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江都浦頭人。雖然祖上顯赫,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是寒門。其父張薰“以家貧服賈。時揚州鹽務猶盛,為人司會計”。咸豐六年(1856)張聯桂考入縣學,為庠生。因太平軍佔領南京,江南鄉試停止,他便以附貢生的身份到在直隸為官的伯父處參加順天府鄉試。因其“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應順天試不售”,只得留在直隸協助當縣令的伯父管理政務,後才入貲(損資)為官。

進入仕途分發南方後,張聯桂歷任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廣西靈川縣知縣、賀縣知縣、全州知州、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高州府知府、惠州府知府、潮州府知府,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廣東儲糧道道員,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

"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江都浦頭人。雖然祖上顯赫,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是寒門。其父張薰“以家貧服賈。時揚州鹽務猶盛,為人司會計”。咸豐六年(1856)張聯桂考入縣學,為庠生。因太平軍佔領南京,江南鄉試停止,他便以附貢生的身份到在直隸為官的伯父處參加順天府鄉試。因其“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應順天試不售”,只得留在直隸協助當縣令的伯父管理政務,後才入貲(損資)為官。

進入仕途分發南方後,張聯桂歷任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廣西靈川縣知縣、賀縣知縣、全州知州、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高州府知府、惠州府知府、潮州府知府,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廣東儲糧道道員,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塑像

張聯桂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以會計平民的家庭出身及秀才的個人出身而官至封疆大吏,歷任清朝除了總督以外的每一級地方主官,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升遷。他為官勤能德正,辦事果斷幹練,為人清廉寡慾,故深得滿清重臣彭玉麟、張之洞等人的器重。

張聯桂於咸豐八年(1858)“遵酬餉例捐太常寺博士”步入官場,一干十年。這十年,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詩囊”。同治八年(1869),他以京察一等外派南方,任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臨行前,時任直隸知州的伯父張鎔對他說:“汝此去必做州縣,須為好官,勿貽祖宗羞。”離別之際,他父親也一再告誡他:“官不易,榮辱全在汝。”

"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江都浦頭人。雖然祖上顯赫,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是寒門。其父張薰“以家貧服賈。時揚州鹽務猶盛,為人司會計”。咸豐六年(1856)張聯桂考入縣學,為庠生。因太平軍佔領南京,江南鄉試停止,他便以附貢生的身份到在直隸為官的伯父處參加順天府鄉試。因其“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應順天試不售”,只得留在直隸協助當縣令的伯父管理政務,後才入貲(損資)為官。

進入仕途分發南方後,張聯桂歷任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廣西靈川縣知縣、賀縣知縣、全州知州、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高州府知府、惠州府知府、潮州府知府,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廣東儲糧道道員,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塑像

張聯桂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以會計平民的家庭出身及秀才的個人出身而官至封疆大吏,歷任清朝除了總督以外的每一級地方主官,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升遷。他為官勤能德正,辦事果斷幹練,為人清廉寡慾,故深得滿清重臣彭玉麟、張之洞等人的器重。

張聯桂於咸豐八年(1858)“遵酬餉例捐太常寺博士”步入官場,一干十年。這十年,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詩囊”。同治八年(1869),他以京察一等外派南方,任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臨行前,時任直隸知州的伯父張鎔對他說:“汝此去必做州縣,須為好官,勿貽祖宗羞。”離別之際,他父親也一再告誡他:“官不易,榮辱全在汝。”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對於伯父、父親的忠告,一直牢記於心,後來曾在《勵志》詩中寫道:“人生希富貴,庶免寒與飢。豈知富貴來,時時蹈危機。任大責必重,利害形影隨。素餐固可恥,僨事尤足譏。何以恤民隱,何以化民私?鑑空而衡平,此理誰能知!片念苟不正,眾嫉指其庇。所期與古人,戒懼以防微。”這首詩文字雖平實,內涵卻深刻。他是在警示、激勵自己:富貴與危機,職務與責任,利與害都是相伴相生,如影隨形的。為官者一定要為民作想,公平行事,誠實作人,防微杜漸。這首勵志詩,從此就相伴他整個為官生涯。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張聯桂父親去世,他丁憂歸裡,回揚州奔喪。其在廣西的好友許其光得知後,按常理給他送來賻儀。但張聯桂堅辭不受,並聲言這是先父遺言,要其“辭眾賻”。許其光有感而發,專門為張父撰寫了一幅輓聯:“有子擢專城,喜丹詔飛來,猶及桑榆承愛日;遺言辭眾賻,僅素冠歸去,依然藜藿舊家風。”張聯桂收下輓聯,掛在自家廳堂中間,以此曉喻同僚、友人、鄉親,結果一份賻儀未收。

