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心血管病 肺癌 高血壓 腫瘤 癌症 好醫網 2018-12-13

BMJ的研究報道:

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藥物(ACEIs)降壓藥與使用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ARBs,沙坦類)的降壓藥相比,肺癌風險增加。


BMJ:《英國醫學期刊(BMJ)》(週刊)是英國醫學會會刊全球著名的四大主導醫學期刊之一有著160年的悠久歷史是一份在全世界廣受歡迎及閱讀的同行評審性質的綜合醫學期刊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BMJ:ACEI降壓元素可導致肺癌



01 //

這項研究報道起源於一位加拿大蒙特利爾麥基爾大學的科學家——Azoulay教授,和他的團隊,一個歷經10年主要研究高血壓及高血壓藥物的團隊。

Azoulay教授和他的團隊發現:

成千上萬高血壓患者所服用的高血壓藥物ACEIs可能有很高的致癌風險7952例肺癌病例,致癌率高於其他類型藥物14%服用五年致癌率22%,服用十年致癌率31%


這項研究報道一出,各大媒體和世界級專業刊物紛紛也發表報道: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Dailymail:全球百萬患者所使用的抗壓藥,可導致肺癌?


ACEIs就是血管張力素I型轉化酶抑制劑,看起來很複雜很專業對吧?

弄不懂沒關係,只需要知道它其實離我們生活很近。

ACEIs是用於治療高血壓的有效藥物。藥理是使動脈擴張、降低心臟打出血液到動脈時所遭遇的阻力,從而降低血壓,讓心臟更容易收縮,所以它存在於多款降壓藥中。

為什麼說ACEIs和肺癌有關?

Azoulay教授領導的研究分析了,1995年-2015年期間,開始服用新型抗高血壓藥物的,近百萬患者的英國初級保健記錄。

患者年齡至少18歲,既往沒有癌症,平均隨訪時間為6.4年,在此期間確診了7,952例肺癌(每1000人,每年1.3例)。

ACEI可能通過在肺中形成稱為緩激肽P物質的蛋白質樣化學物質來增加患肺癌的風險。這些化學物質已在肺癌組織中發現,緩激肽可直接刺激肺癌的生長。

此項研究還考慮了包括年齡,性別,體重(BMI),吸菸狀況,酒精相關疾病和肺病史等影響因素。

發現使用ACEI的肺癌風險增加14%(每千人每年1.6 vs 1.2例)。

使用五年後相關性更明顯,隨著使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特別是使用ACEI超過10年的患者肺癌風險增加31%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這項觀察性研究無法得出因果結論,研究人員不能排除其他未測量因素(如社會經濟差異,飲食和肺癌家族史)可能影響結果的可能性。

初步證明ACEI的使用與肺癌風險增加有關,儘管肺癌發病率相對增加14%可能無法轉化為絕對風險,但鑑於全球大量使用ACEI,研究結果非常重要。

目前需要進行長期隨訪的進一步研究,以增強這些藥物長期安全性的科學證據。

所以科學家和研究學者們依舊在奮力研究ACEIs的致癌性,他們告訴所有高血壓患者,目前切勿擅自停藥、換藥,一切都要謹遵醫囑!

畢竟疾病屬性複雜,每個人情況不同,你的主治醫生才是最瞭解你的人!

02 //

至於這項發現和研究報道,為什麼一經出現就可以引起全球醫療界的掀然大波?!究其根本還是因為——癌症

畢竟不是什麼皮膚過敏或某些輕微損傷之類的副作用,而是令人聞風喪膽,一提就變色的“絕症”。

但並不是癌症就=死亡。

關於癌症的治療及預防,我們可以通過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徐細明,來探討及瞭解一下。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徐細明主任醫師,武漢大學人民醫院 腫瘤科門診(主院區)擅長:肺 食管 胃腸 肝胰等部位惡性腫瘤的放

並不是某個職業或特定人群就一定會患癌。

最近很多名人去世,大家聚焦於多位媒體工作者因患癌逝世。但媒體工作者不會有更高的癌症發病率,他們和平常人一樣,只不過因是名人,給人留下印象造成了這個錯覺。

但對於部分人,會有可能因工作原因忽視病情症狀,身體輕微不適容易掩蓋腫瘤的早期症狀。並且有些患病者不願意直接切除病灶部位(當然不一定切除就會比現在情況更好),這種情況要尊重患者的選擇,會向患者表明手術後會對病情更好,治癒更徹底一點,但是如果不願意手術還是需尊重他的意願。畢竟,你很難知道每個病人後面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在細胞分子水平上,針對已經明確的致癌位點的治療方式(該位點可以是腫瘤細胞內部的一個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個基因片段)。設計相應的治療藥物進入體內,會特異地選擇致癌位點來相結合發生作用,使腫瘤細胞特異性死亡,而不會波及腫瘤周圍的正常組織細胞。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來源:百度百科


