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1959年元旦以後,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眉碗團、西安易俗社組成的赴京演出團,所謂三大秦班共二百人從首都演出載譽歸來,路經太原訪問,分別在長風劇場、建築工人俱樂部演出。“三大秦班”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擁有著劉毓中、劉易平、田德年、楊金風等名老藝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員宋上華、楊令俗等,他們大多數是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得獎者。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演員馬藍魚、李繼祖、李應真、李瑞芳、王毓嫻、張亞麗、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其中許多演員參加拍攝了秦腔戲曲片《三滴血》、《火焰駒》,在觀眾中享有盛譽。他們在並演出的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遊龜山》、《遊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鈿》、《金碗釵》(以上華劇),《樑秋燕》(眉戶)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對“三大秦班”來並演出,非常重視,給於較隆重的禮遇和熱情接待,首場演出舉行了開幕式,演畢太原市劇校學員獻花致敬。還組織了多場藝術交流演出和座談會、聯歡會,參觀遊覽等多項活動。當時“三大秦班”為我省文藝界演出的劇目是眉戶現代戲《情投意合》(《樑秋燕〉》中一折)、《刺目勸學》(《五花馬》中一折)、華劇《借水贈釵》(《金琬釵》中一折)、秦腔《虎口緣》(《三滴血》中一折)、《竇娥冤》等,真是精英匯聚,異彩紛呈。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1959年元旦以後,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眉碗團、西安易俗社組成的赴京演出團,所謂三大秦班共二百人從首都演出載譽歸來,路經太原訪問,分別在長風劇場、建築工人俱樂部演出。“三大秦班”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擁有著劉毓中、劉易平、田德年、楊金風等名老藝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員宋上華、楊令俗等,他們大多數是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得獎者。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演員馬藍魚、李繼祖、李應真、李瑞芳、王毓嫻、張亞麗、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其中許多演員參加拍攝了秦腔戲曲片《三滴血》、《火焰駒》,在觀眾中享有盛譽。他們在並演出的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遊龜山》、《遊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鈿》、《金碗釵》(以上華劇),《樑秋燕》(眉戶)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對“三大秦班”來並演出,非常重視,給於較隆重的禮遇和熱情接待,首場演出舉行了開幕式,演畢太原市劇校學員獻花致敬。還組織了多場藝術交流演出和座談會、聯歡會,參觀遊覽等多項活動。當時“三大秦班”為我省文藝界演出的劇目是眉戶現代戲《情投意合》(《樑秋燕〉》中一折)、《刺目勸學》(《五花馬》中一折)、華劇《借水贈釵》(《金琬釵》中一折)、秦腔《虎口緣》(《三滴血》中一折)、《竇娥冤》等,真是精英匯聚,異彩紛呈。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秦腔著名錶演藝術家餘巧雲演出之《思凡》


“秦聲秦態最迷離”(孔尚任),演出轟動晉陽,盛況空前。秦劇人才眾多,底子深厚,劇目豐富,多經過整理改編,演出富有生活氣息。在戲曲改革方面遙遙領先,特別是馬健翎、黃俊耀主持下的戲曲研究院樂隊在民族樂器外增添了西洋木管樂器,講求配器,如《借水贈釵》,“一曲能銷座客魂”,名聞遐邇,膾炙人口。藝術交流,我省丁果仙、郭鳳英演出的《詳狀》,冀美蓮演出的《掛畫》,為秦班的同志們所津津稱道。那時太原市戲劇學校的學員面臨畢業,正在實習演出階段,在歡迎會上向老師們彙報演出的劇目是《見皇姑》、《打瓜園》、《別洞觀景》、《扈家莊》。他們籍此良機觀摩學習,場場不誤,通過接觸,面受教益,對他們藝術的成長幫助不小。

藝術交流演出和聯歡會的氣氛是熱烈的,並且充滿詩情畫意,猶記得秦腔名旦宋上華即席賦詩。與會者兩方秦晉戲劇工作者相贈紀念品,後來魚雁往返,音書不斷,他們的合影如今成為珍貴的戲劇資料。

應該說秦晉藝術交流這是一次高潮。1961年,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由羅明和尚小云先生率領來到太原演出了《破寧國》、《斷橋》等劇目,那慷慨激昂,滿宮滿調的聲腔和經過名師傳授的水袖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賞。同州梆子老樹紅花,其音樂曲調與晉劇極為相似。探溯源流,互相承認找到了近親。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愛花育花,誨人不倦的精神對晉劇青年演員傳道授業,不遺餘力。一批旦角演員拜於門牆,山西省文化局為此在迎澤賓館舉行了向尚小云拜師儀式,其弟子有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冀萍、肖桂葉、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兩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於1963年又專程前往西安受教學藝。尚先生居住菊花園寓所,高翠英向尚老師學會《昭君出塞》一齣戲。在《鳳台關》演出中,她飾演的張秀英那股勇猛凌厲的剛健颱風便是得自師傳的。

