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洲的47個國家,居住著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1000多個民族。幾千年來,這片廣袤的土地孕育了包括中華文明在內的幾大古代文明,也在近兩個世紀共同經歷了近現代化的洗禮。輝煌,苦痛,沉思,希冀……所有這一切,都映照在從古至今的一部部亞洲文學作品之中。

從《羅摩衍那》到《瑪納斯》,誕生於南亞和中亞大陸的恢弘史詩代代相傳,不曾斷絕;從《魯拜集》到《源氏物語》,豐富的哲思與情感在一千年前就被偉大的作家用精妙文字書寫下來;從高銀的詩歌到奧爾罕·帕慕克的小說,傳統與現代,戰爭與民族,都在文學中得到了深刻的關照與省思。

從亞洲文學的豐富生態中,我們能看到民族的共生,文明的融通。在宗教和民族群落密度極高的西亞,阿拉伯人、猶太人、波斯人、土耳其人……都生成了自己的文學傳統;在東南亞,我們能看到遷徙過去的華人作家用中文寫作;在南亞和中亞,能清晰地分別發現英語文學和俄語文學的影響與痕跡……這背後當然有複雜的政治歷史因素,但也證明著,文明從來都是在交流互鑑中生存與發展。

正因為亞洲文明的深厚與豐富,以個人之能力實在難以盡覽。於是,我們對與中國山水相連、人文相親的亞洲各國,往往沒有充分的瞭解。正值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召開之際,我們以此專題,按地區擷取具有代表性的亞洲文學佳作,欣賞各位“鄰居”們的文學之園。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撰文 | 新京報記者 張進

東南亞地區共有十一國: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從歷史上看,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長期不發達,書面文學的產生也相對較晚,且在不同歷史階段被不同外來文化影響、甚至主導。多種外來文化積澱成複雜的文化源頭,成為東南亞當代寫作的豐富資源。

由於地理原因,中國與東南亞諸國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中國文化對東南亞,尤其是越南有較為廣泛的影響。加之人口遷徙,東南亞有大量華僑,19世紀後,明清小說被當地華人譯介,對東南亞文學的影響不可小覷。此外,華語文學在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等國的發展也很值得關注。

和中國一樣,印度也與東南亞相鄰。印度文化主要通過宗教的傳播到東南亞,深刻影響了緬甸、老撾、柬埔寨、泰國等國的文化和文學。在印度文化之後對東南亞產生重大影響的另一文化,是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同樣是通過宗教的方式進行傳播,時間在十四世紀左右。現今,馬來西亞的官方宗教便是伊斯蘭教,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等國家也都一定程度上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從十六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先後開始對東南亞國家殖民,到十九世紀下半葉,整個東南亞,除泰國外,均已淪為西方國家的殖民地。這一時期的文學自然而然有著反殖民的特徵。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西方文學作品被譯介到東南亞,對東南亞文學的發展和創新產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

直到二戰後,東南亞各國終於紛紛獨立,文學也開始了新紀元。殖民和封建時代已經過去,他們的文學需要在民族文化和多種外來文化的共同作用下,面對新的現實,尋找自己的道路。

1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戰爭哀歌》

作者:(越)保寧

譯者:夏露

版本:博集天卷|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9年4月

戰爭對人類意味著什麼?太多書籍和電影向我們講述過。不同種族、不同國家、不同世代的人都經歷過戰爭的摧殘,反戰思想的歷史悠久得和戰爭的歷史一樣漫長,但戰爭並未因此停止。可以預料到的是,在很遠的將來,因戰爭死去的人還會有,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和孩子。也正因此,描寫戰爭的文學作品具有某種普適性,更何況,在戰爭這一極端環境下,人性的暴露無疑是超越一般想象的。

《戰爭哀歌》寫的是越戰。大致說來,越戰從1955年開始,到1975年結束,歷經二十年。從歷史角度來看,二十年也許不算很長,而對於任何一個人,二十年也許就是大半個、甚至整個人生。保寧生於1952年,十七歲時加入北越軍隊服役,是十名倖存者之一。書中的主人公阿堅同樣如此。戰爭結束後,阿堅開始嘗試書寫這段經歷。被溼氣籠罩的叢林、一群被命運拋棄的青年士兵、士兵之間的友誼,更多的是猝不及防的死亡,像雨一樣不停流下來的眼淚。敵人的身影也偶爾閃現,但敵人和他們一樣,同樣被死亡的恐懼懾住,被悲傷縈繞。在戰爭中,沒有勝利者,也沒有任何一種所謂的“英雄主義”比一個生命更重要。書中回憶性的文字飽含著對逝去青春的哀傷,對戰爭無奈的反抗。還有阿堅和阿芳之間的愛情,也隨之而逝。正如書名所暗示的,戰爭,對人類而言,只能是“哀”的,而“歌”的部分,應當是獻給短暫愛情的。