"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江都浦頭人。雖然祖上顯赫,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是寒門。其父張薰“以家貧服賈。時揚州鹽務猶盛,為人司會計”。咸豐六年(1856)張聯桂考入縣學,為庠生。因太平軍佔領南京,江南鄉試停止,他便以附貢生的身份到在直隸為官的伯父處參加順天府鄉試。因其“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應順天試不售”,只得留在直隸協助當縣令的伯父管理政務,後才入貲(損資)為官。

進入仕途分發南方後,張聯桂歷任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廣西靈川縣知縣、賀縣知縣、全州知州、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高州府知府、惠州府知府、潮州府知府,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廣東儲糧道道員,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塑像

張聯桂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以會計平民的家庭出身及秀才的個人出身而官至封疆大吏,歷任清朝除了總督以外的每一級地方主官,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升遷。他為官勤能德正,辦事果斷幹練,為人清廉寡慾,故深得滿清重臣彭玉麟、張之洞等人的器重。

張聯桂於咸豐八年(1858)“遵酬餉例捐太常寺博士”步入官場,一干十年。這十年,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詩囊”。同治八年(1869),他以京察一等外派南方,任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臨行前,時任直隸知州的伯父張鎔對他說:“汝此去必做州縣,須為好官,勿貽祖宗羞。”離別之際,他父親也一再告誡他:“官不易,榮辱全在汝。”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對於伯父、父親的忠告,一直牢記於心,後來曾在《勵志》詩中寫道:“人生希富貴,庶免寒與飢。豈知富貴來,時時蹈危機。任大責必重,利害形影隨。素餐固可恥,僨事尤足譏。何以恤民隱,何以化民私?鑑空而衡平,此理誰能知!片念苟不正,眾嫉指其庇。所期與古人,戒懼以防微。”這首詩文字雖平實,內涵卻深刻。他是在警示、激勵自己:富貴與危機,職務與責任,利與害都是相伴相生,如影隨形的。為官者一定要為民作想,公平行事,誠實作人,防微杜漸。這首勵志詩,從此就相伴他整個為官生涯。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張聯桂父親去世,他丁憂歸裡,回揚州奔喪。其在廣西的好友許其光得知後,按常理給他送來賻儀。但張聯桂堅辭不受,並聲言這是先父遺言,要其“辭眾賻”。許其光有感而發,專門為張父撰寫了一幅輓聯:“有子擢專城,喜丹詔飛來,猶及桑榆承愛日;遺言辭眾賻,僅素冠歸去,依然藜藿舊家風。”張聯桂收下輓聯,掛在自家廳堂中間,以此曉喻同僚、友人、鄉親,結果一份賻儀未收。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故居

在守制的四年時間內,張聯桂家中接連發生了幾件大事,先是母親去世,後是兒子張心泰結婚,接著又是大弟喪偶後續弦。這些事全由張聯桂一人操辦,無奈家中生計已捉襟見肘,只得靠借債維持。到年終時,堂堂知府家中竟擠滿了要債的人。

丁憂期滿,張聯桂於光緒二年(1876)復任廣東高州知府、惠州知府。揚州的債主得到消息,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跑到其府衙討債。這時,他曾作《早起》詩自嘲:“夢魂驚落葉,五夜忽飛回。歸耕空有願,避債竟無臺。”這種情景,在滿清大小官員中是極少見的。

張聯桂不僅自甘清貧,在任上對於侵佔民利的行為,更是大刀闊斧予以革除。

"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江都浦頭人。雖然祖上顯赫,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是寒門。其父張薰“以家貧服賈。時揚州鹽務猶盛,為人司會計”。咸豐六年(1856)張聯桂考入縣學,為庠生。因太平軍佔領南京,江南鄉試停止,他便以附貢生的身份到在直隸為官的伯父處參加順天府鄉試。因其“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應順天試不售”,只得留在直隸協助當縣令的伯父管理政務,後才入貲(損資)為官。

進入仕途分發南方後,張聯桂歷任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廣西靈川縣知縣、賀縣知縣、全州知州、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高州府知府、惠州府知府、潮州府知府,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廣東儲糧道道員,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塑像

張聯桂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以會計平民的家庭出身及秀才的個人出身而官至封疆大吏,歷任清朝除了總督以外的每一級地方主官,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升遷。他為官勤能德正,辦事果斷幹練,為人清廉寡慾,故深得滿清重臣彭玉麟、張之洞等人的器重。

