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尋訪金農佛舍

我亦喜歡臥室前的那一株清梅。後人所植,幹粗盈尺也應有百年之古吧。我左右看了看,冬心畫了那麼多梅,庭院僅此一株。樹高過牆,葉子開始凋落,光影在樹下斑駁陸離。我撫梅而站,葉子與陽光一起灑落在身上,小小一團的白白影子像極了冬心墨梅上的雪花。我是學植物的,仔細看,這株梅樹皮色不綠且不直,當為冷香清豔的紅梅。冬心之畫為文人畫,善畫墨梅,極少以朱顏點紅梅。他的紅梅,我印象裡僅有一幅《對梅飲酒圖》,“停琴舉酒杯,笑對梅花飲”,觀此畫幅真讓人生落英之思、墜紅之嘆、風塵之怨、感遇之想。這是冬心心中的冬心,濃髯、肥頸、長衫,獨坐在梅樹下,琴彈給自己聽,酒倒給自己喝,笑給自己看。那一種情緒,打動人的,是因為他勾起了你某一根快要麻木的神經,忽地令你心裡水潤潤地、怔怔地要流下淚來。畫中橫斜的一枝花,一朵一點淡淡胭脂,如紅顏。我想到了孟娟。“美是慾望的最高形式。”如果孟娟在冬心身邊,該會給冬心斟酒兩人對飲,還會給冬心撫琴一曲;冬心該會拾起一朵梅花與美人戴,還會給美人吟詩一首。藝術家更願意在這種錯覺,甚或是幻覺中,贏取心靈的安靜。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尋訪金農佛舍

我亦喜歡臥室前的那一株清梅。後人所植,幹粗盈尺也應有百年之古吧。我左右看了看,冬心畫了那麼多梅,庭院僅此一株。樹高過牆,葉子開始凋落,光影在樹下斑駁陸離。我撫梅而站,葉子與陽光一起灑落在身上,小小一團的白白影子像極了冬心墨梅上的雪花。我是學植物的,仔細看,這株梅樹皮色不綠且不直,當為冷香清豔的紅梅。冬心之畫為文人畫,善畫墨梅,極少以朱顏點紅梅。他的紅梅,我印象裡僅有一幅《對梅飲酒圖》,“停琴舉酒杯,笑對梅花飲”,觀此畫幅真讓人生落英之思、墜紅之嘆、風塵之怨、感遇之想。這是冬心心中的冬心,濃髯、肥頸、長衫,獨坐在梅樹下,琴彈給自己聽,酒倒給自己喝,笑給自己看。那一種情緒,打動人的,是因為他勾起了你某一根快要麻木的神經,忽地令你心裡水潤潤地、怔怔地要流下淚來。畫中橫斜的一枝花,一朵一點淡淡胭脂,如紅顏。我想到了孟娟。“美是慾望的最高形式。”如果孟娟在冬心身邊,該會給冬心斟酒兩人對飲,還會給冬心撫琴一曲;冬心該會拾起一朵梅花與美人戴,還會給美人吟詩一首。藝術家更願意在這種錯覺,甚或是幻覺中,贏取心靈的安靜。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對梅飲酒圖》

冬心常在題跋中提及孤山的梅數十,錢塘恥春亭的老梅三十本,西方寺佛舍的梅僅有孤孤零零的一株橫斜古牆西。冬心寄居此地時,孟娟已去,他是“蜀僧書來日之昨,先問梅花後問鶴。野梅瘦鶴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腳。腰腳不利常閉門,閉門便是羅浮村。月夜畫梅鶴在側,鶴舞一回清人魂。畫梅乞米尋常事,那得高流送米至。我竟長飢鶴缺糧,攜鶴且抱梅花睡”。為梅兄寫照,也是為他自己寫照。這段時期,冬心也畫了很多梅花,僅《冬心畫譜》後面的書畫年表就記載了近百幅傳世墨梅作品,皆是有美感的梅花,皆是有風骨的梅花。“只有梅花真知己”,梅花的精魂化作了冬心的寒葩冷豔,穿過歲月的流光,至今在白淨的書頁上向塵世傳送著縷縷幽香,亦如冬心於窮愁潦倒、意興闌珊之時,一沉思,一低吟,一懷想,一揮毫,一相思——“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尋訪金農佛舍

我亦喜歡臥室前的那一株清梅。後人所植,幹粗盈尺也應有百年之古吧。我左右看了看,冬心畫了那麼多梅,庭院僅此一株。樹高過牆,葉子開始凋落,光影在樹下斑駁陸離。我撫梅而站,葉子與陽光一起灑落在身上,小小一團的白白影子像極了冬心墨梅上的雪花。我是學植物的,仔細看,這株梅樹皮色不綠且不直,當為冷香清豔的紅梅。冬心之畫為文人畫,善畫墨梅,極少以朱顏點紅梅。他的紅梅,我印象裡僅有一幅《對梅飲酒圖》,“停琴舉酒杯,笑對梅花飲”,觀此畫幅真讓人生落英之思、墜紅之嘆、風塵之怨、感遇之想。這是冬心心中的冬心,濃髯、肥頸、長衫,獨坐在梅樹下,琴彈給自己聽,酒倒給自己喝,笑給自己看。那一種情緒,打動人的,是因為他勾起了你某一根快要麻木的神經,忽地令你心裡水潤潤地、怔怔地要流下淚來。畫中橫斜的一枝花,一朵一點淡淡胭脂,如紅顏。我想到了孟娟。“美是慾望的最高形式。”如果孟娟在冬心身邊,該會給冬心斟酒兩人對飲,還會給冬心撫琴一曲;冬心該會拾起一朵梅花與美人戴,還會給美人吟詩一首。藝術家更願意在這種錯覺,甚或是幻覺中,贏取心靈的安靜。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對梅飲酒圖》

