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對話造就大美亞洲:邂逅寶藏 一眼千年

越南非遺作品——漆藝水牛、鯉魚。 本報記者 申孟哲攝

文明對話造就大美亞洲:邂逅寶藏 一眼千年

馬來西亞非遺作品——亞麻制服裝、壁布及藤包。 本報記者 申孟哲攝

文明對話造就大美亞洲:邂逅寶藏 一眼千年

北京市通州書法家協會會員張敬正在作畫。 劉山山攝

文明對話造就大美亞洲:邂逅寶藏 一眼千年

參展者正在與巴基斯坦相關負責人交換名片。 劉山山攝

亞洲是人類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璀璨的亞洲文明,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人類文明因亞洲而更加絢爛多姿。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各種展覽、演出讓所有觀眾都大呼過癮。聽,不同文明在對話;看,大美亞洲在眼前。

邂逅寶藏 一眼千年

公元前4千紀的沙特石雕人像、阿塞拜疆“生命之樹”地毯、姿態各異的印度神像、精美奪目的緬甸豎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彙集亞洲全部47個國家及希臘、埃及兩個文明古國的400餘件精品文物,為觀眾奉上一場文物的盛宴、文明的盛宴。

走進序廳,巨大的弧形LED屏上播放《大美亞細亞》主題影片。展覽以“多元文明並置,古今文明相通”為主線,分四部分講述“亞洲文明”:詮釋亞洲是人類文明之源,展示古代中國與亞洲各國通過絲綢之路建立的經貿文化聯繫,講述中國與亞洲各國在文化遺產領域的交流合作情況,展示新中國與亞洲各國友好往來與文化交流。

“一進展廳看到視頻短片,就被各國的文化景觀震撼。這是一個值得細細品味的展覽,我看了兩個小時還沒看完。”從山東淄博來北京旅行的學生邱一諾,很高興能在國博邂逅這場展覽。

居於北京的藝術愛好者張國弘第一時間趕來參觀。“平時想要看到這些藏品,得去幾十個國家的博物館。這次能一次性欣賞到亞洲各地的文物珍品,非常難得。”

“通過這些文物,我們能瞭解古代中國與亞洲各國通過絲綢之路展開的文化和經濟交流。正是因為頻繁的交流,各民族文明相互促進。”參觀者王守信說。

展廳中還設有“文物帶你看亞洲”多媒體互動展示系統。觀眾能在電子屏上欣賞亞洲13個國家的近60件文物。每件文物都可以360°觀看並放大細節,打開燈影模式則能感受到不同光線下文物的質感和紋理。“與文物合影留念”吸引不少觀眾體驗。當電子設備識別出人像,用手托起屏幕中的文物,就能與巴基斯坦貴霜王朝雕塑或是中國古代青銅器、鈞窯瓷器等來一張“親密”合影,掃描二維碼可以把照片保存到自己的手機上。

由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主辦,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承辦的“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是“亞洲文明聯展”的主展覽。此外還有一系列文物展在北京各大博物館展出。

遇見美景 鬼斧神工

5月16日上午9時,亞洲文化旅遊序館,北京市通州書法家協會會員張敬鋪開畫卷,用手將硯臺裡的墨一點點推開,開始在宣紙上勾起輪廓。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紛紛走到他的桌前,或拍照留念,或詳細詢問。一對來自阿富汗的夫婦好奇地問:“這是墨水嗎?”張敬耐心地解釋這是水墨。他說:“很開心能通過這次活動和外國友人面對面地進行文化交流。”

這裡是文化和旅遊部主辦、北京興旅國際傳媒有限公司承辦的“亞洲文化旅遊展”,展期為5月16至18日,展示了中國與亞洲各國文化和旅遊產業發展的最新成果。

展區規模約3萬平方米,分綜合展和專題展兩個部分。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了展覽,綜合館的各個展廳分別展現著每個國家和地區的自然地理與文化旅遊的特色。除了文字介紹,還有東南亞的瑜伽表演、中國河南的武術表演等。整體上採用圖片展示、實物陳列、視頻播放等多種形式呈現,豐富現場的展示內容和內涵,提升觀眾的參觀體驗和感受。

亞洲世界遺產影像專題展則展示了亞洲地區世界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優質影像作品,有中國武當山等鬼斧神工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也有印度泰姬陵等特色建築的圖片和影像。“看完這些,我對今後旅遊地的選擇有了方向。”北京的退休員工王先生欣喜地說。

此外,正如文化和旅遊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副巡視員張西龍介紹的,這次展覽的亮點之一是智慧化的新技術。展廳裡,《清明上河圖》在觀眾頭頂環繞,觀眾還可以選擇播放感興趣的影像。

老撾是亞洲文化旅遊展的主賓國之一。老撾新聞文化與旅遊部部長波顯坎·馮達拉說,他們將藉此展覽,推廣旅遊產品和旅遊業務,構建跨越國際的關係網絡。另一個主賓國柬埔寨將民族舞蹈帶到了展廳之中。柬埔寨王國旅遊部大臣唐坤說:“這次活動展示了我們亞洲國家之間不僅有很多的相似性,還有各自的美麗文化和卓越成就,同時也展示了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的交融和互動。”

中國文化和旅遊部部長雒樹剛表示,相信此次展覽必將推動亞洲各國文化和旅遊深度合作,密切亞洲各國友好關係,凝聚構建亞洲各國的智慧與共識,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築牢基礎。

