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原(六十六)|感千年之美 遊正定隆興寺

感千年之美

遊正定隆興寺

秦輝

暑假快要結束之前,在石家莊周邊轉了幾天。回程時到朋友推薦的正定榮國府玩兒了一圈,時間尚早,決定在附近再走一走。沒想到這一走,竟走進了一座千年文物國寶庫——隆興寺。

正定是中國歷史名城之一,含金量非常高,國保就有8處,更別說市保縣保了。難怪餘秋雨說它“擁抱著太多的國寶,讓人強烈感覺到一種千年之美。”馬可•波羅也稱它是一座貴城。正定古時跟北京,保定,並稱為“北方三雄鎮”。現在的正定古城牆長樂門內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匾額。正定號稱是“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正定古稱恆山,常山,中山,雖叫山卻無山所以謂之三山不見,九橋不流是說正定九座橋都是旱橋,不下雨橋下無流水。而這個“九樓四塔八大寺”中的八大寺之首就是這次誤打誤撞去的隆興寺。

"大平原(六十六)|感千年之美 遊正定隆興寺

感千年之美

遊正定隆興寺

秦輝

暑假快要結束之前,在石家莊周邊轉了幾天。回程時到朋友推薦的正定榮國府玩兒了一圈,時間尚早,決定在附近再走一走。沒想到這一走,竟走進了一座千年文物國寶庫——隆興寺。

正定是中國歷史名城之一,含金量非常高,國保就有8處,更別說市保縣保了。難怪餘秋雨說它“擁抱著太多的國寶,讓人強烈感覺到一種千年之美。”馬可•波羅也稱它是一座貴城。正定古時跟北京,保定,並稱為“北方三雄鎮”。現在的正定古城牆長樂門內門還嵌有三關雄鎮的匾額。正定號稱是“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正定古稱恆山,常山,中山,雖叫山卻無山所以謂之三山不見,九橋不流是說正定九座橋都是旱橋,不下雨橋下無流水。而這個“九樓四塔八大寺”中的八大寺之首就是這次誤打誤撞去的隆興寺。

大平原(六十六)|感千年之美 遊正定隆興寺

本著順道看看的心態進去,沒想到隆興寺可不是普通看看的小景點,裡面有太多珍寶太多精彩太多的歷史沉澱值得去發現去感受。

先說說隆興寺的歷史,它原為東晉十六國時後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文帝開皇六年(586年)在苑內改建寺院,時稱龍藏寺,唐改為龍興寺。北宋年間,趙匡胤命重鑄被契丹戰亂損毀的大悲菩薩金身,建大悲閣並以此為主體採用中軸線佈局大興擴建,從而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宋代建築群。自此龍興寺可了不得了,一下子躍至“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帝王推崇重視。

元代明代都撥重金敕修過主要建築和佛像,到了清代,皇帝出巡更是多次到隆興寺拈香禮佛,乾隆是七到正定六至隆興寺,康熙六到正定三至隆興寺,還在西側修了行宮。正定以前也叫真定,龍興寺以前叫龍藏寺,真定龍藏寺連起來康熙解讀為這裡藏了真龍天子,所以改龍興寺為隆興寺。這個戲說到今天也真是符合事實, 這裡真走出去了唯一一位正定縣官。

隆興寺不像普通的寺院由山門入,它沒有大門。關於這個大門還有個民間的演繹,說這個寺當時由尉遲敬德督建,沒完工時被召回長安。修到山門時,寺裡派工匠追到已至開封的尉遲敬德,他無心思量,隨手一劃,工匠不敢多問就地修建,於是就有了隆興寺沒有門,大門在河南的說法。當然這只是後人演說,真正的原因可能隆興寺本來就是這樣一種構造方式。

進廣場就能看到一座紅色的琉璃照壁,建於乾隆年間,中間有兩條綠龍浮雕。過去是一座石橋,這座橋就是九橋不流其中的一座。過了橋就是隆興寺的入口天王殿,天王殿和敕造隆興寺的牌匾都是康熙手書。

當時入口處正好有一大隊退伍老兵,所以沒有拍到天王殿外面的正面照,之後的很多大殿比如大悲閣,摩尼殿,轉輪藏,都有禁止拍照的牌子,再加上殿內凝重神祕的氛圍,撲面而來的歷史氣息和對千年文物的敬畏,根本沒有想過掏手機。直到後來,看到很多遊客沒用閃光燈在拍照,導遊和保安並不阻止,才抽出手機哆哆嗦嗦對著奇美無比的倒座觀音和千手千眼大佛拍了幾張。

過天王殿是大覺六師殿遺址,好多遊客都是略過它直奔前面的摩尼殿,其實這裡是隆興寺不可忽略的一處文物遺蹟,它曾是寺裡的主殿,也是整個寺裡最大的建築,始建於北宋元豐年間,佛壇供奉的是佛祖釋迦牟尼及其六位先師。