冬心常在題跋中提及孤山的梅數十,錢塘恥春亭的老梅三十本,西方寺佛舍的梅僅有孤孤零零的一株橫斜古牆西。冬心寄居此地時,孟娟已去,他是“蜀僧書來日之昨,先問梅花後問鶴。野梅瘦鶴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腳。腰腳不利常閉門,閉門便是羅浮村。月夜畫梅鶴在側,鶴舞一回清人魂。畫梅乞米尋常事,那得高流送米至。我竟長飢鶴缺糧,攜鶴且抱梅花睡”。為梅兄寫照,也是為他自己寫照。這段時期,冬心也畫了很多梅花,僅《冬心畫譜》後面的書畫年表就記載了近百幅傳世墨梅作品,皆是有美感的梅花,皆是有風骨的梅花。“只有梅花真知己”,梅花的精魂化作了冬心的寒葩冷豔,穿過歲月的流光,至今在白淨的書頁上向塵世傳送著縷縷幽香,亦如冬心於窮愁潦倒、意興闌珊之時,一沉思,一低吟,一懷想,一揮毫,一相思——“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坐在金農佛舍裡發一會兒呆

我知道這小庭院的綠植皆為後人所栽種,也知道庭院必有梅樹,只是沒想到會是在冬心臥室前種植了這麼一株老梅,孤獨如冬心,寂寥如瘦鶴,在造化的循環中,也許自然是一個不可破的樊籠。然而,我遙遙而來,仍舊要與這一株梅相認。有人問,你來世願意做什麼?我說,願做一株清瘦梅花,開在寒山幽谷,與雪夜白狐一起等採藥的仙翁、雲遊的高僧,和每一位看風景的過客。如果有一天你是那位走失迷途的路人,只需折一枝素梅,我必當與你溫柔相識,當作是遠別重逢。無須折一枝梅,輕輕依靠在梅樹上,冬心也必當與我溫柔相識吧。

我能想象這株梅開花時的情景:“ 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真是令人心痴神呆的。那個時候,不知道可否有人去佛舍看梅花。

尚未走出佛舍,我便開始了思念。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尋訪金農佛舍

我亦喜歡臥室前的那一株清梅。後人所植,幹粗盈尺也應有百年之古吧。我左右看了看,冬心畫了那麼多梅,庭院僅此一株。樹高過牆,葉子開始凋落,光影在樹下斑駁陸離。我撫梅而站,葉子與陽光一起灑落在身上,小小一團的白白影子像極了冬心墨梅上的雪花。我是學植物的,仔細看,這株梅樹皮色不綠且不直,當為冷香清豔的紅梅。冬心之畫為文人畫,善畫墨梅,極少以朱顏點紅梅。他的紅梅,我印象裡僅有一幅《對梅飲酒圖》,“停琴舉酒杯,笑對梅花飲”,觀此畫幅真讓人生落英之思、墜紅之嘆、風塵之怨、感遇之想。這是冬心心中的冬心,濃髯、肥頸、長衫,獨坐在梅樹下,琴彈給自己聽,酒倒給自己喝,笑給自己看。那一種情緒,打動人的,是因為他勾起了你某一根快要麻木的神經,忽地令你心裡水潤潤地、怔怔地要流下淚來。畫中橫斜的一枝花,一朵一點淡淡胭脂,如紅顏。我想到了孟娟。“美是慾望的最高形式。”如果孟娟在冬心身邊,該會給冬心斟酒兩人對飲,還會給冬心撫琴一曲;冬心該會拾起一朵梅花與美人戴,還會給美人吟詩一首。藝術家更願意在這種錯覺,甚或是幻覺中,贏取心靈的安靜。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對梅飲酒圖》

冬心常在題跋中提及孤山的梅數十,錢塘恥春亭的老梅三十本,西方寺佛舍的梅僅有孤孤零零的一株橫斜古牆西。冬心寄居此地時,孟娟已去,他是“蜀僧書來日之昨,先問梅花後問鶴。野梅瘦鶴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腳。腰腳不利常閉門,閉門便是羅浮村。月夜畫梅鶴在側,鶴舞一回清人魂。畫梅乞米尋常事,那得高流送米至。我竟長飢鶴缺糧,攜鶴且抱梅花睡”。為梅兄寫照,也是為他自己寫照。這段時期,冬心也畫了很多梅花,僅《冬心畫譜》後面的書畫年表就記載了近百幅傳世墨梅作品,皆是有美感的梅花,皆是有風骨的梅花。“只有梅花真知己”,梅花的精魂化作了冬心的寒葩冷豔,穿過歲月的流光,至今在白淨的書頁上向塵世傳送著縷縷幽香,亦如冬心於窮愁潦倒、意興闌珊之時,一沉思,一低吟,一懷想,一揮毫,一相思——“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坐在金農佛舍裡發一會兒呆

