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但柳永的婉約詞向俗迴歸,成為眾多文人批評的靶子。比如蘇軾就不滿學生秦觀"卻學柳七作詞";李清照也評價柳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詞論》)

柳詞的出現,其實也反向刺激了宋詞雅化的進程,眾多詞人都自覺意識到了"去俗復雅"的必要性。比如秦觀,他雖學柳永婉約之風,卻也"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向來以情堅不催被人稱頌。

在宋詞雅化進程中,大晟詞人周邦彥,是成就頗高的一位。

"大晟",是指宋徽宗時創立的大晟府﹐是宋朝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文人周邦彥成為大晟府的音樂官員後,會集詞人樂師﹐增制新調﹐按調填詞﹐稱為"大晟詞"。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但柳永的婉約詞向俗迴歸,成為眾多文人批評的靶子。比如蘇軾就不滿學生秦觀"卻學柳七作詞";李清照也評價柳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詞論》)

柳詞的出現,其實也反向刺激了宋詞雅化的進程,眾多詞人都自覺意識到了"去俗復雅"的必要性。比如秦觀,他雖學柳永婉約之風,卻也"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向來以情堅不催被人稱頌。

在宋詞雅化進程中,大晟詞人周邦彥,是成就頗高的一位。

"大晟",是指宋徽宗時創立的大晟府﹐是宋朝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文人周邦彥成為大晟府的音樂官員後,會集詞人樂師﹐增制新調﹐按調填詞﹐稱為"大晟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注重詞與樂曲的配合,注重詞的音韻聲律。

此前,蘇軾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但蘇軾的詞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周邦彥精通音律,更懂詞與音樂的配合。經他雕琢,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範化,比如他的《繞佛閣》:

"桂花又滿,閒步露草,偏愛幽

花氣清,望中迤邐城陰度河。"

讀來不僅押韻,而且聲律抑揚頓挫、和諧婉轉,極富音樂美感。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但柳永的婉約詞向俗迴歸,成為眾多文人批評的靶子。比如蘇軾就不滿學生秦觀"卻學柳七作詞";李清照也評價柳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詞論》)

柳詞的出現,其實也反向刺激了宋詞雅化的進程,眾多詞人都自覺意識到了"去俗復雅"的必要性。比如秦觀,他雖學柳永婉約之風,卻也"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向來以情堅不催被人稱頌。

在宋詞雅化進程中,大晟詞人周邦彥,是成就頗高的一位。

"大晟",是指宋徽宗時創立的大晟府﹐是宋朝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文人周邦彥成為大晟府的音樂官員後,會集詞人樂師﹐增制新調﹐按調填詞﹐稱為"大晟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注重詞與樂曲的配合,注重詞的音韻聲律。

此前,蘇軾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但蘇軾的詞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周邦彥精通音律,更懂詞與音樂的配合。經他雕琢,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範化,比如他的《繞佛閣》:

"桂花又滿,閒步露草,偏愛幽

花氣清,望中迤邐城陰度河。"

讀來不僅押韻,而且聲律抑揚頓挫、和諧婉轉,極富音樂美感。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講究章法結構,倒敘、插敘相結合,使全詞迴環往復。

自柳永以來,作慢詞的人多了起來。慢詞篇幅長,很多人便不講佈局,往往為一兩個佳句而敷衍成篇。在這方面,周邦彥做得很精細,比如他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這裡只截取了全詞的第一節,但已能看出周邦彥極富匠心的安排。他先由眼前的柳樹寫起,引出屢屢折柳送客的往事和回憶,然後又轉到自身,寫足他客居京華的百無聊賴。

這種過去、現在、未來交錯的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的缺點。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但柳永的婉約詞向俗迴歸,成為眾多文人批評的靶子。比如蘇軾就不滿學生秦觀"卻學柳七作詞";李清照也評價柳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詞論》)

柳詞的出現,其實也反向刺激了宋詞雅化的進程,眾多詞人都自覺意識到了"去俗復雅"的必要性。比如秦觀,他雖學柳永婉約之風,卻也"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向來以情堅不催被人稱頌。

在宋詞雅化進程中,大晟詞人周邦彥,是成就頗高的一位。

"大晟",是指宋徽宗時創立的大晟府﹐是宋朝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文人周邦彥成為大晟府的音樂官員後,會集詞人樂師﹐增制新調﹐按調填詞﹐稱為"大晟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注重詞與樂曲的配合,注重詞的音韻聲律。