在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期,兩省藝術交流頻繁。樊粹庭先生率領獅吼豫劇團來太原演出了《王佐斷臂》,隨後獅吼豫劇團二隊來並演出了《紅珠女》。自成一家的“樊劇”劇目充滿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戲曲革新和吸收科班教學,嚴格培訓青年演員的經驗,給了太原市戲劇界以啟示。市戲校學員胡潤保每天跑到大中劇院向扮演陸文龍的何尚達學藝,以後在實驗晉劇團演出的《文龍歸宋》中他扮演的陸文龍極得老師神態瀟灑自如,動作乾淨優美之妙。太原市豫劇團和獅吼豫劇團親如兄弟,於1959年商定互派留學生,太原選派李振卯、田小燕等留學西安,接受基本功訓練。“獅吼”派旦角演員娟娟、寶珍向劉福梅、陳鍾拜師學習唱腔,學業上都獲得長進。

這段時期,先後還有延安文工團、臨潼縣秦腔劇團、寶雞市話劇團、渭南文光劇團、渭南地區秦腔劇團、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民眾豫劇團、陝西省京劇團、銅川市阿宮腔劇團、大荔縣碗碗腔劇團來太原演出,使幷州舞臺增添無限春色,滿足了廣大觀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太原市京劇團、碗碗腔劇團也曾去西安演出及觀摩學習,太原市碗碗腔劇團吸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碗碗腔而豐富了音樂唱腔。太原市屬劇團先後移植演出了秦腔《三滴血》、《遊西湖》、豫劇《紅珠女》、阿宮腔《王魁負義》等。樹有根,水有源,《打神告廟》中水袖的運用就是從阿宮腔學來而有所發展的。

文革期間,“霜刀風劍嚴相逼”,百花凋零,兩省藝術交流幾陷於停頓,近年來又復趨活躍。1983年,西安易俗社舉行建社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山西省太原市應邀前往祝賀的有省劇協、省藝校、太原市實驗晉劇團代表張萬一、郭鳳英、楊秋實、花豔君等人。易俗社在成立伊始,即確提出把劇社辦成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宗旨與今天社會主義文藝團體致力於四化建設,宣傳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它的首創精神、光榮傳統以及在甄別積累劇目,致力藝術建設,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時光流逝,二十年前兩地藝術交流,舞臺繁華景象恍如昨日,給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在陝京劇秦晉名家尚小云、王天民、蘇育民、馬健翎、丁果仙、冀美蓮、劉毓中、孟遏雲、李應真等已離開人間,這對我們的戲劇事業是莫大的損失,不勝悼念。但“芳林新葉催陳葉”,“雪消花發凝新瑞”優秀的青年演員正在成長起來。當前陝西省廣大戲劇工作者正在積極響應陝西省委“振興秦腔”的號召,努力工作,也感染了實驗晉劇團同志們振興晉劇的信心。回顧往昔,是為了更加珍惜秦晉戲劇工作者的革命友誼,求得兩地老樹紅花盛開不敗。“一年長佔四時春”,祝願秦晉姐妹藝術相互輝映,再續秦晉友誼的新篇章。

原載《西安戲劇》1984年第4期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1959年元旦以後,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眉碗團、西安易俗社組成的赴京演出團,所謂三大秦班共二百人從首都演出載譽歸來,路經太原訪問,分別在長風劇場、建築工人俱樂部演出。“三大秦班”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擁有著劉毓中、劉易平、田德年、楊金風等名老藝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員宋上華、楊令俗等,他們大多數是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得獎者。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演員馬藍魚、李繼祖、李應真、李瑞芳、王毓嫻、張亞麗、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其中許多演員參加拍攝了秦腔戲曲片《三滴血》、《火焰駒》,在觀眾中享有盛譽。他們在並演出的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遊龜山》、《遊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鈿》、《金碗釵》(以上華劇),《樑秋燕》(眉戶)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對“三大秦班”來並演出,非常重視,給於較隆重的禮遇和熱情接待,首場演出舉行了開幕式,演畢太原市劇校學員獻花致敬。還組織了多場藝術交流演出和座談會、聯歡會,參觀遊覽等多項活動。當時“三大秦班”為我省文藝界演出的劇目是眉戶現代戲《情投意合》(《樑秋燕〉》中一折)、《刺目勸學》(《五花馬》中一折)、華劇《借水贈釵》(《金琬釵》中一折)、秦腔《虎口緣》(《三滴血》中一折)、《竇娥冤》等,真是精英匯聚,異彩紛呈。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秦腔著名錶演藝術家餘巧雲演出之《思凡》


“秦聲秦態最迷離”(孔尚任),演出轟動晉陽,盛況空前。秦劇人才眾多,底子深厚,劇目豐富,多經過整理改編,演出富有生活氣息。在戲曲改革方面遙遙領先,特別是馬健翎、黃俊耀主持下的戲曲研究院樂隊在民族樂器外增添了西洋木管樂器,講求配器,如《借水贈釵》,“一曲能銷座客魂”,名聞遐邇,膾炙人口。藝術交流,我省丁果仙、郭鳳英演出的《詳狀》,冀美蓮演出的《掛畫》,為秦班的同志們所津津稱道。那時太原市戲劇學校的學員面臨畢業,正在實習演出階段,在歡迎會上向老師們彙報演出的劇目是《見皇姑》、《打瓜園》、《別洞觀景》、《扈家莊》。他們籍此良機觀摩學習,場場不誤,通過接觸,面受教益,對他們藝術的成長幫助不小。