我知道這小庭院的綠植皆為後人所栽種,也知道庭院必有梅樹,只是沒想到會是在冬心臥室前種植了這麼一株老梅,孤獨如冬心,寂寥如瘦鶴,在造化的循環中,也許自然是一個不可破的樊籠。然而,我遙遙而來,仍舊要與這一株梅相認。有人問,你來世願意做什麼?我說,願做一株清瘦梅花,開在寒山幽谷,與雪夜白狐一起等採藥的仙翁、雲遊的高僧,和每一位看風景的過客。如果有一天你是那位走失迷途的路人,只需折一枝素梅,我必當與你溫柔相識,當作是遠別重逢。無須折一枝梅,輕輕依靠在梅樹上,冬心也必當與我溫柔相識吧。

我能想象這株梅開花時的情景:“ 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真是令人心痴神呆的。那個時候,不知道可否有人去佛舍看梅花。

尚未走出佛舍,我便開始了思念。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的一幅《菖蒲圖》

三、不逢知己不開花的《菖蒲圖》

我讀冬心畫,始於一個冬日遇見冬心的畫。

北京不產茶,卻有著中國最大的茶市場——馬連道。甲午冬,我來到馬連道的一處茶館,茶館幽靜,一半是茶一半是書,幾缽綠植、幾束乾花,主人正用牛皮紙給一套《沈從文別集》做書衣,一摞泛黃的舊書,一個清麗的女孩。我是湘西人,十幾歲迷沈從文,因此在茶館裡坐了許久,與女孩聊了許久。

離開時,女孩送了我數張明信片,正面印製冬心的一幅《菖蒲圖》。她說:“你可以當作書籤用。”我認出是冬心的畫時,方才發現她的茶館原是掛著多幅冬心的畫——一位畫家的摹本。後來,我在微信裡看到她包裝的每件茶禮裡都放置了一張明信片,我當作書籤,她是當作名片。去年,我的朋友無意去了她的茶館,喝茶拍攝,而我也終是得以見到“冬心畫”的作者,一位光頭禪修的中年男子。幾年了,女孩的茶館仍舊掛著 “冬心畫”,茶禮盒仍舊放著那一幀明信片。不知道為何,我突然感覺到女孩很像一個人,可愛又可憐。

西方寺的冬心寄居室是真有菖蒲的。菖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先百草於寒冬而醒,因此得名。時至今日,江南一帶還有“無菖蒲不文人”的風氣。西方寺的佛舍已無畫家,幾叢菖蒲是長在假山上的,畫室卻是掛了那一幅《菖蒲》。畫面上,大大淺淺的陶缽生長著短短密密的菖蒲,更動人心魂的是冬心的長款題跋:

四月十六,菖蒲生日也。餘屑元時林松泉代郡鹿膠墨一螺,乃為寫真,並作難老之歌稱其壽雲:“蒲郎蒲郎鬚髮古,四月楚天青可數。紅蘭遮戶尚吐花,紫桐翻階正垂乳。寫真特為祝長生,一盞清泉當清醑。行年七十老未娶,南山之下石家女,與郎作合好眉嫵。”

越夕又成二十八字,戲代菖蒲作畣,亦解嘲之意也:“此生不愛結新婚,亂髮蓬頭老瓦盆。莫道無人充供養,眼前香草是兒孫。”

冬心偏愛菖蒲,曾用“九節菖蒲館”為齋號,他筆下人格化的菖蒲含有諸多趣味。如這款題跋敘述非常平和,平和之外卻使人忍俊不禁。他積極為菖蒲祝壽,又認它作兒孫,換一個情景後還一廂情願地牽線蒲郎與石女,菖蒲彷彿可以代他傳宗接代,滿足安順圓滿、“一生綠髮”的願望。由此可見,冬心與菖蒲間的微妙情感,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與人的普遍性。菖蒲於冬心先生,是布衣終身的自喻,是老無所依的子孫,是塵世飄零的知己,是荊棘旅途的仙靈,是拔除宿業的病藥。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尋訪金農佛舍

我亦喜歡臥室前的那一株清梅。後人所植,幹粗盈尺也應有百年之古吧。我左右看了看,冬心畫了那麼多梅,庭院僅此一株。樹高過牆,葉子開始凋落,光影在樹下斑駁陸離。我撫梅而站,葉子與陽光一起灑落在身上,小小一團的白白影子像極了冬心墨梅上的雪花。我是學植物的,仔細看,這株梅樹皮色不綠且不直,當為冷香清豔的紅梅。冬心之畫為文人畫,善畫墨梅,極少以朱顏點紅梅。他的紅梅,我印象裡僅有一幅《對梅飲酒圖》,“停琴舉酒杯,笑對梅花飲”,觀此畫幅真讓人生落英之思、墜紅之嘆、風塵之怨、感遇之想。這是冬心心中的冬心,濃髯、肥頸、長衫,獨坐在梅樹下,琴彈給自己聽,酒倒給自己喝,笑給自己看。那一種情緒,打動人的,是因為他勾起了你某一根快要麻木的神經,忽地令你心裡水潤潤地、怔怔地要流下淚來。畫中橫斜的一枝花,一朵一點淡淡胭脂,如紅顏。我想到了孟娟。“美是慾望的最高形式。”如果孟娟在冬心身邊,該會給冬心斟酒兩人對飲,還會給冬心撫琴一曲;冬心該會拾起一朵梅花與美人戴,還會給美人吟詩一首。藝術家更願意在這種錯覺,甚或是幻覺中,贏取心靈的安靜。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對梅飲酒圖》

