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盛世之下,難免膨脹;危牆欲摧,人心難拾。在困難的時候,最適合發出的靈魂之問,莫過於“紅旗還能打多久?”幾乎所有企業,都按照政策的指向,將空前的賭注押到電動車上。在其缺乏商業競爭力的時候,強行踩油門超車。做成了叫“戰略眼光”,“膽識過人”,做砸了呢?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陪葬?

短暫的商業挫折,是否足以動搖新能源的未來,而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只繫於電動?這是兩個問題,也可視為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產業的出路在哪?

電動的弱點

迄今為止,對所有新能源扶持的方式,無論補貼、稅收減免、出行便利、基礎設施,雙積分政策等,都是非市場的。

這麼做,基於新能源車在市場條件下競爭力弱勢的前提。監管方無疑期望,在政策窗口期內,新能源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能夠彌補弱勢,追上傳統燃油車。現在看,期望已經接近,但尚未實現。因此儘管補貼退坡,窗口期還將延續數年。

電動車(EV)的弱點集中於能源本身和補能的低效。現在補貼退坡,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關聯。松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提升至330Wh/kg。而國內寧德時代、力神、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電池,松下的差距在30%以上。不過,脫離安全性(硬包/軟包)與電池穩定性,只談論能量密度是不公平的。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盛世之下,難免膨脹;危牆欲摧,人心難拾。在困難的時候,最適合發出的靈魂之問,莫過於“紅旗還能打多久?”幾乎所有企業,都按照政策的指向,將空前的賭注押到電動車上。在其缺乏商業競爭力的時候,強行踩油門超車。做成了叫“戰略眼光”,“膽識過人”,做砸了呢?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陪葬?

短暫的商業挫折,是否足以動搖新能源的未來,而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只繫於電動?這是兩個問題,也可視為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產業的出路在哪?

電動的弱點

迄今為止,對所有新能源扶持的方式,無論補貼、稅收減免、出行便利、基礎設施,雙積分政策等,都是非市場的。

這麼做,基於新能源車在市場條件下競爭力弱勢的前提。監管方無疑期望,在政策窗口期內,新能源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能夠彌補弱勢,追上傳統燃油車。現在看,期望已經接近,但尚未實現。因此儘管補貼退坡,窗口期還將延續數年。

電動車(EV)的弱點集中於能源本身和補能的低效。現在補貼退坡,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關聯。松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提升至330Wh/kg。而國內寧德時代、力神、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電池,松下的差距在30%以上。不過,脫離安全性(硬包/軟包)與電池穩定性,只談論能量密度是不公平的。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電池的能量密度無論怎樣提升,都不可能趕上燃油,而且相去甚遠(汽油能量密度大於12000Wh/kg),這是由化學反應的性質釘死的,無法改變。

EV何德何能,受到政策青睞,是因為它比其他新能源模式,更具市場競爭力?

國策撐電動

先說結論,EV是國策,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在這個問題面前,碳排不算什麼。我國發電量有富餘,煤有的是,就是石油少。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在進口石油比例即將達到50%門檻的時候,有人就大聲疾呼石油安全問題。2018年進口石油比例超過70%,這種聲音反而小得多了。因為政策已到執行階段,車用能源,油還是電,早就不在爭議範圍。

我們不能將目前隨時可以買到油的貿易環境,視作理所當然。如果海運通道被封堵、石油禁運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中國將何以自處?依靠可憐的石油戰略儲備嗎?

汽車工業和汽車用油佔據石油消費的40%以上。如果有一半燃油車被EV取代,就意味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從目前的70%降至50%,回到10年前。10年來,儘管汽車平均油耗降下來,但汽車用油佔據整個石油消費比例還在快速攀升,說明汽車消費的增速快於節能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EV的生命力不完全取決於市場。如果它的競爭力還無法攀升,監管機構仍會在它身上加碼,直到它有足夠的競爭力。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盛世之下,難免膨脹;危牆欲摧,人心難拾。在困難的時候,最適合發出的靈魂之問,莫過於“紅旗還能打多久?”幾乎所有企業,都按照政策的指向,將空前的賭注押到電動車上。在其缺乏商業競爭力的時候,強行踩油門超車。做成了叫“戰略眼光”,“膽識過人”,做砸了呢?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陪葬?

短暫的商業挫折,是否足以動搖新能源的未來,而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只繫於電動?這是兩個問題,也可視為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產業的出路在哪?