藝術交流演出和聯歡會的氣氛是熱烈的,並且充滿詩情畫意,猶記得秦腔名旦宋上華即席賦詩。與會者兩方秦晉戲劇工作者相贈紀念品,後來魚雁往返,音書不斷,他們的合影如今成為珍貴的戲劇資料。

應該說秦晉藝術交流這是一次高潮。1961年,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由羅明和尚小云先生率領來到太原演出了《破寧國》、《斷橋》等劇目,那慷慨激昂,滿宮滿調的聲腔和經過名師傳授的水袖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賞。同州梆子老樹紅花,其音樂曲調與晉劇極為相似。探溯源流,互相承認找到了近親。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愛花育花,誨人不倦的精神對晉劇青年演員傳道授業,不遺餘力。一批旦角演員拜於門牆,山西省文化局為此在迎澤賓館舉行了向尚小云拜師儀式,其弟子有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冀萍、肖桂葉、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兩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於1963年又專程前往西安受教學藝。尚先生居住菊花園寓所,高翠英向尚老師學會《昭君出塞》一齣戲。在《鳳台關》演出中,她飾演的張秀英那股勇猛凌厲的剛健颱風便是得自師傳的。

在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期,兩省藝術交流頻繁。樊粹庭先生率領獅吼豫劇團來太原演出了《王佐斷臂》,隨後獅吼豫劇團二隊來並演出了《紅珠女》。自成一家的“樊劇”劇目充滿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戲曲革新和吸收科班教學,嚴格培訓青年演員的經驗,給了太原市戲劇界以啟示。市戲校學員胡潤保每天跑到大中劇院向扮演陸文龍的何尚達學藝,以後在實驗晉劇團演出的《文龍歸宋》中他扮演的陸文龍極得老師神態瀟灑自如,動作乾淨優美之妙。太原市豫劇團和獅吼豫劇團親如兄弟,於1959年商定互派留學生,太原選派李振卯、田小燕等留學西安,接受基本功訓練。“獅吼”派旦角演員娟娟、寶珍向劉福梅、陳鍾拜師學習唱腔,學業上都獲得長進。

這段時期,先後還有延安文工團、臨潼縣秦腔劇團、寶雞市話劇團、渭南文光劇團、渭南地區秦腔劇團、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民眾豫劇團、陝西省京劇團、銅川市阿宮腔劇團、大荔縣碗碗腔劇團來太原演出,使幷州舞臺增添無限春色,滿足了廣大觀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太原市京劇團、碗碗腔劇團也曾去西安演出及觀摩學習,太原市碗碗腔劇團吸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碗碗腔而豐富了音樂唱腔。太原市屬劇團先後移植演出了秦腔《三滴血》、《遊西湖》、豫劇《紅珠女》、阿宮腔《王魁負義》等。樹有根,水有源,《打神告廟》中水袖的運用就是從阿宮腔學來而有所發展的。

文革期間,“霜刀風劍嚴相逼”,百花凋零,兩省藝術交流幾陷於停頓,近年來又復趨活躍。1983年,西安易俗社舉行建社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山西省太原市應邀前往祝賀的有省劇協、省藝校、太原市實驗晉劇團代表張萬一、郭鳳英、楊秋實、花豔君等人。易俗社在成立伊始,即確提出把劇社辦成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宗旨與今天社會主義文藝團體致力於四化建設,宣傳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它的首創精神、光榮傳統以及在甄別積累劇目,致力藝術建設,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時光流逝,二十年前兩地藝術交流,舞臺繁華景象恍如昨日,給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在陝京劇秦晉名家尚小云、王天民、蘇育民、馬健翎、丁果仙、冀美蓮、劉毓中、孟遏雲、李應真等已離開人間,這對我們的戲劇事業是莫大的損失,不勝悼念。但“芳林新葉催陳葉”,“雪消花發凝新瑞”優秀的青年演員正在成長起來。當前陝西省廣大戲劇工作者正在積極響應陝西省委“振興秦腔”的號召,努力工作,也感染了實驗晉劇團同志們振興晉劇的信心。回顧往昔,是為了更加珍惜秦晉戲劇工作者的革命友誼,求得兩地老樹紅花盛開不敗。“一年長佔四時春”,祝願秦晉姐妹藝術相互輝映,再續秦晉友誼的新篇章。