很多腫瘤用靶向治療,療效都比較好。

比如,效果較突出的是對於治療肺癌,現在第一代、二代靶向藥都已問世,靶向藥有很多種並且有不同的靶點,所以肺癌晚期吃靶向藥可以達到維持長期生存的效果。其次肝癌、腸癌包括鼻咽癌、乳腺癌、子宮內膜癌、前列腺癌等很多腫瘤都可以通過靶向治療獲得一定療效。

不是說放、化療沒作用了就來吃靶向藥,建議是首選靶向。化療是好細胞壞細胞都有損傷,靶向藥物是針對腫瘤生長增殖的靶點去節育它,不讓腫瘤再增殖。相對於化療來說,靶向藥物治療反應更小,療效更持久,弊端就是費用較高。

但如果治療方案是化療和靶向都能做,也並不是首推靶向。比如按照治療指南來,現在有大量的數據證明,假如這個病情直接吃靶向藥可以活3年,做化療之後再做靶向也是活3年,那肯定是隻吃靶向藥就不要化療了。如果是先做靶向再做化療可以活5年,那就建議先化療後靶向。如果先靶向後化療可以活6年,那就先靶向後化療。

所以會有一個數據證實,哪種治療方案結合起來是最好最合理的,就推薦用哪種。並不能一概而論,靶向治療一定就是最好的首選。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某一個生活習慣和腫瘤的發生不會關聯起來。

沒有一個確切的證據能證明它們之間的相關性,因為腫瘤的發生是多因性的。比如有的人抽菸會得腫瘤,有的人不抽菸也得腫瘤,抽菸也許是其中一個因素,但這個肯定不是絕對因素,會是因為食品、飲水安全,生活壓力、環境安全、基因等多重因素造成的。

腫瘤其實是個小概率事件,它是由一個錯誤接一個錯誤都犯了以後才會產生的結果。比如,單純的基因問題和單純的抽菸不會引起腫瘤的發生。但是如果你抽菸,還有基因的問題,再加上壓力大、生活不健康、食品不安全,這樣的多因素就會誘發這樣的結果。

所以肯定沒有證據能證明,某個單純的的問題會造成腫瘤的發生。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造謠的偽科學論不能信,防癌需科學以及健康生活。

現在很多偽科學會把某一個事件、某一個行為來和腫瘤絕對地關聯起來。比如吃綠豆湯、茄子會得癌症?酸性體質容易患癌?在專業領域看來,都是沒有根據的說法,但是有部分人還是會去相信這些偽科學。

防癌還需科學,提倡大家健康生活。遵從癌症患病低機率的健康生活方式,如健康的飲食、堅持定期運動、戒菸限酒、保持身心愉悅、好的生態環境,以及定期體檢,畢竟對抗癌症還是那6字“真訣”——早發現,早治療。

並且對於有的人習慣了一輩子的生活方式,可能有的不太好,如果還年輕就趁早盡力去改變。但是如果已經步入70、80歲,身體各機能已經適應這種生活方式了,建議可以不改,身體已經適應和習慣了。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預防癌症,很多人會想到基因檢測和篩查。

有些腫瘤的發生確實和某一個基因的突變有很大關係,比如乳腺癌發生是因為和BRCA1基因突變有關係,腸癌和各種ras基因突變有關係,會有特定的腫瘤和特定的基因有關係,但這是特指高危人群。

目前常規普通人群不會推薦去做這種篩查。但是全家幾代人都有得某種癌症的話,就有必要去做篩查,如果結果顯示確實有這種基因,那麼患癌概率就很高。但這個並不作為常規篩查,家族沒有遺傳性病史,去測這個意義就不大。而且自己也沒法判斷是否為高危人群,還是需要專業醫生來判定。

03 //

關於癌症篩查,如果想繼續深入瞭解,可往下看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癌症的預防和早診、早治是重中之重。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癌症都能篩查,能篩查的只有7種,不要過度診斷。