冬心常在題跋中提及孤山的梅數十,錢塘恥春亭的老梅三十本,西方寺佛舍的梅僅有孤孤零零的一株橫斜古牆西。冬心寄居此地時,孟娟已去,他是“蜀僧書來日之昨,先問梅花後問鶴。野梅瘦鶴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腳。腰腳不利常閉門,閉門便是羅浮村。月夜畫梅鶴在側,鶴舞一回清人魂。畫梅乞米尋常事,那得高流送米至。我竟長飢鶴缺糧,攜鶴且抱梅花睡”。為梅兄寫照,也是為他自己寫照。這段時期,冬心也畫了很多梅花,僅《冬心畫譜》後面的書畫年表就記載了近百幅傳世墨梅作品,皆是有美感的梅花,皆是有風骨的梅花。“只有梅花真知己”,梅花的精魂化作了冬心的寒葩冷豔,穿過歲月的流光,至今在白淨的書頁上向塵世傳送著縷縷幽香,亦如冬心於窮愁潦倒、意興闌珊之時,一沉思,一低吟,一懷想,一揮毫,一相思——“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坐在金農佛舍裡發一會兒呆

我知道這小庭院的綠植皆為後人所栽種,也知道庭院必有梅樹,只是沒想到會是在冬心臥室前種植了這麼一株老梅,孤獨如冬心,寂寥如瘦鶴,在造化的循環中,也許自然是一個不可破的樊籠。然而,我遙遙而來,仍舊要與這一株梅相認。有人問,你來世願意做什麼?我說,願做一株清瘦梅花,開在寒山幽谷,與雪夜白狐一起等採藥的仙翁、雲遊的高僧,和每一位看風景的過客。如果有一天你是那位走失迷途的路人,只需折一枝素梅,我必當與你溫柔相識,當作是遠別重逢。無須折一枝梅,輕輕依靠在梅樹上,冬心也必當與我溫柔相識吧。

我能想象這株梅開花時的情景:“ 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真是令人心痴神呆的。那個時候,不知道可否有人去佛舍看梅花。

尚未走出佛舍,我便開始了思念。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的一幅《菖蒲圖》

三、不逢知己不開花的《菖蒲圖》

我讀冬心畫,始於一個冬日遇見冬心的畫。

北京不產茶,卻有著中國最大的茶市場——馬連道。甲午冬,我來到馬連道的一處茶館,茶館幽靜,一半是茶一半是書,幾缽綠植、幾束乾花,主人正用牛皮紙給一套《沈從文別集》做書衣,一摞泛黃的舊書,一個清麗的女孩。我是湘西人,十幾歲迷沈從文,因此在茶館裡坐了許久,與女孩聊了許久。

離開時,女孩送了我數張明信片,正面印製冬心的一幅《菖蒲圖》。她說:“你可以當作書籤用。”我認出是冬心的畫時,方才發現她的茶館原是掛著多幅冬心的畫——一位畫家的摹本。後來,我在微信裡看到她包裝的每件茶禮裡都放置了一張明信片,我當作書籤,她是當作名片。去年,我的朋友無意去了她的茶館,喝茶拍攝,而我也終是得以見到“冬心畫”的作者,一位光頭禪修的中年男子。幾年了,女孩的茶館仍舊掛著 “冬心畫”,茶禮盒仍舊放著那一幀明信片。不知道為何,我突然感覺到女孩很像一個人,可愛又可憐。

西方寺的冬心寄居室是真有菖蒲的。菖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先百草於寒冬而醒,因此得名。時至今日,江南一帶還有“無菖蒲不文人”的風氣。西方寺的佛舍已無畫家,幾叢菖蒲是長在假山上的,畫室卻是掛了那一幅《菖蒲》。畫面上,大大淺淺的陶缽生長著短短密密的菖蒲,更動人心魂的是冬心的長款題跋:

四月十六,菖蒲生日也。餘屑元時林松泉代郡鹿膠墨一螺,乃為寫真,並作難老之歌稱其壽雲:“蒲郎蒲郎鬚髮古,四月楚天青可數。紅蘭遮戶尚吐花,紫桐翻階正垂乳。寫真特為祝長生,一盞清泉當清醑。行年七十老未娶,南山之下石家女,與郎作合好眉嫵。”

越夕又成二十八字,戲代菖蒲作畣,亦解嘲之意也:“此生不愛結新婚,亂髮蓬頭老瓦盆。莫道無人充供養,眼前香草是兒孫。”

冬心偏愛菖蒲,曾用“九節菖蒲館”為齋號,他筆下人格化的菖蒲含有諸多趣味。如這款題跋敘述非常平和,平和之外卻使人忍俊不禁。他積極為菖蒲祝壽,又認它作兒孫,換一個情景後還一廂情願地牽線蒲郎與石女,菖蒲彷彿可以代他傳宗接代,滿足安順圓滿、“一生綠髮”的願望。由此可見,冬心與菖蒲間的微妙情感,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與人的普遍性。菖蒲於冬心先生,是布衣終身的自喻,是老無所依的子孫,是塵世飄零的知己,是荊棘旅途的仙靈,是拔除宿業的病藥。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的一幅《菖蒲圖》

《菖蒲圖》掛在西方寺佛舍,也畫於西方寺佛舍。寄居佛舍之前,冬心也有妻有妾。啞妾孟娟是冬心人生中最後一個出場的女人,她是揚州八大鹽商綱總江鶴亭精心培養的“瘦馬”,後天被藥啞,但長得非常漂亮,人也特別聰敏,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當時冬心是應邀幫助江鶴亭整理上萬卷從京城購回來的古版書籍,江鶴亭派孟娟作為金農的助手。在冬心的細心調教下,孟娟很快成為整理古版書籍的好手,兩人也在朝夕相處中有了戀情。據說,當時經常來揚州江府的袁枚也十分喜歡孟娟。最後江鶴亭只好在孟娟面前攤牌,一個是袁枚,一個是冬心,結果孟娟毫不猶豫選擇了冬心。當時冬心六十歲,孟娟二十多歲。