原載《西安戲劇》1984年第4期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陝西渭南地區秦腔劇團來太原演出 左起:楊秋實、王團長、餘巧雲、張祕書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1959年元旦以後,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眉碗團、西安易俗社組成的赴京演出團,所謂三大秦班共二百人從首都演出載譽歸來,路經太原訪問,分別在長風劇場、建築工人俱樂部演出。“三大秦班”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擁有著劉毓中、劉易平、田德年、楊金風等名老藝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員宋上華、楊令俗等,他們大多數是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得獎者。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演員馬藍魚、李繼祖、李應真、李瑞芳、王毓嫻、張亞麗、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其中許多演員參加拍攝了秦腔戲曲片《三滴血》、《火焰駒》,在觀眾中享有盛譽。他們在並演出的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遊龜山》、《遊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鈿》、《金碗釵》(以上華劇),《樑秋燕》(眉戶)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對“三大秦班”來並演出,非常重視,給於較隆重的禮遇和熱情接待,首場演出舉行了開幕式,演畢太原市劇校學員獻花致敬。還組織了多場藝術交流演出和座談會、聯歡會,參觀遊覽等多項活動。當時“三大秦班”為我省文藝界演出的劇目是眉戶現代戲《情投意合》(《樑秋燕〉》中一折)、《刺目勸學》(《五花馬》中一折)、華劇《借水贈釵》(《金琬釵》中一折)、秦腔《虎口緣》(《三滴血》中一折)、《竇娥冤》等,真是精英匯聚,異彩紛呈。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秦腔著名錶演藝術家餘巧雲演出之《思凡》


“秦聲秦態最迷離”(孔尚任),演出轟動晉陽,盛況空前。秦劇人才眾多,底子深厚,劇目豐富,多經過整理改編,演出富有生活氣息。在戲曲改革方面遙遙領先,特別是馬健翎、黃俊耀主持下的戲曲研究院樂隊在民族樂器外增添了西洋木管樂器,講求配器,如《借水贈釵》,“一曲能銷座客魂”,名聞遐邇,膾炙人口。藝術交流,我省丁果仙、郭鳳英演出的《詳狀》,冀美蓮演出的《掛畫》,為秦班的同志們所津津稱道。那時太原市戲劇學校的學員面臨畢業,正在實習演出階段,在歡迎會上向老師們彙報演出的劇目是《見皇姑》、《打瓜園》、《別洞觀景》、《扈家莊》。他們籍此良機觀摩學習,場場不誤,通過接觸,面受教益,對他們藝術的成長幫助不小。

藝術交流演出和聯歡會的氣氛是熱烈的,並且充滿詩情畫意,猶記得秦腔名旦宋上華即席賦詩。與會者兩方秦晉戲劇工作者相贈紀念品,後來魚雁往返,音書不斷,他們的合影如今成為珍貴的戲劇資料。

應該說秦晉藝術交流這是一次高潮。1961年,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由羅明和尚小云先生率領來到太原演出了《破寧國》、《斷橋》等劇目,那慷慨激昂,滿宮滿調的聲腔和經過名師傳授的水袖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賞。同州梆子老樹紅花,其音樂曲調與晉劇極為相似。探溯源流,互相承認找到了近親。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愛花育花,誨人不倦的精神對晉劇青年演員傳道授業,不遺餘力。一批旦角演員拜於門牆,山西省文化局為此在迎澤賓館舉行了向尚小云拜師儀式,其弟子有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冀萍、肖桂葉、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兩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於1963年又專程前往西安受教學藝。尚先生居住菊花園寓所,高翠英向尚老師學會《昭君出塞》一齣戲。在《鳳台關》演出中,她飾演的張秀英那股勇猛凌厲的剛健颱風便是得自師傳的。

在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期,兩省藝術交流頻繁。樊粹庭先生率領獅吼豫劇團來太原演出了《王佐斷臂》,隨後獅吼豫劇團二隊來並演出了《紅珠女》。自成一家的“樊劇”劇目充滿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戲曲革新和吸收科班教學,嚴格培訓青年演員的經驗,給了太原市戲劇界以啟示。市戲校學員胡潤保每天跑到大中劇院向扮演陸文龍的何尚達學藝,以後在實驗晉劇團演出的《文龍歸宋》中他扮演的陸文龍極得老師神態瀟灑自如,動作乾淨優美之妙。太原市豫劇團和獅吼豫劇團親如兄弟,於1959年商定互派留學生,太原選派李振卯、田小燕等留學西安,接受基本功訓練。“獅吼”派旦角演員娟娟、寶珍向劉福梅、陳鍾拜師學習唱腔,學業上都獲得長進。

這段時期,先後還有延安文工團、臨潼縣秦腔劇團、寶雞市話劇團、渭南文光劇團、渭南地區秦腔劇團、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民眾豫劇團、陝西省京劇團、銅川市阿宮腔劇團、大荔縣碗碗腔劇團來太原演出,使幷州舞臺增添無限春色,滿足了廣大觀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太原市京劇團、碗碗腔劇團也曾去西安演出及觀摩學習,太原市碗碗腔劇團吸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碗碗腔而豐富了音樂唱腔。太原市屬劇團先後移植演出了秦腔《三滴血》、《遊西湖》、豫劇《紅珠女》、阿宮腔《王魁負義》等。樹有根,水有源,《打神告廟》中水袖的運用就是從阿宮腔學來而有所發展的。

