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匈奴人是中國人,對我們來說至少可以打掉兩個主義:一是大漢族主義,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但絕對不是隻有漢族,中國北方草原民族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的,匈奴人是中國人,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的國族;二是民族分裂主義,伴隨這個主義的是漢武帝侵略論,匈奴人是中國人,能讓民族分裂主義失去理論基礎,找不到歷史依據,失去市場,沒有容身之地,告訴他們中國的北方就是中國的北方,自古就是中國地!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史記·匈奴列傳》原文: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維。

淳維是誰?《史記》中對此也是有交代的:他是夏桀和妾生的孩子。

夏桀(?―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諡號桀。他是夏朝第16代君主發之子,也夏朝最後一位君主,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斷代工程中預測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於斟鄩(今河南洛陽)。

夏桀文武雙全,但荒淫無度,暴虐無道。商湯在名相伊尹謀劃下,起兵伐桀,湯先攻滅桀的黨羽豕韋、顧國,擊敗昆吾國,然後直逼夏朝重鎮鳴條(今河南封丘東,一說山西運城西)。後被湯追上俘獲,放逐於南巢,夏朝覆亡。數年後死於南巢。

夏桀死後,他的兒子薰育把夏桀之眾妾據為己用,這中間當然包括淳維的母親。為避商湯攻伐,家恨變國仇,淳維便避居於茫茫北蠻荒漠之地,與山戎、獫狁、葷粥聚合,輾轉放牧,世代繁衍,此便是匈奴的由來。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這些歷史記載大多來自於《史記》,還有春秋時期晉國史官和戰國時期魏國史官所作《竹書紀年》,以及唐朝時的地理著作《括地誌》。《史記》: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又說,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竹書紀年》:太康居斟尋,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括地誌》:故鄩城在洛州鞏縣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另外,還有一個人也叫淳維,他就是匈奴政權的創建者頭曼單于。這一點很有意思,就像後來匈奴人在中原地區建立政權一直其稱為“夏”一樣,赫連勃勃叛秦自立,認為匈奴是夏后氏的後代,故國號大夏,包括和匈奴人多少有些“血緣”的李元昊也將自己的政權稱為大夏,都是一種身份的表明。

《史記》說:“自淳維以至頭曼千有餘歲,時大時小,別散分離,尚矣,其世傳不可得而次雲。然至冒頓而匈奴最強大,盡服從北夷,而南與中國為敵國,其世傳國官號乃可得而記雲。”即:從淳維到頭曼有一千多年,匈奴勢力時大時小,經常離散分化,因為時間久遠,所以他們的世系不能依次排列出來。但是到了冒頓當單于時,匈奴勢力最強大,使北方夷人完全服從自己的統治,而與南方的中國成為敵國,此後,他們的世系、國家的官位名號才能被記錄下來。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這段話的意思很明顯:匈奴因為散小,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是說不清的,給作者帶了寫作的難度。這也讓我們今天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傳統史學中的“匈奴”,是先秦時期戎狄“北方諸族”的代詞。司馬遷記載的匈奴,不是最初稱霸的匈奴核心統治部落(狹義匈奴),而是它立國後的廣大屬族,應該是“廣義匈奴”。這就是說,匈奴是一個民族也是一個政權,作為民族的匈奴應該是和淳維有關係的,是匈奴政權的核心統治部落,而在這個核心部落統治之下,應該還有很多很多的小部落,它們一定是不同的民族,不過都被號稱匈奴了。

我們再來看《史記》中這樣一段關於匈奴人的記述:夏道衰,而公劉失其稷官,變於西戎,邑於豳。其後三百有餘歲,戎狄攻大王亶父,亶父亡走岐下,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作周。其後百有餘歲,周西伯昌伐畎夷氏。後十有餘年,武王伐紂而營雒邑,復居於酆鄗,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入貢,命曰“荒服”。其後二百有餘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