針對普通人群:建議篩查這三種癌症。

① 結直腸癌典型症狀:大便習慣改變、血便結直腸癌早期症狀不明顯,或僅感食慾不振、糞便潛血等,隨著癌腫發展,症狀逐漸顯現,表現為排便習慣改變、腹痛、便血、消瘦等。常誤認為是“痔瘡”。推薦檢查:腸鏡檢查、肛門指診檢查、結直腸癌易感基因檢測高危人群:1. 長期攝入高脂、高蛋白、高熱量食物的人;2. 40歲以上,長期攝入酒精、油炸食品等;3. 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大腸腺瘤、家族性結腸腺瘤病、大腸息肉等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者;4. 有大腸癌家族史者。篩查指南:年齡在45~75歲之間的男性和女性檢查措施

  • ●糞便免疫化學試驗(FIT)[每年];
  • ●或高靈敏度愈創木脂糞便隱血試驗(HSgFOBT)[每年];
  • ●或多靶點糞便DNA檢測(mt-sDNA)[每3年];
  • ●或結腸鏡檢查[每10年];
  • ●或CT結腸成像(CTC)[每5年];
  • ●或軟式乙狀結腸鏡檢查(FS)[每5年]

具體建議:年齡在4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應根據患者的偏好和檢測的可及性進行定期篩查,包括高靈敏度糞便檢測或結直腸結構(視覺)檢查。非結腸鏡篩查試驗的所有陽性結果都應及時進行結腸鏡檢查,這應作為篩查過程的一部分。健康狀況良好,預期壽命大於10年的成年人應繼續篩查至75歲。76~85歲的男性和女性,應根據患者的偏好、預期壽命、健康狀況和既往篩查史,進行個體化的篩查決策。如果決定繼續篩查,可按上述篩查方案進行。年齡>85歲的男性和女性,不建議繼續進行篩查。②乳腺癌25年之間,乳腺癌的死亡率下降了39%,應歸功於乳腺篩查的普及、治療效果的提高、肥胖減緩。多種因素,共同減少乳腺癌在我國,乳腺癌是城市地區女性高發的第一大癌症,大城市的發病風險是小城市的2倍。高危對象

  • ●未育或≥35歲初產婦;
  • ●月經初潮≤12歲,或行經≥42年的婦女;
  • ●一級親屬在50歲前患乳腺癌者;
  • ●兩個以上一級或二級親屬在50歲以後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 ●對側乳腺癌史或經乳腺活檢證實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內乳頭狀瘤病者;
  • ●胸部放射治療史(≥10年)者。

篩查指南一般婦女

  • ●乳腺自查:20歲以後每月檢查1次;
  • ●臨床體檢:20~29歲每3年1次,30歲以後每年1次;
  • ●X線檢查:35歲,攝基礎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線攝片;>40歲,每●1~2年1次乳腺X線檢查;60歲以後可隔2~3年拍片檢查1次。
  • ●超聲檢查:30歲以後每年1次乳腺超聲檢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鼓勵乳腺自查:20歲以後每年做臨床體檢1次,30歲以後建議乳腺磁共振(MRI)檢查。預防建議肥胖和雌激素過多是誘發乳腺癌的兩大高危因素。平時除了控制體重、不濫用雌激素之外,可以吃些黃豆,大豆異黃酮可以輔助穩定雌激素水平,具有“遇高則抗,遇低則補”的雙向調節作用,也是女性的日常“滋補品”。癌症篩查、醫療技術的提高、疾病常識的普及等因素都可以降低癌症發病率,提高治癒率。除此之外,遠離致癌物也至關重要。③宮頸癌高危對象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篩查指南

  • ●21~29歲採用宮頸細胞學檢查,每2~3年1次;
  • ●30~65歲採用宮頸細胞學檢查,每3年1次;或者HPV與宮頸細胞學聯合篩查,每5年1次;
  • ●篩查結束時間:大於65歲且既往多次檢查均示陰性,則不需篩查;若曾診斷為高度鱗狀上皮內病變(HSIL)病史者,再持續篩查20年,篩查頻率視病情定;
  • ●接受過子宮全切術的女性(無宮頸),且過去20年裡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檢查;
  • ●接種過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齡的建議(與未接種疫苗的女性一樣)。

預防建議

  • ●接種HPV疫苗;
  • ●不吸菸或戒菸;
  • ●安全與健康性行為;
  • ●及時治療生殖道感染疾病;
  • ●增強體質。


高危人群篩查以下四種癌症。

①肺癌典型症狀:咳嗽、咯血、胸痛早期肺癌常常無明顯症狀,多數因體檢發現。當病情發展到中晚期時,常出現刺激性乾咳,痰中帶血、胸痛、發熱、氣促等表現。推薦檢查:胸片、低劑量螺旋CT、肺癌易感基因檢測高危人群:1. 長期受環境汙染,長期吸菸者、吸二手菸(被動吸菸)者;2. 慢性肺部疾病(肺結核、矽肺、塵肺等);3. 人體內在因素(如家族遺傳、免疫機能降低以及內分泌功能失調等)。篩查指南:當前或過去吸菸者,年齡在55~74歲,身體健康,至少有30包-年的吸菸史[每天吸菸量(包)×年數(年)≥30]檢查措施:低劑量螺旋CT具體建議:符合以下條件的成年人應每年篩查:

  • ●當前吸菸或戒菸年數不到15年;
  • ●至少有30包-年吸菸史;
  • ●如果當前吸菸,應接受循證戒菸諮詢;
  • ●經過知情/共同決策,其中包括低劑量CT篩查潛在益處、侷限性和危害的相關信息;
  • ●可以在進行過大量檢查的高質量肺癌篩查和治療中心接受篩查。

②胃癌典型症狀:上腹痛、食慾不振胃癌起病隱匿,70%以上無明顯症狀。可逐漸出現消化不良的症狀,如上腹部飽脹不適或隱痛、反酸、噯氣、食慾減退等,多數患者以為是慢性胃炎或胃潰瘍而忽視。推薦檢查:胃鏡檢查、胃癌易感基因檢測高危人群:1. 有胃癌、食管癌家族史者;2. 有慢性胃炎、胃息肉、消化性潰瘍病史;3. 有不良飲食習慣者:如喜燙食、過酸、過辣等刺激性食物,喜食燻烤、煎炸、硬質食物;飲食無規律,暴飲暴食者;經常食用可能黴變食物等;4. 大量飲酒,年齡40歲以上;5. 精神壓力大,長期抑鬱、焦慮者。篩查指南:年齡≥40歲,且符合下列任意一條者,建議其作為胃癌篩查對象人群:⑴胃癌高發地區人群;⑵Hp感染者;⑶既往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潰瘍、胃息肉、手術後殘胃、肥厚性胃炎、惡性貧血等胃的癌前疾病;⑷胃癌患者一級親屬;⑸存在胃癌其他風險因素(如攝入高鹽、醃製飲食、吸菸、重度飲酒等)。檢查措施:血清學篩查和內鏡篩查,最終確診需要病理證實。具體建議:建議推薦的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如下圖。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圖片來源: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

③肝癌典型症狀:肝區疼痛、厭油、食慾不振早期肝癌多無症狀和體徵,超過一半的肝癌患者發現時已處於中晚期。右上腹疼痛或不適多為肝癌的首發症狀,可逐漸出現腹脹、食慾不振、腹部腫塊、黃疸、消瘦等症狀。推薦檢查:肝臟彩超、血清甲胎蛋白(AFP),半年做一次相關檢查。高危人群:1. 有慢性乙肝、丙肝病史;2. 家族中已有確診肝癌患者;3. 30歲以上男性及長期酗酒者;4. 脂肪肝、肝硬化病人;5. 長期食用醃製、煙燻、黴變等食品者。篩查指南:具有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長期酗酒、非酒精脂肪性肝炎、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食物、各種原因引起的肝硬化、以及有肝癌家族史等的人群,尤其是年齡40歲以上的男性風險更大。檢查措施: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臟超聲檢查具體建議:建議上述高危人群每隔6個月進行至少一次檢查④食管癌典型症狀:吞嚥哽噎感早期食管癌症狀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隨病情進展可出現胸骨後不適、吞嚥時輕度哽噎感、異物感等,可間斷或反覆出現,甚至長達數年。推薦檢查:胃鏡檢查高危人群:1. 有家族遺傳史;2. 愛吃燙食,愛喝燙茶;3. 愛吃含致癌物亞硝酸鹽的泡菜;4. 常吃黴變、煙燻、麻辣食物。篩查指南:符合下列⑴和⑵ ~⑹ 中任一項者應列為食管癌高危人群,建議作為篩查對象:⑴年齡>40歲;⑵來自食管癌高發區;⑶有上消化道症狀;⑷有食管癌家族史;⑸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變;⑹具有其他食管癌高危因素(吸菸、重度飲酒、頭頸部或呼吸道鱗癌等)。檢查措施:內鏡和活檢病理檢查。具體建議:早期食管癌內鏡篩查流程見下圖。

關於降壓藥,你或許還可以瞭解一下這些?

圖片來源:中國早期食管癌篩查及內鏡診治專家共識意見


-The End-

部分資料來源於:全球腫瘤醫生網、騰訊新聞、丁香醫生等

圖片來源於:花瓣網、cc0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