文革期間,“霜刀風劍嚴相逼”,百花凋零,兩省藝術交流幾陷於停頓,近年來又復趨活躍。1983年,西安易俗社舉行建社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山西省太原市應邀前往祝賀的有省劇協、省藝校、太原市實驗晉劇團代表張萬一、郭鳳英、楊秋實、花豔君等人。易俗社在成立伊始,即確提出把劇社辦成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宗旨與今天社會主義文藝團體致力於四化建設,宣傳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它的首創精神、光榮傳統以及在甄別積累劇目,致力藝術建設,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時光流逝,二十年前兩地藝術交流,舞臺繁華景象恍如昨日,給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在陝京劇秦晉名家尚小云、王天民、蘇育民、馬健翎、丁果仙、冀美蓮、劉毓中、孟遏雲、李應真等已離開人間,這對我們的戲劇事業是莫大的損失,不勝悼念。但“芳林新葉催陳葉”,“雪消花發凝新瑞”優秀的青年演員正在成長起來。當前陝西省廣大戲劇工作者正在積極響應陝西省委“振興秦腔”的號召,努力工作,也感染了實驗晉劇團同志們振興晉劇的信心。回顧往昔,是為了更加珍惜秦晉戲劇工作者的革命友誼,求得兩地老樹紅花盛開不敗。“一年長佔四時春”,祝願秦晉姐妹藝術相互輝映,再續秦晉友誼的新篇章。

原載《西安戲劇》1984年第4期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陝西渭南地區秦腔劇團來太原演出 左起:楊秋實、王團長、餘巧雲、張祕書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李應真演出劇照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1959年元旦以後,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眉碗團、西安易俗社組成的赴京演出團,所謂三大秦班共二百人從首都演出載譽歸來,路經太原訪問,分別在長風劇場、建築工人俱樂部演出。“三大秦班”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擁有著劉毓中、劉易平、田德年、楊金風等名老藝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員宋上華、楊令俗等,他們大多數是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得獎者。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演員馬藍魚、李繼祖、李應真、李瑞芳、王毓嫻、張亞麗、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其中許多演員參加拍攝了秦腔戲曲片《三滴血》、《火焰駒》,在觀眾中享有盛譽。他們在並演出的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遊龜山》、《遊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鈿》、《金碗釵》(以上華劇),《樑秋燕》(眉戶)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對“三大秦班”來並演出,非常重視,給於較隆重的禮遇和熱情接待,首場演出舉行了開幕式,演畢太原市劇校學員獻花致敬。還組織了多場藝術交流演出和座談會、聯歡會,參觀遊覽等多項活動。當時“三大秦班”為我省文藝界演出的劇目是眉戶現代戲《情投意合》(《樑秋燕〉》中一折)、《刺目勸學》(《五花馬》中一折)、華劇《借水贈釵》(《金琬釵》中一折)、秦腔《虎口緣》(《三滴血》中一折)、《竇娥冤》等,真是精英匯聚,異彩紛呈。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秦腔著名錶演藝術家餘巧雲演出之《思凡》


“秦聲秦態最迷離”(孔尚任),演出轟動晉陽,盛況空前。秦劇人才眾多,底子深厚,劇目豐富,多經過整理改編,演出富有生活氣息。在戲曲改革方面遙遙領先,特別是馬健翎、黃俊耀主持下的戲曲研究院樂隊在民族樂器外增添了西洋木管樂器,講求配器,如《借水贈釵》,“一曲能銷座客魂”,名聞遐邇,膾炙人口。藝術交流,我省丁果仙、郭鳳英演出的《詳狀》,冀美蓮演出的《掛畫》,為秦班的同志們所津津稱道。那時太原市戲劇學校的學員面臨畢業,正在實習演出階段,在歡迎會上向老師們彙報演出的劇目是《見皇姑》、《打瓜園》、《別洞觀景》、《扈家莊》。他們籍此良機觀摩學習,場場不誤,通過接觸,面受教益,對他們藝術的成長幫助不小。

藝術交流演出和聯歡會的氣氛是熱烈的,並且充滿詩情畫意,猶記得秦腔名旦宋上華即席賦詩。與會者兩方秦晉戲劇工作者相贈紀念品,後來魚雁往返,音書不斷,他們的合影如今成為珍貴的戲劇資料。

應該說秦晉藝術交流這是一次高潮。1961年,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由羅明和尚小云先生率領來到太原演出了《破寧國》、《斷橋》等劇目,那慷慨激昂,滿宮滿調的聲腔和經過名師傳授的水袖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賞。同州梆子老樹紅花,其音樂曲調與晉劇極為相似。探溯源流,互相承認找到了近親。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愛花育花,誨人不倦的精神對晉劇青年演員傳道授業,不遺餘力。一批旦角演員拜於門牆,山西省文化局為此在迎澤賓館舉行了向尚小云拜師儀式,其弟子有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冀萍、肖桂葉、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兩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於1963年又專程前往西安受教學藝。尚先生居住菊花園寓所,高翠英向尚老師學會《昭君出塞》一齣戲。在《鳳台關》演出中,她飾演的張秀英那股勇猛凌厲的剛健颱風便是得自師傳的。

在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期,兩省藝術交流頻繁。樊粹庭先生率領獅吼豫劇團來太原演出了《王佐斷臂》,隨後獅吼豫劇團二隊來並演出了《紅珠女》。自成一家的“樊劇”劇目充滿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戲曲革新和吸收科班教學,嚴格培訓青年演員的經驗,給了太原市戲劇界以啟示。市戲校學員胡潤保每天跑到大中劇院向扮演陸文龍的何尚達學藝,以後在實驗晉劇團演出的《文龍歸宋》中他扮演的陸文龍極得老師神態瀟灑自如,動作乾淨優美之妙。太原市豫劇團和獅吼豫劇團親如兄弟,於1959年商定互派留學生,太原選派李振卯、田小燕等留學西安,接受基本功訓練。“獅吼”派旦角演員娟娟、寶珍向劉福梅、陳鍾拜師學習唱腔,學業上都獲得長進。