冬心一生不得志,晚年也不富裕,“以布衣雄世”,過著“和蔥和蒜賣街頭”的落魄書畫生涯。他帶著孟娟居住在天寧寺附近的枝上村,與鄭板橋夫婦、李方膺、李鱓、黃慎、高翔和汪士慎等人交往非常密切,他們當中有被罷官去職的州縣官吏,有沒有考取功名的文士,還有家境貧寒、以賣畫謀生的畫師。他們或生長於揚州,或為外省來此客居,各有一段坎坷經歷,直把他鄉當故鄉,在揚州出賣自己的書畫作品,是中國最早一批讓藝術走進市場的畫家。可以想象,小孟娟精通琴棋書畫,給這群窮困潦倒的文人墨客帶來多少快樂。撫琴斟酒,磨墨鋪紙,是詩畫知己,是添香紅袖,更像一朵梅花盛開在冬心蒼老孤寂的心中。

這樣的日子僅過了七年。孟娟意外染上一場重病,被送回錢塘金家大院,像一季短暫的花期,很快就香消玉殞。

孟娟死後,冬心一下子老了許多,七十歲後帶著一隻瘦鶴寄居揚州舊城的西方寺中,吃齋、禮佛,同時也手不停地揮畫。冬心在西方寺居住的最後幾年,是他人生繪畫的爆發期,繪畫題材從傳統花卉擴大至山水、人物、馬、自我寫真,直至佛像,可謂無所不畫,無所不見開創性,達到前所未有的大境界。

我見不到佛舍的雪裡芭蕉,見不到那一株梅樹雪裡寒葩,也沒有見到佛舍的四方庭院裡有一株植物開一朵花。

“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這也是冬心的題跋。


"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金農自畫像




一、人生如寄

冬心,冬日孤寂悽清的心情。

二百多年前,一介書生病痁江上,寒宵懷人,不寐申旦,遂取崔國輔“寂寥抱冬心”之語自號。初見此名時,我卻想能謂之冬心者當是梅花,念及,腦際就會莫名其妙地浮現一個場景:山野有梅林,梅林有茅屋,一個素衣女子掀起竹簾把頭探出窗外,嘴脣翕動卻沒有發出聲來,好像是生怕驚著立雪賞梅的青衣書生。

冬心即清代畫家金農,揚州八怪之一,五十而畫。我十幾歲時讀汪曾祺小說《金冬心》,記得他對這位公認的揚州八怪裡的頭一號人物頗有微詞,覺得這是一個裝模作樣、矯情欺世、似放達而實精明的人,認為他的清高實際上是賣給鹽商的古彝器上的銅綠,但末了卻歎服:這真是一個絕頂聰明的人!當時,汪老的話反而勾起我遐想他非常喜歡的金冬心的另一面——“疏能走馬,密不容針”的梅花,究竟是什麼樣子。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墨梅

明朝張岱曾言:“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我或許也算有癖之人,不懂卻非常喜歡書畫。後來,捧讀《冬心畫譜》,銘記冬心的梅——“吾家有恥春亭,因自稱為恥春翁。亭左右前後種老梅三十本,每當天寒作雪,凍萼一枝,不待東風吹動而吐花也。”冬心因痴情於梅,視梅為手足,故又有“晨起用杜道士小龍精墨為梅兄寫照”之雅記。如此愛梅,清極也奇極。

冬心一生畫梅很多,涉筆即古,每畫必題“一攄棖觸之感”,書法上的“古樸”,造就了其梅花的“古拙”;書法上的“雅緻”,造就了其梅花的“生趣”。大幅與小品、畫軸與冊頁,大多是墨梅,很少敷色,即使敷色也不濃豔,且授書入畫,借書以抒發情感,而使梅花“生意”。據說張大千最心儀的畫家冬心是一個,說“金冬心的畫畫得極其蹩腳,但是又好得不得了”。又蹩腳又大好,學問甚大,不同一般。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寄人籬下圖》

我注意到,人們評論冬心的梅花,大多會提《寄人籬下圖》。這幅作品是冬心梅花三絕圖冊中的一幅,現藏南京博物館。我曾尋來圖片細細欣賞,畫幅很小,構圖很簡單,兩塊方形的籬笆柵欄內,老梅一株,一枝枝梅花盛開,透過柵欄的門,還可以看到梅花點點落地,從而使這幅本應拘謹的畫面產生了天地舒展、空靈透達的效果。左側用渴筆八分題有“寄人籬下”四字,非常醒目,突出了此畫的主題。關於這幅畫,有人解作表現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的不滿,高高的籬笆牆是封建制度的象徵;有人說梅花再好卻無賞花之人,當理解為寄人籬下的懷才不遇,才華橫而不流;還有人認為這幅畫別有寓意,它所強化的是一個關於“客”的主題,冬心實際上是杭州人,客居揚州,生活窘迫,畫是他生活的直接寫照,他過的就是寄人籬下的生活。此畫由寄人籬下的生活聯繫人類生命暫行暫寄的思想,高高的籬笆牆,其實是人生的種種束縛的象徵,人面對這樣的束縛,只有讓心中的梅花永不凋零。

