷尬境地,就找到合適資源這一步也是要煞費苦心。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無論是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她都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並不會出現只想聽中文的而拒絕英文的現象,所以英語啟蒙的阻力基本沒有。

雖然我知道,她的中文肯定最終要走向強勢,但是英語已經是陪伴她一起成長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相信一直維持下去這份友誼也不是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英語啟蒙早會不會影響母語的發育,實際上,不僅不會,反而會一定程度上促進母語的學習。

國外諸多研究表明,多種語言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暫時的語遲並不等同於負影響。

再進一步說,人類神經突觸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部分突觸細胞將因為未使用而萎縮。

越小對孩子施以多語言刺激,使其大腦發育儘可能多的突觸,對於兒童大腦、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你看雙語或多語者是不是智商都很高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6

匹配認知水平,海量資源供選擇

啟蒙早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英語啟蒙資源選擇方面。

相信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由於孩子英語啟蒙晚,選低幼的資源,孩子覺得幼稚不感興趣;選有難度的資源,孩子基礎差或零基礎導致看不懂而頻頻受挫。

——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激發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

英語啟蒙的海量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原版繪本,分級讀物和原版動畫。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雖然相對來說,原版繪本的年齡分級並不明顯,但也是有一定的年齡界限。就比如一些低幼的玩具書,大娃真心未必對此設計感興趣,而這確恰恰是小娃的心頭好。

年齡界限最典型的當屬分級讀物了,甚至具體到幾年級幾個月。雖然是參考,但是這樣科學細緻的分級確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的。

試想,一個母語能力很強,認知水平很高的大孩子,初次接受英語,真的是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啟蒙資源,勢必要面臨無書可看的尷尬境地,就找到合適資源這一步也是要煞費苦心。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從出生開始接觸英語,那真是海量的原版資源等著她,整個英語世界的大門都為她打開。

洗澡書/布書→洞洞書/觸摸書→翻翻書/立體書

紙板書→精裝書→平裝書

韻文歌謠書→故事書

無字書→寥寥數語的書→篇幅長一些的書

……

每個階段每種類型都有適合她的。

可以說,她只需要跟隨原版書同步成長,絕對不缺資源,剩下的就是如何高效利用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能夠達到或接近母語的二語水平。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無論是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她都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並不會出現只想聽中文的而拒絕英文的現象,所以英語啟蒙的阻力基本沒有。

雖然我知道,她的中文肯定最終要走向強勢,但是英語已經是陪伴她一起成長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相信一直維持下去這份友誼也不是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英語啟蒙早會不會影響母語的發育,實際上,不僅不會,反而會一定程度上促進母語的學習。

國外諸多研究表明,多種語言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暫時的語遲並不等同於負影響。

再進一步說,人類神經突觸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部分突觸細胞將因為未使用而萎縮。

越小對孩子施以多語言刺激,使其大腦發育儘可能多的突觸,對於兒童大腦、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你看雙語或多語者是不是智商都很高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6

匹配認知水平,海量資源供選擇

啟蒙早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英語啟蒙資源選擇方面。

相信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由於孩子英語啟蒙晚,選低幼的資源,孩子覺得幼稚不感興趣;選有難度的資源,孩子基礎差或零基礎導致看不懂而頻頻受挫。

——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激發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

英語啟蒙的海量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原版繪本,分級讀物和原版動畫。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雖然相對來說,原版繪本的年齡分級並不明顯,但也是有一定的年齡界限。就比如一些低幼的玩具書,大娃真心未必對此設計感興趣,而這確恰恰是小娃的心頭好。

年齡界限最典型的當屬分級讀物了,甚至具體到幾年級幾個月。雖然是參考,但是這樣科學細緻的分級確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的。

試想,一個母語能力很強,認知水平很高的大孩子,初次接受英語,真的是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啟蒙資源,勢必要面臨無書可看的尷尬境地,就找到合適資源這一步也是要煞費苦心。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從出生開始接觸英語,那真是海量的原版資源等著她,整個英語世界的大門都為她打開。

洗澡書/布書→洞洞書/觸摸書→翻翻書/立體書

紙板書→精裝書→平裝書

韻文歌謠書→故事書

無字書→寥寥數語的書→篇幅長一些的書

……

每個階段每種類型都有適合她的。

可以說,她只需要跟隨原版書同步成長,絕對不缺資源,剩下的就是如何高效利用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能夠達到或接近母語的二語水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最後,總結一下:英語啟蒙早的優勢確實是顯而易見的,自然建議大家「趕早不趕晚」。

如果你現在開始了,那剩下的就是選好資源+用對方法+堅持堅持再堅持,願和大家一路同行!