2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雨》

作者:(馬來西亞)黃錦樹

版本:後浪|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

在馬來西亞,華裔是佔比第二高的人群,基數很大,作家黃錦樹就是華裔馬來西亞人。他1967年生於馬來西亞柔佛州,1986年赴臺求學,1996年起任教於臺灣暨南大學中文系至今。

上世紀二十年代以來,馬華文學長期受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卻往往文字粗糙,藝術性不高。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受到港臺文學的影響,馬華文學取得了迅猛發展,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黃錦樹。雖然用漢語寫作,但黃錦樹的寫作沒有離開自己生長的土地——那個被熱帶的雨不斷沖刷的地方,因此他的作品雖是華語文學,展現的卻是馬來西亞的歷史與文化。

“雨”是馬來西亞重要的日常體驗,他的短篇小說集也以此命名。離鄉多年以後,黃錦樹在文字中重回兒時的背景,用相互獨立又交叉的16篇作品,展現了馬來西亞的生存境況。在以“雨”為統一名稱的八篇(一號到八號)作品中,他讓一家四人在不同篇目中經歷著各自的死亡和失蹤,就像互相平行的世界,或說就像變化萬千的迷宮,在這迷宮中,馬來華人生存的艱辛被展示,人性的多種可能被演繹。

3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人虎》

作者:(印尼)埃卡·古尼阿彎

譯者:吳亞敏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7年10月

埃卡·古尼阿彎1975年生於印尼西爪哇省打橫市,是一位比較年輕的作家,但在印尼很有知名度和影響力。其小說代表作《美麗是一種傷痛》被《紐約時報》列入“百部值得關注的圖書”;2016年,古尼阿彎更是憑藉《人虎》成為印尼首位入圍國際布克獎的作家。

《人虎》是一本頗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小說,屬於馬爾克斯式的寫作。從這一點也可看出,當代文學在發展的過程中,吸取外國優秀文學的寫作經驗是很多國家都會選擇的方式。而《人虎》可以入圍國際布克獎,也說明國際上對魔幻現實主義寫作的長期認可,要知道,馬爾克斯獲得諾獎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不過這種長期認可產生的影響,可能是好壞參半的。

《人虎》講述了一樁少年殺人故事。作者借鑑本土傳說,讓少年馬吉歐的身體裡藏著一頭雌虎,當控制不住時雌虎便會出來咬人。馬吉歐生活在印尼的一個海濱小鎮,父親冷酷暴戾,不時對母親實施家暴,母親因此逃避,找了情人安沃爾·薩達特。馬吉歐同樣憎恨父親,希望薩達特迎娶母親,遭到薩達特的拒絕,馬吉歐因此憤怒,釋放出體內的雌虎,咬死了薩達特。這一憤怒是少年的反抗,不僅是對薩達特,也不僅是對父親,而是對印尼整個父權社會的反抗。

4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兒子,你要活下去》

作者:(法)品雅特海

譯者: 李廣平

版本:花城出版社 2014年1月

品雅特海是柬埔寨裔法國人。在柬埔寨生活期間,他曾是“優秀學生”,去加拿大蒙特利爾理工學院留學,學習土木工程專業,愛好社交活動,被選為大學外國留學生聯誼會會長。1965年畢業後,品雅特海回到柬埔寨,在公共建設部工作,和財政部官員的女兒結了婚,生了兒子,“全家似乎都有一個錦繡前程”,如果不是遇到紅色高棉統治。1975年至1979年,紅色高棉統治柬埔寨三年零八個月,實施空城政策,將金邊二百多萬人全部趕到農村,強迫他們勞動,開荒種地,整個柬埔寨幾乎成為“一座大監獄農場”。人們長期忍飢挨餓,在過重的體力勞動下人成片成片地死亡。據說,在這短短几年,柬埔寨的人口減少了三分之一。品雅特海一家十八口人全在這場“二十世紀最大的人為災難之一”中喪生,只有品雅特海一人,翻山越嶺逃到泰國,而把兒子託付給了別人,和他一起逃跑的妻子迷失在森林中。後來,品雅特海移居法國。

書寫這樣一部回憶錄是極度痛苦的:1975到1977兩年時間的非人生活,政治的高壓,飢餓的侵襲,妻子和兒子的死亡。在文字中再次經歷如此夢魘,需要極大的勇氣。但寫出來,也是對自己悲慘過往的一個交代,更重要的是,這不僅是一部個人回憶錄,而是那場駭人聽聞的人為災難的詳細記錄。