張聯桂於咸豐八年(1858)“遵酬餉例捐太常寺博士”步入官場,一干十年。這十年,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詩囊”。同治八年(1869),他以京察一等外派南方,任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臨行前,時任直隸知州的伯父張鎔對他說:“汝此去必做州縣,須為好官,勿貽祖宗羞。”離別之際,他父親也一再告誡他:“官不易,榮辱全在汝。”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對於伯父、父親的忠告,一直牢記於心,後來曾在《勵志》詩中寫道:“人生希富貴,庶免寒與飢。豈知富貴來,時時蹈危機。任大責必重,利害形影隨。素餐固可恥,僨事尤足譏。何以恤民隱,何以化民私?鑑空而衡平,此理誰能知!片念苟不正,眾嫉指其庇。所期與古人,戒懼以防微。”這首詩文字雖平實,內涵卻深刻。他是在警示、激勵自己:富貴與危機,職務與責任,利與害都是相伴相生,如影隨形的。為官者一定要為民作想,公平行事,誠實作人,防微杜漸。這首勵志詩,從此就相伴他整個為官生涯。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張聯桂父親去世,他丁憂歸裡,回揚州奔喪。其在廣西的好友許其光得知後,按常理給他送來賻儀。但張聯桂堅辭不受,並聲言這是先父遺言,要其“辭眾賻”。許其光有感而發,專門為張父撰寫了一幅輓聯:“有子擢專城,喜丹詔飛來,猶及桑榆承愛日;遺言辭眾賻,僅素冠歸去,依然藜藿舊家風。”張聯桂收下輓聯,掛在自家廳堂中間,以此曉喻同僚、友人、鄉親,結果一份賻儀未收。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故居

在守制的四年時間內,張聯桂家中接連發生了幾件大事,先是母親去世,後是兒子張心泰結婚,接著又是大弟喪偶後續弦。這些事全由張聯桂一人操辦,無奈家中生計已捉襟見肘,只得靠借債維持。到年終時,堂堂知府家中竟擠滿了要債的人。

丁憂期滿,張聯桂於光緒二年(1876)復任廣東高州知府、惠州知府。揚州的債主得到消息,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跑到其府衙討債。這時,他曾作《早起》詩自嘲:“夢魂驚落葉,五夜忽飛回。歸耕空有願,避債竟無臺。”這種情景,在滿清大小官員中是極少見的。

張聯桂不僅自甘清貧,在任上對於侵佔民利的行為,更是大刀闊斧予以革除。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採買”歷代有之,清政府軍糧的供應,也沿用“採買”的方式。一些地方官府趁機在農民正額田賦以外,再加徵營買糧草,每年都要以役兵的名義,下鄉強交軍糧軍草,成了農民不堪忍受的非法例規。張聯桂在全州知府任上,傳集全州紳士富商,革除這一弊政,“復回徵收舊章”,並當即“剴切曉喻,遍示城鄉”,且“勒石永禁”。這一果斷措施,深受百姓歡迎,以至“邊蠻皆感之”,“為建生祠多所”。

張聯桂在任惠潮嘉道道員時,其轄區南澳島上有個隆澳小鎮,竟然開有十二家肉店。不僅當地軍營,連官府也開有肉店,多與民爭利。在地方士紳的支持下,一些頭面人物的肉店更是“把持行市,抬價病民”。張聯桂親自踏訪後下令:“將新舊屠戶十二家一併革除,永遠不準復設”。“嗣後,聽民間隨便開設,公平交易,以除弊政而息爭端”,真是大快人心。

張聯桂儘管自己生活並不十分寬裕,但為了百姓的公益事業,他還是帶頭捐出自己的養廉銀。

"

張聯桂(1838—1897,字丹叔,江都浦頭人。雖然祖上顯赫,但到他父親這一輩已是寒門。其父張薰“以家貧服賈。時揚州鹽務猶盛,為人司會計”。咸豐六年(1856)張聯桂考入縣學,為庠生。因太平軍佔領南京,江南鄉試停止,他便以附貢生的身份到在直隸為官的伯父處參加順天府鄉試。因其“為文高古,不合俗尚,五應順天試不售”,只得留在直隸協助當縣令的伯父管理政務,後才入貲(損資)為官。

進入仕途分發南方後,張聯桂歷任廣西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廣西靈川縣知縣、賀縣知縣、全州知州、慶遠府知府(丁憂未到任)、高州府知府、惠州府知府、潮州府知府,廣東分巡惠潮嘉兵備道道員,廣東儲糧道道員,湖北分巡荊宜施兵備道道員,廣西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廣西巡撫等職。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塑像

張聯桂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以會計平民的家庭出身及秀才的個人出身而官至封疆大吏,歷任清朝除了總督以外的每一級地方主官,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升遷。他為官勤能德正,辦事果斷幹練,為人清廉寡慾,故深得滿清重臣彭玉麟、張之洞等人的器重。