據史料記載,當時殿內五彩石羅漢有108尊,高一丈六尺的金裝佛3尊、金裝菩薩4尊、五彩護法神3尊、五彩佛像4尊、五彩泥塑羅漢53尊,殿北有五彩菩薩5尊,五彩懸山4座,前後牆上全部都是彩繪壁畫…… 單聽這些詞彙數字,是不是立馬就能腦補出當時大殿的恢宏壯麗?可惜因年久失修和戰亂,大殿在民國初年倒塌,只剩下在晨光暮影裡默默昭示著昔日輝煌的柱底塔基,感時光流逝,嘆歲月蒼桑。

再往前走直對的就是隆興寺最著名現存價值最高的古建築——摩尼殿。中國世界級的建築大師樑思成曾在不同年代多次探訪摩尼殿,繪製了幾大本的圖形,稱其是隻在宋畫裡見過的“藝臻極品”。當時此殿的建築年代無歷史文獻記載,樑思成根椐建築形制提出摩尼殿可能建於宋仁宗年間1050年左右,後來大修時在斗拱發現了多處墨書題記,表明摩尼殿始建於宋仁宗皇佑四年,即公元1052年,證實了他的推測。

摩尼殿的斗拱精美,次第層疊卻不顯笨拙,據說完全是宋代建築範書《營造法式》的實物例證。

摩尼殿正面供奉的是五尊泥塑金裝佛像,中間釋迦牟尼,兩邊是弟子迦葉,阿難,外側為文殊、普賢菩薩,均為宋代原塑,文殊、普賢在明代曾進行過修補。

佛祖上方的藻井特別漂亮,而且藏有玄機,前面不是說過正定有“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嗎?其中的二十四座金牌坊就在藻井之中,方形藻井的下簷口,每一邊都雕有六座金牌坊,四個邊一共就是二十四座。

大殿北側的五彩懸山中,就是被魯迅狂贊謂之“東方美神”的倒座觀音。抬頭的第一眼真被震憾到了,真的是太美了!

空中大片大片藍綠色調的祥雲繚繞,岩石突兀,群峰疊嶂,上有仙人,鳥獸羅列,靜修的羅漢,威武的天神,把海中的普陀仙山摸擬的如真境一般。在如此熱鬧的背景之下,觀音衣袂蹁躚,線條柔和,一足踩蓮,一足踞起,雙手撫膝,安靜地俯視著下面的芸芸眾生。

她的美在動與靜的相映下,她的美在淡定的神態中,安詳、恬靜,不喜,不悲,不嗔,不怒,不爭,不論,不驚,不恐,她什麼都不說卻什麼都知道,她什麼都不問,你心裡想尋求的卻都能在她的眼睛裡找到答案得到慰藉……

摩尼殿四牆壁都是佛教壁畫,除了兩面是清代所繪,其餘好像都是明代的東西,有幾個挺清晰,其他的都斑駁不清,有的已經變成黑白色,仔細看依稀能看出還有點顏色。說真的我個人對這種壁畫是極其敬畏的,很不明白為什麼它們一點防護措施也沒有,可以隨意拍照,甚至暴露在空氣和強烈的光線之下。還有那個倒座觀音,也是正對著敞開大門的方向,遊客是看得清楚,但對它好嗎?

從摩尼殿出來,在左右兩側有很多古碑,據說寺裡一共有五十多塊,翔實地記錄著寺院的蒼桑變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龍藏寺碑。

龍藏寺碑刻於隋開皇六年,也就是跟建寺是同一年,碑文為張公禮所撰。龍藏寺碑是國內現存的楷書碑刻鼻祖,具有很高的藝術和史料價值,歐陽修在《集古錄》中首錄此碑,近代康有為則稱其為“隋碑第一”,後人稱“楷書第一碑”。據說隋朝保留至今的石碑,在中國只有3塊,在書法史上認為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典範。

我從一進寺就找這塊碑,想看看1400多年前的石碑是什麼樣子,還想給喜歡書法的朋友拍張照片,但終究還是與它擦肩而過。現在想想它其實就在大悲閣左前方的小石房子裡。當時我就在附近徘徊,看到過這個石房子,但見有圍欄就沒有過去,或許當時正在維修,或許我應該轉到前面去看一看的。

摩尼殿後是一條長長的甬道,中間有一座木製牌樓門,因為隆興寺南北縱深,院落重疊,所以這個牌樓也為前後兩個院落之間的導入之門。原物毀掉,現在的是根據樑思成當年拍的照片和文字記錄仿建的。