這段時期,先後還有延安文工團、臨潼縣秦腔劇團、寶雞市話劇團、渭南文光劇團、渭南地區秦腔劇團、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民眾豫劇團、陝西省京劇團、銅川市阿宮腔劇團、大荔縣碗碗腔劇團來太原演出,使幷州舞臺增添無限春色,滿足了廣大觀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太原市京劇團、碗碗腔劇團也曾去西安演出及觀摩學習,太原市碗碗腔劇團吸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碗碗腔而豐富了音樂唱腔。太原市屬劇團先後移植演出了秦腔《三滴血》、《遊西湖》、豫劇《紅珠女》、阿宮腔《王魁負義》等。樹有根,水有源,《打神告廟》中水袖的運用就是從阿宮腔學來而有所發展的。

文革期間,“霜刀風劍嚴相逼”,百花凋零,兩省藝術交流幾陷於停頓,近年來又復趨活躍。1983年,西安易俗社舉行建社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山西省太原市應邀前往祝賀的有省劇協、省藝校、太原市實驗晉劇團代表張萬一、郭鳳英、楊秋實、花豔君等人。易俗社在成立伊始,即確提出把劇社辦成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宗旨與今天社會主義文藝團體致力於四化建設,宣傳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它的首創精神、光榮傳統以及在甄別積累劇目,致力藝術建設,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時光流逝,二十年前兩地藝術交流,舞臺繁華景象恍如昨日,給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在陝京劇秦晉名家尚小云、王天民、蘇育民、馬健翎、丁果仙、冀美蓮、劉毓中、孟遏雲、李應真等已離開人間,這對我們的戲劇事業是莫大的損失,不勝悼念。但“芳林新葉催陳葉”,“雪消花發凝新瑞”優秀的青年演員正在成長起來。當前陝西省廣大戲劇工作者正在積極響應陝西省委“振興秦腔”的號召,努力工作,也感染了實驗晉劇團同志們振興晉劇的信心。回顧往昔,是為了更加珍惜秦晉戲劇工作者的革命友誼,求得兩地老樹紅花盛開不敗。“一年長佔四時春”,祝願秦晉姐妹藝術相互輝映,再續秦晉友誼的新篇章。

原載《西安戲劇》1984年第4期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陝西渭南地區秦腔劇團來太原演出 左起:楊秋實、王團長、餘巧雲、張祕書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李應真演出劇照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王斌、李瑞芳《曲江歌女》演出劇照

補敘:

在三大秦腔班來太原演出之後,1959年夏,我隨太原市京劇團巡迴演出到達西安,演出於五四劇院,在與西安市戲劇界藝術交流會上,曹佛生演出《扈三娘》、李開屏演出《貴妃醉酒》、陳雲超演出《金錢豹》。引起了臺下觀眾凝目神注,一片喝彩讚揚。數日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馬健翎院長、黃俊耀副院長邀請我與本團領導及主演李鐵英、陳雲超、李開屏、曹佛生、周長雲等座談聯誼。同時應邀參加活動的另有成都市川劇院陽友鶴院長及演員李笑非、舒元卉等。主辦方陝西戲曲研究院多位演員精英馬藍魚、李繼祖、李瑞芳、李應真、王毓嫻、張亞麗等一同迎迓,氣氛熱烈。馬老從延安時期到建國後,對秦腔藝術改革發展、培養人才碩果累累,成就輝煌。

他德高望重,在省內外戲劇界獲得廣泛崇敬,影響久遠。往事並非如煙,多年後憶西安猶如昨天,我由此想到馬老對“秦之聲”的貢獻如同當年劉舒俠、張煥、程勉齋等前輩領導對太原市戲劇之貢獻也。

"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楊秋實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太原市晉劇一團1957年7月與西安市易俗社聯誼合影