張聯桂於咸豐八年(1858)“遵酬餉例捐太常寺博士”步入官場,一干十年。這十年,正如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薄宦十年何所有,半肩行李半詩囊”。同治八年(1869),他以京察一等外派南方,任桂林府鹽運、水利同知。臨行前,時任直隸知州的伯父張鎔對他說:“汝此去必做州縣,須為好官,勿貽祖宗羞。”離別之際,他父親也一再告誡他:“官不易,榮辱全在汝。”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對於伯父、父親的忠告,一直牢記於心,後來曾在《勵志》詩中寫道:“人生希富貴,庶免寒與飢。豈知富貴來,時時蹈危機。任大責必重,利害形影隨。素餐固可恥,僨事尤足譏。何以恤民隱,何以化民私?鑑空而衡平,此理誰能知!片念苟不正,眾嫉指其庇。所期與古人,戒懼以防微。”這首詩文字雖平實,內涵卻深刻。他是在警示、激勵自己:富貴與危機,職務與責任,利與害都是相伴相生,如影隨形的。為官者一定要為民作想,公平行事,誠實作人,防微杜漸。這首勵志詩,從此就相伴他整個為官生涯。

同治十二年(1873)四月,張聯桂父親去世,他丁憂歸裡,回揚州奔喪。其在廣西的好友許其光得知後,按常理給他送來賻儀。但張聯桂堅辭不受,並聲言這是先父遺言,要其“辭眾賻”。許其光有感而發,專門為張父撰寫了一幅輓聯:“有子擢專城,喜丹詔飛來,猶及桑榆承愛日;遺言辭眾賻,僅素冠歸去,依然藜藿舊家風。”張聯桂收下輓聯,掛在自家廳堂中間,以此曉喻同僚、友人、鄉親,結果一份賻儀未收。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故居

在守制的四年時間內,張聯桂家中接連發生了幾件大事,先是母親去世,後是兒子張心泰結婚,接著又是大弟喪偶後續弦。這些事全由張聯桂一人操辦,無奈家中生計已捉襟見肘,只得靠借債維持。到年終時,堂堂知府家中竟擠滿了要債的人。

丁憂期滿,張聯桂於光緒二年(1876)復任廣東高州知府、惠州知府。揚州的債主得到消息,甚至有人不遠千里跑到其府衙討債。這時,他曾作《早起》詩自嘲:“夢魂驚落葉,五夜忽飛回。歸耕空有願,避債竟無臺。”這種情景,在滿清大小官員中是極少見的。

張聯桂不僅自甘清貧,在任上對於侵佔民利的行為,更是大刀闊斧予以革除。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採買”歷代有之,清政府軍糧的供應,也沿用“採買”的方式。一些地方官府趁機在農民正額田賦以外,再加徵營買糧草,每年都要以役兵的名義,下鄉強交軍糧軍草,成了農民不堪忍受的非法例規。張聯桂在全州知府任上,傳集全州紳士富商,革除這一弊政,“復回徵收舊章”,並當即“剴切曉喻,遍示城鄉”,且“勒石永禁”。這一果斷措施,深受百姓歡迎,以至“邊蠻皆感之”,“為建生祠多所”。

張聯桂在任惠潮嘉道道員時,其轄區南澳島上有個隆澳小鎮,竟然開有十二家肉店。不僅當地軍營,連官府也開有肉店,多與民爭利。在地方士紳的支持下,一些頭面人物的肉店更是“把持行市,抬價病民”。張聯桂親自踏訪後下令:“將新舊屠戶十二家一併革除,永遠不準復設”。“嗣後,聽民間隨便開設,公平交易,以除弊政而息爭端”,真是大快人心。

張聯桂儘管自己生活並不十分寬裕,但為了百姓的公益事業,他還是帶頭捐出自己的養廉銀。

清代疆吏張聯桂清廉寡慾的仕事(揚州江都浦頭鎮)

張聯桂書法

張聯桂任賀縣知縣時,主持捐修了桂嶺沿江橋路,捐建了養濟院,捐設了書院資金;任惠州知府時,主持捐築了府城溝渠的水利工程和甘公堤,還捐建了育嬰堂;在潮州時,捐資添設義渡,重建鎮海樓,開設善堂。這些,都為他贏得了政聲。

對於貪官汙吏,張聯桂更是毫不手軟。光緒十九年(1893),高淳縣發生水災,知縣潘天秋卻虧款延交,潛逃原籍。張聯桂主持查清案件後,對潘天秋給予革職處分,並以籍產備抵,贏得了百姓的擁戴。

(朱毓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