人生如寄。冬心三十歲時便到了揚州,浪漫、優雅、浮華,揚州彷彿是一個仙境,有一種紛沓雜亂的光彩使藝術家們在這裡集聚。那時候,金家是錢塘大家族,冬心身材頎長,鬚髯滿面,是一個熱情而看起有些極端的遊歷者。他的足跡遍及四方,可以住在舟中,住在深山的古廟裡,或簡陋的旅店中,但很少住在家裡。他可以遠離妻、妾,但是對龜、鶴、小狗一類的動物卻有著無比的喜愛,經常攜行在他的身邊。傳說他的出遊,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家”、一個集團——永遠有一群男僕跟隨著他。男僕們各有不同的性格,也各有不同的技藝或專長,他們擁簇在冬心四周,善於裱褙的裱褙,善於制硯的制硯,善於理琴的、唱曲的,善於製作燈籠的……而冬心仔仔細細地鑑別著各種由沒落府邸所流落出來的珍貴器物,討價還價,爭辯真偽,敘述一件古物的淵源,兩隻眼睛會不時閃爍出異樣的光彩。

更多時候,冬心是在揚州賣書鬻畫,自嘲“畫梅乞米尋常事”。《金冬心》小說中就寫到冬心因為賣不出去字畫,想方設法做了十張烏木方燈架子,四面書畫,託南京袁枚代賣,而袁枚覆信說:“金陵人只解吃鴨月肅,光天白日,尚無目識字畫,安能於光燭影中別其媸妍耶?”

時隔二百多年復讀此信,仍舊能讀到一介畫家踽踽走進佛舍,失魂落魄。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揚州西方寺

二、西方寺佛舍

清秋起風的日子,我到了揚州首先尋找的就是西方寺。

我從上海過去,有朋友說揚州不大,不用擔心迷路或者堵車。相比上海這個國際大都市,城市森林望不到邊沿,揚州小巧精美如一座園林,在車站上一輛旅遊專線的公交車,投幣二元,能去任何一個想去的景點。就坐在車上,我看到了街頭紅色旅遊指示牌也有“揚州八怪紀念館”,箭頭外是古運河,箭頭內是老街古巷。揚州八怪紀念館即為西方寺,位於淮海路駝嶺巷18號。原址在江邊,隋代叫避風庵,江中有大風浪時,行船多到庵前避風。相傳唐代初年,土人見庵前江畔夜放光芒,掘之得石佛三尊,高二尺許。唐太宗聞知其事,特敕賜“西方禪寺”。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我看到的西方寺,是幾經重建的一座寺院,殿房三進,寺房數十間,其中僅存明代建築大殿一座,古銀杏樹一棵。樹在殿旁,直徑一米有餘,枝繁葉茂,抬頭能看到一串串白果沉實低垂。過了這棵銀杏樹,往前走十來米即冬心寄居室。其實,也就是寺院大門左邊的偏房,乾隆十五年(1750),冬心寄住該寺時,寺已是“無佛又無僧,空堂一盞燈”了。走過去,看到門楣鐫刻的“金農寄居室”,卻不捨得一下子邁進去,看看門前的一叢青篁,摸摸牆上的青苔,甚至低頭細數地上的石子。正對門是一間紀念品專賣店,右門則為佛堂,掛有一幅佛像,點有一盞青燈,燃有幾炷香火,前面幾位遊客認為這是一處拜佛祈禱之地,左右看看就轉身出去了。待我走進去時,裡面已經無人,繞到佛堂後面,我意外看到院中有院,佛堂後面還掩藏著一處清幽寂靜的四方庭院,中間堂掛著冬心自畫像,左為畫室右為臥室,院中遍植草木,門口兩株桂樹,畫室前一叢芭蕉,臥室前一株清梅,間或秋陽下的一襲綠影、一疊清香。這,才是冬心的寄居處。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西方寺中的冬心佛舍

畫室前植芭蕉,滿眼青翠,就像冬心畫上題跋:“香茆蓋屋,蕉陰滿庭,先生隱几而臥,不夢長安公卿,而夢綠萍池上之客,殆將賦《秋水》一篇乎?世間同夢,惟有蒙莊。”——這唯有一叢芭蕉,不是芭蕉林,中間亦無水池,若窗前佇立可以聽雨,一滴,一片青翠,重重疊疊,把夜雨的江南寫意成淋漓的背景,書窗的一盞青燈烘烤著詩句裡溼透二百多年的情感。江南多芭蕉,芭蕉的葉、花、姿態具有豐富的物色美感,可以引發文人悽苦愁怨、清雅閒適、佛性禪性等情感、情趣。張潮《幽夢影》雲:“蕉與竹令人韻。”李漁在《閒情偶寄》中亦言:“幽齋但有隙地,即宜種蕉。蕉能韻人而免於俗,與竹同功。王子猷偏厚此君,未免掛一漏一。蕉之易栽,十倍於竹,一二月即可成蔭,坐其下者,男女皆可入畫圖,且能使臺榭軒窗盡染碧色。‘綠天’之號,洵不誣也。”同在唐代,王維的《雪裡芭蕉圖》詮釋了“雪山童子,不顧芭蕉之身”的禪學與美學,懷素的芭蕉之書成就了一種文化符號與文化精神。試想,中國藝術要缺少了芭蕉這項內容,不知要減去多少興味啊!冬心五十歲學畫之前賣字為生,而我看冬心的漆書每一筆都像芭蕉葉順勢撕下的一塊,橫粗豎細,笨拙拘謹,渾樸逸宕,於奇崛中流露出憨直的個性。冬心的畫中也有芭蕉,那是1759年創作的《玉川先生煮茶圖》,為《山水人物圖冊》的其中一幅。畫中描繪的是盧仝煮茶的生活場景:芭蕉林中,盧仝頭戴紗帽籠頭,留著長鬚,手握蒲扇,雙眼微睜,正在看火候熬茶湯,旁有童子正拿長勺汲水。揮毫潑墨的時候,冬心仍舊寄居在西方寺的這座佛舍,描繪的是他自己心中的一處芭蕉林,而現實生活中,他身邊唯有一隻瘦鶴,唯有一株芭蕉。也許每每畫畢,他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聽窗外有雨打芭蕉的聲響。雨打芭蕉,既是一種音樂,也是一種語言,我想冬心是稔熟了這種語言的。芭蕉葉已長至畫室窗前,窗內有桌有筆有硯有紙,卻無畫家本人。我佇立在芭蕉下感受那一絲陰涼,心裡想的還是某年某月的某一個雨夜,畫家也這樣孤獨地聽雨。聽雨,其實也未必都是一樣的悲涼,其實也未必不是一種執著的真美,未必不是一種恰當的安慰。懷念一個人的時候,我就想聽雨。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尋訪金農佛舍