"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英語啟蒙越早越好”——這句話想必大家也已經聽到耳朵長繭了,各路大咖專家也給出了權威的理論及實例認證。

然而越早越好,到底是多“早”?

0-3歲也好,3-6歲也好,青春期之前也好,無不在強調一個“早”。

其實吧,不必過分糾結於這個早到底是幾歲,人為製造時間節點上的緊迫感帶來的焦慮也是庸人自擾。與其因為“怎樣才算早”而糾結浪費時間,不如把“早”變成行動:

早=Now!現在!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早”的問題,我們之前已經談了很多,因此本文關於“早”就說到這裡,接下來著重談一談“好”。

我們先看一下現在市面上最火的關於英語啟蒙的幾種方法:

「浸潤式/浸泡式」英語啟蒙法

母語式啟蒙法

家庭立體式啟蒙法

五感式啟蒙法……

其中以第一種“浸潤式/浸泡式”最為常見,大家的認可度也是比較高的。每種方法有其特點和優點,但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求“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包裹式”。

通過使用圖畫文字音頻視頻等(立體式),充分調動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嗅覺(五感式),讓孩子在人工類母語環境裡(母語式),接受深度薰陶滋養(浸潤式),然後自然而然習得英語,長成為一枚語音語調地道流暢的英語小牛娃。

總而言之,就是要:給孩子提供類母語環境,讓孩子像學漢語一樣習得英語。

大家可以看到,這裡用詞是“類母語環境”,而不是“母語環境”。很容易理解,國內家庭誰也提供不了純母語環境,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不必糾結。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關於母語的習得,談理論總有些泛泛,但只要大家回憶一下自家小孩學說話的經過(或者領居家小孩、親戚家小孩),大多會有這樣的感觸:原來孩子真的就這樣不經意間習得漢語了。

以Q為例,最近會說的漢語越來越多,我也是覺得蠻神奇的,目前主要是一些Baby talk式的疊詞和少部分非疊詞,這也符合嬰幼兒語言發展特點。

家庭成員類: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姥姥/舅舅/姨姨/哥哥/弟弟/妹妹/姐姐……

動物類:貓貓/兔兔/狗狗or汪汪/羊羊or咩咩/牛牛or哞哞……

其他:Wawa代表襪襪or娃娃/Yaya代表腳丫丫or鴨子/Papa代表害怕or拉臭臭的嫌棄狀……

我沒有統計過Q目前的中文詞彙量有多少,但給我的感覺就是漢語真的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自然而然地一點點get到手了,可以說是很“樂學無痛”了。

這還僅限於她會說出口的,那她能聽懂的就真的沒法統計了,我感覺在聽方面,已經可以和她“無障礙交流”了,有時候會打心底裡驚訝:“為毛她都聽得懂呢?”

那麼,類比漢語學習過程,用母語的方式習得英語完全是可行的。

說得準確一點,至少我們可以「用類(接近)母語方式習得英語」。這裡值得一提的是,不僅僅是英語,任何語種都是一個道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既然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好”在哪兒?