前排左起:孟遏雲、郭鳳英、蘇育民、丁果仙、劉毓中、牛桂英、楊秋實

後排:孟小云、楊天易、任秀峰、李哲明、徐撫民、白桂英

稱頌新篇章,有回顧往昔重溫前一章的必要。陝西、山西古稱“秦晉之好”,兩省人民有著悠久深厚的傳統友誼。僅從戲曲交流活動談起,在清朝末年,秦晉藝人聯袂進京,號稱“山陝梆子”同臺獻藝,傳為藝壇佳話。植根於黃河之濱的“同州梆子”顯然與晉劇有著親密的血緣關係。建國以來,兩省又有著頻繁的藝術交流活動。縮小範圍,只說西安太原兩地,在五十年代,太原市晉劇一團移植演出了姜炳泰秦腔劇作《屈原》,丁果仙飾屈原,牛桂英飾嬋娟,郭鳳英飾宋玉,在陝西省劇作家姜炳泰的提示下,丁果仙在塑造屈原方面下了一番苦功,難怪她表演具有詩人的氣質。一曲《雷電頌》,慷慨悲壯,已成絕唱,至今仍覺餘音繞樑。1957年以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領銜主演的太原市晉劇一團出省巡迴演出,在西安整整演了一個月。西安文藝界一時競說《打金枝》、《走雪山》、《小宴》,對丁果仙的表演藝術,牛桂英富有韻味的唱腔,郭鳳英的翎子特技等,都為之傾倒。晉劇團同志們觀看了秦腔著名演員劉毓中演出的《祭靈》、王天民演出的《洞房》、宋上華、楊令俗演出的《龍門寺》等。秦晉藝術家互相觀摩,切磋藝術,交成朋友。牛桂英曾向秦腔著名青衣孟遏雲學唱《探窯》中王寶釧的唱段。郭鳳英給秦腔青年演員陳妙華說戲。還有一樁軼事:一個星期天加演日場,丁果仙演出《賣畫劈門》,這正是劉毓中的拿手好戲,他以衰派老生著名,在第一屆全國戲曲會演中獲得演員一等獎。劉滿懷虛心地去看戲,兩位“賣畫老人”在此劇中的唱腔蒼勁悲放,有異曲同工之妙,但那天老丁卻失悔戲沒有演好,情緒不安,掉下淚來,表現了一個真正的演員忠於藝術,刻意求精的可貴精神。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1959年元旦以後,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秦劇團、眉碗團、西安易俗社組成的赴京演出團,所謂三大秦班共二百人從首都演出載譽歸來,路經太原訪問,分別在長風劇場、建築工人俱樂部演出。“三大秦班”陣容整齊,實力雄厚,擁有著劉毓中、劉易平、田德年、楊金風等名老藝人和一批著名的中年演員宋上華、楊令俗等,他們大多數是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得獎者。還有一批出類拔萃的優秀青年演員馬藍魚、李繼祖、李應真、李瑞芳、王毓嫻、張亞麗、肖若蘭、陳妙華、全巧民等。其中許多演員參加拍攝了秦腔戲曲片《三滴血》、《火焰駒》,在觀眾中享有盛譽。他們在並演出的劇目有《三滴血》、《趙氏孤兒》、《遊龜山》、《遊西湖》(以上秦腔),《白玉鈿》、《金碗釵》(以上華劇),《樑秋燕》(眉戶)等。山西、太原省市委、省市政府對“三大秦班”來並演出,非常重視,給於較隆重的禮遇和熱情接待,首場演出舉行了開幕式,演畢太原市劇校學員獻花致敬。還組織了多場藝術交流演出和座談會、聯歡會,參觀遊覽等多項活動。當時“三大秦班”為我省文藝界演出的劇目是眉戶現代戲《情投意合》(《樑秋燕〉》中一折)、《刺目勸學》(《五花馬》中一折)、華劇《借水贈釵》(《金琬釵》中一折)、秦腔《虎口緣》(《三滴血》中一折)、《竇娥冤》等,真是精英匯聚,異彩紛呈。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秦腔著名錶演藝術家餘巧雲演出之《思凡》


“秦聲秦態最迷離”(孔尚任),演出轟動晉陽,盛況空前。秦劇人才眾多,底子深厚,劇目豐富,多經過整理改編,演出富有生活氣息。在戲曲改革方面遙遙領先,特別是馬健翎、黃俊耀主持下的戲曲研究院樂隊在民族樂器外增添了西洋木管樂器,講求配器,如《借水贈釵》,“一曲能銷座客魂”,名聞遐邇,膾炙人口。藝術交流,我省丁果仙、郭鳳英演出的《詳狀》,冀美蓮演出的《掛畫》,為秦班的同志們所津津稱道。那時太原市戲劇學校的學員面臨畢業,正在實習演出階段,在歡迎會上向老師們彙報演出的劇目是《見皇姑》、《打瓜園》、《別洞觀景》、《扈家莊》。他們籍此良機觀摩學習,場場不誤,通過接觸,面受教益,對他們藝術的成長幫助不小。

藝術交流演出和聯歡會的氣氛是熱烈的,並且充滿詩情畫意,猶記得秦腔名旦宋上華即席賦詩。與會者兩方秦晉戲劇工作者相贈紀念品,後來魚雁往返,音書不斷,他們的合影如今成為珍貴的戲劇資料。

應該說秦晉藝術交流這是一次高潮。1961年,陝西省同州梆子劇團由羅明和尚小云先生率領來到太原演出了《破寧國》、《斷橋》等劇目,那慷慨激昂,滿宮滿調的聲腔和經過名師傳授的水袖表演贏得了廣大觀眾的讚賞。同州梆子老樹紅花,其音樂曲調與晉劇極為相似。探溯源流,互相承認找到了近親。在山西,尚小云先生以愛花育花,誨人不倦的精神對晉劇青年演員傳道授業,不遺餘力。一批旦角演員拜於門牆,山西省文化局為此在迎澤賓館舉行了向尚小云拜師儀式,其弟子有王愛愛、田桂蘭、張友蓮、冀萍、肖桂葉、高翠英、薛林花等。太原市的兩名弟子高翠英、薛林花於1963年又專程前往西安受教學藝。尚先生居住菊花園寓所,高翠英向尚老師學會《昭君出塞》一齣戲。在《鳳台關》演出中,她飾演的張秀英那股勇猛凌厲的剛健颱風便是得自師傳的。