電動的弱點

迄今為止,對所有新能源扶持的方式,無論補貼、稅收減免、出行便利、基礎設施,雙積分政策等,都是非市場的。

這麼做,基於新能源車在市場條件下競爭力弱勢的前提。監管方無疑期望,在政策窗口期內,新能源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能夠彌補弱勢,追上傳統燃油車。現在看,期望已經接近,但尚未實現。因此儘管補貼退坡,窗口期還將延續數年。

電動車(EV)的弱點集中於能源本身和補能的低效。現在補貼退坡,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關聯。松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提升至330Wh/kg。而國內寧德時代、力神、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電池,松下的差距在30%以上。不過,脫離安全性(硬包/軟包)與電池穩定性,只談論能量密度是不公平的。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電池的能量密度無論怎樣提升,都不可能趕上燃油,而且相去甚遠(汽油能量密度大於12000Wh/kg),這是由化學反應的性質釘死的,無法改變。

EV何德何能,受到政策青睞,是因為它比其他新能源模式,更具市場競爭力?

國策撐電動

先說結論,EV是國策,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在這個問題面前,碳排不算什麼。我國發電量有富餘,煤有的是,就是石油少。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在進口石油比例即將達到50%門檻的時候,有人就大聲疾呼石油安全問題。2018年進口石油比例超過70%,這種聲音反而小得多了。因為政策已到執行階段,車用能源,油還是電,早就不在爭議範圍。

我們不能將目前隨時可以買到油的貿易環境,視作理所當然。如果海運通道被封堵、石油禁運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中國將何以自處?依靠可憐的石油戰略儲備嗎?

汽車工業和汽車用油佔據石油消費的40%以上。如果有一半燃油車被EV取代,就意味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從目前的70%降至50%,回到10年前。10年來,儘管汽車平均油耗降下來,但汽車用油佔據整個石油消費比例還在快速攀升,說明汽車消費的增速快於節能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EV的生命力不完全取決於市場。如果它的競爭力還無法攀升,監管機構仍會在它身上加碼,直到它有足夠的競爭力。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EV“燒”的是電。根據2017年的數據,中國火力新裝機容量58%,而發電比例67%。到2020年最樂觀的估計,非化石能源比例為39%(現在看很難達到)。

目前電廠燃煤發電效率42%左右,而EV充放電效率大致為90%,兩者相乘,與燃油車效率相當。但是,如果考慮到石油煉化的能量損耗,EV就佔據了能量效率優勢。

同時,燒煤是不潔淨的,這是一種誤區,看怎麼燒法。發電廠燒煤發電,將汙染源集中,運用技術手段,可以將粉塵、二氧化硫等排放控制在低水平。燃油車當然也可以通過成品油升級、動力技術升級來解決排放問題,但後者的汙染源是分散的,治理難度和成本高於前者。這就是為什麼EV的電能大部分來源於火電,照樣比燃油車環保的原因。

三電技術上,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遠小於燃油技術。中國執行著全球最激進的推廣政策,具備EV生產的最完善供應鏈,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如果全球只能有一個成功的EV市場,也非中國莫屬。

氫能的島國迷思

EV也有不少競爭者。目前三元鋰電池當前佔據主流,磷酸鐵鋰、鈦酸鋰各具場景優勢。而鋰空氣電池、固態鋰電池、石墨烯,都曾喧囂一時。但迄今沒有企業或研究機構拿出商業化前景的方案。

今年,大陸和博世兩大Tier1供應商,分別宣佈停止固態鋰電池研發。一葉知秋,在資金意興闌珊的局面下,這些方案几年內都沒有推翻三元鋰電的商業潛質。

這兩年,我國沒有出臺國家級燃料電池(FCV)支持政策。2016年10月發佈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氫能發展路線圖》中提出,在2020年要建設10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1萬輛。截止2018年底,全國建立了23座加氫站,而且大多數僅供封閉用戶群(公交車和公司車隊)使用。累計生產氫能車3412輛,其中全部為客車和專用車,乘用車數量為零。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盛世之下,難免膨脹;危牆欲摧,人心難拾。在困難的時候,最適合發出的靈魂之問,莫過於“紅旗還能打多久?”幾乎所有企業,都按照政策的指向,將空前的賭注押到電動車上。在其缺乏商業競爭力的時候,強行踩油門超車。做成了叫“戰略眼光”,“膽識過人”,做砸了呢?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陪葬?