經過兩棵千年龍鳳古槐,就到了戒壇。這裡最早是隋文帝在龍藏寺建造的安放佛祖舍利的佛塔,元末明初佛塔倒塌,在基址上創建戒壇,清乾隆年間再次重建。它是寺院用來舉行受戒儀式的壇場,就是電視裡看到的在出家和尚頭頂上燙戒疤的那種。

戒壇內供有銅鑄雙面佛像,為明弘治六年造(1493年),佛像上方的藻井也非常特別,構造是柱上託樑,樑上託柱。

戒壇往北,左右兩側各有一座古建,右邊的是慈氏閣,當時正在搭架維修,看門前的簡介,修建於宋代,元、明、清都有重修。閣內有一座7米多高獨木雕成的彌勒菩薩。據民間說法,古時滹沱河發大水,自上游漂來一根神木,神木卡在正定河道,使大水得以緩解,修建寺院時,便用這根神木雕成此像。

左邊就是著名的轉輪藏,為宋代遺物。轉輪藏是一座可以轉動的木質藏經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一個能活動的木書架,立於地下圓坑內,有一個粗大的木軸承託著八角形的亭臺上下貫通,中間是可以放很多經書的藏身,這個東西的奇妙在於它看似巨大笨拙,其實只用兩根手指輕輕一撥就能轉動。

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轉一週與誦讀佛經同功之說,所以後世很多寺院都有修建,但真正保存下來的實物卻少之又少。隆興寺轉輪藏為現存實物最早者,堪稱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轉輪藏。

據說樑思成當年來考察時,轉輪藏殿內還有佛像,但後來不知所終。

再向北走就是大悲閣,為寺裡的主體建築,閣內有中國現存最高的銅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號稱“正定府大菩薩”,因之隆興寺也被叫做大佛寺。

大悲閣宋徽宗時賜名天寧觀音閣,康熙時改稱佛香閣,清末至民國初,因無力修護,寺內樑柱傾斜,瓦礫遍地,大悲閣的殿頂更是完全坍塌,大悲菩薩在露天之下遭受風吹雨淋,後寺院主持純三和尚為使佛像暫避風雨,於1933年在原來的須彌座上砌了一座十丈高的半拱形磚龕。1944年拆龕大修,拆掉了兩側的集慶閣和御書樓用以補修大悲閣,重裝菩薩兩側之40臂,但牆壁上的宋代壁塑在重修中也被徹底損毀。後來大殿構件不同程度的變形斷裂,國家又於1997年重修。

現在佛像下面的須彌底座還是宋代原物,伎樂,力士,飛天等雕工精緻,美不勝收。大悲菩薩像高21.3米,線條流暢,比例均勻,除當胸合十雙手外,兩側另各有20臂,每一手臂都飾有一眼,一眼為三界中二十五種果報,40乘25即為千手千眼之來歷。據說鑄此大佛用的是屯土分節鑄造的方法。

一邁進大悲閣,神祕威嚴的氣氛讓遊客自動噤聲,仰身而視的佛像讓人望而生畏,不管你信不信佛,一種虔誠自心底油然而生。我佛慈悲,眾生皆可度,眾生皆可自度。

毗盧殿是中軸線最後一座佛殿,原是正定崇因寺的主殿,1959年遷建於此。大殿建於明萬曆年間,殿內的毗盧佛是明神宗與其生母御製。這座佛像很獨特,由三層蓮座三層佛像摞置而成,蓮座周身鑄刻一千尊小佛像,每層蓮座上又有四尊毗盧佛,整體共有1072尊佛像。

據說這個數字是有講究的,72是其母壽辰,1000代表佛祖掌管的大千世界。千手千眼,大千世界,好像預示著宇宙之浩瀚無邊,時光之無際無限,又展示著佛法力量之巨大,影響之廣闊深遠。

寺院最後面還有個仿古的園林,叫做龍騰苑,好像還有不少的元、明、清文物,因為時間關係,沒有進去細看。

返回時走了西側的小路,靠近紅色院牆的一片樹林間,長滿了綠色的苔蘚,幾隻鴿子咕咕叫著停在大悲閣後的草地上。想必這千年古建裡的鴿子也是有靈性的,穿過歷史的煙雲它們是否也看到了隆興寺的鼎盛輝煌,滄桑鉅變;身處佛教聖地千年古址,它們是否也沐浴著佛光庇佑,感受到這無處不在穿越時光而來的千年之美。

作者簡介:秦輝,山東無棣人,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崇尚自然,喜歡真實。於《小小說選刊》,《百花園》,《山東文學》,《北大荒文學》,《當代小說》,《佛山文藝》,《揚子晚報》,《新課程報,語文導刊》等多家報刊雜誌發表小說散文多篇,作品多次入選各類文學選本。2012年出版小小說集《酒心巧克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