此前,蘇軾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但蘇軾的詞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周邦彥精通音律,更懂詞與音樂的配合。經他雕琢,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範化,比如他的《繞佛閣》:

"桂花又滿,閒步露草,偏愛幽

花氣清,望中迤邐城陰度河。"

讀來不僅押韻,而且聲律抑揚頓挫、和諧婉轉,極富音樂美感。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講究章法結構,倒敘、插敘相結合,使全詞迴環往復。

自柳永以來,作慢詞的人多了起來。慢詞篇幅長,很多人便不講佈局,往往為一兩個佳句而敷衍成篇。在這方面,周邦彥做得很精細,比如他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這裡只截取了全詞的第一節,但已能看出周邦彥極富匠心的安排。他先由眼前的柳樹寫起,引出屢屢折柳送客的往事和回憶,然後又轉到自身,寫足他客居京華的百無聊賴。

這種過去、現在、未來交錯的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的缺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使歌詞有所寄託,別具象外之意、韻外之旨。

周邦彥作了很多詠物詞,但往往意不在物,而是託物言情。

比如剛才提到的《蘭陵王·柳》,是詠柳之作,但卻借用"折柳相送"的典故,表達惜別之情

再比如他的《蘇幕遮》,是詠荷花之作:"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但下闋卻由眼前荷花,想到故鄉荷花,表達遊子思鄉之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但柳永的婉約詞向俗迴歸,成為眾多文人批評的靶子。比如蘇軾就不滿學生秦觀"卻學柳七作詞";李清照也評價柳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詞論》)

柳詞的出現,其實也反向刺激了宋詞雅化的進程,眾多詞人都自覺意識到了"去俗復雅"的必要性。比如秦觀,他雖學柳永婉約之風,卻也"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向來以情堅不催被人稱頌。

在宋詞雅化進程中,大晟詞人周邦彥,是成就頗高的一位。

"大晟",是指宋徽宗時創立的大晟府﹐是宋朝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文人周邦彥成為大晟府的音樂官員後,會集詞人樂師﹐增制新調﹐按調填詞﹐稱為"大晟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注重詞與樂曲的配合,注重詞的音韻聲律。

此前,蘇軾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但蘇軾的詞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周邦彥精通音律,更懂詞與音樂的配合。經他雕琢,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範化,比如他的《繞佛閣》:

"桂花又滿,閒步露草,偏愛幽

花氣清,望中迤邐城陰度河。"

讀來不僅押韻,而且聲律抑揚頓挫、和諧婉轉,極富音樂美感。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講究章法結構,倒敘、插敘相結合,使全詞迴環往復。

自柳永以來,作慢詞的人多了起來。慢詞篇幅長,很多人便不講佈局,往往為一兩個佳句而敷衍成篇。在這方面,周邦彥做得很精細,比如他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這裡只截取了全詞的第一節,但已能看出周邦彥極富匠心的安排。他先由眼前的柳樹寫起,引出屢屢折柳送客的往事和回憶,然後又轉到自身,寫足他客居京華的百無聊賴。

這種過去、現在、未來交錯的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的缺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使歌詞有所寄託,別具象外之意、韻外之旨。

周邦彥作了很多詠物詞,但往往意不在物,而是託物言情。

比如剛才提到的《蘭陵王·柳》,是詠柳之作,但卻借用"折柳相送"的典故,表達惜別之情

再比如他的《蘇幕遮》,是詠荷花之作:"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但下闋卻由眼前荷花,想到故鄉荷花,表達遊子思鄉之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詞,雖然在題材和情感內涵方面,沒有提供更多創新,但在藝術形式、表現技巧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另外,在周邦彥之前,北宋詞人的創作以自然感發為主,而周邦彥提出,要注重寫作前的思索和安排,為後來的南宋雅詞,確立下基本法則。其詞風對南宋的史達祖、姜變、吳文英等,產生很大影響。

"

“不正,不足言。”——《詞旨》

尚風流正。”——《藝概》

“入門之始,先辨俗。”——《白雨齋詞話》

按理說,"追求高雅、抵制低俗",是中國文人傳統的審美意識,是文學作品重要的創作標準,不需要如此著重強調。但對宋詞來說,情況的確有些特別。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詞壇上出現的第一個流派,是產生於晚唐五代的"花間派"。"花間詞"內容多是戀情相思,以下層歌姬為抒情主人公。其語言細膩華美,但意境淺顯,缺乏內涵。

比如:"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憑仗東風吹夢,與郎終日東西。"讀來讀去,不過都是女子的憂思和寂寞。