短暫的商業挫折,是否足以動搖新能源的未來,而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只繫於電動?這是兩個問題,也可視為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產業的出路在哪?

電動的弱點

迄今為止,對所有新能源扶持的方式,無論補貼、稅收減免、出行便利、基礎設施,雙積分政策等,都是非市場的。

這麼做,基於新能源車在市場條件下競爭力弱勢的前提。監管方無疑期望,在政策窗口期內,新能源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能夠彌補弱勢,追上傳統燃油車。現在看,期望已經接近,但尚未實現。因此儘管補貼退坡,窗口期還將延續數年。

電動車(EV)的弱點集中於能源本身和補能的低效。現在補貼退坡,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關聯。松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提升至330Wh/kg。而國內寧德時代、力神、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電池,松下的差距在30%以上。不過,脫離安全性(硬包/軟包)與電池穩定性,只談論能量密度是不公平的。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電池的能量密度無論怎樣提升,都不可能趕上燃油,而且相去甚遠(汽油能量密度大於12000Wh/kg),這是由化學反應的性質釘死的,無法改變。

EV何德何能,受到政策青睞,是因為它比其他新能源模式,更具市場競爭力?

國策撐電動

先說結論,EV是國策,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在這個問題面前,碳排不算什麼。我國發電量有富餘,煤有的是,就是石油少。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在進口石油比例即將達到50%門檻的時候,有人就大聲疾呼石油安全問題。2018年進口石油比例超過70%,這種聲音反而小得多了。因為政策已到執行階段,車用能源,油還是電,早就不在爭議範圍。

我們不能將目前隨時可以買到油的貿易環境,視作理所當然。如果海運通道被封堵、石油禁運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中國將何以自處?依靠可憐的石油戰略儲備嗎?

汽車工業和汽車用油佔據石油消費的40%以上。如果有一半燃油車被EV取代,就意味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從目前的70%降至50%,回到10年前。10年來,儘管汽車平均油耗降下來,但汽車用油佔據整個石油消費比例還在快速攀升,說明汽車消費的增速快於節能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EV的生命力不完全取決於市場。如果它的競爭力還無法攀升,監管機構仍會在它身上加碼,直到它有足夠的競爭力。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EV“燒”的是電。根據2017年的數據,中國火力新裝機容量58%,而發電比例67%。到2020年最樂觀的估計,非化石能源比例為39%(現在看很難達到)。

目前電廠燃煤發電效率42%左右,而EV充放電效率大致為90%,兩者相乘,與燃油車效率相當。但是,如果考慮到石油煉化的能量損耗,EV就佔據了能量效率優勢。

同時,燒煤是不潔淨的,這是一種誤區,看怎麼燒法。發電廠燒煤發電,將汙染源集中,運用技術手段,可以將粉塵、二氧化硫等排放控制在低水平。燃油車當然也可以通過成品油升級、動力技術升級來解決排放問題,但後者的汙染源是分散的,治理難度和成本高於前者。這就是為什麼EV的電能大部分來源於火電,照樣比燃油車環保的原因。

三電技術上,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遠小於燃油技術。中國執行著全球最激進的推廣政策,具備EV生產的最完善供應鏈,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如果全球只能有一個成功的EV市場,也非中國莫屬。

氫能的島國迷思

EV也有不少競爭者。目前三元鋰電池當前佔據主流,磷酸鐵鋰、鈦酸鋰各具場景優勢。而鋰空氣電池、固態鋰電池、石墨烯,都曾喧囂一時。但迄今沒有企業或研究機構拿出商業化前景的方案。

今年,大陸和博世兩大Tier1供應商,分別宣佈停止固態鋰電池研發。一葉知秋,在資金意興闌珊的局面下,這些方案几年內都沒有推翻三元鋰電的商業潛質。

這兩年,我國沒有出臺國家級燃料電池(FCV)支持政策。2016年10月發佈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氫能發展路線圖》中提出,在2020年要建設10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1萬輛。截止2018年底,全國建立了23座加氫站,而且大多數僅供封閉用戶群(公交車和公司車隊)使用。累計生產氫能車3412輛,其中全部為客車和專用車,乘用車數量為零。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很明顯,2016年的規劃涼了。事實上,專利數量最多、技術最先進、鼓譟最猛烈的日本,加氫站96座,也未能過百。