我亦喜歡臥室前的那一株清梅。後人所植,幹粗盈尺也應有百年之古吧。我左右看了看,冬心畫了那麼多梅,庭院僅此一株。樹高過牆,葉子開始凋落,光影在樹下斑駁陸離。我撫梅而站,葉子與陽光一起灑落在身上,小小一團的白白影子像極了冬心墨梅上的雪花。我是學植物的,仔細看,這株梅樹皮色不綠且不直,當為冷香清豔的紅梅。冬心之畫為文人畫,善畫墨梅,極少以朱顏點紅梅。他的紅梅,我印象裡僅有一幅《對梅飲酒圖》,“停琴舉酒杯,笑對梅花飲”,觀此畫幅真讓人生落英之思、墜紅之嘆、風塵之怨、感遇之想。這是冬心心中的冬心,濃髯、肥頸、長衫,獨坐在梅樹下,琴彈給自己聽,酒倒給自己喝,笑給自己看。那一種情緒,打動人的,是因為他勾起了你某一根快要麻木的神經,忽地令你心裡水潤潤地、怔怔地要流下淚來。畫中橫斜的一枝花,一朵一點淡淡胭脂,如紅顏。我想到了孟娟。“美是慾望的最高形式。”如果孟娟在冬心身邊,該會給冬心斟酒兩人對飲,還會給冬心撫琴一曲;冬心該會拾起一朵梅花與美人戴,還會給美人吟詩一首。藝術家更願意在這種錯覺,甚或是幻覺中,贏取心靈的安靜。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對梅飲酒圖》

冬心常在題跋中提及孤山的梅數十,錢塘恥春亭的老梅三十本,西方寺佛舍的梅僅有孤孤零零的一株橫斜古牆西。冬心寄居此地時,孟娟已去,他是“蜀僧書來日之昨,先問梅花後問鶴。野梅瘦鶴各平安,只有老夫病腰腳。腰腳不利常閉門,閉門便是羅浮村。月夜畫梅鶴在側,鶴舞一回清人魂。畫梅乞米尋常事,那得高流送米至。我竟長飢鶴缺糧,攜鶴且抱梅花睡”。為梅兄寫照,也是為他自己寫照。這段時期,冬心也畫了很多梅花,僅《冬心畫譜》後面的書畫年表就記載了近百幅傳世墨梅作品,皆是有美感的梅花,皆是有風骨的梅花。“只有梅花真知己”,梅花的精魂化作了冬心的寒葩冷豔,穿過歲月的流光,至今在白淨的書頁上向塵世傳送著縷縷幽香,亦如冬心於窮愁潦倒、意興闌珊之時,一沉思,一低吟,一懷想,一揮毫,一相思——“清到十分寒滿把,始知明月是前身。”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坐在金農佛舍裡發一會兒呆

我知道這小庭院的綠植皆為後人所栽種,也知道庭院必有梅樹,只是沒想到會是在冬心臥室前種植了這麼一株老梅,孤獨如冬心,寂寥如瘦鶴,在造化的循環中,也許自然是一個不可破的樊籠。然而,我遙遙而來,仍舊要與這一株梅相認。有人問,你來世願意做什麼?我說,願做一株清瘦梅花,開在寒山幽谷,與雪夜白狐一起等採藥的仙翁、雲遊的高僧,和每一位看風景的過客。如果有一天你是那位走失迷途的路人,只需折一枝素梅,我必當與你溫柔相識,當作是遠別重逢。無須折一枝梅,輕輕依靠在梅樹上,冬心也必當與我溫柔相識吧。

我能想象這株梅開花時的情景:“ 雀查查,忽地吹香到我家,一枝照眼,是雪是梅花?”真是令人心痴神呆的。那個時候,不知道可否有人去佛舍看梅花。

尚未走出佛舍,我便開始了思念。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的一幅《菖蒲圖》

三、不逢知己不開花的《菖蒲圖》

我讀冬心畫,始於一個冬日遇見冬心的畫。

北京不產茶,卻有著中國最大的茶市場——馬連道。甲午冬,我來到馬連道的一處茶館,茶館幽靜,一半是茶一半是書,幾缽綠植、幾束乾花,主人正用牛皮紙給一套《沈從文別集》做書衣,一摞泛黃的舊書,一個清麗的女孩。我是湘西人,十幾歲迷沈從文,因此在茶館裡坐了許久,與女孩聊了許久。