總結下來,「早」的優勢有以下幾大“好”:

01

契合語言關鍵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所謂“關鍵期/敏感期”,指的是兒童在某些特定發育階段,會對特定經驗和信息具有特別強烈持久的影響和吸收效率。

因此,抓住不同敏感期的特點,因時順勢輸入,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數字敏感期學數字,色彩敏感期辯顏色。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不管公認的兒童語言敏感期是0-6歲,還是說3-6歲是語言黃金教育期,甚至是說只要青春期(約十二三歲)之前,越早接觸英語不僅可以在孩子大腦裡輸入更多的語言信號,還更有利於建立英語思維和英語的程序化記憶,幫助孩子成為雙語者甚至多語者。

試問,如果可以在一個階段裡相對輕鬆地獲得某種技能,為什麼要拖到後面再花十倍甚至更多的時間精力去做呢?

你是要“事半功倍”還是“事倍功半”?相信大家都有了自己的選擇。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2

符合兒童大腦發育機能,更“樂學無痛”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根據此理論,語言學習分“學得”與“習得”兩種。

學得(Learning):有意識地學習和研究語言。比如,我們上學時背單詞記語法刷題應試;

習得(Acquisition):潛移默化自然而然的無意識獲取語言。比如,我們從小習得母語的過程,並沒有經過刻意的按部就班的學習。

我們成人的大腦已經側化,分為左右腦,有了固定的功能分區。大腦中的兩個語種在負責說話的語言區中是分開的,可明顯分辨兩個不同的語言區。

在使用一種語言時,該語種語言區是活躍的,而另一語種的語言區是關閉的。反之亦然。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研究表明:

語言的建立是以腦細胞之間的鏈接作為前提條件的,兒童的大腦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和彈性,在語言的處理過程中,可供鏈接的細胞數量更多也更為活躍,因而更容易用習得的方式獲取語言技能。

越小習得的母語和二語會存儲在大腦的同一區域,也就是“布洛卡語言區”,這也就決定了兒童最有可能運用和母語一樣的機能,達到接近母語的程度。

年齡越小,無意識的習得越重要,效果也越好。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3

增強聽音辨音能力

英語啟蒙早晚的關鍵,真的不在於會背多少單詞和句子,而在於聽音辨音能力的培養,這是英語學習非常重要的一項基礎技能。

學過英語的都知道“聽力好的,口語一定不會差”。

可以這樣理解:聽力是“輸入”,口語是“輸出”,有了足夠多、足夠標準的輸入,才有正確流暢的輸出。

安妮鮮花的書裡說到:

從出生開始,越早輸入英語語音信號,孩子的聽音辨音能力越強,聽覺記憶力就越強。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大家可以這樣理解:

剛出生的孩子就如同白紙一張——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給孩子越早提供原汁原味的聽力輸入,這些語音信號會存儲在大腦中,經過長時間的積累會越來越多。

當以後再聽到一樣的語音信號時,大腦會自動匹配到現有的進行識別,對孩子來說,就會很熟悉,更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更快更高效。

大腦對音素具有強大的辨別能力,可以把聽到的話進行拆分匹配:單詞不再是孤零零的單詞,而是有意義的語意群,通過大腦轉碼一樣形成自己的聽力理解,再對應上當時當刻的具體情境,即可明白話語意思,然後輸出——這也是我們常說的一個自然的英語思維過程。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4

培養純正語音語調

相信很多人都羨慕那種英語純正、發音地道的人,閉著眼聽都以為是外國人說的。

有研究表明,外語的語音語調其實是“童子功”,越早開始,越容易掌握純正地道的語音語調。

這和我們的口腔肌肉和舌頭靈活度有關。

年齡越小,發音器官尚未固化,接觸英語時,發音器官會自然配合這些語言發音來調整形態、彈性發育,準確發出這些語言所需要的各種聲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如果開始得晚,口腔肌肉就會慢慢形成母語的發音習慣,肌肉也是有記憶的,這樣就會很難改變發音位置,從而導致外語的發音有些就很難發準,甚至發不出也不是沒有——如果你領教過日本人的英語,那就不會覺得奇怪了。

這一點和上面的聽音辨音能力的增強也是有關的,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孩子可以把英語的語音語調模仿得惟妙惟肖,而我們大部分成人講出來的英語反而中國味兒很重。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5