豐田2014年12月15日發佈FCV Mirai,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商用化的氫能乘用車。截止2019年5月,Mirai在日本累計銷量為2983輛。這款A級車補貼後售價高達6萬美元,但仍然賣一輛賠一輛。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技術。因為氫脆現象,車載儲氫罐只能用碳纖維。壓力70MPa,以達到續航480公里。幾乎700個大氣壓,而燃氣輸送主管道壓力也只有100MPa。每天揹著定時炸彈上班是什麼感覺?任何形式的儲氫,氫氣洩漏都是絕對的。問題在於如何避免處於爆炸極限濃度(4%~75.6%)。豐田從未承諾不會洩漏,但認為“飄走了沒事的”。

事實上,人類尚未找到合適的儲氫方式。而4年來貴金屬鉑用量降低70%,但仍然成本太高。電解質材料劣化的問題也尚未解決。

而氫的獲取,也是個大坑。

氫的規模製備工藝有4種:水電解法、氯鹼工業副產品、烴類裂解法/蒸汽轉化法、石油冶煉副產品。

其中最環保的水電解法,完全不具備規模效應。原因很簡單,太耗費電能。製備1立方米氫氣,要消耗6-7度電。

與其費大力氣電解氫,遠不如將這些電充給EV跑得遠。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盛世之下,難免膨脹;危牆欲摧,人心難拾。在困難的時候,最適合發出的靈魂之問,莫過於“紅旗還能打多久?”幾乎所有企業,都按照政策的指向,將空前的賭注押到電動車上。在其缺乏商業競爭力的時候,強行踩油門超車。做成了叫“戰略眼光”,“膽識過人”,做砸了呢?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陪葬?

短暫的商業挫折,是否足以動搖新能源的未來,而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只繫於電動?這是兩個問題,也可視為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產業的出路在哪?

電動的弱點

迄今為止,對所有新能源扶持的方式,無論補貼、稅收減免、出行便利、基礎設施,雙積分政策等,都是非市場的。

這麼做,基於新能源車在市場條件下競爭力弱勢的前提。監管方無疑期望,在政策窗口期內,新能源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能夠彌補弱勢,追上傳統燃油車。現在看,期望已經接近,但尚未實現。因此儘管補貼退坡,窗口期還將延續數年。

電動車(EV)的弱點集中於能源本身和補能的低效。現在補貼退坡,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關聯。松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提升至330Wh/kg。而國內寧德時代、力神、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電池,松下的差距在30%以上。不過,脫離安全性(硬包/軟包)與電池穩定性,只談論能量密度是不公平的。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電池的能量密度無論怎樣提升,都不可能趕上燃油,而且相去甚遠(汽油能量密度大於12000Wh/kg),這是由化學反應的性質釘死的,無法改變。

EV何德何能,受到政策青睞,是因為它比其他新能源模式,更具市場競爭力?

國策撐電動

先說結論,EV是國策,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在這個問題面前,碳排不算什麼。我國發電量有富餘,煤有的是,就是石油少。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在進口石油比例即將達到50%門檻的時候,有人就大聲疾呼石油安全問題。2018年進口石油比例超過70%,這種聲音反而小得多了。因為政策已到執行階段,車用能源,油還是電,早就不在爭議範圍。

我們不能將目前隨時可以買到油的貿易環境,視作理所當然。如果海運通道被封堵、石油禁運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中國將何以自處?依靠可憐的石油戰略儲備嗎?

汽車工業和汽車用油佔據石油消費的40%以上。如果有一半燃油車被EV取代,就意味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從目前的70%降至50%,回到10年前。10年來,儘管汽車平均油耗降下來,但汽車用油佔據整個石油消費比例還在快速攀升,說明汽車消費的增速快於節能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EV的生命力不完全取決於市場。如果它的競爭力還無法攀升,監管機構仍會在它身上加碼,直到它有足夠的競爭力。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EV“燒”的是電。根據2017年的數據,中國火力新裝機容量58%,而發電比例67%。到2020年最樂觀的估計,非化石能源比例為39%(現在看很難達到)。

目前電廠燃煤發電效率42%左右,而EV充放電效率大致為90%,兩者相乘,與燃油車效率相當。但是,如果考慮到石油煉化的能量損耗,EV就佔據了能量效率優勢。

同時,燒煤是不潔淨的,這是一種誤區,看怎麼燒法。發電廠燒煤發電,將汙染源集中,運用技術手段,可以將粉塵、二氧化硫等排放控制在低水平。燃油車當然也可以通過成品油升級、動力技術升級來解決排放問題,但後者的汙染源是分散的,治理難度和成本高於前者。這就是為什麼EV的電能大部分來源於火電,照樣比燃油車環保的原因。