5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吻別孩子,吻別馬尼拉》

作者:(新加坡)黃孟文

版本:四川文藝出版社 2013年4月

東南亞幾國文學的特點之一是大都有華語文學,其中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較為知名。新加坡小說家黃孟文祖籍廣東梅縣,出版有小說集《再見慧蘭的時候》《我要活下去》《黃孟文微型小說選評》等,曾獲新加坡文化部頒發的文化獎(文學),及泰國頒發的“東南亞文學獎”,是新加坡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近些年,黃孟文致力於微型小說的創作與研究,是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創會會長。《吻別孩子,吻別馬尼拉》收錄了作者52篇微型小說,雖然篇幅短小,但以小見大,寫作技法豐富,且很多篇章具有明顯的哲學意味。這樣的寫作無疑增加了華語文學的豐富性,對中國本地的文學也是個重要補充。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撰文 | 新京報記者 楊司奇 李妍

在東亞的五個國家——中國、日本、韓國、朝鮮和蒙古——中,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是我們最為熟悉的文學生態,而韓國、朝鮮和蒙古文學則顯得略為生疏,這背後,有歷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近年來,韓國文學漸漸進入我們的視野,為世界讀者所發現和研究,但朝鮮作家李箕永、韓雪野,蒙古作家達·納楚克道爾基、達姆丁蘇隆等,依舊是我們所不熟悉的寫作者,這些被遮蔽的文學,或許還需要更長的時日為我們所認識與接受。

因為地理、文化與歷史的淵源,在亞洲諸國之中,中國讀者對日本文學最為熟悉,即使不那麼熱衷文學的讀者也能很快說出幾位日本作家,村上春樹、東野圭吾、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太宰治、渡邊淳一、古川俊太郎等等,都是耳熟能詳的名字。在許多書店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日本文學也總是佔據最前列的位置。日本文學的耀眼,一方面是其積極學習西方以及戰後知識分子嚴肅反思的結果,另一方面也根植於日本獨特的文化傳統。

11世紀平安朝女作家紫式部的長篇作品《源氏物語》是理解日本文學的一把關鍵性鑰匙,通過這條路徑,我們可以追溯日本近代“私小說”、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等許多現當代重要作家的精神源流。日本的《源氏物語》與中國的《紅樓夢》一道,也是西方想象中國的一個入口,比如法國作家尤瑟納爾曾根據東方傳奇故事寫過一部《東方故事集》,其中有一篇《源氏親王的黃昏戀》即是取材於此。由《源氏物語》開始,日本出現了“物哀”這一審美理想,作為日本悲劇的一種獨特風格,它不像古希臘悲劇那樣悲壯、有著無限的力度與劇烈的矛盾衝突,而是瀰漫著一種均勻的、淡淡的哀愁。這種悲劇是內向的,所有的衝突都發生在人物的精神世界裡,呈現出的亦是日常生活的悲劇性。這種“物哀”式的精神底色不僅是日本文學的一大特徵,在日本的許多電影導演那裡,如小津安二郎、成瀨巳喜男、是枝裕和,都可見出這條幽深的精神脈絡。

對許多推理小說愛好者來說,日本文學更是一座豐富的寶庫。比如江戶川亂步夢幻綺麗、光怪陸離的變格小說。江戶川亂步被奉為日本推理文學的開山鼻祖,江戶川亂步獎更是日本最具權威性的推理文學獎項,東野圭吾、桐野夏生等作家都是憑藉此獎嶄露頭角。江戶川的小說尤以短篇取勝,比如他的《人間椅子》,充滿奇思與怪誕的想象,只寥寥千字,便勾勒了一幅幅昭和時代的異色圖景。

日本詩歌也有著久遠的歷史。日本第一部詩歌總集《萬葉集》至今對日本的詩人生成譜系有著巨大影響,其在日本文學史上的地位相當於漢語世界的《詩經》。《萬葉集》彙集了和歌這一傳統詩歌樣式,而從和歌到連歌再到俳句,日本詩歌也經歷了一段重要發展過程。關於俳句,它的存在總是與古代詩人松尾芭蕉的名字聯繫在一起,到了現代,正岡子規、石川啄木等人漸漸成為俳句的新代表。石川啄木開創了日本短歌的新時代,他的詩歌一如他早逝的生命,短促、悲哀、可愛、坦誠,尤其善於捕捉日常生活的瞬間感受。

在日本文學中,還有一脈獨特的傳統,來自日本的“能樂”與“狂言”,這是古代日本兩種重要的戲劇樣式。能樂是日本典型的古典舞蹈,因其神祕為上流社會所鍾愛,被稱為幽靈的藝術,其曲目分為現在能和夢幻能兩種,為了呈現一個幽玄的世界與超現實的人物,演員們會以面具出場。能樂的演出雜以狂言,是在能樂演出幕間休息的時候,為調劑觀眾情緒而演出的一種短小的幕間滑稽喜劇,後來慢慢獨立地出現在舞臺上。能樂延續的依舊是日本含蓄蘊藉、諧調典雅的傳統精神底色,而狂言則顯示了一種溢出的精神,作為一種調劑短劇,它以詼諧為旨趣,面向普通大眾,充滿了遊戲主義傾向,後來的井原西鶴等市井文學創作者都深受影響。在小說家三島由紀夫的《近代能樂集》中,也顯示了其淵源。