離開時,女孩送了我數張明信片,正面印製冬心的一幅《菖蒲圖》。她說:“你可以當作書籤用。”我認出是冬心的畫時,方才發現她的茶館原是掛著多幅冬心的畫——一位畫家的摹本。後來,我在微信裡看到她包裝的每件茶禮裡都放置了一張明信片,我當作書籤,她是當作名片。去年,我的朋友無意去了她的茶館,喝茶拍攝,而我也終是得以見到“冬心畫”的作者,一位光頭禪修的中年男子。幾年了,女孩的茶館仍舊掛著 “冬心畫”,茶禮盒仍舊放著那一幀明信片。不知道為何,我突然感覺到女孩很像一個人,可愛又可憐。

西方寺的冬心寄居室是真有菖蒲的。菖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與蘭花、水仙、菊花並稱為“花草四雅”,先百草於寒冬而醒,因此得名。時至今日,江南一帶還有“無菖蒲不文人”的風氣。西方寺的佛舍已無畫家,幾叢菖蒲是長在假山上的,畫室卻是掛了那一幅《菖蒲》。畫面上,大大淺淺的陶缽生長著短短密密的菖蒲,更動人心魂的是冬心的長款題跋:

四月十六,菖蒲生日也。餘屑元時林松泉代郡鹿膠墨一螺,乃為寫真,並作難老之歌稱其壽雲:“蒲郎蒲郎鬚髮古,四月楚天青可數。紅蘭遮戶尚吐花,紫桐翻階正垂乳。寫真特為祝長生,一盞清泉當清醑。行年七十老未娶,南山之下石家女,與郎作合好眉嫵。”

越夕又成二十八字,戲代菖蒲作畣,亦解嘲之意也:“此生不愛結新婚,亂髮蓬頭老瓦盆。莫道無人充供養,眼前香草是兒孫。”

冬心偏愛菖蒲,曾用“九節菖蒲館”為齋號,他筆下人格化的菖蒲含有諸多趣味。如這款題跋敘述非常平和,平和之外卻使人忍俊不禁。他積極為菖蒲祝壽,又認它作兒孫,換一個情景後還一廂情願地牽線蒲郎與石女,菖蒲彷彿可以代他傳宗接代,滿足安順圓滿、“一生綠髮”的願望。由此可見,冬心與菖蒲間的微妙情感,一定程度上超越了人與人的普遍性。菖蒲於冬心先生,是布衣終身的自喻,是老無所依的子孫,是塵世飄零的知己,是荊棘旅途的仙靈,是拔除宿業的病藥。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冬心的一幅《菖蒲圖》

《菖蒲圖》掛在西方寺佛舍,也畫於西方寺佛舍。寄居佛舍之前,冬心也有妻有妾。啞妾孟娟是冬心人生中最後一個出場的女人,她是揚州八大鹽商綱總江鶴亭精心培養的“瘦馬”,後天被藥啞,但長得非常漂亮,人也特別聰敏,琴棋書畫無一不精。當時冬心是應邀幫助江鶴亭整理上萬卷從京城購回來的古版書籍,江鶴亭派孟娟作為金農的助手。在冬心的細心調教下,孟娟很快成為整理古版書籍的好手,兩人也在朝夕相處中有了戀情。據說,當時經常來揚州江府的袁枚也十分喜歡孟娟。最後江鶴亭只好在孟娟面前攤牌,一個是袁枚,一個是冬心,結果孟娟毫不猶豫選擇了冬心。當時冬心六十歲,孟娟二十多歲。

冬心一生不得志,晚年也不富裕,“以布衣雄世”,過著“和蔥和蒜賣街頭”的落魄書畫生涯。他帶著孟娟居住在天寧寺附近的枝上村,與鄭板橋夫婦、李方膺、李鱓、黃慎、高翔和汪士慎等人交往非常密切,他們當中有被罷官去職的州縣官吏,有沒有考取功名的文士,還有家境貧寒、以賣畫謀生的畫師。他們或生長於揚州,或為外省來此客居,各有一段坎坷經歷,直把他鄉當故鄉,在揚州出賣自己的書畫作品,是中國最早一批讓藝術走進市場的畫家。可以想象,小孟娟精通琴棋書畫,給這群窮困潦倒的文人墨客帶來多少快樂。撫琴斟酒,磨墨鋪紙,是詩畫知己,是添香紅袖,更像一朵梅花盛開在冬心蒼老孤寂的心中。

這樣的日子僅過了七年。孟娟意外染上一場重病,被送回錢塘金家大院,像一季短暫的花期,很快就香消玉殞。

孟娟死後,冬心一下子老了許多,七十歲後帶著一隻瘦鶴寄居揚州舊城的西方寺中,吃齋、禮佛,同時也手不停地揮畫。冬心在西方寺居住的最後幾年,是他人生繪畫的爆發期,繪畫題材從傳統花卉擴大至山水、人物、馬、自我寫真,直至佛像,可謂無所不畫,無所不見開創性,達到前所未有的大境界。

我見不到佛舍的雪裡芭蕉,見不到那一株梅樹雪裡寒葩,也沒有見到佛舍的四方庭院裡有一株植物開一朵花。

“莫訝菖蒲花罕見,不逢知己不開花。”這也是冬心的題跋。


寂寥冬心,住佛舍娶啞妻畫梅乞米的“揚州八怪”頭一號畫家

素月搖梅影,讀心著我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