三電技術上,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遠小於燃油技術。中國執行著全球最激進的推廣政策,具備EV生產的最完善供應鏈,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如果全球只能有一個成功的EV市場,也非中國莫屬。

氫能的島國迷思

EV也有不少競爭者。目前三元鋰電池當前佔據主流,磷酸鐵鋰、鈦酸鋰各具場景優勢。而鋰空氣電池、固態鋰電池、石墨烯,都曾喧囂一時。但迄今沒有企業或研究機構拿出商業化前景的方案。

今年,大陸和博世兩大Tier1供應商,分別宣佈停止固態鋰電池研發。一葉知秋,在資金意興闌珊的局面下,這些方案几年內都沒有推翻三元鋰電的商業潛質。

這兩年,我國沒有出臺國家級燃料電池(FCV)支持政策。2016年10月發佈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氫能發展路線圖》中提出,在2020年要建設10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1萬輛。截止2018年底,全國建立了23座加氫站,而且大多數僅供封閉用戶群(公交車和公司車隊)使用。累計生產氫能車3412輛,其中全部為客車和專用車,乘用車數量為零。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很明顯,2016年的規劃涼了。事實上,專利數量最多、技術最先進、鼓譟最猛烈的日本,加氫站96座,也未能過百。

豐田2014年12月15日發佈FCV Mirai,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商用化的氫能乘用車。截止2019年5月,Mirai在日本累計銷量為2983輛。這款A級車補貼後售價高達6萬美元,但仍然賣一輛賠一輛。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技術。因為氫脆現象,車載儲氫罐只能用碳纖維。壓力70MPa,以達到續航480公里。幾乎700個大氣壓,而燃氣輸送主管道壓力也只有100MPa。每天揹著定時炸彈上班是什麼感覺?任何形式的儲氫,氫氣洩漏都是絕對的。問題在於如何避免處於爆炸極限濃度(4%~75.6%)。豐田從未承諾不會洩漏,但認為“飄走了沒事的”。

事實上,人類尚未找到合適的儲氫方式。而4年來貴金屬鉑用量降低70%,但仍然成本太高。電解質材料劣化的問題也尚未解決。

而氫的獲取,也是個大坑。

氫的規模製備工藝有4種:水電解法、氯鹼工業副產品、烴類裂解法/蒸汽轉化法、石油冶煉副產品。

其中最環保的水電解法,完全不具備規模效應。原因很簡單,太耗費電能。製備1立方米氫氣,要消耗6-7度電。

與其費大力氣電解氫,遠不如將這些電充給EV跑得遠。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如果上馬水煤氣或者氯鹼工業,環保鄰避問題又很難解決。遠距離建管道輸送氫?腦子沒問題吧。石油冶煉副產品,是氫的常規獲取途徑(日本人也是這麼幹的)。

有人稱,海南島這種封閉式島嶼,最適合推廣燃料電池。海南的資源稟賦和環保壓力,不適合部署任何一種化學和石油冶煉工業。這個問題暫時無解。

事實上,所有豐田以外的車企,包括戴姆勒、寶馬、通用、雷諾、福特、本田,所有關於FCV的商業計劃都失敗了。他們應該慶幸失敗,不必像豐田一樣大筆投入而套牢。

戴姆勒高管曾在20年前宣佈“氫時代到來”。現在看,只能算笑話。特斯拉董事長馬斯克就曾嘲笑燃料電池(Fuel Cell)為“笑料電池”(Fool Cell)。

馬斯克的刻薄不單純因為他的身份。即便FCV續航、補充燃料和能量密度追上燃油車,單是使用成本就受不了。如果沒有補貼,加氫一次需要2500元,恐怕很少有消費者願意買單。

"

文/王秋鳳

整個7月份,新能源車的渠道商們,迎來了預料之中的“冷夏”。有的4S店,每天進入的顧客,甚至不超過5個。

6月25日地補退坡前,主機廠費盡心機的促銷,在二季度提前釋放了購買力,部分導致了7月的下滑:

7月份,我國新能源汽車銷售8.0萬輛,環比降47.5%,同比降4.7%。其中新能源乘用車,7月銷售6.7萬輛,環比降51.4%,同比降9.4%。

新能源汽車行業迎來了這幾年來的首次下滑,彷彿預告了“危牆之下,焉有完卵”的發展軌跡,這讓新能源的主機商和渠道都處於緊張狀態中。

地補消失、國補腰斬,資本的歡筵過後,似乎節衣縮食準備過冬才是唯一選項。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盛世之下,難免膨脹;危牆欲摧,人心難拾。在困難的時候,最適合發出的靈魂之問,莫過於“紅旗還能打多久?”幾乎所有企業,都按照政策的指向,將空前的賭注押到電動車上。在其缺乏商業競爭力的時候,強行踩油門超車。做成了叫“戰略眼光”,“膽識過人”,做砸了呢?整個國家的汽車產業陪葬?

短暫的商業挫折,是否足以動搖新能源的未來,而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只繫於電動?這是兩個問題,也可視為一個問題:那就是汽車產業的出路在哪?

電動的弱點

迄今為止,對所有新能源扶持的方式,無論補貼、稅收減免、出行便利、基礎設施,雙積分政策等,都是非市場的。

這麼做,基於新能源車在市場條件下競爭力弱勢的前提。監管方無疑期望,在政策窗口期內,新能源車通過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能夠彌補弱勢,追上傳統燃油車。現在看,期望已經接近,但尚未實現。因此儘管補貼退坡,窗口期還將延續數年。

電動車(EV)的弱點集中於能源本身和補能的低效。現在補貼退坡,和電池能量密度提升有關聯。松下動力電池的能量密度已經提升至330Wh/kg。而國內寧德時代、力神、比亞迪等企業生產的電池,松下的差距在30%以上。不過,脫離安全性(硬包/軟包)與電池穩定性,只談論能量密度是不公平的。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但有一點是確定的,電池的能量密度無論怎樣提升,都不可能趕上燃油,而且相去甚遠(汽油能量密度大於12000Wh/kg),這是由化學反應的性質釘死的,無法改變。

EV何德何能,受到政策青睞,是因為它比其他新能源模式,更具市場競爭力?

國策撐電動

先說結論,EV是國策,並上升到國家戰略安全的高度。在這個問題面前,碳排不算什麼。我國發電量有富餘,煤有的是,就是石油少。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實。

在進口石油比例即將達到50%門檻的時候,有人就大聲疾呼石油安全問題。2018年進口石油比例超過70%,這種聲音反而小得多了。因為政策已到執行階段,車用能源,油還是電,早就不在爭議範圍。

我們不能將目前隨時可以買到油的貿易環境,視作理所當然。如果海運通道被封堵、石油禁運這種極端事件發生,中國將何以自處?依靠可憐的石油戰略儲備嗎?

汽車工業和汽車用油佔據石油消費的40%以上。如果有一半燃油車被EV取代,就意味著我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從目前的70%降至50%,回到10年前。10年來,儘管汽車平均油耗降下來,但汽車用油佔據整個石油消費比例還在快速攀升,說明汽車消費的增速快於節能能力的提升。這樣一來,EV的生命力不完全取決於市場。如果它的競爭力還無法攀升,監管機構仍會在它身上加碼,直到它有足夠的競爭力。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EV“燒”的是電。根據2017年的數據,中國火力新裝機容量58%,而發電比例67%。到2020年最樂觀的估計,非化石能源比例為39%(現在看很難達到)。

目前電廠燃煤發電效率42%左右,而EV充放電效率大致為90%,兩者相乘,與燃油車效率相當。但是,如果考慮到石油煉化的能量損耗,EV就佔據了能量效率優勢。

同時,燒煤是不潔淨的,這是一種誤區,看怎麼燒法。發電廠燒煤發電,將汙染源集中,運用技術手段,可以將粉塵、二氧化硫等排放控制在低水平。燃油車當然也可以通過成品油升級、動力技術升級來解決排放問題,但後者的汙染源是分散的,治理難度和成本高於前者。這就是為什麼EV的電能大部分來源於火電,照樣比燃油車環保的原因。

三電技術上,我們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遠小於燃油技術。中國執行著全球最激進的推廣政策,具備EV生產的最完善供應鏈,擁有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如果全球只能有一個成功的EV市場,也非中國莫屬。