自是之後,荒服不至。於是周遂作甫刑之闢。穆王之後二百有餘年,周幽王用寵姬襃姒之故,與申侯有郤。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於驪山之下,遂取周之焦穫,而居於涇渭之間,侵暴中國。秦襄公救周,於是周平王去酆鄗而東徙雒邑。當是之時,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為諸侯。是後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齊釐公與戰於齊郊。其後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後二十有餘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於鄭之氾邑。

初,周襄王欲伐鄭,故娶戎狄女為後,與戎狄兵共伐鄭。已而黜狄後,狄後怨,而襄王後母曰惠後,有子子帶,欲立之,於是惠後與狄後、子帶為內應,開戎狄,戎狄以故得入,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於是戎狄或居於陸渾,東至於衛,侵盜暴虐中國。中國疾之,故詩人歌之曰“戎狄是應”,“薄伐獫狁,至於大原”,“出輿彭彭,城彼朔方”。周襄王既居外四年,乃使使告急於晉。晉文公初立,欲修霸業,乃興師伐逐戎翟,誅子帶,迎內周襄王,居於雒邑。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白話譯文:

夏朝政治衰微時,公劉失去他的稷官之職,改變了西戎的風俗,在豳地建起都邑住了下來。這以後三百多年,戎狄族進攻周太王亶父,亶父逃跑到歧山腳下,而豳地民眾都跟隨亶父來到歧山下,在此營造城邑,創建周國。這以後又過了百餘年,周西伯姬昌討伐畎夷氏。其後十多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並營建洛邑,重又回到酆京、鎬京居住,把戎夷驅逐到涇水和洛水以北,讓他們按時向周進貢,叫做“荒服”。其後二百餘年,周朝政治衰微,周穆王討伐大戎,獲得四條白狼和四隻白鹿就回來了。

從此以後,荒服的戎夷之人不再來鎬京進貢。於是周王朝就制定了《甫刑》的法規。穆王以後二百餘年,周幽王因為寵幸褒姒的緣故,與申侯有了仇怨。申侯動怒,就和犬戎一起在驪山之下攻擊並殺死了周幽王,犬戎就奪得了周朝的焦穫之地,居住到涇水和渭水之間,侵犯中原地區。這時秦襄公援救周王朝,於是周平王離開了酆京、鎬京,向東遷徙到洛邑。就在這時,秦襄公攻打戎人來到歧山,開始被封為諸侯。此後六十五年,山戎越過燕國進攻齊國,齊釐公同山戎在齊國城外交戰。其後四十四年,山戎進攻燕國。燕國向齊國告急,齊桓公北上討伐山戎,山戎逃跑。這以後二十多年,戎狄來到洛邑,攻打周襄王,襄王逃奔到鄭國的氾邑。

最初,周襄王想討伐鄭國,所以娶了戎狄的姑娘作王后,同戎狄之兵一起討伐鄭國。不久,襄王廢黜了狄後,狄後怨恨;襄王的後母叫惠後,有個兒子叫子帶,想立他為王,於是惠後同狄後、子帶為內應,為戎狄打開城門,因此戎狄才能進城,打敗周軍,趕走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於是戎狄中的一些人就住到了陸渾,東部到達了衛國,侵犯虐害中原人民,中原人痛恨他們,所以《詩經》的作者們作詩說“打擊戎狄”,“討伐獫狁,到達大原”,“出動軍車,戰馬盛多”,“在北方築城”。周襄王在外住了四年,於是派使者向晉國告急。當時晉文公剛剛即位執政,想要創建霸業,就發兵討伐並驅逐了戎狄,殺了子帶,迎回周襄王,居住在洛邑。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這段記述能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在我們的國家真正形成之前,中原民族與北方民族一直是在打打殺殺中進行融合的,中原人士的逃亡或者流亡以及中原軍隊的出征,始終都在“同化”著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而且,在這段記述裡,我們看到了周王朝與少數民族的通婚,甚至,戎狄的姑娘作了周朝的王后。