詞以"俗"開端,是有特定歷史原因的。它本身是用來配樂演唱的文字;它產生並流傳於宮廷宴會、花前月下;它由文化素養不高的伶人歌姬創作演唱;它需要發揮供天子朝臣娛樂消遣的功能。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如果只是作為歌詞,可以不強求它高雅。但問題是,自晚唐起,大量文人士大夫熱衷填詞,對於文學作品的標準,就必須上升為"雅"了:內容要有一定社會效用,表現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語言也要中和得體、含蓄委婉。

所以從"花間派"之後,北宋的文人士大夫,一直在努力做著一件事,就是讓宋詞"去俗復雅"。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一階段:變"花間派"代言詞,為文人抒情詞。

詞在"花間派"筆下是代言體,是描摹一個女子如何如何,或以女子口吻表情達意。

而南唐文人,將詞發展為了自言體,以馮延巳、南唐中主李璟、後主李煜為代表。他們在詞中描寫自我日常生活,抒發時世危難的艱辛,使詞體在本質上有了轉變。

尤其是李後主,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評價他,"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李煜《相見歡》

這首《相見歡》裡,李煜將亡國後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表面是傷春詠別,實質上是抒寫"人生長恨水長東"的深切悲慨。這種悲慨不僅是詞人一己的失意,也涵蓋了人類共有的生命缺憾。

詞至李煜,擁有了巨大的藝術感染力,成為南唐詞壇的空谷足音。

宋初傑出詞人晏殊、歐陽修等,都繼承了南唐詞風,抒情達意,傷情懷遠,帶有鮮明的主觀情感。

但宋初的社會環境,已不同於晚唐五代,詞人大多高官厚祿、生活舒適,沒有家國瀕臨破滅的絕望與哀傷。所以宋初的小令(篇幅短小的詞,稱為小令),別具雍容富貴的氣度,節奏平緩舒徐,語言雅緻清新。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浣溪沙》

晏殊流連在亭臺樓閣之間,觀賞景色、暢飲填詞,雖有感慨時光的淡淡哀愁,但"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中,又傳遞了一種生活哲理:人雖無法阻止美好事物的消逝,但消逝的同時,也會有其它美好事物的再現,生活並不會因消逝而變得虛無。全詞讀來啟人神智,給人美的藝術享受。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歐陽修《蝶戀花》

歐陽修這首詞,也寫閨怨,卻不似"近來音信兩疏索,洞房空寂寞"那樣淺顯直白。詞人只是以庭院深深、簾幕重重的環境,就讓人感受到了一顆被禁錮其中的心靈。"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包含青春流逝的無限傷感。這種完全用環境來暗示和烘托人物思緒的筆法,深婉不迫,曲折有致,韻味悠長。

晏殊的高遠,歐陽修的疏浚,都是後輩雅詞作家所推崇和繼承的。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二階段:蘇軾的出現,使"抒情"與"言志",在宋詞中完美結合。

在蘇軾這裡,宋詞迎來一次突飛猛進的演變。

首先,他擴大了詞的內容範圍,"以其無意不可入,不事不可言也。"(《藝概》)

外出打獵時,他作詞,豪情滿懷——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江城子·密州出獵》)

中秋之夜,望月思念弟弟時,他作詞,悟出人生哲理——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

登臨古蹟時,他也作詞,弔古傷今——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念奴嬌·赤壁懷古》)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他提高了詞的品格,使詞不只能傷情,也能如詩一樣表達心志。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豔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風驚綠。"——蘇軾《賀新郎》

這首詞寫美人觀花,表現女子孤獨抑鬱的情懷,乍看仍有"花間派"的味道,細讀卻不同。

"石榴半吐紅巾蹙",就是化用唐朝詩人白居易的"山榴花似結紅巾",寫出石榴花的外貌特徵,像紅巾疊簇,又帶有西子含顰的風韻。

"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是說石榴花必要等到桃花、杏花等落盡,才會綻開,寫出石榴花不與桃李爭豔、獨立於群芳之外的品格。這不與"浮花浪蕊"為伍的石榴花,也是女主人公高潔的象徵,頗有杜甫《佳人》中"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格調。

這正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酒邊詞序》)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他改造了詞風,於"婉約"之外,開"豪放"之先。

出現在蘇軾詞中的,往往是清奇闊大的景色,不同於亭臺樓閣、小園香徑。

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夢到故園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月明千里照平沙";"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等等。蘇軾的曠達胸襟展露在其中,使詞也有了豪放的性情。