英語接受度高,漢語負遷移少

相信很多媽媽都經歷過,孩子拒絕聽英文繪本或拒絕看英文動畫,甚至極端到拒絕聽到英語這樣的情況,這個過程中,媽媽也是備受煎熬的,分分鐘就要原地爆炸……

最終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接受了,但需要一個很漫長很痛苦的過程;要麼搞不好媽媽放棄了,甚至還扼殺了孩子對英語的興趣。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開始得早,尤其是在母語的強勢地位尚未形成之前,孩子會比較容易接受另一門語言

因為所謂的“母語和外語”,只是我們成人賦予的區分。

對孩子來說,這就是蘋果和橘子的區別,只是兩種並列平行的語種而已,用專業的詞彙叫做“母語VS二語”

說到二語,不得不提到二語習得中不可避免的“母語負遷移”現象,這也是中式英語(Chinglish)的由來。

按照母語發展規律,孩子2-3歲時會出現中文強勢地位,而母語一旦呈現強勢,就會形成“母語語言習慣”,會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影響英語的學習,使得從接觸到接納一門新語言的適應過程更漫長。

而在母語還沒有根深蒂固之前,在自然語境中習得第二語言,母語的負遷移現象很少,輕鬆get英語思維和地道英語的概率要高得多。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無論是中文繪本還是英文繪本,她都一視同仁地照單全收,並不會出現只想聽中文的而拒絕英文的現象,所以英語啟蒙的阻力基本沒有。

雖然我知道,她的中文肯定最終要走向強勢,但是英語已經是陪伴她一起成長一個很熟悉的朋友,相信一直維持下去這份友誼也不是問題。

這裡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媽媽關心的英語啟蒙早會不會影響母語的發育,實際上,不僅不會,反而會一定程度上促進母語的學習。

國外諸多研究表明,多種語言輸入並不會造成兒童的語言混亂,暫時的語遲並不等同於負影響。

再進一步說,人類神經突觸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部分突觸細胞將因為未使用而萎縮。

越小對孩子施以多語言刺激,使其大腦發育儘可能多的突觸,對於兒童大腦、智力發育大有裨益——你看雙語或多語者是不是智商都很高就知道了。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06

匹配認知水平,海量資源供選擇

啟蒙早的優勢,更多的體現在英語啟蒙資源選擇方面。

相信很多媽媽都遭遇過這樣的尷尬:

由於孩子英語啟蒙晚,選低幼的資源,孩子覺得幼稚不感興趣;選有難度的資源,孩子基礎差或零基礎導致看不懂而頻頻受挫。

——父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激發孩子對英文產生興趣。

英語啟蒙的海量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原版繪本,分級讀物和原版動畫。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雖然相對來說,原版繪本的年齡分級並不明顯,但也是有一定的年齡界限。就比如一些低幼的玩具書,大娃真心未必對此設計感興趣,而這確恰恰是小娃的心頭好。

年齡界限最典型的當屬分級讀物了,甚至具體到幾年級幾個月。雖然是參考,但是這樣科學細緻的分級確是符合孩子的認知發展特點的。

試想,一個母語能力很強,認知水平很高的大孩子,初次接受英語,真的是不太容易找到合適的啟蒙資源,勢必要面臨無書可看的尷尬境地,就找到合適資源這一步也是要煞費苦心。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以Q為例,從出生開始接觸英語,那真是海量的原版資源等著她,整個英語世界的大門都為她打開。

洗澡書/布書→洞洞書/觸摸書→翻翻書/立體書

紙板書→精裝書→平裝書

韻文歌謠書→故事書

無字書→寥寥數語的書→篇幅長一些的書

……

每個階段每種類型都有適合她的。

可以說,她只需要跟隨原版書同步成長,絕對不缺資源,剩下的就是如何高效利用並持之以恆的堅持了——孩子的語言能力就能夠達到或接近母語的二語水平。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最後,總結一下:英語啟蒙早的優勢確實是顯而易見的,自然建議大家「趕早不趕晚」。

如果你現在開始了,那剩下的就是選好資源+用對方法+堅持堅持再堅持,願和大家一路同行!

為什麼說英語啟蒙越早越好?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懂了

- END -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