一國之後,母儀天下,這個重要的概念,我們想都能想出來,母儀即是封建社會所規定的為母之道,王后就是國母。《東周列國志》中說,皇帝是天子,如同百姓之父。皇后自然為民之母,要行禮數規定的為母之道,恩慈黎民,母儀天下。周人把匈奴人的女子當作王后,真是大手筆,太有氣場了,這應該成為中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標誌性事件,讓我們今人更能理解什麼叫中華民族。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惠後在打開城門引匈奴人進入中原地區的那一刻起,中國歷史上更大的民族融合已經開始。衛國在今河南省黃河北部,河北省邯鄲市及山東省聊城市西部一帶等,商鞅、吳起、呂不韋、聶政、荊軻以及孔子的學生子路等等大名人都是衛國人,他們的身上或多或少一定有著民族融合的血液。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也許就是從那時起,中原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就結仇了,匈奴人因此被排擠至“外國人”之序列。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對《史記》中提到的“荒服”這一歷史名詞作出解釋:荒服,古“五服”之一。稱離京師二千到二千五百里的邊遠地方。亦泛指邊遠地區。何謂“五服”?《 國語 ·周語》記載, 周穆王 時祭公謀父曾闡發過“五服”說:“先王之制,邦內甸服,邦外侯服 ,侯衛賓服,夷蠻要服,戎狄荒服 。日祭、月祀、時享、歲貢、終王,先王之訓也。”具體而言,即以王畿為中心,按相等遠近作正方形或圓形邊界,依次劃分區域為“甸服”、“侯服”、“賓服”(漢書作“綏服”)、“要服”、“荒服”,是為“五服”。

這就是我們中國——“五服”之國。《史記·五帝本紀》: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職來貢,不失厥宜。方五千裡,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興九招之樂,致異物,鳳皇來翔。

意思是:禹的功勞最大,導通了九大山,整治了九大澤,疏浚了九大河,界定了九大州。各州都拿特產來入貢,沒有不合規定的。五千裡見方的領域,一直通到邊陲的荒服。南方安撫了交阯、北發,西方的戎、析枝、渠庾、氐、羌,北方的山戎、發、息慎,東方的長、鳥夷。四海之內,都感戴帝舜的功德。於是禹創九韶的音樂,使各方奇異的珍品都致送到中國來,鳳凰也來展獻舞姿。

五千裡見方的領域,一直通到邊陲的荒服。這就是我們的中國。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之時,秦晉為彊國。晉文公攘戎翟,居於河西圁、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譯文:在那時候,秦、晉是強國。晉文公趕跑的戎狄,居住在河西的圁水、洛水之間,稱為赤狄、白狄。秦穆公得到由余的幫助,使西戎八個國家都服從秦國,所以從隴地往西有緜諸、緄戎、翟、豲等戎族,歧山、梁山、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等戎族。而晉國北部有林胡、樓煩等戎族,燕國北部有東胡和山戎。各自分散居住在溪谷裡,都有自己的君長,常常相聚在一起的竟有百多個戎族部落,但都不能相互統一。

匈奴人不是中國人是個歷史謠言,是陰謀論,匈奴人必須是中國人

統一國家和民族的事兒誰幹了呢?當然是秦皇漢武。而匈奴人是中國人,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史實或事實,冒頓在奪取單于之位後,統一了中國北方,建立了強大的匈奴政權,其疆域最東達到遼河流域,最西到達蔥嶺(現帕米爾高原),南達秦長城,北抵貝加爾湖一帶,面積約600萬平方公里。秦始皇統一中原後,漢武帝就是為這600萬平方公里而戰的,進而奠定了現代中國的版圖基礎。

匈奴人是中國人,對我們來說至少可以打掉兩個主義:一是大漢族主義,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體,但絕對不是隻有漢族,中國北方草原民族從來都是一脈相承的,匈奴人是中國人,告訴我們,中華民族就是中國的國族;二是民族分裂主義,伴隨這個主義的是漢武帝侵略論,匈奴人是中國人,能讓民族分裂主義失去理論基礎,找不到歷史依據,失去市場,沒有容身之地,告訴他們中國的北方就是中國的北方,自古就是中國地!(文/路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