視覺盛宴 獨特魅力

富有西班牙風情的古典芭蕾雙人舞《堂·吉訶德》、融入朝鮮民族色彩的現代芭蕾雙人舞《春香之愛》、充分展現舞者力量且優雅的《古典大雙人舞》、古典芭蕾雙人舞《海盜》、古典雙人舞《愛神》、現代舞《冬日漫漫》……

5月14日晚,一臺精彩紛呈、風格多樣的演出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亮相。在韓國、菲律賓等多個國家表演了精彩節目之後,中央芭蕾舞團以《天鵝湖》片段為開場並以《阿萊城的姑娘》片段為結尾的演出引來贊聲一片。

這是由中國對外文化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央芭蕾舞團共同承辦的“亞洲文化展演”的開幕演出《亞洲芭蕾之夜》。各國藝術家同臺炫技,為觀眾輪番呈現古典芭蕾精華舞段以及獨具地域特色的高水準現當代舞作品。

“亞洲文化展演”以“不同文明兼容幷蓄、交流互鑑”為主題,通過多種藝術形式,全方位呈現亞洲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生動彰顯亞洲文明與世界地區文明相互借鑑、交相輝映的特點。

同期,亞洲影視周也精彩開幕。國家電影局副巡視員陸亮說,亞洲影視周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國家電影局和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承辦,攜手20餘國的電影人和50餘家媒體機構,開展啟動儀式、電影大師對話、製片人合作論壇、亞洲電影展、亞洲優秀電視節目互映互播等主題活動,共同呈現精彩的視聽盛宴,為亞洲命運共同體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提供精神支撐,向世界展現一個開放、包容、多元、協作、團結的亞洲,為世界文明寶庫增添新的光彩。

16日上午,亞洲影視周——製片人合作論壇在北京金茂威斯汀酒店舉行。來自多國的40餘位電影人出席了論壇。正如陸亮所說,在電影整個產業鏈中,製片人起著無與倫比的關鍵性作用。亞洲影視周——製片人合作論壇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合作交流平臺,“開放交流,合作共贏,促進電影產業繁榮”正是這個論壇的目標。

國際製片人協會副主席穆罕默德·邁赫迪·阿斯加玻爾說,中國電影的製片人數量在增加,電影業快速發展,蘊含巨大的商機,體現了中國電影人的智慧和努力。如果我們要達到雙贏的合作,就需要從業人員做出貢獻。我們協會期待與中國合作,拍攝出好的電影作品,符合共同利益和目標,也使整個製片人群體受益。

文明匠心 古老多彩

5月的北京已進入夏季,但走入中國國家圖書館,涼爽的低溫讓觀眾瞬間心靜。邁入國圖第三展廳,掛在最顯眼處的是一件看上去“破舊”的衣服——短身長袖,寬袖展開;“Y”形傳統衣襟,上面綴滿了各種顏色的色塊。

這是一件中國傳統的“百衲衣”。這件由中國藝術家馬德帆創作的作品,收集了來自中、日、韓等各個國家和地區的布料製成,涵蓋了多種極具代表性的製作工藝,某些工藝歷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宋代。

“人類的文明也是這樣,積沙成塔,匯聚成文明的百衲衣。也正如歷史的路慢慢彙集到一點,無數匠心在此相遇。”馬德帆給自己的作品作了如是註腳。

這件匠心獨運的百衲衣,是5月16日開幕的“文明匠心——亞洲非遺大展”中擺在最顯眼位置的作品。

它也成為一種象徵:作為世界上最古老多樣文明的發源地,亞洲承載了豐富的傳統和悠久的文明積澱,其文化本身便蘊含著不屈隱忍、互助互融、相濡以沫、重視和諧的特徵。14個亞洲國家的30餘位非遺大師,320件(套)展品,通過器物之美彰顯亞洲活力。同時,此次展覽以對話、交流的方式向世界傳遞博大自信、古老鮮活亞洲的主旨精神,也對本次亞洲文明對話“聚焦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做了迴應。

“這次展覽很有意義。我看到一幅中國藝術家的刺繡,展示了當年出使西域、打通絲路的故事。特別有意思的是,印尼的皮影戲裡面有薛仁貴等中國歷史人物的故事,越南的器物上有‘雍正通寶’等元素,證明亞洲文化自古就多有互通。大家生活習慣相近、地域相接,現在也理應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展覽現場,白髮蒼蒼的北京退休教師莫先生對本報記者說。

器物不言,但其中自有故事。看到韓國的傳統斗笠,會讓人想起韓劇中的歷史人物;尼泊爾的木雕銅佛,背後是該國濃重的禮佛氛圍;土耳其瓷盤色彩豔麗鮮明,令人想起《一千零一夜》的神祕夜晚;中國的刺繡、瓷器以及傳統傢俱、書房、茶室,彰顯出中國幾千年文明形成的審美與生活方式。

此外,觀眾在現場還可以近距離看到日本的陶瓷,泰國的木偶、陶瓷,印尼的皮影,泰國的孔劇面具、斯里蘭卡的木偶,伊朗的掛毯,馬來西亞的扎染、藤編,科威特的蛋雕,越南的漆畫……展覽的現場還邀請到了亞洲各國的20位非遺大師,向觀眾表演和講述相關的文化和技藝傳承。

“正是因為有了亞洲的工匠傳統,才構築了亞洲文明的豐富性、多樣性,這些傳統也彰顯了亞洲文化的內在理念。”總策展人範迪安說。

國之交在民相親,更在心相通。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每個民族和國家的記憶與情感,當它們匯聚在一起,便呈現出色彩斑斕、交相輝映的美感。

(張紅、葉曉楠、苗春、申孟哲、鄒雅婷、劉山山、周緣)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