在五十年代後期至六十年代前期,兩省藝術交流頻繁。樊粹庭先生率領獅吼豫劇團來太原演出了《王佐斷臂》,隨後獅吼豫劇團二隊來並演出了《紅珠女》。自成一家的“樊劇”劇目充滿愛國主義精神,進行戲曲革新和吸收科班教學,嚴格培訓青年演員的經驗,給了太原市戲劇界以啟示。市戲校學員胡潤保每天跑到大中劇院向扮演陸文龍的何尚達學藝,以後在實驗晉劇團演出的《文龍歸宋》中他扮演的陸文龍極得老師神態瀟灑自如,動作乾淨優美之妙。太原市豫劇團和獅吼豫劇團親如兄弟,於1959年商定互派留學生,太原選派李振卯、田小燕等留學西安,接受基本功訓練。“獅吼”派旦角演員娟娟、寶珍向劉福梅、陳鍾拜師學習唱腔,學業上都獲得長進。

這段時期,先後還有延安文工團、臨潼縣秦腔劇團、寶雞市話劇團、渭南文光劇團、渭南地區秦腔劇團、西安市三意社、西安市民眾豫劇團、陝西省京劇團、銅川市阿宮腔劇團、大荔縣碗碗腔劇團來太原演出,使幷州舞臺增添無限春色,滿足了廣大觀眾文化生活的需要。太原市京劇團、碗碗腔劇團也曾去西安演出及觀摩學習,太原市碗碗腔劇團吸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碗碗腔而豐富了音樂唱腔。太原市屬劇團先後移植演出了秦腔《三滴血》、《遊西湖》、豫劇《紅珠女》、阿宮腔《王魁負義》等。樹有根,水有源,《打神告廟》中水袖的運用就是從阿宮腔學來而有所發展的。

文革期間,“霜刀風劍嚴相逼”,百花凋零,兩省藝術交流幾陷於停頓,近年來又復趨活躍。1983年,西安易俗社舉行建社七十週年紀念活動,山西省太原市應邀前往祝賀的有省劇協、省藝校、太原市實驗晉劇團代表張萬一、郭鳳英、楊秋實、花豔君等人。易俗社在成立伊始,即確提出把劇社辦成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宗旨與今天社會主義文藝團體致力於四化建設,宣傳精神文明的要求是吻合的。它的首創精神、光榮傳統以及在甄別積累劇目,致力藝術建設,培養人才等方面的寶貴經驗,都值得我們借鑑。

時光流逝,二十年前兩地藝術交流,舞臺繁華景象恍如昨日,給人們留下美好的記憶。在陝京劇秦晉名家尚小云、王天民、蘇育民、馬健翎、丁果仙、冀美蓮、劉毓中、孟遏雲、李應真等已離開人間,這對我們的戲劇事業是莫大的損失,不勝悼念。但“芳林新葉催陳葉”,“雪消花發凝新瑞”優秀的青年演員正在成長起來。當前陝西省廣大戲劇工作者正在積極響應陝西省委“振興秦腔”的號召,努力工作,也感染了實驗晉劇團同志們振興晉劇的信心。回顧往昔,是為了更加珍惜秦晉戲劇工作者的革命友誼,求得兩地老樹紅花盛開不敗。“一年長佔四時春”,祝願秦晉姐妹藝術相互輝映,再續秦晉友誼的新篇章。

原載《西安戲劇》1984年第4期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陝西渭南地區秦腔劇團來太原演出 左起:楊秋實、王團長、餘巧雲、張祕書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李應真演出劇照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王斌、李瑞芳《曲江歌女》演出劇照

補敘:

在三大秦腔班來太原演出之後,1959年夏,我隨太原市京劇團巡迴演出到達西安,演出於五四劇院,在與西安市戲劇界藝術交流會上,曹佛生演出《扈三娘》、李開屏演出《貴妃醉酒》、陳雲超演出《金錢豹》。引起了臺下觀眾凝目神注,一片喝彩讚揚。數日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馬健翎院長、黃俊耀副院長邀請我與本團領導及主演李鐵英、陳雲超、李開屏、曹佛生、周長雲等座談聯誼。同時應邀參加活動的另有成都市川劇院陽友鶴院長及演員李笑非、舒元卉等。主辦方陝西戲曲研究院多位演員精英馬藍魚、李繼祖、李瑞芳、李應真、王毓嫻、張亞麗等一同迎迓,氣氛熱烈。馬老從延安時期到建國後,對秦腔藝術改革發展、培養人才碩果累累,成就輝煌。

他德高望重,在省內外戲劇界獲得廣泛崇敬,影響久遠。往事並非如煙,多年後憶西安猶如昨天,我由此想到馬老對“秦之聲”的貢獻如同當年劉舒俠、張煥、程勉齋等前輩領導對太原市戲劇之貢獻也。

回顧陝西山西戲曲交流

作者楊秋實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