這些戲劇大多取材自同名的古典能樂劇本,三島將能樂的神祕與現代的理性結合在一起,營建了獨特的藝術世界。在日本現代導演北野武、寺山修司的身上,我們亦可以看到某些精神的遺傳。寺山修司是日本昭和時期的前衛藝術家,不但創作戲劇電影,也寫短歌俳句、詩歌評論、隨筆小說。他的隨筆集《扔掉書本上街去》是一本寫給當時日本年輕人的書,書名“扔掉”二字在文中多次出現,但他的“扔掉”並不消極,他所想要傳達的,是希望青年們從這個行為中獲得反思與行動的勇氣。

無論是與同為近鄰的日本文學比較,還是跟被稱為“韓流”的韓國大眾文化比較,韓國文學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力都顯得稀薄。或許可以說,韓國流行文化的強勢,對於韓國純文學來說,不僅不是助力,反而成了某種程度的阻礙。在中國市場有過不錯表現的韓國文學以影視劇改編原著為主,比如《菊花香》《那小子真帥》,乃至於《熔爐》等。

在搜索引擎或學術網站上搜索“韓國文學”,排名靠前的結果都是“韓國文學在中國為何缺少存在感”、“韓國文學國際影響力為何不敵‘韓流’?”等等。這有著歷史、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但實際上,如果有興趣瞭解和閱讀韓國文學,已經譯介為中文的作品也已經不少。高銀、樸婉緒、黃皙瑛、崔仁浩等韓國元老級作家的作品,申京淑、韓江、金英夏等新生代作家的作品,都可以找到。

韓國與中國同屬漢字文化圈,在傳統上有著密切的文字交流。而近現代歷史的相關和相似,也讓中韓分享著相近的現當代文學史進程,更深入的彼此關注與瞭解是可以期待的。近幾年,韓國作家的作品在國際獎項上表現突出,而新一代韓國作家對都市生活和現代人心理的呈現,也可能讓年輕的中國讀者尋得共鳴。

1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春天 得以安葬》

作者:(韓)高銀

譯者:金丹實

版本:新星出版社 2016年1月

1933年出生的韓國詩人高銀,是諾貝爾文學獎多年熱門人選。他經歷了日本佔領、朝鮮戰爭和韓國民主化運動,曾出家為僧,又幾次入獄、幾次出獄。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和複雜的心理創傷,讓他的詩歌寫作在平易和素淨的同時,永遠與時代、民族命運緊密相連。《春天 得以安葬》是高銀的一部詩歌自選集,由他本人從1960年至今的作品中精選詩作百餘首,包含不同階段的優秀作品,是對高銀創作風格和創作歷程的完整呈現。

2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素食主義者》

作者:(韓)韓江

譯者:千日

版本:重慶出版社 2013年7月

這本小說是出生於1970年的韓國新生代作家韓江的作品,獲得了2016年度國際布克獎。小說講述一位韓國媳婦英慧受到一次夢境的刺激後,忽然決定戒掉肉類,成為一名素食主義者。隨後,她的妄想症和種種顛覆性的行為愈演愈烈……作者藉此探究人類內心壓抑的複雜情緒。2016年獲獎時,國際布克獎評委會主席稱它“以忐忑又優美的筆調,描繪了一個普通女性對緊緊束縛自己的所有守舊傳統與思想的抵抗……揭示出這種強烈對抗對於女主人公和她身邊所有人的衝擊”。

3

亞洲文學地圖:千年文化的輝煌、痛苦、希冀、沉思……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

作者:(韓)金英夏

譯者:薛舟、徐麗虹

版本:花城出版社 2009年2月

《我有破壞自己的權利》是金英夏的成名之作。這是一部關於自殺話題的作品,描寫了一位虛擬職業者“自殺引導代理”如何在社會上尋找合適的“委託人”從而幫助其自殺的故事,看似荒誕的情節設置,揭露的是人內心中被遮蔽的真實恐懼與絕望感,是作家對韓國當代普遍存在的憂鬱進行的冷靜剖析。因為這一議題的普遍性,小說在世界各國翻譯出版,得到了較多的關注。金英夏的短篇小說集《哥哥回來了》近幾年也有中文譯本,同樣是他所擅長的對都市生活與感受的冷靜描寫。

本文原載於2019年5月18日《新京報書評週刊》B02、B04版。作者:張進 楊司奇 李妍;編輯:李妍 徐學勤 榕小崧;校對:趙琳。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