"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辛稼軒詞序》)

詞至東坡,其體始尊。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宋詞"去俗復雅"的第三階段:以周邦彥為代表的大晟詞人,作詞作曲兩手抓,使詞在音韻上更加典雅。

在宋詞雅化的過程裡,其實也存在雅俗之爭,此起彼伏。比如柳永,他就有意識地在向"花間派"迴歸——

"洞房記得初相遇。便只合、長相聚。何期小會幽歡,變作離情別緒。"(《晝夜樂》)

"萬種思量,多方開解,只恁寂寞厭厭地。系我一生心,負你千行淚。"(《憶帝驚》)

柳永對宋詞的貢獻,一是他大力創作慢詞(依慢曲所填寫的調長拍緩的詞);二是他在詞中充分運用俚詞俗語和適俗的意象;三是他擅長平淡無華的白描,徐徐鋪敘。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但柳永的婉約詞向俗迴歸,成為眾多文人批評的靶子。比如蘇軾就不滿學生秦觀"卻學柳七作詞";李清照也評價柳詞"雖協音律,而詞語塵下。"(《詞論》)

柳詞的出現,其實也反向刺激了宋詞雅化的進程,眾多詞人都自覺意識到了"去俗復雅"的必要性。比如秦觀,他雖學柳永婉約之風,卻也"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豔情",如"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句,向來以情堅不催被人稱頌。

在宋詞雅化進程中,大晟詞人周邦彥,是成就頗高的一位。

"大晟",是指宋徽宗時創立的大晟府﹐是宋朝最高音樂機關,負責譜制詞曲,供奉朝廷。文人周邦彥成為大晟府的音樂官員後,會集詞人樂師﹐增制新調﹐按調填詞﹐稱為"大晟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貢獻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注重詞與樂曲的配合,注重詞的音韻聲律。

此前,蘇軾大力開拓詞的表現領域,但蘇軾的詞往往成為"曲子中縛不住者"。而周邦彥精通音律,更懂詞與音樂的配合。經他雕琢,詞的聲律模式進一步規範化,比如他的《繞佛閣》:

"桂花又滿,閒步露草,偏愛幽

花氣清,望中迤邐城陰度河。"

讀來不僅押韻,而且聲律抑揚頓挫、和諧婉轉,極富音樂美感。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其二,講究章法結構,倒敘、插敘相結合,使全詞迴環往復。

自柳永以來,作慢詞的人多了起來。慢詞篇幅長,很多人便不講佈局,往往為一兩個佳句而敷衍成篇。在這方面,周邦彥做得很精細,比如他的《蘭陵王·柳》: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這裡只截取了全詞的第一節,但已能看出周邦彥極富匠心的安排。他先由眼前的柳樹寫起,引出屢屢折柳送客的往事和回憶,然後又轉到自身,寫足他客居京華的百無聊賴。

這種過去、現在、未來交錯的寫法,避免了一覽無餘的缺點。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第三,使歌詞有所寄託,別具象外之意、韻外之旨。

周邦彥作了很多詠物詞,但往往意不在物,而是託物言情。

比如剛才提到的《蘭陵王·柳》,是詠柳之作,但卻借用"折柳相送"的典故,表達惜別之情

再比如他的《蘇幕遮》,是詠荷花之作:"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但下闋卻由眼前荷花,想到故鄉荷花,表達遊子思鄉之情:"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周邦彥的詞,雖然在題材和情感內涵方面,沒有提供更多創新,但在藝術形式、表現技巧上,為後人提供了寶貴經驗。

另外,在周邦彥之前,北宋詞人的創作以自然感發為主,而周邦彥提出,要注重寫作前的思索和安排,為後來的南宋雅詞,確立下基本法則。其詞風對南宋的史達祖、姜變、吳文英等,產生很大影響。

宋詞之美,在“去俗復雅”後綻放

結語

從晚唐五代詞人處,窺見風雅面目;到北宋初晏殊、歐陽修等,將小令塑造得閒雅舒徐;至蘇軾,擴展詞境,開豪放之先;再到周邦彥確立宋詞精工典麗的章法。這好像是一場接力跑,在眾多詞人的努力下,宋詞終於完成了"去俗復雅"的歷史使命。

宋詞的典雅之美,在這場接力跑的過程中展開,又於終點之外,無限綻放。

相關回顧:

從“采詩入曲”到“為曲填詞”,詞是如何從音樂中逐步脫胎而出的

描寫情愛的花間詞,有違封建禮教,為何能在晚唐五代展現生機?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