氫能的島國迷思

EV也有不少競爭者。目前三元鋰電池當前佔據主流,磷酸鐵鋰、鈦酸鋰各具場景優勢。而鋰空氣電池、固態鋰電池、石墨烯,都曾喧囂一時。但迄今沒有企業或研究機構拿出商業化前景的方案。

今年,大陸和博世兩大Tier1供應商,分別宣佈停止固態鋰電池研發。一葉知秋,在資金意興闌珊的局面下,這些方案几年內都沒有推翻三元鋰電的商業潛質。

這兩年,我國沒有出臺國家級燃料電池(FCV)支持政策。2016年10月發佈的《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氫能發展路線圖》中提出,在2020年要建設10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1萬輛。截止2018年底,全國建立了23座加氫站,而且大多數僅供封閉用戶群(公交車和公司車隊)使用。累計生產氫能車3412輛,其中全部為客車和專用車,乘用車數量為零。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很明顯,2016年的規劃涼了。事實上,專利數量最多、技術最先進、鼓譟最猛烈的日本,加氫站96座,也未能過百。

豐田2014年12月15日發佈FCV Mirai,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商用化的氫能乘用車。截止2019年5月,Mirai在日本累計銷量為2983輛。這款A級車補貼後售價高達6萬美元,但仍然賣一輛賠一輛。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技術。因為氫脆現象,車載儲氫罐只能用碳纖維。壓力70MPa,以達到續航480公里。幾乎700個大氣壓,而燃氣輸送主管道壓力也只有100MPa。每天揹著定時炸彈上班是什麼感覺?任何形式的儲氫,氫氣洩漏都是絕對的。問題在於如何避免處於爆炸極限濃度(4%~75.6%)。豐田從未承諾不會洩漏,但認為“飄走了沒事的”。

事實上,人類尚未找到合適的儲氫方式。而4年來貴金屬鉑用量降低70%,但仍然成本太高。電解質材料劣化的問題也尚未解決。

而氫的獲取,也是個大坑。

氫的規模製備工藝有4種:水電解法、氯鹼工業副產品、烴類裂解法/蒸汽轉化法、石油冶煉副產品。

其中最環保的水電解法,完全不具備規模效應。原因很簡單,太耗費電能。製備1立方米氫氣,要消耗6-7度電。

與其費大力氣電解氫,遠不如將這些電充給EV跑得遠。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如果上馬水煤氣或者氯鹼工業,環保鄰避問題又很難解決。遠距離建管道輸送氫?腦子沒問題吧。石油冶煉副產品,是氫的常規獲取途徑(日本人也是這麼幹的)。

有人稱,海南島這種封閉式島嶼,最適合推廣燃料電池。海南的資源稟賦和環保壓力,不適合部署任何一種化學和石油冶煉工業。這個問題暫時無解。

事實上,所有豐田以外的車企,包括戴姆勒、寶馬、通用、雷諾、福特、本田,所有關於FCV的商業計劃都失敗了。他們應該慶幸失敗,不必像豐田一樣大筆投入而套牢。

戴姆勒高管曾在20年前宣佈“氫時代到來”。現在看,只能算笑話。特斯拉董事長馬斯克就曾嘲笑燃料電池(Fuel Cell)為“笑料電池”(Fool Cell)。

馬斯克的刻薄不單純因為他的身份。即便FCV續航、補充燃料和能量密度追上燃油車,單是使用成本就受不了。如果沒有補貼,加氫一次需要2500元,恐怕很少有消費者願意買單。

秋鳳空間 | 新能源的未來,地平線下的廢墟

日本在FCV的研發上走得最遠,回本的壓力也最大。在中美兩大市場都把電動樹立為國策的局勢下,燃料電池更像是拉帕戈斯綜合症(島國綜合症)。

人類如果能找到可靠的低成本生產、儲運、吸附氫的途徑,才能反擊各種對FCV的嘲笑。FCV距離成功的商業化,看上去比EV要遙遠得多。

EV固然弱雞,但同屬新能源陣營的對手們更孱弱不堪,只好仍將希望寄託在前者身上。

當然,我們從沒有生活在非燃油車佔據主流的場景中,對未知世界的臆想總是基於現實生活經驗。眼前的市場格局並不能為預測提供像樣的幫助。任何新能源車佔據主流生態位,都要仰仗技術的進步,而非政策。新能源的未來是否就是電動,取決於是否出現黑馬技術。但未來不屬於燃油車,這一點倒十分篤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